写手之家

标题: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 [打印本页]

作者: 寒冷刺骨    时间: 2021-3-22 14:29
标题: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
作者: neisalaan    时间: 2021-3-22 14:30
简单总结了四个能够写出画面感的写作手法。
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些文章或者贴吧里,看到有读者回复说:“为什么你的文字描述会动?”当你去读那篇文章时,你发现作者的一些手法让你感觉小说里的情节跟发生在眼前一样,有长镜头、短镜头,还有切画面,甚至PS技术,我们也被这样的作品征服,赞叹作者的实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小说像电影一样具有画面感呢?
一、示现

这是一个很棒的手法。具体操作便是将作者脑海里虚构的过去、未来,或者另一个空间的因素,当成现实一样来阐述,简洁、精短地插入文中。比如说:
【对过去进行示现】
【对未来进行示现】
【对另一个空间进行示现】


我们要进行示现,关键是情节移植。要将一件此时没有发生的事,说成现在正在发生一样,这就是电影里的镜头切换,对小说内容产生的丰富性不可小觑。
(, 下载次数: 17) 二、插叙和倒叙

不管是读者还是观众,他们都会按逻辑顺序整理剧情。所以,一部电影或者一本小说,你的叙述顺序可以不按照千篇一律的某个顺序进行。
举个例子,《消失的爱人》这本小说作品,其起始点是女主角消失的时间,男主角的发展线是从该起点开始,对接下来的一系列寻找女主角及其他故事进行正叙,而女主角则是以日记中的回忆为中心,把二人的遇见、共事、恋爱逐步托出。双方的叙述角度是轮替出现的,其中时空顺序被有效打破。
若恢复正常的描写顺序则为:二人相遇——恋爱——女主失踪——男主寻找——进一步发展
而作品中却调换了这个常规顺序,将各自的时空线穿插,运用了插叙/倒叙手法。
(, 下载次数: 15) 在插叙和倒叙的使用中,也要注意场景与当下是否契合。有的写作类书中把这样的手法列为禁术,这是对新人而言的。
如果运用插叙时不管当下读者的情绪,你就会进入为了使用技巧而使用技巧的泥淖。比方说某个情节才进行到一半,读者正看得起劲,你突然没有原因就安排一个插叙剧情,直接中断了读者此时的阅读体验,严重的会导致读者弃书。
而运用得当,你会发现,这可能是小说里最精彩的设计之一了。几乎一半以上的世界名著都完美地使用了插叙/倒叙手法,这些设计在今天仍被我们津津乐道,成为教科书级学习材料。
记住,没有规则就是小说写作的规则。
插叙运用不当,效果是:你突兀地讲另一个故事,读者不愿意,于是大批人不满,最后弃书。
插叙运用得当,效果是:读者依旧不满你的转场,但由于你营造的饥饿感在前面进行了少量安抚,使得放弃看下去变得更困难,同时你告诉读者新剧情加入会有更棒的体验,最后他们不得不耐着性子看下去。
当然,任何耐着性子都是有不爽在里面的,我们不能让读者有任何不爽,除非是为了以后能更爽。插叙/倒叙完毕,新情节必须让他们恍然大悟,冰释前嫌。
(, 下载次数: 35) 因此,我们既不能忽视读者的逻辑能力(可以使用插叙/倒叙),也不能过于相信读者的耐心(使用时应注意场合)。
作者应该保证你的每一个插叙部分都与推进剧情有关,每一个跳跃的情节在后面都能给出跳跃的理由,要记住,前面读者对情节被打断的抗拒越强,他的内心空缺感越强,对后面剧情的补偿性期待越高。
如果你不能在后面有效满足这样的期待感,最好慎重使用插叙,仅有示现也能帮助你写出好作品。
这里的插叙/倒叙,也同时与悬念设置、伏笔埋设有联系,可以在使用时适当往这方面考虑下。


三、流逝感

流逝感是指时间,在小说中,流逝感是一项奇妙的因子,改变时间流逝的速度,能让你的小说像电影一样静止或者飞奔。
举个例子:
【延缓时间速度】
西塘扬起头,看见那把斧子缓慢地挥下来,他似乎感知到了,斧子离他的脸每近一分,两边的空气就凝聚一成,他甚至觉得,他脸上的绒毛正在往斧头的刀锋方向倾斜,就像已经做好准备,等待下一刻的血光四溅。 他自得地想,也许这是独一无二的死亡体验了,只是不能和别人分享…
一个简单的斧头挥到脸上的动作,从西塘(受体)的角度去看,时间好像放慢了一万倍,甚至还可以扩张角色此时的心理活动,把一个细节描写出大片的感觉。
(, 下载次数: 15) 【加快时间流逝】
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他晓得自己的跑法很好看。跑法是车夫的能力与资格的证据。那撇着脚,象一对蒲扇在地上扇乎的,无疑的是刚由乡间上来的新手。那头低得很深,双脚蹭地,跑和走的速度差不多,而颇有跑的表示的,是那些五十岁以上的老者们。那经验十足而没什么力气的却另有一种方法:胸向内含,度数很深;腿抬得很高;一走一探头;这样,他们就带出跑得很用力的样子,而在事实上一点也不比别人快;他们仗着“作派”去维持自己的尊严。祥子当然决不采取这几种姿态。他的腿长步大,腰里非常的稳,跑起来没有多少响声,步步都有些伸缩,车把不动,使座儿觉到安全,舒服。 ——《骆驼祥子》第一章(本文引用注)
《骆驼祥子》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在上面这一段里的描写就加快了时间速度,他没有写这几个星期祥子是怎么练腿的,而是着墨描写他练出来的姿态和感觉,与其他车夫进行比较(注意这里突出的重点在于姿态),直接告诉读者“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一个快速交代,不仅凸显重点,而且避免一些流水账式的记叙,大师功力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
其实写小说并不难——你有了想象力,什么就都有了。


四、场景切换

转换场景是电影里经常使用的手法,通过画面的改变产生时空交错,方式就是角色—景物—角色—景物这样一个交替拍摄,不知不觉中迁移了背景。
在写作时,也可以先人后物,伴随人物五感来切换时间。举个例子:
【触觉转过去】
他把紫罗兰的叶子摘了下来,放在手心,叶子表面银白色的纹路如此清晰。他忍不住伸出另一只手去触摸,当那温润的感觉传至脑海中时,黎黎正与他在这个小屋里缠绵。
【视觉转未来】
雕像还有一只手的收尾工作,前天组委会打来电话,告诉她终评日期要到了。这次居然能成为小队里的种子选手,她一阵恍惚。眼前的雕塑她练习了十年,出头之日终于来临了,她仿佛看见评委宣布结果的那一天,礼仪小姐恭敬地引导她往主席台走去,下面是乌泱泱的曾经看不起她的人们…
【听觉转异地】
黎黎的呼吸停止了,心跳声只剩下抱着她不放手的母亲,也许这就是结局吧。黎黎的身体逐渐冰冷,就像外面的黄昏,街道的冷清,还有埋入地平线里的太阳。 路两旁的声音越来越安静,戚江依旧往前赶着,但他敏锐地感觉到,也许已经晚了…
借助五感,将人物、背景进行切换,引发读者联想,是极佳的转换手法,套用在小说之中,能产生意外的收获。我们要不断扩展思维,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对切换进行自然设计,勾起回忆、感叹等等心理,就能写出和电影一般的小说。
纵观名著,漂亮的转场比比皆是,多去阅读体悟,能学习更多流畅精彩的手法。


说在最后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写作技巧只是我们丰富剧情,美化读者体验的一张好牌,但不是王牌,不能本末倒置,故事的内涵、主旨、情节的设计等等才是其含金量的根本。我们对写作技巧的终极要求便是:用了感觉像没用一样,完全不影响流畅的阅读体验,但反啮时又能令人拍案叫绝,原来是这样!那么你的写作就已经登堂入室了。
fighting!
推荐大家关注专业的写作微信公众号:征文约稿小助手(ID:yitiaoyingyugou),会分享一些创作经验、投稿信息等等,我们不见不散。
作者: 寒冷刺骨    时间: 2021-3-22 14:30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我们想写出画面感,其实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把画面感写的符合形式美法则。不然,这画面感难免就落了下乘。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
可惜语文老师从不给我们讲形式美法则。
直到那一天,体育老师来代语文课...




形式美法则——构图篇。
1、先给大家介绍一种高级的构图:S构图。
体育老师说,这个S不是指罩杯大小(逃)。
它是指以“S“的形状从观察者眼前向远方延伸,此法能够最大限度的营造出空间的纵深感。多借用河流、道路等来呈现S形。
(, 下载次数: 19) 举个例子: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这个“石径斜”,就是一个S形。从诗人的眼前一直延伸到白云深处。
杜牧这句诗之所以牛逼闪闪,脍炙人口,不是因为辞藻华丽,而是因为杜牧使用了S构图。虽然诗句的文字质朴,但诗句的画面感却符合形式美法则,意境悠长,从而产生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杜牧一拍大腿:哎~我去!)






2、再给大家介绍一种构图:框架构图。
体育老师说,这种构图上手容易,轻松就可以鼓捣出大师级的画面感。
在观察者眼前设立一个框架,通过这个框架来观察景物。多借用树木花草、门窗来呈现框架。这个构图的优点,就是能突出画面的主体,好像观察者正在从藏匿处偷窥,能营造出戏剧化的氛围。
(, 下载次数: 27) 举个例子: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个“柳暗花明”,就是一个框架。诗人正透过柳枝和花丛,窥看到小山村。
陆游这句诗之所以牛逼闪闪,脍炙人口,不是因为辞藻华丽,而是因为陆游使用了框架构图。虽然诗句的文字质朴,但诗句的画面感却符合形式美法则,不仅突出了主体,还营造出戏剧化的氛围,从而产生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陆游一拍大腿:哎~我去!)
(杜甫:哈喽!答主。为什么不提我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这两句可是妥妥的框架构图啊!窗、门都有了啊!)




3、横线构图。
指画面中以横线形式构图。这种构图的优点是能带给人宁静致远、大气磅礴的情怀。常借用地平线来呈现。
体育老师说,想画面感大气,就用这种构图。
(, 下载次数: 16) 举个例子: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就是横线型构图。
苏轼这句诗之所以牛逼闪闪,脍炙人口,不是因为辞藻华丽,而是因为苏轼使用了横线构图。虽然诗句的文字质朴,但诗句的画面感却符合形式美法则,画面感宁静致远,大气磅礴,从而产生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苏轼一拍大腿:哎~我去!)




4、极简留白构图
指在画面中尽力剔掉主体之外的元素,使画面精简,留出大面积的空白,以此突出主体。此构图格调唯美,极具冲击力。
体育老师说,想装逼装得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就用这个构图。
(, 下载次数: 20) 举个例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整首诗就是极简留白构图。鸟、人都不见踪影,千山、万径都被白雪覆盖,在视觉上呈现出大面积的留白,只剩下孤舟独钓。
柳宗元这首诗之所以牛逼闪闪,脍炙人口,不是因为辞藻华丽,而是因为柳宗元使用了极简留白构图。虽然诗句的文字质朴,但诗句的画面感却符合形式美法则,画面唯美,极具视觉冲击力,从而产生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柳宗元一拍大腿:哎~我去!)




5、形式美法则,不只有构图,还包括色彩、光影、声音、质感...(等老夫我有空闲,咱们大家再慢慢分享。)
形式美与文学的艺术性关系密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甚至,我的体育老师曾下断言:文学的内容都必须以形式美来表现,没有例外。
美术老师插嘴道:任何文字的组合只有符合了形式美,才能具有审美意义。
但可惜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此并不在意,也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应朋友们的要求,让我分析一下白话文里的形式美法则。
那咱们就来看一看 朱自清先生 的《荷塘月色》吧。
(朱自清一拍大腿:哎~我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现在大家都能一眼看出来,这段就是S构图,纵深的空间感跃然纸上,很高级的形式美。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这段是极简留白构图,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异曲同工。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这段是极简留白构图,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异曲同工。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段依然是极简留白构图。
有不少朋友读到这里时,都会觉得朱自清反复勾画一个人的画面,有点磨磨唧唧。
其实,这是朱自清怕语文老师忽略这极简留白的意境。所以,才不断提醒语文老师。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这段依旧是S构图。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是框架构图的连续应用。
由树梢构成了第一个框架,来观察远山。由树缝构成了第二个框架,来观察路灯光。
读者仿佛从藏匿处偷窥这一切,营造出满满的戏剧化的氛围。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大家都知道,当作者推门进去之后,就是框架构图了,但不止如此。
读者的视角在门外,什么也听不到,也看不到,只留下无限的遐想。
这就是极简留白构图的结尾,其意境之美自不必多说。




《荷塘月色》不只应用了形式美法则中的构图,同时也大量使用了与色彩、光影、声音、质感等相关的形式美法则。限于本答案的篇幅,我就不多写了。以后咱们再慢慢来。




总之,《荷塘月色》为什么好?朱自清先生为什么牛逼?
因为,朱自清先生是运用形式美法则的大师。
(“哎~我去!”朱自清大腿已拍烂。)
如何评价知乎用户@黑门山和他的答案? - 知乎
如何评价知乎用户@黑门山和他的答案?

写小说如何写出史诗感? - 黑门山的回答 - 知乎
写小说如何写出史诗感?
作者: gzh0762    时间: 2021-3-22 14:31
你好,我是郝景芳,我们来谈一下「画面感」。
为什么「要展示,不要叙述」?
约翰·加德纳,美国现代派作家,是著名作家雷蒙德·卡佛的老师。
美国小说家约翰·加德纳在创意写作的经典之作《成为小说家》中写道:
读一本极好的小说,只需要第一页的五个词,便能让我们忘记自己正在阅读纸上的文字,我们眼前开始浮现出一幕幕的画面……我们悄然入梦……这个梦是作家自己想象出来的,用语言描述出来的生动、连续的梦,其他人兴之所至时,可以翻开它把这个梦再做一遍。这个梦若要生动,那么作家的用词、节奏、修辞等就必须丰富和犀利,如果语言含糊不清、马马虎虎,就没有办法呈现作家想要展示的情节,那么梦就会变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无聊而烦人。
一个高明的故事讲述者不会直接写「她觉得难受」,而是会通过精确的动作、神情描写或是捕捉话语来表现角色极其细微的情感变化。一个人感受喜怒哀乐的方式有千百种,但抽象的形容词只有那么寥寥几个。
但是,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很多人都非常容易陷入一种叙述的模式。因为对大脑来说,只要简单的说一句「这个人很好」、「那里发生了一次暴乱」,会非常轻松,但是当我们设身处地的想到那次暴乱、以动作、画面展示一次暴乱的时候,难度就相当大了。
可是别忘了,读者是不会在没有真切感受的情况下相信作者讲述的故事的。当我们在写故事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的讲一个故事,你要想我是在拍一部电影,我要让观众们听到、看到、感受到当时的情景。
过多的叙述让文本读起来像是情节梗概,而不是艺术作品。读这种作品往往让人感觉自己读的是一个故事提纲,故事里将要发生什么事,出现什么人物似乎尽在掌握之中,但是读者不可能感觉到:仿佛自己切身经历了故事里的场面,仿佛置身于人物的处境,和人物一起哭或者一起逃亡。这样的文本只会给人一种「干巴巴」的感觉,而不会使人神魂颠倒。
如何在故事中进行展示?
1. 善用调动读者感官的细节
我们来看一小段文字,选自托马斯•曼的《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
那是一个狭窄的房间,天花板很高,但货物从地板一直堆积到了天花板:一排排的火腿;白色、黄色、红色、黑色,各种颜色和各种形状的香肠,有肥的,也有瘦的,有的圆,有的长;一排排的蜜饯罐头;可可饮料和茶叶;闪闪发亮的透明玻璃瓶里装满了蜂蜜、橘子酱和其他果酱。
我站在那里着了迷,我极力聆听,呼吸着那令人愉悦的空气,闻着巧克力、熏鱼和松露巧克力糖的芳香。四周一片寂静,我大声喊道:「你好!」我至今仍记得,当时我紧张的、语调怪异的呼喊消失在了寂静之中。
没有人回应我。我的口水如泉涌一般。我轻快地向前迈了一步,走到一张摆满了东西的桌子旁。我迅速地将手伸进一个缸中,发现里面装满了巧克力奶油,我抓了一把,将其放入我的外衣口袋里,然后走到门口,下一秒我已经安全地来到了街角。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作者: 野爹    时间: 2021-3-22 14:32
手动谢邀!




所谓的“画面感”就是:
1,用具体的名词,去替代抽象的名词。
2,用场景描述去代替抽象形容词、副词的概述。
举个栗子:
十六岁。
桃李年华、豆蔻年华。


他非常冷血!
他跳起来踹我的蛋!
这两组例子里,每一组的前后两个句子表达同一个的意思,但后者明显才有画面感。
久久地等你回来。
我每天早上站在门口等你回来。
“久久地”没有丝毫画面感,只表达一个意思。
但“站在门口”,是不是画面感爆棚?
血管里注一管空气,危险。
血管里注一管空气,灭霸都扛不住。
后者是不是更有画面感?


------------------------------二十米大刀暴力分割线-----------------------------------




一、数量词的用法。
“三月出发,八月回来。”
“三月”是一个数词加一个名词构成的数量短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组。
要让这个词组显示出画面感,那就要用具体的名词去替代它。
如《左传·庄公八年》中是这么做的:
种瓜的时候你出发,等瓜熟的时候我就叫你回来。(瓜时而往,及瓜而代)
这样的叙述,是不是让你瞬间就看到了一群种瓜人,吃瓜人?


知道了这个方法,那推而广之,只要涉及到这种数量短语,就知道怎么让画面感爆棚了。
三月出发,十二月回来。
桃花开时,你拖着包裹离开。大雪纷飞的时候,我站在门口等你回来。
诗意一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二、代词的用法
昨天女朋友去了商店买东西,然后碰到了她闺蜜,碰到一个女售货员,又走进来一个红头发女性朋友。
她指着这个护肤品说,这个对皮肤很好,可以买。她说,我上次买过,不好用。
她说,不会吧,我以前买了,很好用。
她说,那可以试试。
卧槽,她说她说她说,到底是谁在说!
每当聊天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有一千匹草拟马在胸中澎湃而过,对方老是“她说她说她说”一串代词。嘿,你自己当然知道是谁在说,关键是听话人不知道啊。你自己是讲爽了,关键是听话人一头雾水啊。
你还不如说:闺蜜说。女票说。售货员说。红头发说。
这样我就能分清楚了呀。
因此,当你叙述故事的时候,少用代词。比如你叙述其他人的事情,你直接用“眼镜男”、“蛇精脸”、“枣子脸”去指代他们。
这样既有画面感,又指代清楚。


三、专业名词的用法。
兰蔻精华ABC#¥&粉底液(具体什么名字不知道,随便说的)。
这一串名词,搞得你晕头转向。
和上面的代词一样,你不如直接抓住他的主要特征进行提炼,叫他“小黑瓶”、“神仙水”、“小棕瓶”。


四、形容词的用法。
答案开头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久久地等你回来。
我每天早上站在门口等你回来。
这有一个小技巧,当你文章中出现抽象形容词、副词的时候,你就去把他挑出来,尽量代之以场景描述。
比如“久久地”,你用“每天早上站在门口”去代替。
她“好漂亮啊”,你用“雪白的脸蛋、一对小白兔似的酥胸,走起路来摇曳生风”去替代。


其次,多用颜色形容词。
增强视觉感,就是增强画面感,因为颜色可以直接让人看到,把握到。尤其是颜色形容词+名词结构,简直是增强画面感的“易经经”。很多大作家,如骆宾王、苏东坡、王维、川端康成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炉火纯青。
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家在江南黄叶村。——苏轼《书……秋景》


话不多说,放一首王维的《周庄河》镇楼。
清风拂绿柳, 白水映红桃。
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完)
作者: 惠州海之子    时间: 2021-3-22 14:33
不过增强画面感其实也很简单,通俗易懂的讲,就是呈现给读者一种视觉感。也就是用抽象视觉来说服读者,让读者脑海里立刻脑补这个画面,能做到这点,你的文字就是有画面感
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就嫂子和我在家,嫂子穿的很清凉,含情脉脉的对我说:我和你哥结婚三年了,现在还没有孩子,上个星期我和你哥去医院检查了,说你哥少精,想要一个孩子得种一个,但是很贵,得花7.8万左右,所以你哥让我和你……,我一听,兴奋的嗷嗷叫,接着吧嫂子扑倒在沙发上,然后开始脱她衣服,嫂子一边推我,一边大喊,:你疯了,你哥让我和你借点钱。
接下来,你有没有在脑补后面的情节
一个合格的具有画面感的文章,一定会具备这两个特点:场景,人物,
先说场景

一般场景很容易描写,不过比较复杂的场景就比较难了,复杂的场景要涉及到场景的结构,比如,你是先写,近景还是远景,还是场景里面所包含的要素。
比如:你想写一个雨天的场景,怎么写?一般都是,写雨水噼里啪啦,雨水很大,倾盆大雨如此这类的东西,这样描写如果你是想简单写个段子故事,是可以这样写的。可以回顾一下上面那句,在夜黑风高的晚上,这样写好吗?其实是好的,在这种场景下描绘过多便显得累赘,
但是如果你要写一个比较长的故事,这样的简单场景便不再适合了,你要写应该更复杂的场景来让读者产生一种情愫,为后面描写时做铺垫。
再看雨水的场景,复杂点怎么描写:连绵的阴雨天气不禁让人心生倦意,店里的生意也变得比前些日子冷清了许多。
店里还没有顾客。我坐在靠着书架的椅子上。默默打着盹。曾扬站在吧台后习慢性地擦着瓷杯,白钰与他小声地聊着天。
………
  这个场景就包括了远景:连绵阴雨;近景:没有顾客的店。和人物:我、曽扬和白钰。这就是比较一点点的场景描写中,最简单的三个要素。
再说人物

人物描写涉及到,人物的外貌描写,
塑造形象,好的外貌描写让读者心里呈现出此人形象。很容易产生联想的词
毕竟人类都是视觉动物,如果你把人物写的很性感,清纯,就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描写技巧,第一种,只要抓住一件特征

第二种,注意描写顺序,并抓住一件特征。
一个漂亮姑娘,大波细腰,翘臀长腿,细长妩媚的眼睛勾魂摄魄。
描写顺序就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整体到部分等。
这儿的描写是从整体到部分。先总写“漂亮”,然后分写身材五官。分写按波、腰、臀、腿,从上到下。
不光外貌,描写各种物体,都要注意顺序,并抓住一件特征
要注意一点就是,无论是描写场景或者人物,都不要去过多累赘的去描写,该要描写细节时一定要从细节开始,不要一笔带过。

最后再说一下,最重要一点,多使用带用争议性的词或者梗,因为这些词和梗本身就带有画面性,你只需描写出一个不LOW的剧情,后面再把这些词铺出来,就可以了

举个荔枝:在水浒传中,潘金莲扶起脸色苍白卧病在床的武大郎,含情脉脉的说:大朗,该吃药了
在周星驰的电影功夫中,那句:大胜哥,这个叉人家想开高点啦
还有西红柿首富中的:我摊牌了,我是百万富翁
夏洛特烦恼中的:袁华同学的一等奖作文《我的区长父亲》
等等,这些词都是经过读者观众检验的,你只要换个场景,剧情再慢慢从这些梗上入手,你的故事一定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此类办法算是一个技巧,不过我们切勿抄袭别人剧情)
练习办法就是,找出到你喜欢的电影里面,你觉得很棒,给你人画面感很强的台词,你摘抄下来,不断去变换剧情写些故事,也不用很多500字以内足以,如此反复练习相信你会成功的。
(, 下载次数: 16) 都看到这里了,真的不点赞么?
作者: ahexiaoyang    时间: 2021-3-22 14:33
不是很难,按照格式来套就OK了。
首先得有人物。
李九
李真
然后呢,得有背景环境之类的描写,但不宜过多。
比如,马路边。
之后就设定一个结局,然后逆推大纲。
李真死。
这个时候就加入动作,语言,心理等等的描写就OK了,我做个示范。


李九走到空无一人的马路边,头顶炎炎烈日,他在等公交。
“喂,小子,还记得我吗?”
李九听到这个声音,转头望去,只见一个流里流气,上身皮夹克,下身紧身裤,脚踏一双豆豆鞋的青年,脸上带着淫荡的笑容,朝他走了过来。
李九眉头一皱,双眼一眯,脸色一沉,心中暗道:“又遇上这狗贼了,真是晦气。”
(以下省略1000字)…………
“哈哈哈!小九子,你是不是个男人啊?你马子天天给我吹箫,你这都忍得住?”李真捧腹大笑:“不只是我,还有我那一帮兄弟,你女朋友可真会伺候人,把我那一帮兄弟伺候的可好了。你呀你,头上都成了青青草原了,还不自知?”
(以下省略500字)…………
李九双目泛红,额头青筋暴起,他怒吼一声,猛然拔刀,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一只手抓住李真的衣领,另一只手拿着尖刀,一下又一下的朝李真腹部捅去……
终于,李九停了下来,他看着倒地不起,鲜血狂喷,张大了嘴却发不出声音的李真,刷的一下子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脑门儿,把他的愤怒冲的一干二净,最终只剩下无尽的寒意,深深的刺进了他的心脏。
杀人了!
我杀人了!!!
李九的脑海一片空白,他下意识的将手中尖刀一扔,转身就跑……




不管是什么小说都可以按照这个套路来。
主要是要注意对环境,对外貌,对动作,对心理,对语言等等的描写。
这些东西你不必全部都做到尽善尽美,因为,第一,他很难,第二,根本没必要。


就以我个人举例子。


我最擅长的是语言描写配合心理描写加动作描写。
这是因为我从小就看网络小说,受到网络小说的影响比较重。
网络小说大部分作者文笔都算不上上佳,但他们都很有技巧。
用大量的语言描写配合其动作心理来营造出画面感,这是最简单,最普遍,最常用,也是最适合的方法。
不信的话,你可以多看几本排行榜上有名的小说。


你要知道,读者都是很喜欢脑补的。


所谓的画面感,你只要把合理的信息交给读者,读者就会自己脑补的,没必要费太多的事儿。
费那么多事儿,第一是读者不喜欢看费脑子的东西,第二是是自己写起来太累了,吃力不讨好。


其实你在知乎上面问这个事,我觉得不大靠谱的。
知乎上太多云写手了。
我看高赞答案都是写的云里雾里的,一点都不接地气,一点也不清楚明白。
能看懂高赞答案的,也不会有这种困惑了。


所以我给题主最好的建议就是你去看看斗破苍穹吧。
多看几遍。
另外像遮天也可以的。
再配上排行榜近期的热门小说,多多去研究一下,自会有收获的。
作者: tjf003    时间: 2021-3-22 14:33
看完了本题目下的32个回答,结合自己一些自己平常看书与写作的思考和经验。为大家整理出8点方法,助大家写出有画面感的文字。
8点方法中,4点速成,4点需平常积累。


文末有写作福利哦~
话不多说了,直接开始,首先是4点速成!
1.画面感速成方法一:多用具体的名词,少用抽象的形容词

先上经典案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马致远
(, 下载次数: 17) 你看,这诗通过十一个名词的物象陈列,就可以读者的脑中勾勒出清晰的画面,融情于景,画面感极佳。


我们人的大脑看到的画面其实就可以说是一张张图片的合成,具体的名词更容易把读者的脑海中的一张张图片调用出来,就会形成强烈的画面感。而抽象的形容词,很难把这些画面呈现出来。


再来两句诗让大家体会一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画面感速成方法二:注重感官描写,用颜色,身体感觉等感受的到的形容词

先看一些例子:
在湛蓝的海面上,我听见海鸥和海浪声编 织出一首自然交响乐。
厨房内传出阵阵的香味,正是母亲为我们准 备的晚餐。
在刺骨的寒风中,站在那冷落的街角上,人 影疏落。忽然,远处传来鞭炮声,原来新的一 年来临了。
噢!那鲜红色的辣椒辣得我双唇发烫,喉咙 干涸,你快给我一杯冰水吧。
那年深夏,我们住在乡村一幢房子里,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干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深处一泓蔚蓝。
(, 下载次数: 15) 是不是每一句你都能想象出画面,因为人的感知不只是通过眼睛去看,身体的感受,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嘴巴尝过的味道。都会在脑海里留下记忆,当你被这样文字勾起记忆,脑子也随即出现画面。


大部分人习惯写作的时候只写看到的,其实做好了多个感官的的描写,就会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也能描写出画面感。


3.画面感速成方法三:用好动词,精准简练的动作描写

先看例子:
王进道:“恕无礼。”去枪架上拿了一条棒在手里,来到空地,使个旗鼓。那后生看了一看,拿条棒滚将入来,径奔王进。王进托地拖了棒便走,那后生抡着棒又赶入来。王进回身,把棒望空地里劈将下来。那后生见棒劈来,用棒来隔。王进却不打下来,将棒一掣,却望后生怀里直搠将来,只一缴,那后生的棒丢在一边,扑地望后倒了。王进连忙撇了棒,向前扶住道:“休怪,休怪。”


描绘如画,但毫无物象陈列之感。看细节,妙在动词。


每个动词都极精准,是人可以望文想像出情景的动作。拿、使、看了一看、拿、滚将入来、径奔、拖了棒便走、抡、干入来、回身、劈、隔、掣、搠、缴、    丢、倒、撇、扶。


这些动作不管是自己身体做过,还是电视上或者哪里看别人做过,在脑海中也是有记忆的,通过文字把这些记忆调动起来,就可以让读者有画面感。


(, 下载次数: 29)

就像小时候看完电视里别人学武林秘籍,我们不也能学个一招半式?


动词用得好,可以让描绘的画面动起来,为文章增加不少的色彩。不过也要结合语境,多多推敲,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一个动词可能就能表达不同的意思。


让我记起了,小时候上语文课时,老师叫我们分析诗中动词含义,说起来,古人在这点上运用的还是很熟练的。




4.画面感速成方法四:用好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还是先上例子:
在那之间,我一直盯着她瞧,因为她的衣服非常贴身,所以说起来,那倒也是相当美妙的风景。肩膀滑溜溜的,肚皮就像一张图画纸一样笔直单薄,而且身段苗条。总括一句话,她就像是一个人把一九六七年的整个夏天都照单全收的那种女孩,让你觉得她房间的衣橱里,一定已经把整个一九六七年夏天有关的一切,就像折迭整齐的内衣一样,全都收藏齐全了。
她撕开薄荷口香糖的包装纸,放一片在嘴里,一面非常有魅力而起劲地上下左右咀嚼起来,一面又从我面前走过。然后那辆炭灰色的车,就像一尾鳟鱼似的,在夏之流水中优雅地川游而-去。
——《薄荷口香糖》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这段话里,用了起码三个比喻。“肚皮像图画纸一样”,“把夏天像折叠内衣一样收藏齐全”,“像鳟鱼一样在夏之流水里游走”,于是画面感全出。


作为一个作者,我们本身就需要不断提高想象力,这样,在表达的时候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多用比喻,让人产生联想,带有叙述性的比喻,把一些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读者。


(, 下载次数: 21)

在描写一些事物的时候,多用拟人的手法,可以让你文章当中的每一个物体都活灵活现。


PS.看一个以上方法的融会贯通的例子
我记得鱼尾巴砰砰地拍打着,船上的座板给打断了,还有棍子打鱼的声音。我记得你把我朝船头猛推,那儿搁着湿漉漉的钓索卷儿,我感到整条船在颤抖,听到你啪啪地用棍子打鱼的声音,像有人砍一棵树,还记得我浑身上下都是甜丝丝的血腥味儿。
——《老人与海》海明威


“砰砰拍打”、“棍子打鱼的声音”、“猛推”、“湿漉漉的”、“颤抖”、“打鱼的声音,像砍一棵树”、“甜丝丝的血腥味儿”。精确的动作描写+感官描写+带有叙述性的比喻,齐了。


这四个方法是可以马上见效的,只要用的时候注意就行,接下来4点,是培养你画面感写作的长期积累。
(, 下载次数: 19)

5.积累画面感方法一:丰富情感,提升对生活的敏感度

多观察生活,多体会,多思考。
写作的过程是对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的观察和思考的提炼。
只有对生活有了足够的观察和思考以后,才容易写出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作品


6.积累画面感方法二:丰富表达的方式,扩大词汇量

学会运用多种不同的描述方式,体会不同词语之间的差别。很多人写作的问题是:写作的模式过于单一,写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单调乏味。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同一个句式多次地出现,同一个词语重复地出现,想要增加变化,平时就要多下功夫,增加自己的词汇量。
多读一些优秀的作品,看到一些不错的句子,段落,就摘抄记录下来,有空的时候就多看多读。


7.积累画面感方法三:多看图片,视频,文章

多寻找跟你想要描绘的物件,场景相关的图片,视频,文章,多看多体会,从身体的不同感官上去体验,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


8.积累画面感方法四:做好写作的专项训练

技巧看得再多,不去练习也是枉然,因此,平时就要多做写作的刻意练习,专项练习。
练习把抽象的词语转化为具体的场景,转化成读者容易体验和感受的句子。




好,以上8点分享完成,希望对各位的写作有所帮助,要是觉得不错点个赞哦。


最后分享福利啦:
关注公众号《来此读书》:领取(写作资源),还有更多如(PPT模板),(简历模板)等福利。


(, 下载次数: 16)
作者: 小航爱elva    时间: 2021-3-22 14:34
大部分人写作的画面感都不会差。
——小刚的屁股被掰开了,屁股缝延着腰椎骨往上撕裂,翻开腰间的肌肉后,他的肾脏滑出体外。
——小豆豆的脸有痘痘,他知道有一种绝对平滑的去痘方式叫剃刀去痘。
——小马在追求一种绝对羞耻的姿势,于是他叉开大腿,低头把脸埋在自己的裆部,高举双手作飞行的样式。好……好羞耻。
比较难的是描绘一个复杂的场景,更讲究逻辑性,也就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无聊写写示例吧。
1——乌鸦站在马路上不愿意给行人让路。我路过的时候不小心踩到它的翅膀,它破口大骂,用喙不断戳我的鞋子。渐渐的,我和乌鸦的四周都挤满了行人,他们正在讨论乌鸦为什么要戳我,我遇到这种事情是否不幸,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帮助我。人群外边的车辆热气腾腾,喇叭长鸣不止。行人的心血在奔腾,赶着上班的人开始挤压没有意义的人,没有意义的人因为不足活动的空间,用肘子偷偷撞击买菜的老人。现场失去了秩序,咒骂声盖过了鸣笛声,有一颗带血的牙齿掉在我的脚边,乌鸦红了眼,操你妈的嘻嘻
2——原先山下的风景还不太清醒,大风过后,就看得见湖面的涟漪了。但是,另一个山头则愈发模糊了。有一阵雾,徘徊在这里,轮番收拢各个山头,不熟悉这里的人,登顶之后往往失望而归。
以上两个示例,慢一点读的同学,会发现每一句话都是隐含场景逻辑的。
示例1是:我与乌鸦—我与乌鸦之外的人群—人群之外的汽车—我与乌鸦之外的人群—我与乌鸦。
场景逻辑要注重顺序,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由东到南到西到北,北不能直接到南,北又得回到东再到南。说冰箱就得说里边的情况,说完上边就得说下边,说完空间结构才能说功率,不要在说上边冰柜的时候说功率等性能问题。
放屁都应先闻其声再闻其味。
我们再来看看示例2,解析示例2先看以下改版。
2改——山下的风景不太清晰,不一会儿,另一个山头也愈渐模糊,此时我才看得见山下的涟漪。有一阵雾,徘徊在这里,轮番收拢各个山头,不熟悉这里的人,登顶之后往往失望而归。
于是,2和2改的场景逻辑如下
示例2:不清醒—清醒—不清醒—为什么不清醒
示例2改:不清醒—不清醒—清醒—为什么不清醒
改版后的文段其实在流畅度方面还不错,但看到上面的逻辑概述,就很容易就看出原版的逻辑兼顾了疑惑和解惑两个部分。改版后疑惑部分大大减少,空间流动的逻辑前后顺序不够谨慎,就会导致改版更难以让人感受场景。
示例2是非常经典的,同学们只要绘出自己的逻辑概述,就能发现很多类似改版示例2的现象,所以才会觉得描述与实际画面格格不入。
虽然我在用词方面比较激进,例如“奔腾”、“清醒”等词,叙述虎力,分句鲜明,但大部分的良性发挥都是建立在慢慢把话说清楚的基础上,而这种能力只要重复写和修改就能养成惯性思维了,并不是很难。
如果觉得自己的场景描述没有画面感,一般这些场景描述都不具备逻辑的了。所以,说话之前,要想清楚再说,不要觉得什么句子只要看起来很炫就怎么说也没关系,胡乱拼凑的文段,我们边说粗口边描绘风景都能碾压哦。






























今晚就到这了~加班太晚,困……
作者: 李大康    时间: 2021-3-22 14:34
推荐《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自 1997 年初版以来,该书一直是全世界编剧的第一必读经典。无论是写故事、小说还是剧本,这本书都具有永恒的价值。
————————
关于在一个故事中故事要素的处理,往往是从你想象的第一个人物开始的。
当一个人物走入你的想象时,他便带来了丰富的故事可能性。如果你愿意,可以在人物诞生之前便开始讲述,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追随着他,直到他完成宿愿,寿终正寝。一个人物的生命周期包含数十万个充满活力、复杂而多层面的时刻。
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可能性。大师的标志就是仅仅从中挑选出几个瞬间,却能向我们展示其整个人生。
你也许会从最深层入手,将故事设置在主人公的内心生活中,讲述其思想情感内的整个故事,无论是醒着的还是梦中的;你或许会将故事提高到主人公和家人、朋友、恋人之间个人冲突的层面;或将其扩展到社会机构,将人物设置在与学校、事业、教会、司法制度的矛盾之中;或者更加宏阔地,将人物对立于环境——危险的城市街道、致命的疾病、无法启动的汽车、所剩无几的时间;或所有这些层面的任意组合。
但是,这一浩繁的生活故事必须成为被讲述的故事。要设计一部故事片,你必须将沸扬熙攘的生活故事浓缩在两小时左右,而又同时表达出你所割舍的一切。当一个故事讲得好时,难道不正是这种效果?当朋友们看完一场电影回来,被问及看了些什么时,你是否已经注意到,他们常常会把被讲述的故事装进生活故事里。
「真棒!讲的是一个佃农家长大的孩子。他小时候就跟家人一起在烈日底下劳作,上了学,但成绩不太好,因为他天一亮就得起床,到地里除草锄地。有人送了他一把吉他,他学会了,还自己写歌……最后,厌倦了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离家出走,到低级酒吧演唱,勉强维持生计。后来,他认识了一位歌喉美妙的姑娘,他们相爱了,两人联手,一炮打响,获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然而问题是,聚光灯总是打在姑娘身上。小伙子亲自写歌,安排演唱会,对姑娘鼎力支持,但观众只为她一个人捧场。生活在爱人的阴影里,小伙子开始酗酒。最后,姑娘抛弃了他,他又回到了街头流浪,直到跌入谷底。他在烟尘弥漫的中西部小镇上一家廉价的汽车旅馆里醒来,茫然无着,身无分文,没有朋友,变成了一个无可救药的酒鬼,连一枚打电话的硬币都没有,就算有,也无人可以接通。」
换言之,这便是从出生开始讲起的《温柔的怜悯》。但是,上面讲到的一切都没有在影片中出现。《温柔的怜悯》开始于罗伯特·杜瓦尔扮演的麦克·斯莱奇在穷愁潦倒时醒来的那个早晨。接下来的两小时讲述了他随后一年的生活经历。然而,在各种场景内和场景间的切换里,我们却渐渐了解了他过去的一切,以及那一年中在斯莱奇身上发生的所有重要事情,直至最后的画面向我们暗示了他的未来。一个人的一生,几乎是从生到死的整整一生,便被悉数捕捉进霍顿·福特的奥斯卡获奖剧本的淡入和淡出里。
结构
在生活故事的漫流中,作家必须做出选择。虚构的世界并不是白日梦,而是一个血汗工厂,我们在里面辛勤地劳作,挑拣浩如烟海的素材,将其裁剪成一部影片。不过,当有人问「你选了什么」时,没有两个作家会做出同样的回答。有人在寻找人物,其他人则在寻找动作或纷争,也或许是对白、意象、心情。但是,没有一个要素能独自构建故事。一部电影并不仅仅是若干个瞬间的冲突或行动、人物个性或情感状态、机智对话或符号象征。作家搜寻的是事件,因为一个事件包含了以上的一切,甚至更多。
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
事件是人为的,或能够影响到人,于是便勾画出人物;事件发生在场景之中,于是便生发出影像、动作和对白;事件从冲突中吸取能量,因而激发出角色和观众类似的情感。但是,选定的事件不能随机或漫不经心地罗列;必须对它们进行构思,如同音乐的「谱曲」一样。什么该取?什么该舍?什么在前?什么置后?
要回答这些问题,你必须明确你的目的。构思这些事件是为了什么?一个目的也许是为了表达你的情感,但如果这种表达不足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就变成了自我陶醉。第二个目的也许是为了表达你的思想,但如果观众跟不上你的想法,则会有孤芳自赏之嫌。所以,事件的设计需要一种双重策略。
事件
「事件」意味着变化。如果窗外的街道是干的,但你睡了个午觉之后却发现它湿了,你便可以假设一个事件发生了,这个事件叫下雨。世界从干的变成了湿的。然而,你不可能仅从天气的变化中就构建出一部影片,尽管有人曾经尝试过。故事事件是有意味的,却不是琐碎的。要使变化具有意味,它必须从发生在一个人物身上开始。如果你看见某人在倾盆大雨中淋成了落汤鸡,这多少比一条湿漉漉的街道更富意味。
故事事件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富有意味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一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的。
要让变化具有意味,你必须表达它,而观众必须对此做出反应,这一切可以用一种价值来衡量。我所说的价值并不是指美德或那种狭义、道德化的、如「家庭价值观」之类的用法。相反,故事价值涵盖着这一概念的一切内涵和外延。价值是故事讲述手法的灵魂。归根结底,我们这门艺术是向世界表达价值观念的艺术。
故事价值是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此一时到彼一时,由正面转化为负面,或由负面转化为正面。
例如,生/死(正面/负面)便是一个故事价值,同样的有爱/恨、自由/奴役、真理/谎言、勇猛/懦弱、忠诚/背叛、智慧/愚昧、力量/软弱、兴奋/无聊,等等。所有这种人类经验中,价值负荷可以随时走向反面的二元特质,便是故事价值。它们可以是道德的,善/恶;可以是伦理的,是/非;或仅仅负荷着纯粹的价值。希望/绝望既不涉及道德,也不属于伦理,但当我们身处这经验两极的任意一端时,必然会确切地感知到。
假如你的窗外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东非,一片被干旱肆虐的原野,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利害攸关的价值:生存,生/死。我们从负面开始:这场旱灾正在夺去成千上万条性命。如果有朝一日天降甘霖,一场季风带来的雨水让大地重返绿色,动物回到草场,人类得以幸存,于是这场雨便会被赋予深刻的含义,因为它将故事的价值从负面转化为正面,从死亡转化为新生。
但是,尽管这一事件力度不凡,它还是没有资格成为一个故事事件,因为它的发生纯属巧合。东非大地上终于降雨。虽然故事手法确实具有设置巧合的余地,但一个故事不可能构建于纯粹的偶然事件,无论这一事件负荷着何等深刻的价值。
故事事件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富有意味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用一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的,并通过冲突来完成。
同样是一片干旱的世界,这个世界中出现了一个人,他将自己想象为一个「造雨者」。这个人物具有深沉的内心冲突:他一方面热忱地相信自己确实能够呼风唤雨,尽管他从来没有做成过,而另一方面又深深地恐惧自己会不会是一个傻瓜或疯子。他认识了一个女人,爱上了她,女人试图相信他,但最终还是选择离开,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江湖骗子或者更坏的角色。他与社会也有着强烈的冲突——有些人追随他,把他奉为救世主;其他人则用石头砸他,想把他赶出镇外。最后,他还面临着与自然界不可调和的矛盾——灼面的热风、通透的晴空、皲裂的大地。如果这个人能够与他的一切内心冲突和个人冲突抗争到底,排除社会和环境的阻力,最终从万里无云的天空中变化出甘霖,那么这场暴风雨将会变得无限辉煌并具有崇高的意义——因为它是从冲突中撞击出来的变化。我刚刚所描述的便是由理查德·纳什从他的戏剧改编的电影《雨缘》。
场景
就一部典型的电影而言,作者将要选择四十到六十个故事事件,或者换个常用的说法,叫做场景。小说家也许需要六十个以上,戏剧作家则很少达到四十。
场景是在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这段动作至少在一个重要程度可以感知的价值层面上,使人物生活中负荷着价值的情境发生转折。理想的场景即是一个故事事件。
你必须认真审视你所描写的每一个场景,并自问:在人物的生活中,此时此刻被押上台面的价值是什么?爱情?真理?还是别的什么?这一价值在这一场景中的性质如何?正面?负面?或二者兼而有之?记一下笔记。然后,转向场景的结尾处,问自己,这一价值现在在哪儿?正面?负面?还是兼而有之?做一下笔记然后进行比较。如果你在场景结尾处写下的答案与开始处相同,那么你还要自问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我的剧本中为什么要采用这个场景?
如果人物生活中,这一负荷着价值的情境从场景的开始到场景的结束毫无变化,则没有发生任何有意味的事情。尽管这个场景中有着一些活动——说说这个、做做那个——但并没有发生任何足以改变其价值的事。于是,这一事件只能称为非事件。
那么,故事中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场景?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作者: 陈波a    时间: 2021-3-22 14:34
营造画面感,可以有效引发读者共鸣,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提高阅读的沉浸感,更可以促进转发朋友圈,3个写作锦囊,让你的文章妙笔生花,从此告别干巴巴的文章!


1.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我们先来看这段话,这里面用了一连串动词,如拍着,转动,左拐右拐,冲过,落在框内。
有了动词的加持,男子投篮的场景是不是活灵活现,在你脑海中呈现出一幅画面?由此可见这个人的投篮技术很高超。
但换成这种描写,效果可就不一样了。
如,他的打球技术非常高超。
很多人写作时都是第二种描述方式,就是用形容词来描写事实,但这样即便用再厉害的词语去渲染,读者也无法感同身受究竟多厉害,多高超,就没什么共鸣。
所以写作时,如果想要凸显画面感,就多用动词,把对方做这件事时的动作,神态,表情细致地描写出来,这样读者就能自己感受到你要表达的意思了。
你自己夸一万句,远不如读者自己感受出来的。
2.多用感官描写

说到感官描写,张爱玲可谓这方面的高手,我们来看看她写的这个很经典的句子。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在这里,张爱玲用了视觉描写,蚊子血,白月光,这些事物一出来,你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个场景。
我记得在哪本写作书也说过,真正的写作高手,就是善用颜色描写,有了颜色的加持,那个场景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了。
多用感官描写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营造可感知的画面感。
如听觉描写,流水声什么样的,视觉描写,这朵花是什么颜色的,有多少花骨朵儿,嗅觉描写,这杯咖啡是什么气味的。
3.多使用具体的表达方式

如,形容一个女子很漂亮,有些人只会干巴巴的,这个女孩子很漂亮,那到底有多漂亮呢?是高矮肥瘦,长发还是短发?
那我们换一种表达,这个女孩子有着弯弯的眉毛,会说话的大眼睛,樱桃般的嘴唇,更吸引人的是那一头瀑布般的秀发,腰如细柳,1.68的高个子……
通过这样具体的描述,一个女子美好的模样就生动地呈现在眼前了。
表达的时候,切忌使用模糊的词语,最好把具体的细节写出来,给读者勾勒一副生动形象的画面,这样文章更具有打动人的力量。
关注公众号【苏乐爱写作】,与你分享写作,读书,投稿,成长,职场提升干货。
回复“见面礼”送你一份价值3999元的写作礼包包括10本电子书+投稿资源+写作课
回复“投稿方法”,送你一份资深编辑不会告诉你的8个上稿技巧
回复“写作赚钱”,获取17个写作变现方式
(, 下载次数: 14) 压箱底干货都拿出来了,整理了60分钟哦,不点个赞吗~
作者: ヾFeeling    时间: 2021-3-22 14:35
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意象五个方面着手。
视觉。主要是立体、颜色、光线。
立体是长宽高三个纬度。运动要在这三个纬度上运行。
颜色,则要注重颜色类形容词的运用和颜色间的对比。
光线主要考虑光射进来的方向和明暗。
听觉。主要是拟声。
味觉。嗅觉。
触觉则体现着事物的质感。剑身泛着光。
同时注意两种词的运用。量词要体现描写事物状态的美感,如“一抹夕阳”。动词还有速度感和力量感,“雨打在堤上”。
意象是情感的具象象征。雨、雪等都是常用意象。
作者: 沁瑶    时间: 2021-3-22 14:35
作为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在编剧课上老师讲的最多的是,把文字写出电影一样的画面感,才能称之为一个好的剧本。
那么,如何把写作写出画面感呢?
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在文字当中运用镜头语言。
比如严歌苓老师的小说,为什么能够频频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除了故事性强之外,一个重要的就是她会把小说用镜头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
看小说就像看电影。
(, 下载次数: 11) 看小说像看电影一样,要有视觉即视感,不是听唠唠叨叨的叙述,所以要把叙述转化成画面,即描写。描写是对具体的东西进行描摹出的画面。而叙述是抽象的说明表述。
写小说时得把自己当成影视编剧,过程不要插入说明叙述,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放在镜头前,能拍摄出画面的东西。因为故事都是用来放松的,都是要有很直观的感觉,读者不喜欢费脑的冗长的抽象的表述,抽象表述会令人脑袋疲劳,然后就昏昏欲睡。
如:“马兰是一个和平的王国。尽管有饥荒和邻国的入侵,不过,农民和贵族还能和睦相处。”
这个摄像机能拍到吗?不能,那它就是叙述,要舍弃。或变叙述为展示描写。当然味觉、嗅觉、触觉、心理活动这些不算是叙述,能直观感受到的东西也是描写。展示描写就是把抽象的叙述转成具体化的画面出来展现人们面前。
举例“地面颤抖,村民们以为地震了,其实是附近的火山喷发了。”
转化成具体画面的展示描写应该是,“地面颤抖,有个人朝高山望去,山尖上正喷发出一朵朵的灰烟。”
又如:“他是一个坏蛋。”转化成具象展示描写是:“他朝小孩脸蛋上打了一巴掌,顺势踢了一脚旁边的小猫。”
如果文中抽象的叙述太多,就会相当费脑,一困就会昏昏欲睡。
那抽象的东西就一无是处了吗?不是,它可以用在结尾处,因为有时间空白,会让人回味悠长……建议文章里尽量多用具象化的画面描写,让人看起来很轻松,很有意境。
(, 下载次数: 15)

除此之外,巧用这几种方法,也能让文字更有画面感。
一、注重细节和环境描写

阅读随笔类文章时,为求快,人们总是略过那些描写细节和环境的部分,直逼重点。有时候,不免纳闷,那些环境呀,细节呀,好多余,真不知道有什么用?


文章里,关于实物的描写称为为物象,物象陈列构成画面感,给读者营造一种意境,渲染一种氛围。有画面感的文字,阅读起来像看大片一样过瘾。


就像电影里的镜头一样,主人翁出场之前,总是先出现一番景象:喜庆的、萧瑟的,让你看到就能产生词语所要描绘的感觉,这都是在为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


这样的文字通常是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精雕细琢而写的。写作者阅读时,要着重事件的细节以及周遭环境的描写,它赋予整篇文章鲜活与丰润。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二、多陈列具象名词

你会说,什么是抽象?好难界定哦!教你一个方法:当你无法断定一个词是抽象,还是具象?看到这个词时,你可以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如果脑海里能呈现具体的画面,这个词就是具象词,不能呈现,就是抽象词。


要想文章有画面感,多运用描写具体实物的具象词,少叙述,少抽象。


举个例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陶渊明《归园田居》


除此之外,王维的诗,多属此类,可参阅。


三、多写感官类形容词



写作时,也经常一篇结构上完整的文章,看起来没有画面感,不够传神,整体看起来扁平化,内容太实,没有美感。怎样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呢?


多写感官类形容词,少写评论性形容词。通常,完美形容一个人的心情,经常用这样的词汇,如:无奈的、难受的、高兴的、气愤的……这属于评论性的词汇。


这样写本没有错,但读者却无法体会到这些感受。换句话说,作者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实际上,这样写,只是作者在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读者也不能与之感同身受。而想要文章生动,你需要写出细节。


感官类形容词,比如色彩、气味、声音、质感等感官类词汇,便于好记,总结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通过细节描写,人为何产生情绪,这样你的句子就完美了。比如:五彩斑斓、炯炯有神、垂头丧气、五味杂陈等等。


举个例子:


一、他炯炯放光的眼神,令她为之着迷。


二、他魅力十足,令她为之着迷。


这两个句子对比,你觉得哪个更能让你脑海里产生画面呢?答案是是第一个。


四、精准地使用动词



俄国著名文学家阿·托尔斯泰在谈到写作时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是运动的。


动词是一个句子的能量所在,比形容词更能赋予文章生命。所以,我们在阅读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动词的运用:


比如:


一个夜晚,明月初上,月光清幽,缓缓流进花丛深处。--宗璞·《花的话》


“流”,是个极平常的动词,但用在此处既写出了月光如水,悄然无声的静态之美,又绘出了月光“流淌倾泻”动态之美,耐人品味。


要想写出富有生命力的文字,要精心锤炼动词,为文章润色增辉。
(, 下载次数: 14) 五、使用比喻



瓜很甜,甜过初恋。


天气很冷,冷过前任。


这些曾是风靡一时的比喻,它们为何广为流传,因为形象,触及读者痛点。


这就是比喻。有时候,用比喻,胜过一串形容词。


运用比喻的训练方法比较简单:找到需要比如的事物,分析内外两方面特点,通过这些特点找同质性的事物。


最后,任何事情都是做出来,要多写,越写就会越有感觉。


感谢你看到现在,如果觉得有用的话,希望善良的你不要忘了点个赞,让我收获一份认可,点赞跟收藏能加深你对内容的记忆点,也能激发知乎的推荐机制,后续就会推荐更多相似内容给你哦。
对了,自我介绍一下,我是素衣姑娘,一个90后情感博主,爱摄影,爱旅行的处女座。关注我的公众号“素衣的文学江湖”获取更多写作干货哦~我的创作目标是不仅要有趣,还要有料,希望你能关注 @素衣姑娘 。随时查看优质高赞内容。
素衣姑娘的高赞回答——

1、佛经里有哪些优美的句子? - 素衣姑娘的回答 - 知乎
佛经里有哪些精美的句子?2、怎样写小说大纲? - 素衣姑娘的回答 - 知乎
怎样写小说大纲?3、你读过最有文采的高考作文是哪个? - 素衣姑娘的回答 - 知乎
你读过最有文采的高考作文是哪个?
作者: 烈炎元素    时间: 2021-3-22 14:36
傍晚,风越刮越猛。
青莲居客栈门外,一位客人急匆匆地敲着门。
“来啦来啦。”身材丰腴的女老板一边用围裙擦着手,一边走过来,拔开门栓,将门分为左右。
门外,站着位头戴斗笠,披着青色披风的人。开门的一刹那,风裹着沙子,呼地滚了进来。那位客人迅速的闪身进屋,汪老板随后便将门啪地一声关上了。
“客官,您是要住店么?我们这儿正好还有几间上房呢!”汪老板满面春风,一面掸着这位客人身上的尘土。
客人伸出左手放在唇边,示意她不要声张,同时右手从怀中掏出一封信。
“寄信。”客人微微抬头,露出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
“谁的信?”汪老板已经知道了来人的身份。
“节度使大人的亲笔。”客人压低声音。
“寄往哪里?”
“铁方八卦城。”
汪老板的嘴角,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怎么?节度使大人在铁方八卦城也有熟人么?”
“汪老板只管寄信,多的不要问。”客人有些不高兴。
汪老板妩媚地一笑,“是了是了,是我多嘴。干我们这行的,只问价钱合适不合适,其他的一概不问,一概不问!”
————————————————————————————————
夜已深了,妈妈的房里早没了动静,厢房里的几个丫鬟也早已鼾声如雷。整个院子,就剩下默儿一个人还清醒着。看了许久,默儿觉得有些困了,便把书合上,在椅子上伸了一个懒腰。
就在此时,突然听到院子里咚的一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默儿吓了一大跳,忙跑到屋门口,顺着门缝朝屋外面一望,当时吓得几乎摔倒在地——在白皑皑的雪地上面,躺着一个人,纹丝不动。而身子下面的雪,已经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默儿的胆子也真是够大,天天看闲书,竟然也培养出写侠女的性子。她见此人半晌不动,暗想就算是歹人,恐怕也是身负重伤,离死不远,便壮着胆子,披了件袍子,推开门,悄悄地走到那人的跟前,蹲下来,仔细端详,见此人的身穿一身青衣,背后有一道长长的伤口,足有三四寸深,伤口上的肌肉外翻,在严寒之下,已经冻得发黑了。
头一次看见人受这么重的伤,默儿胆子再大,也不禁花容失色了。她忙朝着外面喊:“爹!伯父!你们快来看啊,这有一个人!他……他要死啦!”
————————————————————————————————
戈尔工河的无数支流,从特拉蒙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蜿蜒而出,如同女妖凌乱的蛇发被梳理成一根大辫子,在一马平川的佩达索斯平原上汇合到一起。正北面的群山之中,远远可以望到三座耸入云端的山峰,那山峰四周的悬崖峭壁如刀劈斧凿一般。那三处山峰,不就是狮鹫崖么?傍晚的时候,那曲曲延延的戈尔工河就被笼罩在山脉巨大的身影中,从河的东南岸向西北方望去,在夕阳的映衬下,狮鹫崖就真如一只振翅欲飞的猛禽,无比的雄壮肃穆。每当这时,那里栖息的成千上万的狮鹫便会打食归来,纷纷归巢。在天空中,白色的金色的羽毛,亮闪闪的一大片,连落日的余辉也会黯然失色。
————————————————————————————————
张烈笑道:“你我虽是各为其主,彼此倒也投缘。”他又对张辅道,“恩帅,我张烈不成器,辜负您的教诲了。”
张辅默然说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张烈仰天长叹一声:“君辱臣亡,义无反顾!汉王殿下,臣不能为您一统宇内,只好在此尽忠了!”
说罢,自转一枪,当胸刺入,鲜血迸出,登时气绝身亡。可怜张烈一生豪杰,死时竟如此凄惨。只是那尸身依然圆睁二目,倔强的立在那里。
张辅见张烈如此情形,心中不忍。道:“张烈,莫非你还有心事未了?是了,你犯的是谋逆的罪过。你怕你宗族受累?好,我张辅愿保你宗族不受牵连!”
说罢,那尸身像听懂了一般,双目一合,轰然倒地。树林的不远处,几只乌鸦怪叫着,扑啦啦的飞了起来。四周一片寂静,只剩下众人站在那里发呆。
————————————————————————————————
吕建正对着眼前的小瀑布愣神。
在烈日的直射之下,瀑布呈现出绚烂的色彩,斑驳的影像,在水气中若隐若现。“断涧迎风撒碎玉,雾雨当空飞彩虹。”吕建在心中默念着。
他似乎又看见虹那亦真亦幻的舞蹈了,就在瀑布的下面,剑气与水气混合在一起,虹那婀娜的身姿,乌黑的长发在剑光与水光的雾霭中跳跃,挥洒。整个人散发着七彩的光芒。没错,虹的剑舞总会让吕建真的看见彩虹,如同蛟龙一般的彩虹。
吕建开始迷恋虹,就是从迷恋那水中的舞姿开始的。
那个时候的虹,泼辣,单纯,甚至粗野,她身上有一种来自江湖的沾着泥土和泉水香气的简单气质。她喜欢呆在水边,赤着脚,披散着头发,甚至裸着背,练她的剑,不知疲惫的舞动。
吕建,则会远远的望着,看得出神,然后合着虹的舞动高声吟唱。唱“日照香炉生紫烟”,唱“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声音迎着风,送出几里外。
————————————————————————————————
七月的晚风一吹,借着酒劲儿。张文宇和夏明明在月色下,彼此看着对方红扑扑的脸,越看越爱看,越看心跳越厉害。
张文宇抓住了夏明明的手,直勾勾地看着她。
“张哥……我头晕。”姑娘有气无力的,把头一歪,瘫软在张文宇的怀里。
文宇情不自禁地吻了下去。
喘息夹杂着酒气,这种味道是张文宇从没有闻过的,这是一种奇异的香气,让他觉得头有点发胀,迷迷糊糊地。他感到眼前这只柔软的动物,体内似乎点了个火炉,在这燥热的天气,温度越来越高,好像很快就熟了,连自己也被这个火炉烤熟了。
“张哥……”夏明明气喘吁吁。
几秒钟之后,寂静的操场上就只剩下吉普车哐哐震动的声音了。
————————————————————————————————
案发地在一片老旧的居民区,破败、肮脏,四处都是垃圾,蚊虫乱飞。这附近,住着一些孤寡的老人、瘾君子和妓女。张警官一路走来,不停的用手帕捂着自己的脸,那刺鼻的恶臭让自己几乎呕吐。
在一幢大楼的屋顶,大家看到了一幅骇人的场景。
在一根晾衣绳上,挂满了人的内脏,心脏、肚肠、肾……地上全是血,几乎把整个楼顶染红了。现在,那些零件上滴落下来的液体,已经变成了黑色。张警官和他的助手们虽然常年办理杀人案件,但这个景象,还是第一次看见。一个从警校毕业不久的女警,哇的一声吐了出来,她闭上眼,蹲在地上不停的吐着。紧接着,两个男警官也吐了起来。张警官皱着眉,用手帕使劲擦了擦鼻子,然后一闻,在这臭不可闻的空气中,隐隐有一股香水的味道。
“这些内脏是女人的么?”
张警官还在不停的用手帕擦着鼻子,助手坐在椅子上,向报警的阿婆问讯。其他人也都在忙,虽然看见了内脏,但尸体在哪儿呢?网已经撒了下去,整片居民区都被翻了个底朝天,但是尸体的影子却见不到。
那个絮絮叨叨的阿婆在讲述昨晚在楼里隐约听到了滴滴答答的水声,还听见了一个男人的歌声,阿婆说她很害怕,缩在被子里念了一晚上阿弥陀佛。
助手在认真的作着笔录,而张警官,慢慢的走神了。
——————————————————————————————————
多年老存货翻出来,找了几个自己觉得比较有画面感的片段。
多用短句是我的习惯,写人物的时候多用动作,或者用简单的表情来表达心情。而形容词,少用成语,多用精炼短小的词来形容,比如:臭,难闻,这就足够了。
自己并不是很华丽的文风,所以,尽量在用词精炼上下功夫吧。
作者: 不得骑姐    时间: 2021-3-22 14:36
泻药。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而且对于文学来说,画面感也不是必须的,《1984》这种小说,本来也不要求什么画面感吧。当然,这个画面感得看自己如何定义。
《白鹿原》中的“叠腰大裆裤”,《黄金时代》中的“灯芯绒”。
《故乡》: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的小说画面感,在于把用一种意象化的工具来代替讽刺,,又形象又到达讽刺或者表达某种情感的目的。
《白鹿原》的画面感,笔法,就是把每个东西都叫出名字来。金庸的小说,也差不多,有些动作都像妈妈缝衣服一样,一针一线都给你描述出来。
《围城》的画面感,在于把景物都拟人化的描写,在描写人物上,往往抓住人物的一个特点,突出夸张描写。其实也是对人物的讽刺一种具象化描写。
譬如别人说的行文中的“逻辑性”。比如《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中写到某将军领着军队,要到哪里去——比如到北京去,不过一般都要先说从哪里出发。比如某将军从石家庄出发,途经高碑店(经过哪里都要说),然后军次北京。这样说,其实除了所谓的画面感,就是让文章更有“厚度”——主要是让文章有厚度如果只说某将军带着军队到了北京,你会感觉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没有力度,没有浑厚感。
所谓的画面感,有时也是根据作品来“量身定做”的。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作品,说到画面感,恐怕比不上鲁迅的某些小说,也比不上金庸的——因为他的风格是不可能出现金庸式的画面感。他是写小说的,而金庸主要以故事精彩见长,所以画面感是必须的。
或者说,王小波有王小波式的画面感。
画面感在文学家那里,可以说变化万千,经常创新的。


所以,所谓画面感,没有标准。文无定法。
作者: 1144058650    时间: 2021-3-22 14:37
谢谢您的邀请,关于“画面感”,我的理解是能让读者像身临其境的文字,跃然纸上,非常准确。比如“跃然纸上”这个词,就相当有画面感。
其实“画面感”的标准,就只关乎准确。
我认为要写出画面感,有三个步骤。其一,想写出画面感,脑子里就要有画面。其二,如何描述准、表现好这些画面。我看了前面的回答,有一位答主说多用动词,多用颜色等等这些(如果我没记错,那本书应当是舒明月的《大师们的写作课》,这位作者文辞有些功夫,十分推重张爱玲,对于这方面也确然有十分细致的注意,有整理出一些非常实用的技巧,有的视角蛮独特的,如果对这部分好奇的话,不妨一看。但其他的真的不必了,因为她自己搞了套写作课给人上课赚钱,然后弄了一套标准,可是流露出的评价标准又很偏狭,有时行文负气极重,看得我很膈应……),这就属于第二阶段“工”的阶段,这部分完全可以锤炼摸索出来,熟练运用之后还可以不断发掘出新技巧。
但我想说的是,第一步,也就是脑子里要“想”出来的那种画面,才是最重要的。这要有大量的积累、充分的想象力作铺垫,才能够激发出来。材料有电影、小说、生活中种种,文字说到底就是一种表现形式。比如我就很羡慕那种有设计背景和其他艺术领域嗅觉的人,其中有的写起相关的内容就真是很美很准,不落俗套,像舒明月说用精确的颜色,天生色感好的人对颜色的深度理解在写作上就能看出来,但其实也不单就说狭义的艺术领域,最关键的是要有积累,有生活,有观察,有思考。具体而言,如果真要成大家,我觉得第一是要能广,能构想很多场景,第二是能想精确,想得准,细节常常体现你对想呈现出来的画面的理解程度。我还是想说,文字经常是整体,它所包括的意涵很多,有时候我们拆解来讲,但它很多方面是不能割裂的。再岔开一句,我看那些说有画面感的文字常常推崇几个词就说写出一个大画面的,有时候就是这些意象的选取有功夫,文字里的情怀极撼动人,有感受的读者常常能自动理解补足,因此技巧白都无伤大雅,反而是大道至简,还是那句话,文无定法,因为产生它的生活本身就无限宽广。
第二步就是写了。这里再暂且分两个层面,一种是行文本身的逻辑和结构。有种方法很直白也很简单,就说把自己当导演,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写出镜头感,具体的名词,简洁的动词,然后不停地分段(多少知乎上问题底下写小说的这么干),像电影似的一幕一幕,切机位、换视角,这确实有效,尤其在写动作打戏,能这么写好,就能让人狂飙肾上腺素。
但写作跟拍电影虽然有共同处,还是不一样,也没必要都追求这个样子在写作里拍片,这种技巧可行,但倘若功底不够单单使用这个,泛滥行之,且想刻画的画面庸俗,想述说的点子下乘,就没有价值,简直就是拿小聪明糊弄。还有的文字,你看写得够细致了吧,费尽心思地写出了大量名词、动词、形容词,好像拿文字素描,但就是不够。就因为它抓画面的重点不行,显得冗余累赘。但是不是说冗长文字就容易失去画面感呢?这当然也不对,一要看它本身内容是否完整,二要看它在文章整体的适配度。
第二种就是词汇、语法等等,这些经常被说是工的层面。常常常人判断有无文采往往从此出,认为写得好的词汇定然都跟人不同,必须往华丽的步子上迈,这当然不对。又有一些人的想法,就第一觉得华丽的文字都跟郭敬明那种一样,第二觉得华丽都不好,还通常非常推重汪曾祺,就觉得要这种大巧不工的好。其实只要写得好都好,文无定法,非要踩死一方才可笑。但为什么词汇重要?词汇是万物的名,这个词不是那个词一定有差别,因此词汇量要大,要能灵活运用不同词汇,这能说明作者感受力强,对东西体察很深。最终目的就是用最恰当、最准确的词汇,举例说一种,比如外文小说的风格是经常会把三明治的品牌、行道树的植被这种都标出来。
再岔开说一个,国外有很成熟的创意写作体系,也有很具体的技巧,比如什么“爆炸声把男人的半个句子彻底掩埋在火光和呛人的烟雾中”,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各个感官齐全之类的,少副词形容词多名词动词这些,各个击破,再用语法怎么串联起来(注意下中英语法有不同)等等等等这些,要是喜欢这种风格,真有志于写作,买本相关领域的书就可以了解不少,再像前面说的那样,多练习是完全可以掌握的,程度深浅就跟个人体悟有关系了。
但我觉得,可能建立起这种更为包容开拓的写作意识,有整体系统的写作理念,会比这些更加重要,所以泛泛扯了我目前的一些有感触的点,很不成熟,又是一口气打的,很多地方深感词不达意,能意会到一些是一些啦hhh 如果您愿意的话,我们也可以继续一起探讨之类的x 其实写作的习惯、模式也不一样,我从前对那种写东西脑子必须有画面的很不理解,因为我回想起来,我自己写只会顺着纸面上文字的思路,依靠文字思考,但好像更多人能够脑子里过电影似的写出来的,非常想体验一把,这种写作一定很热血激昂(…
————
分割一下,知乎好像有很多同类问题啦,里面有很多非常好的答案。
作者: 小米粒kpm    时间: 2021-3-22 14:38
孤独:
一觉睡到夜幕低垂,迷迷糊糊的醒来,看着昏暗的房间。
一种时空错乱的失重感。
慌忙摁亮手机,看到了时间和干干净净的手机通知。
茫然的呆坐了一分钟。
终于失去了所有力气,口渴和饥饿也无所谓了。
她只想继续睡下去,不醒过来,好像也没关系呢。


失落:
凌晨一点的街道上,繁华已散去。
昏暗的路灯只能勉强勾勒出他的影子。
他就蹲在路边,紧裹外套,面前一地的烟头。
以前的现在,自己应该在沙发上玩手机吧,身边就是吵吵闹闹看电视的她。她总是玩很晚,还非要自己陪着,影响自己睡觉,疯女人。
那时候多希望她出差啊,一个人的世界简直爽爆了。
她离开以后,他其实一点都不伤心。
只是觉得心里吧,空空的。
没有泪,也不想睡。
再抽一支,
最后一支,
抽完就回家,家里又没怪兽,怕什么。


紧张:
他站在初相识的路口,搓了搓手,又一次仔细牵整齐了自己的衬衣。
他扯出一个僵硬的笑容,却立即平复,略微抽搐的嘴角并不愿意听从他的安排。
他又小声的背了一次待会表白的情话,这次比刚才流利多了。
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和她表白,却在看到她远远走来那一刻,只想藏起花束落荒而逃。


甜蜜:
他又来了,还是周五下午五点,还是在那个路口,还是那个有着丑丑的小鸭子挂饰的背包。
似乎天塌下来,他也一定会来的。
傻子,在家等着也是一样嘛,我又不是不会去找你,只是路上需要两个小时而已。
她骂着他傻,脸上却是收不住的笑。
还有三分钟下班,耶。
怎么回事?
怎么每周五的桂花总是格外香呢。
作者: dolphinx    时间: 2021-3-22 14:38
先举两个示例:
“一件大衣。”
“一件绘着格纹图案的呢子大衣,袖口因为常年的磨损而泛着油光。”

“我闻到臭味。”
“我闻到一股像是在冰箱里放了三个月的猪肉,似腐败又尚未完全腐败的臭味。”

写作本身是写作者向阅读者输出经验的过程。
在抽象的描述中加入大量细节,使读者能快速用自己的经验代入你所描述的事物,用你的经验调动他们的经验,将经验化为读者的“体验”。
这便是画面感了。
作者: 天空一片    时间: 2021-3-22 14:39
写作有没有画面感其实和写作是否已经写具体了是相关的。
我们经常写文章念起来会干巴巴的没有生气?
那就是因为平时写东西没有把事情写具体呀!写的太抽象了!
技巧就是:把文章写具体一点!越具体越好!这能让读者读起来有活生生的感觉!


而且,描述的越具体,看的人能接收到的就越接近于你感受到的,任何性质的文章都一样!
情感文,写具体能让读者所感受到的一样;工作沟通的文件,平时在工作中具体地描述工作也能降低交流成本。
平时我们写文章都太过于抽象了!就像我上面这句情感文,写具体能让读者所感受到的一样说出来你觉得,嗯,好像是的,但是你感受不到,如何写具体呢?
其实很多有名的大家都很擅长将这些写具体,举个栗子
01情感文片段

没写具体的情况:前一个月陪老爸复诊,他的病恶化了,严重的病让他的体重直线下降,以前他是多么壮的人啊,现在他要进ct室检查,他把身上的金属物品脱下拿给我,我很伤心。
怎么样才能写得具体呢?那就要扩充句子了。
是具体什么病、情况怎么样、体重怎么下降从多少到多少、是怎么进去的、又是怎么脱下的
这些是简单的扩充,甚至还能联想到之前是怎么样的,现在又是如何。
在冯唐的《我爸认识所有的鱼》中,他是这么写的:
前一个月,安排老爸彻查身体,排除恶性病变。当时老爸体重不到40公斤,我搀着他,觉得他瘦小得像个孩子。我小的时候,他也这样拽着我的手,去医院看病,去公园、去他单位玩耍。
因为太瘦,老爸的静脉状况很差,做加强CT需要的留置针都安不住。我还和他开玩笑,如果真生病了,要静脉注射,您就真有罪受了。老爸进CT室之前,要卸下一切金属物品。
他取下手表、钱包、钥匙、手机、戒指、手链、香烟、打火机、假牙,我拿他的帽子盛了这些物件,小小一堆物件,很无辜地聚集在一起。
(, 下载次数: 15) 有没有这种感觉
这种具体描写带来的感觉,你品品?
02生活中的片段

也许你会说这个例子太难了,如果我也写的出来我也是大作家了,其实不是,生活中有很多片段可以写具体。
比如让你写一个挖耳朵的,你会怎么写?
(, 下载次数: 16)

上次我在恶魔奶爸的微博看到一个写去医院挖耳屎的片段,你再品品?
采耳一定要有起子和镊子,绝对不能用耳扒,耳扒这玩意儿是用来挠痒痒的,不能用来掏耳屎。

用起子把干片状的耳屎轻轻撬开,然后把镊子伸进去镊住,慢慢的往外拽,一边拽一边小心翼翼的撕,以保持一次性把大块耳屎都拽出来,全过程完全无痛,但是撕的时候,你能清楚的听到耳屎和耳道耳膜分离的声音,尤其是有些脆片状的耳屎,糊在耳膜上,请手艺好的师傅,一点点慢慢用起子起开一个角,然后用镊子慢慢掀开,整个片和耳膜剥离时候,那声音真的是美妙绝伦,全世界都仿佛在对你释放善意。

耳屎取下来后,师傅还会给你看一下,你看到这些污垢,满满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有没有一种又恶心有莫名爽的感觉……品出来没……?
03工作中的片段

写具体,会让你看起来很负责人,有说服力。
如果雷军跟你说:
我们的利润很低。
你也许相信,但是你其实没啥感觉,倘若你对小米小米没什么了解,也不会对小米产生什么印象,毕竟谁都可以说他们利润很低不是么?
但是他是这么说的:小米的整体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率,永远不会超过5%。
为了做到这条,我们是这么做的:一……;二……;
一个手机行业利润不会超过5%?那利润真的压得很低。而且有各种条理作证,会让你对这个印象更加深刻。


除了广告,平时工作中的沟通,我们要少用比较抽象的词汇。
比如:我们部门将会进行较大的人员调整。
这句话就很抽象,调整有很多的方向,是人员变动?还是每个人负责的事情变动?人员变多还是变少?
假如是变多,能不能这么写:我们部门下周会来两位新同事,另外谁会被调到xx部门。这么写是不是清晰多?
协同工作的人越多,那么你描述的越具体,会因为信息接收不全面而犯错的事件就会越少。
其实写作就要多看、多练、多积累,相信你也有一天能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


如果有用的话,就点赞收藏吧~
更多文案资讯,尽在有讲课堂APP!
作者: 大红的世界    时间: 2021-3-22 14:40
如果你想写作写出画面感,我建议你不妨参考一下记者写现场报道的思路:能用动词的时候,不要用形容词来形容。
我入行的时候,我师傅对我的要求就是所有的现场报道不许使用形容词,只能使用动词,出现一个形容词,就扣钱。
为什么?
举个例子,兴高采烈,这是一个形容词,你没有画面感;换一个动词,高兴得跳了起来,这是动词,你有画面感。
特别是在现场报道或者描写类的文章中,动词能够带来画面感,鲜活灵动,这是毫无疑问的,它是一种为你现在所写的场景量身打造的词汇类型。
形容词有的只是华丽的外表,但相对于现场报道来说,它无法表达今天的兴高采烈,和 15 天前另外一个新闻现场的兴高采烈的不一样有什么区别?你能从两个兴高采烈里分辨出来吗?
你不能,所以,练习写作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文章想要生动,就要尽可能多地去为它本身打造个性化描述。形容词只是一种抽象的、还原普遍状态的词语,往往不及动词鲜活、有力、个性化。
这就像新闻的本质就是告知读者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去揭露事件的差异,当新手开始练习写作时,无论是从哪个地方入手,都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你的文章想要表达的,也应该是你自己思想里的个性化,换言之就是与大众的差异化。
我们的每一篇的报道总是要告诉告诉人们这个事跟别的事的不一样的地方,要是用了一个 100 年前和今天一样的词,就不是新闻的本体了。
动词能满足新闻的差异化表达需求,泛言之,也能满足写作的。
另外,动词能够给受众画面感,其实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动词来自于你的眼睛,源于你对于生活中场景的观察。
你只有在生活中看到了真实的场景,才会用动词描述,这样生动。只有动词才能生动,这就是动词的魅,也是现场新闻报道的核心。我师傅这么说的,其实美联社、法新社的写作指南也是这么要求的,也就是说这是这个行业大多数媒体的写作的要求。
用形容词无法体现写作者敏锐的视觉和观察能力。
接下来我还是举记者写报道的例子,这是一个文章里对动词使用要求格外多的职业,举起例子来能更鲜活。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作者: babyface(    时间: 2021-3-22 14:40
这个我擅长,我告诉你一个可以实操的方法。
写场景,尽可能找到有图片、视频的场景来写。打个比方,你写别墅、写豪华婚礼。答应我善用搜索引擎。然后对照着这个实物,把它描绘出来。
那要是没有图片、视频呢。你这不是为难我胖虎嘛。
也没关系,你自己把你脑海里想到的元素,放到纸上。再去找相应元素的图片、音频。重复上面步骤。
我看哪个人敢说你写的不真实,没有画面感。
据我所知,很多写作的大佬,甚至会手绘平面图。你懂我的意思吧。
我不行,我只会BB。
告辞。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