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专访阎崇年:电子书是历史进步,但做学问一定要查原始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trywork123456    时间: 2022-4-22 09:00
标题: 专访阎崇年:电子书是历史进步,但做学问一定要查原始资料
“读书就是我的生命,是我生活的主要内容。”
第27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在电子书快速发展的当下,应如何看待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关系?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表示,电子书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做学问一定要查原始资料,因为可能在转化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要把二者的长处结合起来。
阎崇年是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现任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清史、满学,兼及北京史,其专著《努尔哈赤传》曾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img=626,416.8990634755463]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20421/93430fcf15bd475caa0c856c6f24b304.jpeg[/img]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为读者带来2022年“阅读北京”首场活动——“北京文脉传承”讲座,与大家一起“读北京”。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4月21日下午,2022年“阅读北京”首都市民阅读系列文化活动发布会在首都图书馆A座报告厅举办。在活动现场,新京报记者专访了阎崇年先生,聊一聊读书的那些事。
“读书是我生活的主要内容”
新京报:最近在读什么书?每天大概要读多久?
阎崇年:最近在读韩美林先生的《天书》,分为上下两册,一边学习一边看,觉得很有意思。我每天早上4点起来,5点或5点之前就开始读书,一直到晚上睡觉。我的专业就是读书、写书,可以说,读书就是我的生命,是我生活的主要内容。
[img=626,409.0122699386503]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20421/04b63209ae444f33a26ab9728637700f.jpeg[/img]

                                                                                        展开全文                                                                            嘉宾和读者代表共同启动2022年“阅读北京”活动。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新京报:你觉得读书给你带来了什么?怎么看待当下读书的意义?
阎崇年:我觉得读书首先是增长知识,人类的知识太多了,而个人的阅历是有限的,要通过读书了解很多事情。读书就是和作者对话,和古人对话,和国外优秀的人对话,来充实、丰富自己。读书就有所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写成文章或者书,进一步跟其他人进行交流。
读书可以修性情,你专心读书的时候,杂念就少了,没必要的痛苦和烦恼就消除了,所以我觉得自己的心情总是很高兴的。
新京报:有没有计算过,自己读了多少本书?
阎崇年:大概算了一下,写一本有创见的学术著作,大概需要五年时间,我需要看大约500种书,一种书可能有好多卷,五年就有2500种书。古人说“读万卷书”,我想我是超过了。
[img=626,417.33333333333337]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20421/9ed572c7ecec46d99a1ca6d5465e18ea.jpeg[/img]

由残疾人组成的专职乐团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为直播间的观众带来了专门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背景创作的歌曲《向前飞》。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关系?
阎崇年:光在书斋里头不行,要看广阔天地,要接触实际。只读书的话,就不能有所创新。举个例子来说,我跑到辽宁、吉林、黑龙江,沿着乌苏里江一路走过来,发现外兴安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的森林覆盖率都很高,古代的森林覆盖率更高,就提出了“森林文化”的概念,提出了中华古代文明主要是由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五种文化构成的。
“书读几遍因书而异”
新京报:怎么看待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关系?
阎崇年:电子书是历史的进步,现在我也用电子书,它的检索功能很方便。比如我找几个字,出自原文什么地方,一下就能检索出来,但是,做学问一定要查原始资料,因为有时可能在转化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我觉得还是要把二者的长处结合起来。
新京报:你对当下年轻人读书有何建议?一本书应该读很多遍吗?
阎崇年: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爱好不同,很难开出一个方子适合所有人。比如去饭馆吃饭,四川人喜欢吃辣子,我就不吃辣子,还是要看自己的实际情况,读多了就有经验了。
书读几遍,也要看书的具体情况。有的书可能看几页就行了,有的书可能就是讲几个故事,看看故事就可以了。有的书是理论书,道理深刻,看完以后觉得有些地方要多琢磨几下,可以多翻几遍。有的书可能一辈子都在读,叫案头书,比如我们经常看的《史记》《说文解字》,就数不清读过多少遍了。因书而异,因人而异。
[img=626,417.33333333333337]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20421/598ac9821f63419a93710ac0102173a0.jpeg[/img]

朗诵和合唱节目《书山有道》。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新京报:当下“996”“007”比较多,一些人表示,自己没有时间看书,对此你怎么看?
阎崇年:应当承认现在大家都很忙,有时候抽不出时间来,这个也理解,但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比如我出差坐飞机,会带一本书,不要太厚,比较薄一点,出差这一趟就看完了。时间都是宝贵的,挤时间看一点。有的人跟我说,他就规定每天晚上读一个小时书,有的人周末专门抽出一天来看书,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还是要对自己有个约束。
【相关新闻】
2022年“阅读北京”推荐《三体》等科幻著作
作为北京市公共文化的品牌活动,“阅读北京”已进入第7年,2022年“阅读北京”将围绕“读北京”“阅经典”“向未来”活动书单,深入策划开展全市诵读大赛、“十佳优读空间——百姓身边的基层图书室”推优活动、“阅读伴我成长”主题活动、“最美书评”征集评选活动。
[img=626,417.33333333333337]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20421/966cc9f7aed14d14b2e555e438be2002.jpeg[/img]

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将《三体》31个语种的版本捐赠给首都图书馆。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2022年“阅读北京”将以“向未来”为主题推荐《三体》等优秀科幻文学图书,未来《三体》新增的各语种都将在首图永久存续,还将开发主题展览、沉浸式新阅读等项目,邀请读者在科幻想象中思索未来。
[img=626,417.33333333333337]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20421/bc5d73582ea34a288473bb2bcc51d102.jpeg[/img]

《三体》作者刘慈欣通过视频寄语“阅读北京”活动。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4月23日与24日,首都图书馆将举办“明清北京旅游指南——《帝京景物略》里的北京”“走进科幻文学——科幻世界的文学想象”“桃红柳绿四月天——认识常见春季开花植物”三场直播,陪伴读者度过充实的阅读周末。
此外,为了让更多人从冬奥镜头中汲取奋进力量,首都图书馆联合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日报社、中国画报出版社开启《百名摄影师聚焦冰雪奥运》全国巡展活动,巡展首站将于4月26日在首都图书馆A座文化艺术展厅开幕。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许丽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