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英雄不问出处——宋朝科举制度漫谈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大康    时间: 2022-12-21 12:43
标题: 英雄不问出处——宋朝科举制度漫谈
作者:伩蕊说史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hr>引言

1905年,清朝光绪皇帝宣布废除在中国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这项古老的人才选拔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最终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虽然科举制最后消亡,但是不能否定它本身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宋朝的科举制度,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的开创。不过大多数人群熟悉的科举制度,一般以明清两代为主,今天就来谈谈,少有人知的宋朝科举制度的前世今生。
一、直到宋朝时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

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持续了两千多年,无数雄才大略的君主能在群敌环伺下夺得天下,能在外敌入侵时平定四方,却唯独在人才选拔这件事上伤透了脑筋。国家想要繁荣昌盛,实现长久的清平盛世,必定离不开贤臣良将的辅佐。可是,如何才能把散落在民间的稀世之才网罗到皇帝身边是件困难的事。为此,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不同的人才选拔制度。

在这些人才选拔制度中,首先被大家想起的应该是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定型的,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命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由此正式拉开了察举制的序幕。察举制是指由中央和地方官员共同审查、举荐自己认为具有高尚人品和真才实学的人才,经过中央审核后,合格者就可以入朝为官的制度。

《宋书.百官志》中提到:
“令诸州各举秀才一人,后汉避光武诲,改茂才。”

察举制对汉朝的人才选拔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在察举制的帮助下,大量人才被搜罗到汉朝权力中心,比如董仲舒、东方朔等我们现代人耳熟能详的能臣,他们就是通过察举制才能被皇帝发现,就此让自己不必明珠蒙尘的。

(, 下载次数: 17)

董仲舒

不过察举制虽好,但是其评判标准太过主观,有明君雄主镇压自然无事,但是一旦遇到荒废政事之君,察举制就很容易变成任人唯亲,任人唯财。西汉末期时,察举制就是这样被外戚和宦官操控,把西汉朝堂搅得乌烟瘴气。所以,察举制的弊端让它很快就被新的人才选拔制度取代。

到了魏晋时期,新的九品中正制取代了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听起来复杂,其实很好理解,朝廷设置专门的中正官将辖区内人才按照才能、品德、家世等标准分为九个品级,品级高者比品级低者更易为官,也比品级低者官职更高。不过九品中正制也和察举制类似,早期还能保持比较客观,晚期就彻底失衡,什么才能、品德,通通不算,评判品级的唯一标准就是家世,世袭的爵位和资产才是做官的硬道理,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就是如此。失衡至此,九品中正制早已失去了作为人才选拔制度存在的意义。

在九品中正制以后,就是延续最久的科举制了。隋朝时,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也正式诞生。相比起它的前辈们,科举制显然更为公平客观,因此隋朝之后,唐朝也顺势沿用,这也奠定了后世王朝皆以科举制为选官之本的基础。

等到了宋朝,经过了数百年的开发和完善,科举制已经成为了非常成熟完备的人才选拔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宋朝又把科举制推到了发展的最高峰。

(, 下载次数: 19)

隋炀帝
二、宋朝科举制的内容和优势

经历隋唐两代的发展,科举制已经向天下学子展示了它公平客观取士的根本原则。因此在宋代,科举制成为了天下学子人才争相参加的文化盛会。在这样优秀的群众基础上,宋朝又对科举制进行了一些改进,这才让宋朝的科举制成为了英雄不问出处的真正公平的选拔制度。

宋朝科举制的进步首先就体现在规范性上。和前朝相比,宋朝的科举制形成了完善的分类和科目规划。北宋时武举分为解试、省试、殿试,贡举分为进士、明经、诸科,在贡举考试中,又分为州试、省试、殿试

州试由贡生自己参加由各州通判主持的州试,通过者可参加省试;省试则基本由礼部进行,主持者也大多为皇帝亲自委任的朝廷大员;最终殿试一般是皇帝亲自主持,最终决出头三甲,层层递进,级别分明

这样明确规范的科举制度,一来省去了各地考生来回奔波之劳,以免耽误学业,二来经由州试到省试。最终到殿试的科举考试网络,能够确保宋朝的人才选拔体系触及全国的每一个州县,保证不会有可用之才被遗漏。

(, 下载次数: 19)

科举试卷

宋朝科举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考生应试公平的保障,由此带来的公平性也是宋朝科举制领先前朝的关键。

宋朝科举中,比较有别于隋唐时期的,就是不再有任何门第色彩影响。在隋唐知识科举制仍有许多老学阀和门下弟子形成小山头,推荐自己门生弟子入朝,把控了许多科举名额和机会。这依然带有之前那些人才选拔制度看中门第的影子存在。

到了宋朝,科举再无门第上下之别,只有才学高低之分,凡有才学者,无论出身,皆可参与科举。除了放开科举贡生的标准之外,宋朝还大力打击学阀和主考官的势力。宋太祖曾下诏:
“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

除此之外宋朝还特别规定考官与考生之间不得称师门、门生,为得就是确保科举考试能在绝对公平的基础下进行。

另外,除了对制度本身公平的确保,宋朝科举对考试中的公平也十分注重。宋朝科举取消了唐朝科举举子要通宵达旦答卷的规矩,改为多卷考试,让举子白天作答。而且在考试时不允许考生携带《切韵》等工具书,防止考生在书中作弊,更不允许考生包藏、夹带作弊资料。

为了消灭作弊,宋朝科举甚至不会给考生提供坐具、茶具等物,为得就是让考生失去一切可能的作弊手段。

(, 下载次数: 16)

宋科举考场

宋朝的科举制度就是在前朝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增添许多新的规则和内容,才形成了宋朝最公平的科举考试,在规范化和公平性的基础下,宋朝科举制的内容才会更具优势,成为真正的择优选才的制度。
三、宋朝科举制度的影响

宋朝的科举制产生了许多重大的影响,首先第一点肯定是对宋朝本身了。宋朝实行的科举制改革和对其公平性的保障,让宋朝从全国搜罗了大批人才,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有真才实学之人,比如王安石,范仲淹等都是进士及第。

(, 下载次数: 16)

王安石

大量人才的出现,巩固了宋朝皇室对大宋的统治,加强了宋朝的中央集权,让中央有更多能臣干吏,可用之人来统御地方。而且科举制又被称为“恩科”,在全国实行的科举制度让知识分子都能得到“皇恩.以此入士,团结了宋朝的士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群体,扩大了宋朝的统治基础,对宋朝的稳定和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朝科举制的影响,还不仅仅只在宋一朝而已。从宋朝开始确立的科举制度体系对后世王朝科举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宋朝科举州试、省试、殿试之结构,就广泛应用到了后世。明朝的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和清朝的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级,在前朝基础上沿用而来。

所以宋朝科举制度完善健全的体系为后世科举发挥作用和顺利施行打下了基础,从人才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说为后续封建王朝存续都提供了帮助。

宋朝科举的影响也不光全都是积极的,也有消极影响。

宋朝科举过分注重明经科,过分注重经义而忽略其他,这一传统也延续到了后世,甚至还出现了八股取士。无数读书人为了入朝为官而白首穷经,终生扑在科举典籍之上,代代如此,人人如此。过分追求经义而不注重应用已成了宋朝以来形成的传统,到了明清两代无人研究应用科学,全都钻研经史子集。

中国古代就有《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科学研究著作,到了明清中国反而快速落后于世界,这也是和科举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禁锢分不开的。

(, 下载次数: 20)

八股文
结语

宋朝的科举制度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在科举制度的延续层面来说是无比重要的一个朝代,对于科举制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惯用的选官制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宋朝科举制还把公平性,发挥到了前朝望尘莫及的地步,让天下学子人人皆可入士。丰富的内容和规范化的结构也让宋朝科举制成了后世沿用的模板,随着王朝更迭,在宋朝灭亡后又存在了数百年。

虽然科举制带来了许多无法避免的负面影响,但是依然不能否认科举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也不能否认宋朝对于科举制的存续和发展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宋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