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骁骑校《长乐里:盛世如我所愿》:没有风浪的人生就不...
[打印本页]
作者:
写手发布
时间:
2023-8-29 10:09
标题:
骁骑校《长乐里:盛世如我所愿》:没有风浪的人生就不...
(, 下载次数: 1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长乐里:盛世如我愿》是一本红色穿越小说,上下部分互为对照,上部展现了四十年代上海滩一栋石库门房子里九户人家在国破家亡年代的挣扎与艰辛;下部借着男主角的穿越之旅,来到八十年后见证国家的富强伟大,以此来表达国家民族百年沧桑巨变的主题。作者骁骑校拨动时间的秤砣,融入自己的生命经验和创作理念,在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和革命题材等多维度的创作中,向内深掘了网络文学的成长经验,向外借力纯文学的可转化素养,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尝试,开启了网络文学与纯文学互动的新旅程。
文学的灵感,是埋在心里的种子
中国作家网记者:《长乐里:盛世如我所愿》目前已经获得了许多荣誉,近期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也为这部作品举办了研讨会。细细读完小说以后,我才回味过来这个题目的深层涵义,这是以长乐里住户为一个点生发出的故事,又带着历史感和沧桑感的家国情,意味深长。这部小说的灵感来源是?
骁骑校:最初的创作冲动来源于“铲史官”团队朱彦老师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漫画,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我把1937年的小女孩带到现在,让她免于战争该有多好。后来我在北京签售的时候还把朱彦老师请去做了嘉宾,算是完成了作品从初始到圆满的一个闭环。
《长乐里:盛世如我愿》这个书名略微有点长,是两个词的组合,长乐里是我虚构的一个沪西里弄,但是不管从地理布局还是住户设计,全都有坚实史料作为支撑,准备功夫做得充足,才能不露怯。“盛世如我愿”这个词最早出自于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意思是告慰先烈,盛世如你所愿,这是全民集体情绪的表达,我觉得用一个小人物来演绎大时代会更加接地气,所以就有了赵殿元这个人物,有了这本书。
关于灵感,我还想多说一点。不必过于执念于灵感,灵感其实就是人一辈子走过的路,看过的书,经过的事,爱过的人,默默埋藏在心里的一颗颗种子,当它被某个瞬间、某件事情唤醒发芽,就成了灵感。灵感其实早已经在心里,只是缺乏一个契机勾勒出来,而文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契机。
中国作家网记者:我欣赏您关于灵感的看法,谈来让人颇有共鸣。您之前说自己是跨频道写作,本来是历史类作者,然后去写都市。您觉得作者就像是演员,古装戏和现代戏,好的演员肯定是都能演的,好的作者也是都能写的。《长乐里》就给我这种感觉,历史的部分处理得隽永有味道,后期都市的部分也“落地”得真实有趣。您觉得有历史背景的小说或者历史小说,应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去塑造历史感?
骁骑校:网站阅读频道的设立肯定是科学的,对于大部分作者来说,抛弃自己的优势去尝试新的题材,风险确实很大,但是对我来说是不存在频道划分的,比如《长乐里:盛世如我愿》上半部是近代背景,下半部分是现代背景,你可以说它是历史题材,说是现实题材也成立,一半一半,怎么说都是成立的。就故事本身而言,不必贴上任何固有标签,如果非要贴,那么贴上作者名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作家网记者:我看到一个有趣的读者评论,说您写《铁器时代》时的文笔还不太有吸引力,情节人物几乎白描,但是胜在情节饱满,让人欲罢不能。这位读者还宽慰自己您是电工工程师出身,可能还不懂浪漫。但当我读完《长乐里》的时候,深深慨叹男作家写的男性主角的小说情感和语言竟然可以如此细腻。是什么让您有了这样的风格转变呢?
骁骑校:其实我自己是没有感觉的,我认为我的文字从学生时代就定型了,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驾驭结构和细节的能力增强了。
中国作家网记者:不只是写情感部分的语言好。《长乐里》写感情时缱绻缠绵悠长,写孤胆时悲壮英勇豪迈,写日常时是摊开来的流动的烟火画卷,常常给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很多画面是有声音的、动态的。英雄侠义感、浪漫感、生活诙谐感兼具,您通过什么方法来锻造这样具有个人特色的文学语言?是阅读大量那个时期的文人作品,还是有别的方法?
骁骑校:感谢您的肯定,其实我从未觉得自己的文字有多好,我还在继续学习,继续成长中。只是说到阅读,这是一辈子的事情,最好从年少时打下基础,我在童年和少年阶段,几乎看遍了当时中国全部的期刊,包括《十月》《收获》这类纯文学杂志,很多名著也是在那个阶段就阅读了的。在那个时期,文学的种子就在我心中扎根,直到二十年后才发芽。
“魔鬼藏在细节里”
中国作家网记者:我注意到,小说中的一些名物,服饰、鞋子、摆件、枪、家具等细节,很有年代感和画面感。这些细节描摹有参考文献或者现实中的收藏来源吗?您在生活中好像也比较喜欢收藏有年代感的打火机、怀表、马靴、檐帽等等,细致考究,这是您的爱好,是否也帮助或者影响到了写作?
骁骑校:我喜欢一句西方谚语——“魔鬼藏在细节里”。细节非常重要,一个好的细节能瞬间把人拉进故事氛围里,我会收藏一些旧物,但并不是专业级别,只是为了写作的玩票。我看过一篇文章,说姜文在拍《邪不压正》这部电影时,使用的道具服装都是原品,我很敬佩这种做事的认真态度,写作比拍电影的成本要低多了,多去贴近真实,自然会写得更入味。怎么贴近真实呢?就靠阅读和旧物,摩挲一件有着七八十年历史的老怀表,会浮想联翩,灵感乍现,对写作那个年代的故事,是会有一些帮助的。
中国作家网记者:《长乐里》的整体氛围感确实让我浮想联翩。小说中吴太太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平日是为人妻母的形象,但在自己儿子被绑架的时候智勇双全,比丈夫更果敢利落,救出儿子,说出了自己曾是江湖上的水匪头目“胭脂豹”的真相,市井之中藏龙卧虎的传奇感十足。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比较活,所以群像感也很强,您觉得写活一个人物的关键是什么,您自己最喜欢哪个角色?
骁骑校:写到吴太太组装驳壳枪的时候,我发了一条朋友圈,感慨说“还是忍不住写了武戏”,长乐里上半部的氛围是压抑的,黑暗的,这就需要一些亮色,一些抗争,一个反差极大的吴太太出现,会比男女主角更加出彩,29号的太太们比起先生们,戏份更加精彩,而且是一个比一个精彩。吴太太无疑是战斗力最强的,代表的是江湖,而曾经是仙乐斯头牌的章太太则是江湖与风尘各一半,梅英属于风尘序列,阿贵嫂、周家姆妈、苏州娘子、谢招娣这些人是市井的代表,每个人都有角色上的反转,就连小红这个不起眼的角色,解放后都叱咤风云了一番。谢招娣,后来叫谢婉华,本来她是悲剧色彩最浓重的,但是在后半部中,她又是人生最绚烂,活得最久的一个,这是我的刻意为之,实现的是书中的伦理平衡。这样一个典型的悲剧角色,在真实世界中也许早就死去了,难道在文学作品中也要让人家受尽苦楚么,作者的悲悯不就该在这时候体现出来么。
中国作家网记者:我确实感受到书中的女性角色尤其精彩,没想到还有这样细节的考量和关怀,我更深一层地理解了您说的“魔鬼藏在细节里”。男主赵殿元也是相当精彩的角色了。
骁骑校:是的,赵殿元是小说中最重要的角色。他是一个孤儿,从沦丧的东北流落到国内,辗转来到上海,悲苦的身世,命运的反复捶打,身处社会最底层所见过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没有将赵殿元摧残成一个市井之徒,他保持着优良的品格,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
赵殿元的人生目标非常简单明确,就是能有个家,有个知冷知热的人,有个栖身之所,明确到具体就是和杨蔻蔻建立家庭,住上稍微好一点的房子。这个目标的大前提是战争结束,天下太平,可是大环境不允许,满世界都在打仗,小环境也不允许,恶人就在身边,似乎每个人每件事都在和他的目标背道而驰,他的努力付之东流,最终血溅五步,单枪匹马杀进敌巢,以牙还牙。
这同样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目标,成家立业,过自己的小日子,首先爱自己的小家,才能爱国家,也更能明白,保卫国家,就是保卫小家,保卫未来的家,子孙后代的家,他们厌恶战争,但当战争降临到自己头上时,也只能挺起脊梁,舍生赴死。
赵殿元是一个活的符号,就像是旧时代的缩影,自身条件优秀,却因为外界因素沦为下等人,一旦条件允许,他就会一飞冲天,所以在下半部中赵殿元能够快速地融入现代生活,并且在各行业都干得非常出色。
中国作家网记者:长乐里邻居们给我的感觉是既有各自的生活,有距离感和边界感,但关键时候也有着行动大于言语的互帮互助之情。小人物的抱团取暖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就显得更动人。战火纷飞,但日子还是得过的,我在小说里看到了每个人的活法,或者生存,看到了大历史之下小缝隙里的个体命运,唏嘘不已。
骁骑校:人物立起来,故事自然来,丰满鲜活的人物会自己推动剧情,这是一个作者的基本功。
中国作家网记者:我们常说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目前难处理好现实性和爽感的问题。其实看完《长乐里》的上半部,我本来有点担心,上半部这么精彩,下半部得怎么写。但让人比较意外的是,后半部“穿越元素”的落地也处理得不错。很多现代生活的日常元素,点外卖、用家电、当网约车司机、做房产经纪人,赵殿元这个“穿越者”接受程度很高,适应能力很强,甚至现代人对他的排斥和质疑也不大,在合理性方面也能自洽逻辑。我感觉您在写一种很新的“穿越”。
骁骑校:后半部分是前面民国部分的对照组,依葫芦画瓢,按照祖辈的正常发展轨迹来描述后辈,会有一种做上帝的感觉,当然上帝也不能任意为之,所以一切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吴伯鸿的曾孙依然做了警察,章家是读书人,后代自然是要出国留学的,而曾经被认为享齐人之福的章樹斋,这个本性懦弱的男人,最终自杀在苏州祖坟,也算是他应有的归宿了。还有阿贵嫂收养的那个孩子、隐藏角色真正的潘家少爷的后代潘家宁,祖辈父辈都扎根青海,但是回上海的心结一直都在,每个人的故事都在合理的溯源前提下展开。
中国作家网记者:有学者认为,当前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创作常常出现的问题是,因为过度遵循、片面理解现实逻辑而束缚了想象力,又因为过于放纵想象而难以深入现实,以致作品中的想象贫乏、现实干瘪。《长乐里:盛世如我所愿》的创作实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您怎么看?
骁骑校:我想这是对现实题材的理解偏差问题,要剖开现象看本质,重在内核而非表象,放弃了神奇叙事和想象力,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是没有优势的。
小人物也能对命运说:我不认输!
中国作家网记者:您现在在番茄小说写作,您的作品我认为颇有文人感和经典化趋势,会有点挑读者,不过话本感、故事感也是蛮浓的,对大众读者有着较大的吸引力。您在这一新兴平台的写作感受如何,觉得自己的小说和番茄读者的适配性怎么样,会根据网站调性来做写作调整吗?
骁骑校:我属于自带读者的类型,永远只写自己愿意写的,自己有信心能写好的。作家不是编剧,不会根据甲方的要求削足适履,网站也不要求我做调整,不可能让一个四十多岁的成熟作者去和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拼脑洞拼手速。写作和做其他事一样,扬长避短是明智的选择。
中国作家网记者:如您所说,许多最初的“大神”作家进入了中年,体力、写作习惯、类型可能和年轻时候比都需要做调整。您自己是否有在思考一条适合中年写作的路径?从作品质量、身体状况等方面考虑,您觉得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创作生命长一些,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骁骑校:量力而为,向精品化转型,这是一条很难走的路,但也是正确的路。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导演、演员、作家的职业生涯都是抛物线形态,这是自然规律。但也有一些老艺术家老当益壮,再攀高峰,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长期规划,减量增质,来日方长。
中国作家网记者:读者评论里常常有“校长出品,必属精品”,这样的评价对作者而言既是肯定,也会带来压力,您会怕自己写出来不够好吗,如何调整心态?你和读者之间有什么温暖的小故事吗?
骁骑校:我觉得还是挺能对得起读者的。我的故事,我拿的奖项,不但是为我自己,也是为读者获得的,在这一点上没辜负他们的厚爱,他们一路跟随,会为我自豪,当我断更的时候,他们也能理解体谅,这是一个互相包容的关系,就像相交多年的老朋友那样,只有动力,没有压力。
我和读者朋友们平时也在群里聊天,有些核心读者认识了很多年,在现实中也成了朋友,互相了解,互相熟悉,互相陪伴着成长和老去。值得一提的是京沪广三地的签售,时隔十一年,我再次签售,感受到了和当年签售《橙红年代》时不一样的风景:老读者还在,新读者加入。有一个读者是03年出生的,他父亲比我还小几岁,能有00后的读者,我很骄傲。三次签售,更像是读者聚会,签售之后,满场人坐着不走,兴致盎然,因为我们还要继续下一场,要聚餐,要唱歌,这实在是难得的情谊。
中国作家网记者: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必然会沉淀出一些高质量作品,您是否有意识地在朝网络文学经典化写作这个方向努力。对于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您有什么趋势观察或者其他观点呢?
骁骑校: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为网络文学和所谓传统文学的大融合贡献一份力量。文学本来就不该以载体划分,网络文学并不是网络时代才出现的新事物,而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唐宋话本、明清小说到民国时期的鸳鸯蝴蝶还珠楼主再到如今的网文,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在我们能看到的未来,网络文学这个说法会渐渐淡出,成为历史,而我们不但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中国作家网记者:从《橙红年代》《匹夫的逆袭》《国士无双》到《长乐里》《特工易冷》等,无论表现方式如何,您的作品一直有对小人物的关注和关怀视角,甚至大部分作品的灵感出发点就是您在日常生活中对普通人的观察,我在阅读的时候很真切地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柔软的那块地方。这似乎已经形成您作品的底色和特点?您在《好人平安》中也代入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在谷底坚忍、乐观生活。我可不可以理解为,您的写作一直和老百姓在一起,写活生生的人,写接地气的真实生活?
骁骑校:社会底层小人物的逆袭和成长,是我永恒的写作主题,因为我就是这样的经历,在我写《好人平安》时发了这样一个篇外,我想能够回答问题:
傅平安看到母亲骂大街的时候哭了,我也泪目了,那是一种少年终于发现父母无力保护自己时的悲伤,少年踏上社会,才知道这个社会有多残酷无情,曾经像天一样的父母其实只是普通人,在滚滚红尘中他们自顾不暇,幼鹰出巢的那一刻起,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的翅膀。
我经常会想起一个场景,二十三年前的一个寒冷的冬日,刮着大风,家里冷得如同冰窖,父亲瘫痪在床受不得冷,我骑着自行车去外面买了一个烧煤的暖炉回来,房子很小,只有十六平方,炉子就支在屋子中央,是一个方形的带烘箱的新型炉子,烟囱伸到屋外,能烤红薯和花生吃,记忆已经模糊了,只记得满眼都是灰蒙蒙的,那年我二十岁,那天我想,日子真苦,是的,真苦,灰暗、压抑、看不到未来,自卑到尘土里,在本应该最飞扬恣肆的年龄。
当一个人发现父母是普通人的时候,他成熟了一点点,当他发现自己也是普通人的时候,基本上就向命运妥协了,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人生的低谷正是最不服输的年纪,命运是打不垮一个二十岁的人的。从二十岁到三十岁,江湖夜雨十年灯,曾经在酷暑骄阳的工地上挥汗如雨,曾经每天骑一个小时自行车去上班,以至于车子大齿轮都磨秃了挂不住链条,曾经一个人搬两箱子几十公斤的阀门辗转倒车去山区送货,曾经被人陷害差点身陷囹圄,曾经深夜出差无钱投宿睡过街心花园,曾经在小县城的煤矿走到鞋底脱落,曾经被表白对象怼过工作、学历、家境、长相都不行。
没有风浪的人生就不是大海,只是池塘。人生的道路有多种交通方式,坐不上动车,还有绿皮车和长途汽车,再不济,还有两条腿。所以说,傅平安其实就是少年青年时期的我,我们的人生轨迹是一样的,普普通通的城市平民家庭出身,和大学失之交臂,入过江湖,卖过苦力,在坎坷中挣扎着成长,但是始终对命运只有一句话:我不认输。而命运也只能回一句:好吧你赢了。
与诸君共勉。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