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天瑞说符《我们生活在南京》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打印本页]

作者: 写手发布    时间: 2023-9-21 13:00
标题: 天瑞说符《我们生活在南京》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9月12日,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办,中信出版集团、江西省作协、九江市文联、江西省网络作协、九江市网络作协、阅文集团、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承办的“世界科幻的中国情怀——天瑞说符长篇小说《我们生活在南京》文学—影视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中信出版集团执行总编辑、文艺动漫总出版人王蕾,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江西省作协主席李小军,九江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建新出席并致辞。周志强、杨庆祥、聂梦、许苗苗、桫椤、李玮等网络文学研究界、文学评论界专家学者,韩松、宋明炜、吴岩、李广益、姜振宇等科幻界专家,王红卫、路阳等影视界专家人士与会研讨。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朱钢主持。这也是为讨论一部作品,而联动网络文学、科幻以及影视三界的专业研讨会。

《我们生活在南京》讲述了一个生活在2019年南京市的高三男生白杨,通过无线电台偶然联系上了一个生活在2040年同一地理位置的女生半夏,二人共同面对末日天灾的求生故事。作者天瑞说符出生于1996年,被认为是国内目前“硬核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我们生活在南京》是他继《泰坦无人声》《死在火星上》后的第三部长篇科幻小说,在阅文集团起点中文网2021年6月开始连载,由中信出版集团于2022年12月出版,曾入选中国作协网络文学重点扶持项目,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华语星云奖长篇小说金奖,入围2023第六届理想国宝珀文学奖长名单,参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天瑞说符的科幻作品严谨缜密、细腻精湛,语言通俗易懂且风趣幽默,在传递科幻魅力的同时点燃了人性的温暖,极具浪漫气息。这位95后作家和其作品不仅仅斩获科幻界大奖、也频频出现在文学奖项的评选名单里,更在影视界获得特别的关注。

(, 下载次数: 15)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

何弘在致辞中表示,科幻文学是最近几年比较火热的文学类型,科幻网络文学也是近几年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也是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成立之后,第一次在中国作协为网络文学作家召开专业研讨会,这也说明了科幻网络文学的发展跨越了重要一步。天瑞说符一直聚焦于网络科幻小说创作,取得了优异成绩,赢得了网络文学界和科幻文学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我们生活在南京》现实感很强,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小说对人类和世界进行了深入思考,开拓了科幻写作的新维度。科幻网络文学的繁荣与影视、游戏等IP转化密不可分,如何通过IP开发推进科幻网络小说的创作,是一个重要课题。希望大家充分挖掘这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为后续的影视开发做准备,让中国的网络文学、科幻文学出现更多的精品。

中信出版集团执行总编辑、文艺动漫总出版人:王蕾

王蕾谈到,最近几年,科技的高速发展让科幻从想象变成现实,人类命运何去何从的问题拷问着每个当代人。《我们生活在南京》为读者呈现了宇宙浩大、人类渺小的图景,肉体易逝、精神永恒往往是这类科幻作品让人着迷之处。小说的末日设定与《沙丘》《疯狂的麦克斯》等西方经典科幻中的废土设定有别,或许东亚的文化特色和哲学审美决定了中国科幻文学可以有它的特殊性。中国的科幻作家如何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辟一条创新之路,意义重大。中信出版最近几年一直拥抱现代、拥抱当代,关注年轻人的喜好,也非常愿意与众多文学平台一道,成为科幻文学的推手。期待大家在研讨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并就作品的影视转化提出宝贵意见。

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李小军

李小军在致辞中介绍了江西网络文学发展状况和迄今取得的成就。他说,天瑞说符是江西网络文学的优秀代表,对他的《我们生活在南京》进行研讨,不仅有助于推进江西网络文学的发展,更能鼓励到有才华的网络作家积极探索,共同推动中国科幻文学和网络文学走向繁荣。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为江西网络文学把脉问诊,为其注入内在发展动力。

九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王建新

王建新说,为繁荣九江市文艺创作,九江市文联专门设立文艺繁荣工程,连续8年对九江优秀原创文艺作品进行扶持,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我们生活在南京》就是列入重点项目扶持的佳作。九江市文联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当好文艺创作的引领者、陪伴者和服务者,激励、引领九江作家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学精品。

(, 下载次数: 11)

南开大学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图书评论》执行主编、天津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周志强

周志强首先认可了《我们生活在南京》的叙事艺术,他表示,天瑞说符将现实主义写作方式与科学幻想相结合,以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新物理科学成就作为叙事逻辑,重新反思历史与未来的辩证性关联,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进行新的勾连。

周志强认为,作者自觉地设置了一个“故事峡谷”,即小说中的事件发展看上去只有一种可能性,但作者的处理往往能出乎意料,这需要高妙的技巧和想像,才能生动地推进故事。

从思想内容角度看,小说探讨了当今人类面临的核心问题:我活着该怎么做?他认为,小说以临界体验为背景,把人的意义置放在人类命运的终结之际,呈现一种激进主义哲学中有趣的临界体验命题。小说以量子科学、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线索,强调历史是由未来决定的,呈现出回溯哲学的思想内涵,凸显了日常生活的危机,以末日想像的方式重新激活对日常生活中末日情绪的抵抗。

他赞扬白杨和半夏等人物的塑造,认为小说重新定义了小人物与历史的关系。小说在国家主义话语、人类主义话语之外另辟蹊径,把当前生活中的日常生活伦理作为一个宏大的拯救人类的底层话语使用,充分认可了作为普通人的生活能力和意义。而作为潜在的主人公的“半夏老师”,正是这种隐形而连绵不断的精神力量的体现。

希望科幻小说能更深入地与哲学联系,以实现对人的“致命一击”。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

杨庆祥侧重从文学角度谈论了该作品的特点和价值。他认为,《我们生活在南京》涵盖了成长小说、校园小说的模型,将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科幻元素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很有亲切感。杨庆祥称其为“科幻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小说围绕一根主线展开,某种意义上像是问题小说,提出问题、问题发展、解决问题,非常清晰。虽然从经典小说的角度来看,可能显得稍微有些单调,但是有利于读者阅读和影视化转化。

天瑞说符在处理宏大叙事时,不知道是深思熟虑的还是无意为之,总之触碰到了关节点。当代生活的危机就是我们没有交流,没有真正的亲密关系,或者没有办法通过一个有效的手段、有效的语言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但两个小孩努力在这样做。如果说这个小说有宏大叙事,这里的宏大叙事就是这白杨和半夏这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如果能够被视觉化将会非常感人。

未来可能就深藏在我们的过去。过去就像一个幽灵,我们对未来和当下的想象,那种惆怅的、哀婉的、人和人之间心灵那一点点的触碰是这个世界上最柔软的部分,而这个最柔软的部分恰恰是我们的电影、艺术、小说需要表达的东西。中国的故事要世界化,中国的科幻要世界化,就是要把人心里最柔软的东西呈现出来,如此作为human的人将出现。现在小说还缺少毛茸茸的东西,需要再做些努力。杨庆祥也对科幻文学的未来提出了一些期望,希望作家、导演编剧、影视公司能够鼓励多样化的科幻题材,包括反科幻、黑色幽默的科幻和喜剧科幻等,使中国的科幻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艺委员会副主任:韩松

韩松认为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是中国科幻的一个重要收获,小说的优点十分突出:一是它的故事很吸引人,悬念,情节,人物,冲突,始终扣人心弦。其次小说用的是科学的思维,情节结构都是用科技搭建起来的,有信息论,有物理学,有宇宙学,它们不是背景,而是支持小说成立的骨架,是解谜的主线。把公式和定律用在了具体的情节发展中,构成了逻辑性,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展现出科幻自身的审美魅力。三是细节上很考究。小说在结束时更是留下了更大悬念,怎样对抗那个收割时空中智慧的莫名终极存在,将是更大的主题。

此外,他认为《我们生活在南京》让科幻回到了科幻自身,它体现了科幻小说的一些黄金定律,包括科学技术、想象力、对未知神秘的猜测、画面感、真实感、逻辑性以及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注。他强调了作者构思的独到之处,包括黑月和刀客等元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韩松强调人物情感在这部小说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人类共同故乡的情牵,聚焦在南京,勾起了读者的同命相惜感。他认为这是一部充满画面感和动作感的小说,非常适合改编成剧本,同时也是充满正能量的故事,符合当今的时代精神。他期待这部小说早日搬上大荧幕,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之一。

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主任、教授:宋明炜

宋明炜称《我们生活在南京》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作品,兼具深思熟虑的逻辑性和思考深度。他强调了小说在故事叙述方面的原生态能力,以及情节的引人入胜。文笔流畅、表达准确、话语自洽且技术性强,是一部很好的科幻小说。

宋明炜强调这部作品有着哲学上的意义。他指出这部小说实际上是关于“干预”的,我们能否干预生活?小说描写的是未来和现在的关系,我们从现在能否干预未来?而这个干预未来能否体现我们的自由意志,以及如何体现出来?如果干预成功了,干预是否本身会变成一个问题?他认为这些构成这部小说很强的思辨性。“看的恐惧”则构成了小说另外一层与未来关系间的哲学意涵,因为“看”的关系形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因果链,这点在人物半夏与未来之间的联系得以体现。

此外,他谈到了小说选择的地域,这部小说用地点细节的描写赋予了南京这座城市一种新奇感,呈现在世界面前,而中国科幻作家普遍具有强烈的在地性写作特征,这点在刘慈欣写作中也有体现。

宋明炜还指出中国科幻作品在全球处于领跑地位的影响力,特别是刘慈欣的《三体》。《我们生活在南京》打造了自洽的一种真实性,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又因其具有文本之外的影视或其它媒介产品潜力,极有可能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宋明炜提出如果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建议保留原著中的力量和冲击。

(, 下载次数: 15)

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发展研究处处长:聂梦

聂梦从三个方面分析《我们生活在南京》。首先是方向性相关性,将当代性的经典与青年话语体系相融合。她认为现实书写需要跳出传统思维,真正反映当下生活,并表达当代性经验和精神生活,而科幻文学和网络文学具有优势,能够满足这些要求。

其次是与艺术性的相关性。小说一开始的故事起点,即半夏和白杨在无线电短波连通的时刻相遇,类比《鲁宾逊漂流记》中的关键时刻。而这个时刻奠定了小说的艺术基础,虽然作者处理得更加自然和轻松,但这种文学性回应在她个人的阅读中却是重要的。

第三是与时间性相关性。小说设定在不太遥远的未来,让科幻叙事中的重启变得相对而非彻底,这带来了艺术、浪漫和人文主义元素的空间,使作品更加吸引人。

聂梦还提到了中国作协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迁徙计划,鼓励大家关注和支持这些计划,以促进文学影视融合,推出更多优秀的文学影视作品。这次研讨会是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延展、连接、破圈和破界的平台,为文学事业融入现代传媒格局提供了机会。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首师大网络文艺研究中心主任:许苗苗

许苗苗认为《我们生活在南京》将现实空间与幻想世界、科学理性与恐怖谜题串联起来,在创作中达到想象与逻辑、情感与理智的结合。故事设置了一个外星力量打击、人类即将毁灭的灾难,而跨越时间拯救则是角色需要完成的目标。

面对人类的共同困境,任何人从情感上都愿不惜一切代价去拯救。网络写作在自由奔放的情感支配下,解决困难简单痛快,只要求神仙、求穿越、求作者开个金手指,就能满足爽感解决问题。

这种单纯受情感支配而缺乏理性的作品,必然简单化和幼稚化。而科幻作为指向未来的小说类型,更需要坚实的逻辑基础,它不允许快感跨越理性。所谓网络科幻,必需是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的,理性与情感结合的故事,这无疑也是天瑞说符试图解决的问题。

作品的目标是拯救人类,而如何完成这一目标,让情感做主还是顺应理智,关系到作品是玄幻还是科幻,是故事还是小说。作品解决问题的手段,如时光慢递规律的探索、核弹引发的双向反应等,都尊重科学的“可证伪性”原则。而在人物塑造中,却让情感占据上风。两位主角从怀疑、震惊,到信任、依赖,从自保求生混日子到自我牺牲的奉献和责任感。这一过程中,情感不断递增,而理智也加强了对情感的节制。

因此,《我们生活在南京》不单是救世界当英雄的情感产物,也是逻辑推演与适度预言的结果,它找到了情感自由和理性自律的契合点。

河北省网络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桫椤

桫椤表示,《我们生活在南京》以其仿真化的世界设定、专业的科技知识和缜密的时空逻辑,为末世关怀主题的表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人本主义立场上彰显了作者的浪漫想象和对人类未来的忧思,在阅读快感中给人以温暖的启迪。

小说虽然是科幻类型,但采用了扎实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语言带有幽默、调侃和戏谑风格,却有着严肃的叙事策略。在作者笔下,一方面人是宇宙的尺度,半夏的形象是人类族群的象征,当灾难降临摧毁了人类文明,她成为末世时代唯一幸存的人,从而代替全人类去经历苦难和孤独;未来世界被描述为蛮荒之地,警示人类破幻环境、无节制开发的恶行。这其中蕴含着人文价值的批判。另一方面,小说对科技理性怀有矛盾的心情,故事逻辑建立在宇宙的可认知性这一理性主义基础上,但又同时对这一观念进行批判,表现了人类面对自身命运和未知世界时的迷茫心态。

小说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被具体化为以白杨为代表的现实世界对半夏的感情,二者之间存在着象征关系。半夏被塑造成了一个拯救人类的神话般的英雄,并不仅仅因为她的勇敢,更是因为对白杨、对整个人类饱含的爱。

《我们生活在南京》与《三体》《流浪地球》等作品的流行,背后都是我国科技实力突飞猛进的结果。小说展现出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形象,使其成为彰显中国审美、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之作。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中心教授:吴岩

吴岩对科幻文学新变化表示欣喜。他以科幻文学奖的评选为例,回顾了科幻文学界对网络科幻文学的认知变化,从十几年前对网络文学评选引发的争议,到现在人们已经逐渐接受这一新事物,代表着我们正在改变过去的一种固有认知。

他认为,《我们生活在南京》之所以能够多次获奖,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认可:首先,作品中有一种轻松的氛围,与传统的末日科幻有很大的不同,通过语言、故事、设计感给人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其次,虽然氛围轻松,但小说仍然是扎实的科幻,尤其在技术和时间相关的部分,表现出硬科幻的特点,符合硬科幻的叙述方式,吸引了广泛读者;最后,吴岩提及小说的书名和故事撰写体现了在地性的科幻文学特征,这种在地性将对我们整个地区将来的科幻文学、科幻产业的传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传播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他还提到作品控制了篇幅,相对符合传统读者的阅读习惯。吴岩呼吁要开放心态,理解年轻作者,并鼓励讨论和提出建议,以促进科幻文学的繁荣。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流浪地球》系列剧本指导:王红卫

王红卫从一个电影人的角度分析对这部小说的兴趣。他指出,电影和文学,科幻电影和网络文学都在这部《我们生活在南京》的小说上找到聚焦点,是本次会议特别之处。

因两部电影,王红卫看到了影像和视觉世界所呈现出来的不一样的末世世界。一部是《我是传奇》(2007年),讲述只剩下一个人的故事;另一部是记录片《人类消失之后》(2008年),让我们看到人类消失以后的样子,城市被植物淹没,地球不仅没有消失,还焕发另外一种生机。天瑞说符的故事则直接提供了他所想象的,发生在未来,发生在中国,尤其是发生在南京这个在长江流域靠近大海的地方,让整个故事整体的质感很轻盈。

他之所以喜欢这个小说就是因为它还很年轻,提供了中国电影亟需换血的题材来源。刘慈欣代表冷战时代的科幻顶峰,王晋康则重科学的思辨和实验,更年轻的八零后科幻作家都还在这两条路上走,但还没到达某种极致。天瑞说符提供了一个九五后作家轻盈的,从人出发、从人的感觉出发的路,对未来世界可能的虚构和想象非常年轻。

他同时反思作为电影人的自己和年轻的一代,自我刷新能力不够,在传统题材和类型上往前迈进的脚步是不够大,需要从网络文学、科幻文学汲取新的力量,这部作品让他看到了一种希望。尤其是小说提供的两个人物,白杨和半夏,为中国和世界科幻电影提供两个非常鲜明的、同样在强调年轻的人物形象,所以这部作品也具有某种国际性,可能在未来带给科幻电影一些新的突破。

导演、编剧:路阳

路阳在2020年即已关注《我们生活在南京》这部作品,首先吸引他的是文字,其次是惊喜。

这部小说里有好几个令人惊喜的概念。通常在类型化的电影故事里面需要有一个出色的概念,支撑电影的新鲜度。第一让人叫绝的概念是无线电连接,这两个少年通过无线电技术在两个时空进行联系。当我们对量子进行观测到时候,其中的一个学派多世界理论认为,量子并不会坍缩到某一个状态,而是观测的瞬间世界时空产生了很多分岔,我们观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个,类似白杨和半夏身处的时空。原则上来说,目前的学说认为两个分岔的时空没有办法进行信息交换和联系,但确实有学者提出过一个非常浪漫的假说,叫做“埃弗里特电话假说”,两个分岔的时空可以用某种手段进行信息交换,天瑞说符绝妙地调和科学和幻想的比例配方,形成小说一种独特的味道。第二个概念就是“时光慢递”,天瑞说符用很浅显的文字,就把这样一个高概念讲述得很清楚。我当时看到这个概念觉得非常动人,因为在小说里面,这个概念很大比重上承担着推动叙事和描写人物的作用。第三个概念,是对未来世界的设定。

江苏省网络文学作协副主席、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执行副主任:李玮

李玮从近年科幻的新发展,以及网络科幻独特的价值的角度来谈天瑞说符《我们生活在南京》这部作品。她认为近年科幻热度开始升温。这一现象与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关系密切。“元宇宙”概念让人们看到计算机和网络正构筑虚拟世界。科幻文学,也不再只是小众发烧友的兴趣,它开始“破圈”,呈现一种进入日常生活想象,并和更多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这一新的科幻发展趋势,被中国网络科幻作家敏锐地捕捉,并表达出来。当数字科技、人工智能成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内容时,科学想象日常化也成为必然。诸多网络科幻创作不再将背景设置在广阔的宇宙的星际文明之间,而是以具体的城市和当下的日常生活作为背景。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即以实体城市为背景,疯狂生长的紫金山梧桐、长满青苔的新街口商业街、粉红的民国建筑大理石墙面在藤蔓上的圆叶子间显露出来。主人公白杨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做着“小题狂练”,下课骑着自行车在路灯下飞驰,争分夺秒腾腾上楼,到家揭开还在保温的电饭煲……如果说诸多科幻对末日充满了悲壮又深沉的想象,那么这部作品则在表达:抵抗宇宙异变的不是决绝和悲壮,而是日常人间的细水流长。

李玮认为,在网文界尝试硬核科幻,为科幻文中增添故事性,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有些“剑走偏锋”。它似乎是一场“新科幻”的实验。以 “丛林法则”为核心的《三体》的表达了一个宏大的民族性隐喻,而《我们生活在南京》则抒写了另一种中国故事,它日常而琐碎,但温情而绵长。如果说科幻界有所谓“刘慈欣现象”,那么《我们生活在南京》的成功成就了网络科幻界的“天瑞说符现象”。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教授:夏烈

夏烈将《我们生活在南京》置于网络文学的大背景下进行了深入讨论。首先,他将这部小说视为网络科幻文学发展的最新的高水平代表。夏烈指出,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初期,网络科幻并没有表现出较为硬核的面貌,而是受到玄幻和武侠小说的影响。如今的网络科幻作品则已经摆脱了玄幻的附庸地位,成为了自己的主体。这也标志着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趋势面向。

他认为,这部小说呈现出了深刻的情感力量,将人类纯真情感,尤其是少年情青春情,置于宇宙灾难与拯救的背景中,构建了一部青春科幻史诗。作品融合了紧张的任务和美好的情感,将科幻的忧伤和悲怆呈现得明媚而感人。夏烈强调了作品中人性和真善美的色彩,认为它在我们的科幻阅读史上有着独特精彩的地位。

最后,他指出中国网络文学正在经历经典化的阶段,网络小说不仅可以成为某个类型的精品,还可以超越特定类型,放置于整个原创文学的谱系中。这些优质作品不仅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还有助于人类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为全球读者提供共同的语言和思想形式。他期待这些作品通过翻译和影视改编等方式,能够吸引更多受众并引发深刻的思考。

(, 下载次数: 15)

青年评论家、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助理研究员:李壮

李壮从《我们生活在南京》的基本身份“科幻和科幻文学”切入讨论。他提出这是一个单线叙事故事,用同一个线性时间讲述推进情节。虽然两个男女主人公处在不同的时空,但其实也是同步往前走的,属于同一个线性时间两个不同的波段。在这个层面,他认为作者用老电台做道具,构成了对整个叙事结构的同步和呼应。

这部小说同时又非常刺激。后人类时代的想象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小说颠覆了常识,但又在我们可以想象的维度以内,构成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刺激程度。李壮特别强调了小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将后人类时代的反常识景观与南京的现实生活进行了高度对应,提供了强烈的现实感和刺激。他进一步讨论了小说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提到了小说对生活中不可理解和不可想象部分的涵盖。例如,小说探讨了电波传输和卫星通讯,同时也揭示了不可想象的时间与空间“真相”,即对“时光慢递”的想象,对信息过滤机制的想象。

李壮提到,这部小说与传统科幻还有着具体的勾连,比如通过时间穿越带来的祖孙悖论和转世轮回经典元素,将自己与经典叙事联系起来。他同时也提到了一些小说中人物角色的设定,如连翘、半夏的父母,或许有更为充分的处理空间。

青年评论家、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刘诗宇

作为当代文学研究者,刘诗宇认为构成《我们生活在南京》的创作资源、问题意识很有启示性,以它为切入点,能带给我们一些关于当下文学创作的不同思考。

小说中的设定和《我是传奇》《科洛弗道10号》《星际穿越》《石纪元》等科幻电影、漫画的关系密切;它的由少男少女穿越时空而形成的人物关系、情感状态,直觉上让人想起《你的名字》《穿越时空的少女》等动漫。不是说这部作品和“文学”的历史没有关系,而是当我们要研究这部作品时,如果只停留在传统文学提供的思想内容之中,对文学之外的、这个时代正在流行的文化产品、叙事性艺术不了解,就会很难理解今天人们对末日生存、对人类文明的毁灭与重生、对外星文明的爱与惧,进而没有办法处理这些相对新颖的经验和思考,并把它们作为灵感和问题意识纳入到所谓“纯文学”的研究和创作之中。

而对于科幻文学来说,刘诗宇提出“文学性”也仍然是重要的问题。如何让庞大的世界观和新奇的设定“落地”,如何简约凝练地写出令人感动、犹疑、错愕的人物、事件以及重大文明瞬间?科幻文学创作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也需要“回头望”,从文学的历史中汲取、学习更多。《我们生活在南京》的结局意犹未尽,女主人公的生与死、牺牲与救赎,人类文明的未来都让人牵肠挂肚,这开放式的安排可能就如天瑞说符未来的创作生涯,值得期待。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李广益

李广益首先祝贺天瑞说符在2023年赢得了全球华语星云奖的最佳长篇金奖,这是网络科幻的重要里程碑。他指出,天瑞说符的作品不仅水平高,而且风格独特,具有极客风格,为科幻界带来新的尝试。

《我们生活在南京》展示了作者细腻的文笔、扎实的科技知识和巧妙的构思。他特别强调,作品中“时光慢递”法则的构思和两位主要角色在时间两端相知相守、共同面对危机和拯救世界的故事线,让作品既充满了青春气息,又展现了科幻文学的魅力。

李广益表示,天瑞说符对网络科幻的自觉和抱负,在他的写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而提升了科幻文学在华语读者和知识界中的地位。他希望天瑞说符在未来继续提升人文素养和思想水准,探索更加丰富的主题,为读者带来更精彩的作品。

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鲍远福

鲍远福赞赏《我们生活在南京》的审美艺术成就。他表示,作者所获得的诸多奖项,证明了他在业界、评论界和学术界所受到的高度关注,也是对他创作成就的肯定。

《我们生活在南京》在网络科幻小说中的独特的地位,首先体现在它具有鲜明的主题。两位年轻人穿越时空,拯救中国和世界,充满激情和正面价值观。这种末世拯救世界的题材符合网络文学的特点。

而这部作品之所以受到评论界和传统文学的认可,部分原因在于它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结合在一起,通过文体自觉、题材自觉、创作手法的自觉向传统学习和致敬。比如天瑞说符将虚构的时空和现实的叙事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这是对传统叙事学的一种尝试。

鲍远福也表达了作品适合跨媒介传播,未来可能被改编成游戏、电影、电视或动漫作品进一步传播。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姜振宇

姜振宇认为天瑞说符是一位成熟且勇于探索的科幻作家。他首先分析了作品中两位女主角的独特性,特别是主角半夏,认为她被赋予了强大的末世求生能力,这种女性形象在当前的网络科幻和传统科幻文学中都很出色。

他强调,天瑞说符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实地考察为作品带来的现实感,赋予了科幻想象世界强烈的真实感。作品中还大量涉及无线电技术细节的创新,相较于一些传统的硬科幻写法,天瑞说符将技术细节巧妙融入故事情节,赋予了这些细节一种温情,使其成为情节结构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天瑞说符将传统科幻写作方式引入网络文学,不仅使得《我们生活在南京》标志着他创作水平的提升,也并提高了网络文学的质量,使其更具审美、推理、理性和思辨性。他期待天瑞说符未来的创作,尤其是以重庆为背景的作品《保卫南山公园》。

青年评论家、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研究处:王秋实

王秋实认为《我们生活在南京》是一部极富独特性和个人气质的小说,不同于以重复性、程式性、快速生产、消费性为特征的网络小说刻板印象,凸显其文学性。小说因严格遵循科学原理、逻辑被贴上“硬核”标签,但其文本本身却呈现出柔软和唯美的特性,这生成一种“错位”的美感。全书也充斥着多种“错觉”设计。

其一是“阻隔”与“传达”。20年的时间差这一“阻隔”被拐二五电台的顺畅交流所虚假地消解,但当实际并不能实现跨时空“接触”的时候,“传达”这一主题便得以呈现。“我们生活在南京”这一语句作为小说尾句和标题,破除了白杨“过去时”与半夏“将来时”的时态阻隔,以“一般现在时”完成了本书最大的传达,首尾的结构感形成了文学张力。

其二是行文表层的“乐”与科幻底色的“伤”。小说以轻盈松软的行文与“绿色废土”世界观基调营造“上行”的文调,却与实际“下行”的伤感阅读体验形成错位。科幻小说沿袭现代主义传统,承载着人类对现世命运的紧张,与对未来灰暗的想象。人对科学的敬畏、对自己认知极限的恐惧,科学对庞大世界的努力与无力,这些是科幻的冷。但在科幻作品中,又往往能感受到一种“切近”的暖,是人类面对庞大力量和未知神秘的,那种信念、努力、爱和牺牲。这种冷和暖的对比是科幻的魅力之一,在《我们生活在南京》这部小说的“乐”与“伤”错觉设计中被表达得很高级。

阅文集团科幻品类主编:汪超毅

汪超毅作为一位网络文学编辑,谈及《我们生活在南京》在网络更新时所引发的读者高度关注和热情讨论。他认为《我们生活在南京》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原因在于它将传统科幻元素与网文平台的优势的结合,给作品带来了独特的质感。小说中的末世背景、小女孩坚韧和温柔的情感连接以及本土元素等,都具有创新之处。汪超毅将小说描述为“沉重又活泼,硬核又细腻,俏皮又幽默”,改变了传统科幻题材,探索了新的方向,直接面向读者,并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他也强调了网络科幻的繁荣,提到去年起点平台就有超过四万个科幻新故事,表现出网络科幻作家数量的增长和网络科幻文学的崛起。年轻一代的作家,也正逐渐成为网络科幻文学的主力军,并强调了平台对高质量作品的支持。期待更多精彩的网络科幻故事出现,网络科幻文学不断进化,以更多优秀作品满足读者对好故事的无尽需求。

《我们生活在南京》作者:天瑞说符

天瑞说符向各位嘉宾表达了感谢,并分享了创作感悟。“当今时代信息大爆发,想要构建出崭新的科幻概念已经不可能,太阳底下无新事,能想到的肯定有人想到了。”天瑞说符坦言,他所能做的就是将经典的科幻概念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很多经典的科幻概念和科幻作品国外有,但中国没有,那我就写一些跟中国本土联系紧密、能中国化的东西”。

(, 下载次数: 16)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朱钢

研讨会学术主持、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朱钢在总结中提到,年轻的网络作家天瑞说符伸展网络文学创生优势,借力科幻小说之能量,在人类科技和中国语境里实践“网络+科幻”的创作,既表达了科学理性维度中的想象前行,又引入中国哲学的底色,在科幻世界与现实生活中进行了有效对接与映射。小说将极富个性和创造的想象力化为叙事的肌理,硬核科技与柔软的文学生命体互为助力。叙述既有青春气息的活力,又有极具文学修养的老成,将网络文学的灵动讲述与传统文学的叙事内蕴进行了很好的整合运用。既是网络科幻小说的重要作品,也在科幻小说中显露锋芒。小说中现实态度、现实情感和现实感觉的寓意式投射,体现了对现实的高度敏感和对人类未来的深切关爱。中国人的生活伦理和情感特质在小说中得到了真实书写和有温度的表达,“我们的情怀”成为一种叙述力。特别是当代年轻人的纯美之心、自带品格的责任感和勇敢牺牲的精神,使科幻小说特别的接地气。天瑞说符对人类与世界由衷的深情大爱,赋予科幻小说饱含人之常情,展现了有温度、有情怀的科学美感。《我们生活在南京》,给我们带来了奇异又平实的文本价值,构建了惊奇感与亲近感、美好与震撼共生的科幻小说景观。

《我们生活在南京》证明了网络科幻新生代作家值得期许的艺术力和创造力,为网络文学创作贡献了新图景,带来了新荣誉,也给整个科幻小说的创作带来了新力量。


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网文视界”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