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如果是拐点,意味着什么?在大众图书市场,首先是零和博弈。这几年,虽然明面上反映行业集中度的CR4、CR10指标都无太大变化,但事实上,资源在进一步在向头部玩家集中。中信、人民文学、磨铁、博集、新经典,进一步巩固了大众图书市场的第一梯队的地位,产品和打法各有特色。零和竞争还意味着,容错率越来越低,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版权的代价越来越高,产品创新越来越难。03畅销书越来越难做了,过去几年,开卷每年过百万册的畅销书的数量逐年减少。畅销书是时代情绪的反映。出版人,首先应该去关注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时代的政策环境,时代的经济发展,时代的文化消费,时代的民众情绪……看看2023年的畅销榜,《相信》是情绪,《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是情绪,《带壳的牡蛎是大人的心脏》也是情绪,甚至你细品,《活着》《窄门》《我与地坛》《病隙碎笔》也都是时代情绪的反映。04对于盘整期的书业来说,情绪就是第一生产力。如今的大众出版,要么提供知识价值(实用价值),要么提供情绪价值。知识价值是刚需,也是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专业出版关联重叠的交叉区域,而情绪价值往往能催生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畅销书。在今天,一个出版人如果只是把情绪价值看作cherry on the cake,很难做出爆品。但也正是因为情绪很难被把控,所以畅销书往往都是“可遇不可求”。
05畅销书的打造依然需要编辑的个人英雄主义。公司要做的是投资决策、风险把控和中台支撑。“内容是少数人的暴政” (侯小强语)。畅销书可以有方法论,但这个行业绝不是简单的工业生产,那些超级畅销书,很多时候是灵感偶得,是“吉瑟斯”握着编辑的手大笔一挥。06“看电影的人的平均年纪变大了。”著名导演黄建新的一句话在岁末引发热议。同样的逻辑,看书买书的人的平均年纪有没有变大?这是一个被讨论了二十年的命题,到今天,仍然鲜有出版人去认认真真研究它。科普漫画的爆发式增长,青春品类的崛起,都在告诉我们,有购买力的核心消费群体正在发生变化。如果看书买书的人变老了,而年轻人“退出阅读”的年龄也越来越早,那大众图书市场就会越来越难。 (, 下载次数: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