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剧情反转如何写才能出彩? [打印本页]

作者: 周秀仙    时间: 2024-1-25 10:58
标题: 剧情反转如何写才能出彩?
2004年韩国推出了综艺节目“反转剧”,“反转”正式进入影视领域。但事实上反转在影视领域早有使用。1990年开播的《世界奇妙物语》是日本富士电视台制作播出的一档栏目剧,开播至今已历20载,现在仍以每年两话特别篇的形式继续制作播出。每话都由3——5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相互独立,其问由主持人森田以讲述者的身份将其串联,每话围绕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展开,每个小故事都为该主题服务。小故事绝大多数是单线叙事,篇幅短小,约20分钟左右,风格迥异,唯一的共性就是体现“奇妙”二字,通过戏剧化的故事演绎达到反思现实以及警世的作用。《世界奇妙物语》是反转手法在单线叙事的电视短剧中的典型运用,而且形式多样,本文将之以为例,对反转手法在单线叙事电视短剧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一、何谓反转         





在叙事学中,故事结构有三大组成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反转是一种情节由一种情境转换为相反的另一种情境、人物身份或命运向相反方向转变的故事结构方式。其中,情节的转变是反转的内因,人物的变化是反转的外在表现,而环境的要素则相对淡化,并无十分明显的特征,在文中就不做赘述。具体而言反转结构故事主要体现出两大特征:所谓“反”,即人物身份或命运转变前后的二元对立,是反--转的外在表现,这种二元对立体现出的是人物的单方面特征,人物特性的单一与集中才能构成变化前后突出的二元对立。爱·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提出了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的人物分类理论,反转中的人物是典型的扁形人物。而所谓“转”,则是情节向相反情境转化的过程,是反转形成的内在原因。捷克结构主义者杨·穆卡洛夫斯基认为情节“不再只是构造问题(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和连接),而是作品组织上的语义问题”。在研究情节类型时,可以从语义组织上发掘情节更深层的语义关系,并从这一角度将情节类型划分为转换型与范畴型。…反转的情节是转换型情节的一种,具体表现为由A到——A的转变。在影视领域,反转手法除了在情节编排本身的体现,更加入了视听语言的综合作用,因此更强调通过视听语言的叙事打破观众的心理期待,使剧情朝着观众心理期待的相反方向发展。   


反转手法的本质是通过形成意外制造悬念,目的是增加情节推进的戏剧化程度。事实上,反转必然有超现实因素在内,其中体现的彻底的转变是一种经过浓缩夸张的戏剧化效果。其浓缩主要是体现在时间上,呈现的细节的表意效果若放在现实的时间中就可能被消解,作品中通常将这样的细节浓缩提取,使其表意效果显得尤为突出:而夸张则是强度的放大,就好像在放大镜中看微生物一样,会给看的人造成心理冲击,只不过在电视剧中被解剖的是人类的心理,贴近性会使得冲击效果增大。而其制造的意外,多数通过对生活中的原有场景做戏剧化处理,使其看上去似乎是现实而又不同于现实中的模式,这和日本恐怖片中鬼的出场制造恐怖的方式思维相同,事物都是在正常的场景中以非正常的方式和角度出现或发生,利用人对未知或陌生事物的恐惧挑战观众的惯性思维方式,制造悬念。事实上观众看的不是现实,却在心理上把看到的当作了现实,从而被带入情境。   





通过结构反转制造悬念可用于各类型的叙事作品中,但反转手法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单线叙事、篇幅短小的叙事作品中更易发挥作用,一方面,单线叙事的作品线索明细、环环紧扣,更容易使观众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将观众带入情境,使得在形成意外后相对于其他叙事方式更具有戏剧化,效果更强烈。另一方面,只有反转手法才能满足篇幅短小的作品对故事性的要求——速率刺激。


二、单线叙事中反转的外在表现





人物的变化是反转的外在表现,无论是哪种内因形成故事的反转,都表现为二元对立的转变,特别是发生在主角身上的变化,是整个故事发生反转的表现。人物在反转中表现出的是单一特征向相反方向的转化,具体到单线叙事的电视短剧中,发生反转的人物都是扁形人物,这既有利于突出二元对立,使观众聚焦于人物的转变,使反转实现最大限度的戏剧化,又体现了该类剧中人物的典型性特征,使这类剧天生就具有了警世作用。在单线叙事的电视短剧中,故事通过符号化人物的变化,实现现实典型性的抽取,从而达到现实寓言的目的。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可拆解为动作(包括心理活动的和生理活动)、身份、命运来理解,这三者的转变都足以构成人物的转变,但具体到篇幅短小的电视短剧中,只能通过身份和命运的转变来表现人物的变化,因为动作体现人物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电视短剧的篇幅不允许这种漫长。《世界奇妙物语》对故事的设定是“讲述一个人物走进奇妙世界的„通道‟”,这个”通道”就是故事,所以每个故事只有一个主角,叙事焦点集中在主角身上,其他人物的出现只是为了剧情需要的设定。反转表现于主角身上,既容易形成戏剧化效果,又容易使观众观看时自我带入,造成奇妙的心理体验。         


(一)人物身份转变





通过主角身份的转变实现反转。涉及到主角身份的转变,无论是怎样的内因,其故事本质都是在开始主角身份与另一“角色”(这一角色可能是暂时缺席的,也可能是在场的)的身份形成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是“强势”与“弱势”的对立。故事的发展中,主角的身份向对立面转变,从而体现故事结构的反转。这种转变有三种情况:第一,只有主角身份变化,主角身份向对立面转化,而和主角形成二元对立的人物是暂时“缺席”的,如《才能玉》中男主角Y身份转变过程中,其对立面的身份是没有具体人物出场的。第二,主角和配角的身份的对调,如《轮回村》中小女孩木叶和女主角Y“强者”与“弱者”身份的对换。第三,主角身份在形式相同的两对关系中身份的转变,转变前后形成对立,此时两组关系中主角的对立面都是在场的,犹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蝉的身份的转变,如《交友登录》女主角S在前一组关系中是主动选择朋友的“交友人”,而在后一组关系中是被人选择的“朋友”。通常在作品中只有一组人物的反转,但也有特例存在,如《空白的人》中人物身份的转变有两个层面:首先是女主角L和朋友H之间“施害者”和“受害者”的对立,支配故事的反转:其次是女主角L自身正常人格(善良)到附属人格(邪恶)的转变,这种情况人物身份的转变 就十分复杂了。     





以上是人物身份转变的一般规律,在《世界奇妙物语》中也有特例,对人物身份的转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人物身份的转变表现为一种二选一的选择关系,叙事过程中给出两种假设而不给出身份的确定答案,在此情况下转变身份的就不是主角。在《开门》中,女主角的男友和同学之间“人”和“鬼”的身份给出两种假设,但不给出确定答案,而是让观众猜测。这种处理方式通过开放式结局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悬念。同时也摆在观众面前一个永无答案的问题:在友情和爱情只能二选一的情况下,你将何去何从?         


(二)人物命运转变


     


通过主角命运的转变实现反转。有时,故事自始至终主角身份都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仅是主人公的命运,而变化前后主人公所处的情境截然相反形成二元对立,造成故事的反转。这种对立呈现出主要特征是“主动“与”被动”的对立。如《秘密花园》中的科学家从控制克隆人的境况转变为被克隆人控制从而被杀死;《股票男》中男主角W起初是自己影响股票,最终转变为股票影响W,导致W最后被肢解。此时,主角处境的转变总是从主动转向被动,从而形成故事的反转。主角命运的转变还多见于无限轮回的形式中。如《自杀者的回收利用>男主角S在逃跑时经历了从自由到不自由的处境转变。无限轮回中还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转变方式,其特征是“顺势”与“逆势”的对立,如(比之前更好的人>中闹钟重新响起的时刻是逆势发展、男主角生活前进到的时刻是顺势发展,二者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立的,男主角不断从生活前进到的时刻回到闹钟响起的时刻,形成无限轮回,引起了故事的反转。         





(三)两种变化造成的观影体验不同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反转,在电视短剧中必会使用的手段是使观众角色代入后诱其深入再反转。但在人物身上的这两种变化方式带来的观影体验是不同的。人物身份的变化,会在变化的瞬间造成观众与人物身份的间离,从角色代入转变为旁观者,这种心理体验也是增强戏剧化的原因之一。而人物命运的变化则会将观众的角色代入进一步深化,由于人物命运多数以悲剧收场,观众会进入剧中人物的心理体验,产生对人物命运的恐惧感。         


三、单线叙事中反转的内部原因         





情节向相反情境转化是反转形成的内部原因。根据形成反转的内因的不同,可将反转分为如下情况:一是揭示真相;二是故事的顺势发展从量变到质变;三是人为地设定戏剧化转变。         





(一)通过揭示真相形成反转   





1、从制造假象到揭示真相   





通过揭示真相形成反转,第一种情况是先伪造出的假相与后揭示出的真相形成戏剧化对比构成反转。这种手法,是在叙事的前半部分设置多义性情节充分铺垫,造成假象,将观众引入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中,在明确给出判断信息后而导致结果与观众的心理期待形成的巨大反差,从而形成反转。这种欺骗性,一方面缘于观众的惯性思维,另一方面是源于视听信息的多义性。因此,形成反转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制造假象使观众陷入假象的惯性思维,从而在真相被揭示时形成最大程度的戏剧化效果:而揭示真相的过程则要简单许多,只要制造机会让全部当事人在场通过对话活动交代谜底。制造假象的做法是在细节方面使用多义性表达以及加入干扰性元素。视听媒体传播方式直接,传播相同的内容时会比纸质媒体包含更多的信息元素,却少了文字表述的确定性,因此越是简单的声画结合越容易产生多义性,也就有了运用这种反转手法的可能。制造多义性的手段有二:运用多义性的画面以及隐去关键信息,而且这种方法更侧重于前者。运用这种反转形成的效果是,观众会被假象所欺骗,忽略或误解提示真相的细节。如果等到看完一遍真相揭晓后,再重新将故事看一遍,就会发现,所谓的”反转”其实只是一种错觉。这种反转手法运用要兼顾到的细节较多,独立完成迷惑观众制造悬念的任务比较困难,因此还会加入各种形式的干扰性因素,此时还需要故意制造转移观众注意力的因素,如加入混淆视听的元素或从特殊的角度切入故事来引起悬念,从而确保情节的戏剧化发展。这种反转手法主要追求戏剧化效果,其警世功能相对较弱。《看……这个……》制造假象形成反转运用十分典型。首先是进行进行多义性描写,对于女主角H身份的描写始终存在着女友与跟踪狂两种可能,加上起先对H的描述都是弱势的,而对广义的真正女友B的描述都是强势的,让观众一直误以为H是女友而B是跟踪狂,直到H、B、光一同时在场时,才揭晓H是跟踪狂的谜底,从而得以完成最终的角色期待反转。这个故事中的DV男孩则是一个干扰性因素,最先出现并出现频繁而且身份不明,让观众误以为他是主角。此外,这一故事在叙事时,是以跟踪狂为一号人物,也就是加害者,打破原有的以被害者为一号人物的思维惯性,这也为后面的反转埋下伏笔。   


2、增加关键信息导致反转   





通过揭示真相形成反转的第二种情况是通过在故事结尾增加关键信息导致故事向相反方向发展。这种反转对于观众心里的作用过程是:随着前半部分的深入将观众带入一种思维定式,再通过后半部分增加条件打破这种思维定式,通过突转的效果形成悬念。这种反转的叙事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进行铺垫,通过对细节的渲染使叙事逐步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后半部分是为前半部分故事增加关键信息,这一关键性信息是否存在决定着故事朝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前半部分的故事本身是完整的,是普通的叙事,而后半部分是改变故事色彩的重要条件,其存在与否不影响叙事的完整性。该关键信息可能是前半部分故事中遗漏或隐藏的,也可能是前半部分故事的继续发展。前后两部分连接的方式是通过故事线索顺势发展完成的,其中交代增加关键信息的具体方式有:通过画面闪回交代关键信息,如加入回忆等;通过标志性动作的重复交代关键信息;通过人物语言交代关键信息等。这样做,既避免了前面的完整故事与增加的关键信息在叙事上可能形成的裂痕,又能形成情节突转的效果以制造悬念。通过这种反转改变故事色彩,从而探究人内心深处的黑暗面。例如《奶奶》前半部分是非常感人的故事,孙女把自己的身体借给奶奶从而完成奶奶临终的心愿。但后半部分则是通过“孙女”重复奶奶儿时的游戏和童谣增加关键信息——当年奶奶为了报复儿媳的冷漠而并没有将身体还给孙女,从而使故事突转为黑暗的色彩。《才能玉》前半部分交代男主角吞噬才能球后激发了自己犯罪的才能并且意欲杀死自己的女友,后半部分制造了和男主角设想中极为形似的犯罪现场,通过其他人物对话引出了关键信息——男主角是利用自己犯罪的才能当上警探,故事形成了反转。  


(二)通过量变引起质变形成反转





量变引起质变形成反转,具体是指某种行为作用于某人物并不断积累,通过心理上的“压迫”使该人物自身状态或命运发生向对立面转化的质变,从而形成反转。这种反转戏剧化强调的不是速度上的“突”,而是主角本质上彻底的”反”。其中,量变表现为主角所处环境中的其他人出于某种心理对主角不断施加某种非正常行为,或者主角被自身欲望驱使而不断进行某种非正常行为:质变表现为主角自身不可能保持原来的状态,必然改变,结局只有两种:一则是人物同化于环境,人物本质发生发转:二则是不被环境容纳而“灭亡”,由“生”到“死“的本质反转,可能是生命结束也可能是精神崩溃。结局都具有悲剧色彩,以达到使观众深思以警世的作用。这种警世作用主要是通过不良的现象体现现象背后的非正常心理,从而使观众引起警惕,而这些现代人心理问题的背后则是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从其《世界奇妙物语》所运用的故事来看,这种反转多用于表现对现代社会的批判,特别集中在对现代人过度依赖大众媒介以及越来越强的欲望心理的批判。在运用中,在短时间内表现由量变导致质变是相对困难的,针对小篇幅如何表现量变的积累,为了适应其“速率”要求,对量变的过程进行夸张处理,量的增加通过浓缩情节而变得非常迅速,采用夸张的手法营造一种近乎恐怖的状态。《管理员》中女主角S乔迁新居,被老住客以管理员身份不断刁难并愈演愈烈,最终S也变成老住客以管理员身份刁难新住客,在这个故事中S最终被同化。而在《送你不幸》中主角被欲望所驱使不断追求“幸运”,最终不幸丧命,体现了对欲望心理的批判。


(三)通过人为设计反转     





人为设计反转,是通过人为制造的反转强化表意效果,在《世界奇妙物语》中突出表现为“无限轮回”。无限轮回的基本形式是:主角陷入一种糟糕的情境,意欲摆脱,并做出种种可能的尝试,即将成功时,却进入新一轮糟糕的情境,如此循环往复,永无休止。该反转在运用上的特点是,每次重新开始时,必然有标志性的事物出现或发生,与前一轮形成明显重复。故事结尾处为证明“无限”,通常以重复的事物作为标志结束。这种手法在表现重复时可能导致重复内容次数过多而形成冗余,因此在处理时通常采取两种手法:一是全片只讲一次轮回的过程,结尾处用重复表明轮回必将继续;二是表现多次轮回时简化或省略将前面已表现过的非标志意义的重复部分,并加入新的情节。根据手法的不同,可将故事分为一次重复类和多次重复类。这种反转主要体现在“现实”情况下超现实的“轮回”打破观众的心理期待,是一种人物命运的反转。其超现实性是人为形成的,其中有文化的因素,无限轮回在《世界奇妙物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的宿命论思想,而先于《世界奇妙物语》制作的一档美剧《阴阳魔界》——《世界奇妙物语》基本上是以之为蓝本,形式及内容都比较相似,却没有采用这种手法。因此,相对于前两种手法,无限轮回的适用范围较窄。无限轮回手法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该类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明显的日式恐怖片色彩,恐怖的点在于对已知重复和未知无限的恐惧。如《心脏的回忆》和2009年《自杀者的回收利用》是典型的以一次轮回表现“无限轮回”。《心脏的回忆》结尾处用器官移植的标志性事件结束,证明女主角的恐惧必将继续下去。《自杀者的回收利用》以男主角想要逃出被利用的生活,出逃时由于太慌张而再次坠楼,也就再次被当做自杀者回收,又开始了下一轮恐怖的经历。《比之前更好的人》则是多次轮回,主人公孝介从女友生目的那天开始,必须不停地做好事,每次该做好事而没做就会回到当天早晨重头再来,如果不做好事他的生活就停滞不前。直到十年后孝介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但由于颁奖仪式上的小失误,他的生活又回到十年前。这个故事的标志是主角的闹钟。         


四、反转天然缺陷的淡化         





反转的形式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必然性,从人物上看扁形人物的单一化使得读者容易把握他们的特征从而确定其变化趋势,而情节的发展虽有几种不同的变化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必然趋势,因此此时的意外看似是偶然性的,实则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必然性,在看过一些作品之后,观众就会容易猜到新作品中的反转情节会如何如出现。于是戏剧化的效果就会减弱。这是单线叙事电视短剧中反转的天然缺陷。这个缺陷是无法解决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逐步淡化。《世界奇妙物语》二十年的发展演变为我们提供了范例。一方面,从最初的以戏剧化为看点,到近年来以内容所传达的思想为看点,反转作为叙事首发的作用越来越趋于辅助,而真正吸引观众的则是故事的内涵。另一方面,反转手法是一种活的叙事手法,并无太多规律可循,这就意味着反转的发展重在应用领域的创新,而理论性的总结只能是滞后性质的归纳。这两点都表明,反转的天然缺陷正在被淡化,这种缺陷也不应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五、结语         





反转手法一直多见于微型小说,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还相对较少,这一叙事手法在于电视的视听语言结合后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世界奇妙物语》为反转手法在电视短剧的应用提供了范例,如何将这种手法在电视短剧中用好用活,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充分挖掘其潜力,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