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点灯:短篇悬疑小说如何“低开高走”
[打印本页]
作者:
写手发布
时间:
2024-3-15 12:03
标题:
点灯:短篇悬疑小说如何“低开高走”
网络文学蓬勃、鲜活地在这个时代生长着,以它的无限想象,以它的烂漫可爱,以它的现实沉思,给予这个国家数以亿计的读者以各种形式的能量与元气,创造新的奇迹与可能。
网络文学旺盛生发,始于写作初心,成于时代机遇,更离不开所有写作者一点一滴的耕耘。无论是知天命的阅历还是Z时代的新浪潮,他们眼睛里闪烁着同样的光芒,他们对于写作的每一点思考,都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中国作家网通过推出“网络文学名家谈写作”专题,与众多读者一起重温网络文学名家们的写作初心,分享他们的文学理念与创作细节。我们相信,多元与精彩,都将会在这里呈现。
(栏目主持:虞婧)
点灯,1999年生。知乎盐言故事签约作家。擅长短篇悬疑小说创作,代表作《最后的真相》《活在真空里》《兄友弟恭:沉没的人生》《逼上梁山》《黑楼往事》(“黑楼系列”)《推理:从户型图开始》《私了》等,在知乎获得上亿阅读量,三部作品位列知乎悬疑榜单前十。“黑楼系列”小说出版已签约,《活在真空里》《兄友弟恭》《逼上梁山》《黑楼往事》影视改编权已售出。
点灯:短篇悬疑小说如何“低开高走”
我家边上是批发市场,很早以前市场口有几个拉板车的车夫,收费很便宜,二十几块钱就愿意拉一车的货走几公里,还包卸货。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都开上面包车,那些拉板车的车夫就一个个消失了,到最后只剩下一个老人每天仍然出现在市场口。他的鞋子很破,衣服很脏,每天就坐在板车上等客,多数时间是没人找他的,可他就那样等着。
我就会想,他的人生是怎样的?他经历过什么?如果故事围绕他展开,会是什么样的题材?大约不会是言情、科幻、玄幻,在这些题材中,老车夫并不吸引人。但如果是悬疑小说,故事一下就有了味道。老车夫身上充满了谜题,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个悬念。
他不仅贴近我们的生活,也更容易和社会命题构建在一起,越日常越普通的故事,反而越容易被共情,越容易将自己放在故事中思考。我选择创作悬疑小说,也是这个原因,我想要在普通人的故事中去剖析人性、体味人生,陪着读者一起心痛、唏嘘,继而又充满希望。
(, 下载次数: 1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当看到读者们在《兄友弟恭》的评论区诉说着自己的经历,把自己放在角色的立场思考时,我想这篇小说就有了意义。无论是“社会派”还是“现实向”悬疑小说的说法,这是我认为的悬疑小说最重要的社会价值。
我为什么选择短篇
选择小说篇幅与个人的阅读、创作习惯有关,并不绝对。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现实向”悬疑小说是留白的艺术,只需要向读者透露与剧情相关最基础的信息即可,适当减少刻画反而能增加悬疑的味道。只是控制字数和长篇网文需要靠字数来“保底”的市场规则有所冲突。
此外,“现实向”小说的时代背景就是当下,本身就具备强大的代入感,许多事物不需要细致描写,读者自己就会填补。如果小说中的描写越详细,掺杂的人物关系越多,就越有可能朝着刑侦探案方向跑偏。并不是说刑侦探案没有现实性,只是在刑侦探案里,普通人更多充当证人或凶手的角色,大多数人没当过警察,从视角方面就不好代入,老百姓大部分充当配合调查的角色,参与感相对较弱。而我个人的经历和兴趣,更喜欢让普通人成为故事的主角。这是我选择短篇的原因之一。
恰好那年我了解到了知乎社区的短篇小说,篇幅要求是八千到两万字左右,符合我的创作理念,于是就开始了在知乎的创作。
小说创作很难耐住寂寞,对多数人而言,创作是一条极容易半途而废的事。尽管我们都劝后来人“完成比完美重要”,但年年有人说,年年有人听,年年有人听完做不到。很多长篇创作者总是在不断地换“马甲”,开新坑,最后不光没有走到目的地,也没收获沿途的风景。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因为长篇动辄百万字,创作周期长,极少有作者能耐住性子。但是短篇不同,篇幅上满打满算就一两万字,再多也超不过十万字,写完一部短篇的难度远没有写完一部长篇大,对手速快的作者来说,一天就够了。这意味着完成作品的难度小了、时间少了,所以我们就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让作品完美上。很建议耐不住性子的长篇创作者来尝试一下短篇,完成作品的同时也能更快地和读者互动,去了解读者需要什么。
“高开低走”?不如“低开高走”
知乎平台的小说大多对开头的要求很高,作者需要在短短几句话里就吸引住读者。这是必要的,但只有这一点远远不够。很多悬疑小说都出现了“高开低走”的问题。一些作者会在小说开篇抛一个重磅炸弹,比如开篇第一句就是“我把他锁骨拆下来做成项链”之类的高能语言,尽管能迅速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读者的心理预期,这是一把双刃剑。
读者在阅读作品前大多会有一个心理预期,初读作品时心理预期是80分,但读完整篇作品发现只值70分时,读者是会失望的;但如果初读时是70分,读完后发现作品值80分,他就会觉得有所收获。在开篇写高能情节,给了读者强大的感官刺激,直接拔高了读者对作品的心理预期,使得读者的阅读目标从“看作品”变成了“找刺激”,这种“高开低走”的模式,是在透支读者对小说的认可。
(, 下载次数: 1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所以我的创作更愿意使用“低开高走”的模式,我使用的开篇导语并不以刺激读者为目标,而是更多用金句或阐述某种事实来吸引读者,使读者不会产生过高的期待,同时又愿意继续阅读。比如《兄友弟恭》的导语:“派出所的户籍指纹系统是2011年启用的,2011年以前没有指纹库。”当初使用这句导语一方面是确信大部分读者不知道这个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借用了“派出所”和“指纹库”向读者抛悬念。
这样写导语,需要作者耐住性子,我个人追求细水长流,信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也算是知乎写文比较慢的作者。尽管头几天没有数据,隔了十天半个月,作品才被读者传播起来,但最终的效果还是不错的,那说明我的想法和做法应该没有大问题。
“低开高走”的重点是“高”
更短的篇幅,更快的完结速度,并不意味着粗糙和省力。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写好短篇小说都非常考验人的功底。“低开高走”的重点是“高”。
我的“黑楼系列”一共有五部短篇和一个番外,加在一起总共十一万字,前前后后创作了两年,但是期间修改用的废稿有两百多篇,字数加在一起远超百万字。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废稿呢?时间都去哪儿了?
(, 下载次数: 1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读者画的《活在真空里》同人漫画)
在每一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我都会在小说架构、职业细节、社会制度、年代变化、人物习惯等多个方面进行精修。小说架构方面,比如,我用《活在真空里》里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看似结束的案件,然后又用《兄友弟恭》《逼上梁山》告诉读者案件背后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和真相,最后用《黑楼往事》来为故事画上句号,整个系列形成一个让人恍然大悟的关联和互动。
细节方面,其中包括时代产物的运用,量刑的标准,国家政策的变化,行业内部的某些现象,都是在作品后期逐一增添的。为的就是让读者更好地代入到剧情中,让他们眼前有个活生生的角色。《最后的真相》里有这么一段文字,描写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
可能是那些风言风语让其中一名室友联想到了什么,他支支吾吾了好半天,像是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才张口跟我们说:
「我跟你们说,在你俩去找宿管的时候,闷葫芦的电话响过。」
我一听,忙问:
「电话响过?谁打的?」
那室友摇头,只是说:
「手机在口袋里,我没敢去掏,但是他裤子透光,我看到来电的人是两个字的。」
我听完捏住下巴。
忽然意识到,也许和闷葫芦联系的那个人,不是通过 QQ 或者微信,而是电话联系。
既然是电话联系,想调查就必须用到他的手机。
可是他的手机已经格式化了,哪有可能查到什么呢?
乍看之下似乎只是一段增加信息的对话,但其中却包含着“80后”“90后”才了解的信息,在非智能手机时代,手机的内存没那么大,也没有一键换机的功能,手机通讯录内的联系人大多是存在SIM卡里的。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储存功能的提升,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这个细节了。
而本段里,一方面提起了“电话响过”“有两个字的来电显示”,另一方面也提到了“手机已经被格式化了”。将这两个信息结合起来,就能得出SIM卡内还有线索的结论。一些读者没有用过非智能机,相应的也不清楚格式化不会影响SIM卡的这个细节,继而错过了线索。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读者能及时发现这个线索,生活阅历的不同,使得读者在阅读作品中产生了差异,从而带动了阅读的趣味。
再举一个例子,《活在真空里》里的这段文字,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我带着孙华去警局,将我们的猜想告诉了警察。
但当时接待我们的警察说,没有劳动合同,就不能证明张平在这里上班;即便能证明,也只能证明他曾经在这里上班。
按孙华的描述,张平也许和那些工友去新的工地了。
我们的描述全都是猜想,现在没有实质性的证据可以证明张平死了,他们最多会去工地了解一下情况,如果没有实质性的证据可以证明张平死在工地,那警察也不能勒令工地停工并搜查工地。
经过多次沟通,最终警方给我的结论还是原样。
最多给张平报失联,无法确定他遇害。
我一连去了好几个警局,最后都只得到这个答案。
没有证据,仅凭猜想,就只能被视作失联。
这是一个非常无奈的问题,有证据证明失联人员身陷危险是立案基本条件,绝大多数情况下,报案人是没有证据的,因此报案人和警方的关系就从“立案”变成了“求助”,但早年间我国警力有限,警方有自己的办案重心和流程,同时在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失联是常有的事。因此在主角认为哥哥遇害时,无法立案,也不能介入调查,需要主角举证,而对大多数人而言无法举证,从而在“规则”和“现实”的碰撞下,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社会问题,以此为核心,“黑楼系列”诞生了。
当然我也有疏漏的时候,比如《兄友弟恭》里的这段文字,出现过被读者纠正的错误描写:
晚上,我在房间里背《物权法》,大概十点我哥才回家,一回家就跑到我房间里来。
满身是汗,手里拿了个小灵通。
故事中的时代背景是2005年,但我描写主角在房间背《物权法》。有读者来评论区纠正《物权法》是2007年编修使用的法律,发现错误后,我及时把《物权法》改成了《法理学》。这件事我记了好久,十分后悔犯了这种低级错误,同时也十分感谢读者在这么用心地阅读作品。这种用心也激励着我写出更负责任的好故事。
(, 下载次数: 1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目前“黑楼系列”的五部作品中,四部都已经预备影视改编了,而且不断有人询问我的下一部作品。尽管下一部作品还没有方向,但可以确定的是,“现实向”短篇悬疑小说是有市场的,尤其在当下,悬疑题材的作品有了越来越多的出路。如果你真的喜欢又有决心,大胆写吧!
(来源丨中国作家网)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