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怼《风筝》、批《无问西东》?是什么让你们不再自信? ...
[打印本页]
作者:
759757830
时间:
2018-1-27 09:40
标题:
怼《风筝》、批《无问西东》?是什么让你们不再自信? ...
”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就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但这几天的论坛上,有些人却显得不那么自信,先是怼《风筝》,后又批《无问西东》,似乎这些影视作品一上映,就能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我不禁想问:到底这两部作品触动了你们哪根神经?到底是其中的什么内容让你们失掉了自信?
带着疑问,我认认真真地刷完了两部作品,别说,还都挺不错的,是两部正能量的好作品嘛。
《风筝》向我们展示了信仰的力量。一位特殊战线上的战士,为了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甘冒下狱、杀头的风险,在敌人眼皮子底下传递情报、保护同志、诛杀叛徒;承受被同志误解、追杀的痛苦,以及隐姓埋名、有口难辩的委屈,用一生的时间追捕敌特。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难道不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吗?看了这部电视剧,我们更有信心和底气大声地说:共产党人,就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无问西东》通过四代清华学子的传承,诠释了“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清华精神。儒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在民智初开之际,是勤学苦思、不倦求索;在民族危亡之际,是投笔从戎、精忠报国;在万象更新之际,是自强不息、以身许国;在伟大复兴之际,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种精神,不单单是清华的精神,儒家的精神,更是我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那么,到底是什么“敏感”内容,让我们的遗老遗少们对两部正能量作品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呢?其实,从两部作品反映的时间跨度,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一些政治运动。
我们再进一步探讨:两部作品对那些政治运动的刻画、以及表达的观点是否正确呢?这个问题,我说了不算,遗老遗少说了也不算,还是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简史》:“‘反右倾’斗争造成严重后果,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中断了纠正“左”的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时间。”“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权威部门的观点,雄辩地证明了党和国家对那些政治运动的基本态度,而从《风》、《无》两部作品来看,也并没有否定和歪曲官方的观点。所以,问题就从作品本身,回到了那几位遗老遗少身上:你们究竟在反对什么、害怕什么?
是觉得那个特殊的年代应该讳莫如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吗?可即使是中学历史课本,也明明白白地写了那些事儿啊,想瞒?怎么瞒?我们的党有这种文化自信,有这种直视历史的勇气。
是觉得作品丑化了那个年代?可是,才过去40多年的事情,既有官方史书的记载,又有众多亲历者的记忆,如果拍得不对,主管部门怎会视而不见?广大群众怎会听之任之?事实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主流媒体的先后站台,以及收视、票房的火爆,已经表达了官方和群众对两部作品的认可。
作者:
蓝天81
时间:
2018-1-27 09:41
没有辜负【夜郎··】这个网名!作为一个有文化自信的人民一份子,告诉你,那些玩意编的太差。干秘密工作的,和这类影视作品有百分之一雷同的后果都是造成组织和个人的重大损失。
作者:
陈丽红1
时间:
2018-1-27 09:44
苏联解体前也这么乱七八糟
作者:
印第安老斑鸠—
时间:
2018-1-27 09:48
回击歪曲、造谣甚至谩骂,是正义的体现,与自不自信毫无干系。到时你这种经常把自信挂在嘴上的人,倒要自问一下,你有自信吗?有自尊吗?
作者:
不跟随
时间:
2018-1-27 09:50
文章内容
望长城内外:由《风筝》想到了《苦恋》
望长城内外 2018-01-12 来源:乌有之乡
由《风筝》想到了《苦恋》
昨天(1月11日),电视剧《风筝》播完了最后一集。看完这部电视剧,我想起了将近40年前由电影剧本《苦恋》引起的一场风波。
白桦创作的电影剧本《苦恋》发表在1979年9月出版的《十月》第3期上,据此摄制的电影改名为《太阳和人》,导演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彭宁,在1980年底完成。这部电影的故事梗概如下:
在旧中国,少年凌晨光虽家境贫寒,但很有才华,得到不少人的器重。青年时,被国民党抓壮丁,被船家女绿娘搭救,彼此相爱。后来,凌晨光因反对国民党被特务追捕,逃到国外。在美洲的某个国家,他成为著名的画家,绿娘也来到美洲,有情人终成眷属。祖国解放后,凌晨光夫妇返回祖国。在轮船驶入祖国领海看到五星红旗之时,他们的女儿降生了,并取名为“星星”。回到祖国享受了短暂的快乐时光后,十年“文革”浩劫来临,凌晨光一家的命运堕入谷底:全家人被赶到没有窗户的昏暗斗室。在凌晨光生日那天,他被打得遍体鳞伤。女儿星星觉得在这个国家已经不能容身了,决定和男朋友到国外去。凌晨光表示反对,女儿反问父亲:“您爱这个国家,苦苦地恋着这个国家……可这个国家爱您吗?”凌晨光无法回答。此后,凌晨光被迫逃亡,成为一个靠生鱼、老鼠粮生活的荒原野人。剧终时,雪停天晴,凌晨光的生命之火已经燃尽,他用最后一点力量,在雪地里爬出“一个硕大无比的问号”。
从剧本发表的1979年9月到1981年10月,文艺界和宣传理论界围绕这部电影进行了持续两年的争论。
1981年3月27日,邓小平在与解放军总政治部负责人谈话时,谈到了《苦恋》,他说:对电影文学剧本《苦恋》要批判,这是有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当然,批判的时候要摆事实,讲道理,防止片面性。
根据邓小平的意见,4月17日,《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发表题为《坚持和维护四项基本原则》的社论,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专门批评了文艺界的“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现象”和“资产阶级化自由化的倾向”。4月18日,《解放军报》发表了部队读者批评《苦恋》的三封来信。4月20日,《解放军报》发表了本报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四项基本原则不容违反———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指出《苦恋》“散布了一种背离社会主义祖国的情绪”,是“借批评党曾经犯过的错误以否定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这决不是爱国主义,而是对爱国主义的污辱”,“它的锋芒是指向党,指向四项基本原则的”。
随后,《北京日报》、《时代的报告》、《文学报》、《红旗》、《长江日报》、《湖北日报》等也发表了对《苦恋》的批判文章。
1981年7月17日,邓小平召集周扬、王任重、朱穆之、曾涛、胡绩伟讨论对《苦恋》的批评问题。邓小平在谈话中明确指出:“《太阳和人》,就是根据剧本《苦恋》拍摄的电影,我看了一下。无论作者的动机如何,看过以后,只能使人得出这样的印象:共产党不好,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这样丑化社会主义制度,作者的党性到哪里去了呢?有人说这部电影艺术水平比较高,但是正因为这样,它的毒害也就会更大。这样的作品和那些所谓‘民主派’的言论,实际上起了近似的作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肯定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蒋介石就从来没有统一过中国。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核心就是反对党的领导,而没有党的领导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在谈话中还肯定了《解放军报》对《苦恋》的批评,并要求《文艺报》写出质量高的文章对《苦恋》进行批评,在《文艺报》发表后由《人民日报》转载。
其后,在周扬、张光年、贺敬之等人的组织下,由《文艺报》唐达成、唐因执笔,历时近三个月,写出《论〈苦恋〉的错误倾向》一文,在《文艺报》发表。10月7日的《人民日报》全文转载。
如今,人们看过电视剧《风筝》之后,也会与邓小平当年看过根据剧本《苦恋》拍摄的电影《太阳和人》之后的感觉一样:“无论作者的动机如何,看过以后,只能使人得出这样的印象:共产党不好,社会主义制度不好。”
有的网友这样写道:“《风筝》告诉人们:信仰共产主义的没好果子吃。” 这部电视剧的“目的就是让年轻人不要去热爱、信仰共产党。”
想想当年对《苦恋》的批评,难道我们今天还不应该对电视剧《风筝》进行批评吗?
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lassid=23&id=386683
作者:
杨na
时间:
2018-1-27 09:54
两部片子都不错,但反思得不够深刻,束手束脚,特别是五六十年代那十年的“扩大化”太空白,六七十年代十年“浩劫”不够彻底。党的伟大就在于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
作者:
T丿百花℃乱
时间:
2018-1-27 09:57
《风筝》一部粗造的可以的,
《红蔷薇》一部精致的可以的,
作者:
ヤнaнa猫⊕
时间:
2018-1-27 10:00
《风筝》看了,《无问西东》还没看,我觉得《风筝》还是三观很正,没什么负能量,只是别人喷子会解读,在他们嘴里《东方红》都可以给你说成事反动的。
作者:
乐乐熊
时间:
2018-1-27 10:03
呵呵,没有处在那个年代有何来那么多的妄言?
作者:
百搭人生
时间:
2018-1-27 10:07
楼主其实看到了人们为什么怼《风筝》、批《无问西东》本质所在,无关自信。
人们怼《风筝》、批《无问西东》,本质上恰恰是对所谓党,权威对反右文革定性的不认可,甚至持相反立场。
作者:
百搭人生
时间:
2018-1-27 10:09
可以预判,以后凡是涉及这2段历史的影视,只要持官方立场,必然会被怼、被批。
这也是一直以来,影视,文字作品基本很少涉及这段历史,就是避免被怼、被批。
只是不知为何,进来这类作品都被放出来了,包括前段时间的芳华
作者:
百搭人生
时间:
2018-1-27 10:13
也就是一帮毛左在鼓噪
作者:
987226934
时间:
2018-1-27 10:15
这个帖子,其实已经被值班编辑做了一定删减。为了避免值班编辑为难,删减掉的内容我就不再发出来了。
来顶的也好,来质疑的也好,来讨论的也好,我都欢迎。顶得越高,看的人就越多,大家心里都有杆秤!
不过,不欢迎两类人:
一是骂人的,见一个拉黑一个;
二是反党反体制的,见一个举报一个!
谢谢!
作者:
不跟随
时间:
2018-1-27 10:19
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lassid=23&id=386649
文章内容
望长城内外:电视剧《风筝》究竟在歌颂什么?——评该剧编导对信仰的解读
望长城内外 2018-01-10 来源:乌有之乡
该剧的编导虽然力图歌颂对信仰的执着,但是却不懂得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规律
电视剧《风筝》究竟在歌颂什么?
——评该剧编导对信仰的解读
由柳云龙执导,柳云龙、罗海琼领衔主演的谍战电视剧《风筝》,目前正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播出。某些媒体介绍,“该剧以潜伏于军统内部的代号为‘风筝’的共产党员郑耀先的人生与情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共产党情报员坚守信仰的故事。”可是,40多集看下来,我却觉得《风筝》的编导虽然力图歌颂国共两党特工精英对信仰的执着,但却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是信仰。
一、什么是信仰和政治信仰?
什么是信仰?信仰是指对某种思想或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包括原始信仰、宗教信仰、哲学信仰、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等。而《风筝》所讲的信仰和本文所要讨论的则是政治信仰。
什么是政治信仰?政治信仰就是对某种思想或理论体系、政治主张及政治理想的信奉和敬仰。共产主义信仰,则是对共产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政治主张及政治理想的信奉和和敬仰。
共产党员必须信仰共产主义,因而共产党员的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是相通的。所谓理想,就是人们所信仰、所向往、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所谓信念,就是认为是事实或者必将成为事实的对事物的判断、观点或看法。一个共产党员信仰共产主义,他(她)的理想信念,就应该是坚信共产主义是科学正确的思想理论体系,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一定能够实现,并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奋斗目标。
二、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政治信仰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政治信仰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长大后逐步形成的。对于一个人政治信仰的形成,既有家庭成员的影响,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环境的影响则是主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学校所受的教育,参加工作后及加入政党和社团后所受的教化,亲友同学同事等相互之间的影响,以及社会新闻出版文化宣传的教化和影响等方面。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世界上,虽然每个成年人都有道德信仰(即信奉和敬仰某些道德观念),但并非人人都有政治信仰,有许多人是没有政治信仰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对任何一种政治理论和主张都不信奉和敬仰。有人说信奉“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和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主义等也是信仰,这话没错,但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属于哲学、道德信仰的范畴,而不属于政治信仰。
此外,人的政治信仰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人的政治信仰基本形成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个人不断经历的社会实践,他原有的某种政治信仰有可能不断增强,也有可能逐步弱化甚至完全放弃,或者转变为其它的政治信仰,或者成为没有政治信仰的人。中共建党近百年来,就有不少原先的共产党员甚至包括高级领导干部,丧失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和理想信念,堕落成可耻的叛徒和腐败分子;也有一些国民党员甚至包括国民党的高官,放弃了原有的政治信仰而成为共产主义战士。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三、电视剧《风筝》对信仰的解读有明显的败笔
看了电视剧《风筝》后,我觉得,该剧的编导虽然力图歌颂对信仰的执着,但是却不懂得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规律,因而在剧中对信仰的解读有三处明显的败笔:一是郑耀先解放后的经历,二是解放后国民党潜伏特务在大陆的“坚持”,三是“影子”韩冰的“三次落难”。这三处败笔都明显违背了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规律,违背了客观事实。
首先,说一说郑耀先解放后的经历。
在电视剧中,郑耀先是一名共产党员,1932年受我党苏区国家政治保卫局的派遣,打入国民党特务组织内部,代号“风筝”,后成为国民党军统(保密局)的“六哥”和少将。尽管郑耀先潜伏在军统(保密局)内部为党做了许多工作,但由于其直接联系人陆汉卿和程珍儿均已牺牲,郑耀先在解放前就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而他原先的档案又因保密需要在长征途中被全部销毁,党内能够证明郑耀先受党派遣一事的人证和物证也都已不存在,因此解放后,郑耀先共产党员的身份一直无法得到证实。
虽然解放后,我有关部门根据郑耀先(后化名周志乾)数次写信举报国民党潜伏特务及协助公安部门抓捕宋孝安、宫庶等人的事实,基本认定了郑耀先是自己人,但由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郑耀先共产党员的身份一直无法得到证实;二是组织上需要郑耀先而他自己也愿意隐蔽真实身份协助公安部门开展反特工作;三是郑耀先以出卖同伙来骗取我党信任而打入我党内部的可能性也无法完全排除,因此,郑耀先在30年里一直处于被监管的状态。应该说,我有关部门对郑耀先采取这样的办法,在当时情况下是比较稳妥的,是正确的。
可是,电视剧《风筝》一面讲述郑耀先在这30年里如何经历了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的“瞎折腾”,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以及这些历史经历给民众和郑耀先本人及其家人、同事带来的“苦难”,一面又讲述他如何矢志不渝地坚守共产主义的信仰和理想信念。这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既然这30年里共产党没做什么好事,带给广大民众以及郑耀先本人和家人、同事的都是“苦难”,那么,郑耀先怎么还会矢志不渝地坚守共产主义的信仰和理想信念呢?
按照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规律,郑耀先一开始之所以会信仰共产主义和加入共产党,是因为他认为共产主义是科学正确的思想理论体系,共产主义事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求解放谋幸福的事业,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求解放谋幸福的党,因此,他才会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奋斗目标。在此之后,合乎逻辑的发展应该是:尽管因为种种原因,郑耀先本人及家庭经受了多次磨难,但他看到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解放,做了国家的主人,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从而更加坚信共产主义事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事业,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党,这样,即使个人受到了一些冤屈,他也能够正确对待,从而矢志不渝地坚守共产主义的信仰和理想信念。
然而,在电视剧《风筝》对这30年的描绘中,却看不到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解放做主人,满怀豪情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在各个方面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等情况,而让观众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给广大民众以及郑耀先本人和家人、同事带来的“苦难”。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郑耀先还会坚守原先的信仰,则是完全不合乎逻辑的。
电视剧《风筝》对剧情进行这样的“艺术处理”,不仅违背了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且也完全违背了客观事实。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这30年里,“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可是,在电视剧《风筝》里,我们却看不到这些,该剧让我们看到的尽是一些“苦难”,这不能不说是电视剧《风筝》的一大败笔。
其次,再说一说解放后国民党潜伏特务在大陆的“坚持”。
在电视剧《风筝》里,解放后潜伏在大陆的国民党特务宫庶、延娥、赵简之、宋孝安等人,也被描述成有信仰的人,但是对延娥等潜伏特务在大陆“坚持”的描述却是很不真实的。在该剧中,延娥为首的潜伏特务于1956年逃出山城,隐藏在深山中的山洞里,一藏就是4年。在这4年里,这伙特务没有吃的和穿的,除了同伙罗老板时常从庙里拿来一些供品外,几乎天天吃野菜树皮,几个人用一床被子。延娥等潜伏特务为什么能够在深山中靠吃野菜树皮“坚持”4年之久?电视剧《风筝》把他们“坚持”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信仰与信念的支持。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他们真的会有坚定的信仰与信念吗?
国民党的信仰是三民主义,可实际上却是欺压和鱼肉人民,既没有民主,也不为民生着想,各级官员十分腐败,由于民心丧尽,最后才败给了共产党。对于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延娥等人也很清楚,而且国民党败逃台湾已长达10年,早就把他们丢弃了,这伙特务隐藏在深山中,基本与世隔绝,也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信仰与信念早就逐渐丧失了。
如果延娥等潜伏特务真的能在深山中靠吃野菜树皮坚持4年之久,其真正的原因也并不是什么信仰与信念的支持,而是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对我党和人民欠有血债,害怕被捕后被人民政府正法;二是他们的亲友在土改和镇压反革命的运动中被镇压,对我党怀有刻骨仇恨。也就是说,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我党的仇恨,才促使他们顽抗到底,而绝不是靠什么信仰与信念的支持。电视剧《风筝》把他们的“坚持”归结为信仰与信念的支持,不仅违背了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且也违背了客观事实。
最后,说一说“影子”韩冰的“三次落难”。
在电视剧《风筝》中,韩冰这个女人具有双重身份:一个身份是1931年参加革命,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巾帼英雄”;另一个身份是国民党军统打入我党的卧底,代号“影子”,隐藏在我党内部长达40多年,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暴露。自从1946年春郑耀先得知军统有一个代号“影子”的特务潜伏在我党内部,到最后郑耀先知道韩冰就是“影子”,我党查找“影子”也查了30多年。
在电视剧前半部分,韩冰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爱憎分明、机智多谋、果断泼辣、刚烈强势的保卫(公安)干部形象,这符合两面人的特征,应该说电视剧刻画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可是,在电视剧的后半部分,对韩冰的刻画则是不成功的,问题主要出在对韩冰“三次落难”的情节设计以及她为什么会顽抗到底心理动机的揭示上。
1951年,韩冰从北京调到山城公安局,在一次侦察潜伏特务的行动中,被宫庶等人俘虏,之后虽被我公安人员救出,但因有变节嫌疑受到组织隔离审查,后又被送到劳教农场监管。后来,由于山城公安局副政委袁农的申述,韩冰恢复了原先的职务,并与袁农结婚。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韩冰因历史与现实问题又一次被撤职和送到劳教农场监管,并与袁农离婚。上世纪60年代,韩冰被平反,再次回到公安部门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韩冰因历史问题再次受到冲击和受到监管,直到她潜伏特务“影子”的真实身份被揭露,最后吞毒自杀而死。
韩冰作为一个负有军统特殊使命且具有扮演假面人高超才能的国民党特务,在第一次因有变节嫌疑受到组织隔离审查后,合乎逻辑的发展应该是:努力工作,在组织面前积极表现,千方百计获取我党的重新信任,从而再次进入能够接触核心机密的有利位置。可是,电视剧却让韩冰“现实表现不好”,在反右运动中又一次被撤职和送到劳教农场监管。这哪像一个负有军统特殊使命且具有高超潜伏才能和丰富潜伏经验的老特工干的事?完全不合乎逻辑。
特别是电视剧对韩冰虽经“三次落难”却仍然顽抗到底心理动机的揭示,完全违背了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根本不合乎逻辑的。
代号“影子”的军统特务韩冰,潜伏在我党内部长达40多年,按理说,经过几十年扮演“共产党员”的经历,她应该比宫庶、延娥等人更了解我党,因此,在工作环境的影响下,她原有的政治信仰会逐步弱化甚至完全放弃。
可是电视剧《风筝》虽然描述了韩冰因长期扮演“共产党员”而入戏很深,连她本人在大部分时候也都把自己当成了真正的共产党,但对于韩冰始终不放弃军统交给她的特殊使命(保存接头信物“倒宫门邮票”就是铁证)的行为,却将其原因归结为对信仰的坚守,这也明显违背了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规律。其实,韩冰顽抗到底的真正原因与延娥等潜人一样,都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我党的仇恨,而绝不是什么对信仰的坚守。
四、电视剧《风筝》究竟在歌颂什么?
目前,电视剧《风筝》已近尾声,虽然还没有完全播完,但对于该剧究竟在歌颂什么这个问题,人们已经看到了答案。
在这部电视剧里,我们看到,郑耀先、陆汉卿和韩冰、宫庶、田湖、延娥、林桃、赵简之、宋孝安、罗老板、高君宝等人,都是有情有义和坚守信仰的特工精英,而这些人除了郑耀先、陆汉卿是我党的情报人员之外,其他人都是国民党潜伏特务。这些国民党特务,有的孤军抵抗、英勇战死,有的大义凛然、慷概赴死,有的历尽磨难、坚持到底,有的为保护同伴不惜牺牲自己,有的则子继父业在“党国危难之时”主动加入国民党特务组织,真可以说是描绘了一幅国民党特工精英的光辉群像。
而在这部电视剧里出现的我党公安部门有名有姓的人员,则都是有毛病的人:中央某部副部长钱重文不能以诚待人,表面上承认郑耀先是自己人,实际上对他却不信任;山城市公安局局长陈国华虽然从事公安(保卫)工作多年,却始终不能精通本职业务,多次在国民党特务的阴谋面前束手无策;郑耀先的徒弟马小五缺乏从事特工的天分,先后4次败在宫庶手下,其中3次重伤;山城市公安局原副政委江万朝是个可耻的叛徒,为保护自己竟让潜伏在延安保卫处的国民党特务老常打死自己的亲生女儿江心;山城市公安局后任副政委袁农,在地下党时期是个头脑简单、刚愎自用的领导,解放后在山城市公安局工作时,又是个私心很重、无情无义、好走极端的干部;马小五的妻子冷眉珊则是一个小资情调很浓的娇小姐,后来因与马小五缺乏感情基础,加之受反右运动冲击和父亲病故的刺激而精神失常。至于负责监管郑耀先和韩冰的石口劳教农场管教郭文志、徐文秀,以及香橙镇街道办事处女主任潘某及其手下,在这部电视剧中更是一些猥琐卑鄙的小人。
由此可以看出,电视剧《风筝》实际上是在歌颂特工精英对信仰的执着,在该剧编导的心目中,除了受我党派遣打入军统并被军统培养成顶尖特工的郑耀先和他的上线陆汉卿等人之外,韩冰、宫庶、田湖、延娥、林桃、赵简之、宋孝安、罗老板、高君宝等国民党潜伏特务,也都是坚守信仰的特工精英。这至少可以说明,该剧编导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崇尚特工精英的倾向,在该剧编导的心目中,特工精英才是真正的英雄,而其他人都是无法和特工精英们相比的。
再联系到该剧对新中国前30年历史不真实的和极为片面的描述,人们也不得不怀疑该剧编导的政治倾向:他们自己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政治信仰?对于这个问题,也许该剧编导自己最清楚。
作者:
T丿百花℃乱
时间:
2018-1-27 10:22
对于在时代背景下、政治背景下瞎编出来的故事以及小概率的个体事例都要警惕,作为官方要理直气壮的批驳瞎编和以偏概全,作为观众有这个自觉就更好。
作者:
印第安老斑鸠—
时间:
2018-1-27 10:25
国观小将们只能接受楼板戏。
作者:
luo6962354
时间:
2018-1-27 10:28
本家领导看《风筝》,边看边敲桌:…真不是个东西!
跟同事看《西东》,泪眼婆娑问我感觉如何?“第三段小巫见大巫”
作者:
向问天
时间:
2018-1-27 10:32
同乡
作者:
DKEros
时间:
2018-1-27 10:34
不谈政治只谈剧情的话《风筝》的确是一部谍战神剧,唯一感动我的是江汉卿受尽酷刑,嘴里背诵的是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只是这些先烈们不知道今天在这个论坛上毛泽东思想不能多谈,甚至我转帖《为人民服务》也会被隐藏 ,难道是某些人的信仰变了?
作者:
hulrlr
时间:
2018-1-27 10:38
不好意思,风筝被禁了5年,说它没问题怎么会被禁5年?51集版本的看过都知道是有问题,51级最后那段话是什么意思?
46集版本的删删改改,一般观众看不出来问题,但是细想还是有问题。
作者:
不跟随
时间:
2018-1-27 10:40
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lassid=23&id=386730
文章内容
罗援少将:电视剧《风筝》的几大败笔
罗援 2018-01-15 来源:乌有之乡
国民党根本就拿不出一个像样的特工与中共媲美,于是采取这种卑鄙的伎俩,往自己脸上贴金。
凡是谍战片热播,都会引起人们的热议,大家会纷纷揣摩谁是片中主人公的原型。《风筝》中男主人公郑耀先的原型在电视剧的结尾已有所暗示,依次是潘汉年、李克农、钱壮飞、胡底、阎宝航、熊向晖、朱枫、张露萍、沈安娜、黄慕兰、陈琏等,他们都有一些与郑耀先类似或更加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除此之外,从现在已经公开的出版物和网络媒体上还披露了我党打入到国民党军统和中统的情工人员有王化一(1937年8月,戴笠在南京以抗日为号召,成立“军统局”。王化一受聘为设计委员,军衔为少将),李茂堂(1945年秋天,毛泽东亲自批准,由中社部罗青长、汪东兴介绍,发展国民党中统陕西调统室主任李茂堂入党。这种党员称为“特别党员”,必须经由党的高级领导机关批准,入党后不暴露身份,秘密为党工作),余乐醒(曾脱党,后又入党,是戴笠的智囊,沈醉的姐父),葛亦远(1940年奉命打入国民党军统系统,深受器重,戴笠死后向我党提供了军统组织的变化和人员名单)等。解放后,因工作需要,仍然没有暴露共产党员身份的情工人员有傅作义的机要秘书阎又文,还有许多至今仍然不能公开身份的秘密党员,他们的事迹除了极少数知情人掌控外,连他们自己的亲属子女都不知晓,甚至死后也不能公开,但他们立下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陈毅元帅曾经有诗云:“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但我们的一些情工人员直到雪化时,仍然沉默不语,大爱无声,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央视《国家记忆》纪录片《红色堡垒》(四集)全方位揭秘隐蔽战线的神秘往事
事实证明,我党的情报工作在毛泽东、周恩来的运筹帷幄之下,如水银泻地般地渗透到敌人的各个部门,是世界情报史上罕见的奇观壮举。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在得知熊向晖是我党派到胡宗南身边的特工时,曾经这样感叹到,“原来只知道蒋先生打仗不如毛泽东、周恩来,现在才知道,蒋先生搞特务工作也不如毛泽东、周恩来,焉能不败!”
相比较起来,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就相形见绌了。《风筝》中塑造了一个“影子”,被一些人津津乐道为是戴笠的“杰作”,揣摩是以军统特工沈之岳为背景,号称曾经打入到中共高层,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与张爱萍交往甚密。“一事二主,两边无伤”。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纯属胡说八道。这是某些人为了挽回国民党特工完败的面子,树立的一个假典型。我曾经就此传闻问过某位情报部门的负责人,他说,沈之岳有其人,而无其事。毛泽东的机要秘书有限,从来没听说过有一个叫沈之岳的。延安时期,边区保卫部门政审非常严格,他根本不可能接近我党中央高层。后来经过查实,国民党军统确实有一个叫沈之岳的,他进入延安以后,潜伏在基层,摄于边区保卫部的政审和肃反,溜了回去。至于沈之岳与张爱萍将军的交往,更是别有用心的造谣。张爱萍将军的子女希望我把张爱萍将军的夫人李幼兰的一份声明公诸于众,以正视听。
特附于后:
声 明
一一李幼兰(注:张爱萍将军夫人)
载于《作家文摘》1292期(2009年12月4日星期五发行)第四版文史专栏的《国民党“第二代谍王”沈之岳》一文(摘转自《凤凰周刊》2009年第32期,由曹佐才落款),其中多次提到了张爱萍与沈之岳的交往,如张称沈为模范党员,个性如周恩来,张安排沈来大陆治病,等等,纯属子虚乌有。文中还引用了台北《中央日报》的文章,借张的口评价沈,说他是“智勇双全、治国有方”,“一事二主、两边无伤”等,以讹传讹。
事实是:爱萍同志退休闲居后,90年代前期一天,国台办负责同志(隐其名)带沈之岳前来驻地拜访。爱萍和我并不认识沈,见面后,沈连称是特地来感激张将军救命之恩的。此事源于1955年我军发起的解放大陈列岛战役,也就是现在广为知晓的一江山岛我军首次陆海空军联合作战。张爱萍是我军大陈战役总指挥,沈之岳当时随国民党政战部主任蒋经国也恰在大陈驻防。大陈战役初战收复一江山岛后,美国务卿杜勒斯即出面求助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从中斡旋,请求我军暂停攻击,由美方派出舰队转接大陈守军撤离,大陈列岛所辖16个岛屿一并交还我方。为避免伤及大陈万余百姓,中央同意了这个方案。这次沈来京求医,得知给自己看病的中医师也在给张爱萍治疗,于是便有了这次会见。沈见到张后,第一句话就是感激张给国民党驻岛守军放了一条生路,以致才有他自己的今天。记得爱萍当时大笑,诙谐地说:“那你要感谢毛泽东、周恩来,要是我,就不会放过你。”
闲谈中得知,沈还是张的学生。此事源于1937年初,张在抗大任军事教官,沈恰是抗大学员。会见时,沈说:“你还是我的先生。”爱萍同志说:“那时学员很多,没有印象了。”
张和沈的会面,气氛是融洽的,但他们的交往,也仅止于此。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国共两党的恩怨已成历史,前人已经作古,但历史就是历史,不能编造。
2009/12/14 (张 胜 代笔)
上图:张爱萍将军;
下图:张爱萍将军和夫人李幼兰
由此可见,国民党根本就拿不出一个像样的特工与中共媲美,于是采取这种卑鄙的伎俩,往自己脸上贴金。
中共情报人员为什么能完胜国民党特工,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党的情报工作者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关于“信仰”问题是《风筝》的“胜笔”,也是他的“败笔”。所以说是“胜笔”,是因为在《风筝》中把一个有情有感、有勇有谋的中共情报人员郑耀先描写得有血有肉,其对信仰的追求与执着,感动了许多人。所以说是“败笔”,是因为在《风筝》中,把国民党的特工也描写成可以为了信仰、为了兄弟舍生取义的义士。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信仰也许每个人都有,但信仰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凡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信仰是正义的信仰,否则都是非正义或者反动的信仰,封建迷信,异端邪教也是信仰,值得提倡吗?同样的道理,国民党当时已经背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挑起内战,把国家搞得民不聊生,积弱积贫,甚至国民党内部都勾心斗角、众叛亲离,这样的信仰还值得坚守吗?渲染国民党特工人员的这种顽固不冥,就是是非不分,就是对我党情报人员忠贞不二精神的亵渎。这是《风筝》的第一大败笔。
《风筝》的第二大败笔是,把我情报保卫系统的领导机关写得一塌糊涂,谍战屡屡失手,敌特屡屡得逞,甚至连一些小儿科的伎俩都把我情报保卫人员蒙得团团转。这让稍微知道一些国共谍战史的人看得窝火。责问,就凭着这么一个低能、低效、充满内耗的领导机构怎么能打败国民党?那不是天方夜谭吗?
《风筝》的第三大败笔是,把我情报战线描写得无情无义。断了线的“风筝”无人接头、保护,没有备用方案,我情工人员的亲属子女无人照顾;“风筝”接上了头,又不信任。用得上,人前;用不上,人后。这么做,多么寒情工人员的心啊!其实,这与事实严重不符,我们很多情工人员作为“闲棋冷子”,长期布局于敌后,如韩练成、沈安娜、熊向晖、张克侠、何基沣等都曾经与上级组织中断过联系,但组织一刻也没忘记他们,他们也千方百计寻找组织,一旦与组织接上头,经过短暂审查,仍然委以重任。对情工人员的亲属,组织上更是关怀备至,我认识的许多小伙伴就集中在“少年之家”,得到了家庭的温暖。哪里会像乔儿那样流落街头,无人问津?真的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风筝》第四大败笔,就是以“人性论”代替“阶级论”。不可否认,我党的情工人员也有七情六欲,也食人间烟火,但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共产党的情工人员不可能抛弃组织纪律和党性原则去和一位自己的怀疑对象去谈情说爱,甚至给国民党特务提供畏罪自杀的机会,如此善待敌人,那对自己以前的同志恋人和牺牲在自己眼前的烈士们又情何以堪。
当然,不可否认《风筝》也反映了一些事实,值得我们深思。比如,对隐蔽战线的同志在制定必要的纪律加以约束外,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矩加以保护,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再不能发生类似潘汉年那样的冤案。
总之,国共两党的谍战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最终以共产党完胜,国民党完败而告结束。这就是历史,是谁人也撼动不了的历史。
作者:
印第安老斑鸠—
时间:
2018-1-27 10:40
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lassid=23&id=386649
文章内容
望长城内外:电视剧《风筝》究竟在歌颂什么?——评该剧编导对信仰的解读
望长城内外 2018-01-10 来源:乌有之乡
该剧的编导虽然力图歌颂对信仰的执着,但是却不懂得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规律
电视剧《风筝》究竟在歌颂什么?
——评该剧编导对信仰的解读
由柳云龙执导,柳云龙、罗海琼领衔主演的谍战电视......
-----------------------------
《风筝》一剧,当人性和党性不能两全,主角选择了党性,然而他结局可谓很悲惨:终其一生被政治迫害,以至于在生命的最后才获得“平反”,而妻离子散也到了极致,终其一生亲女儿对他恨之入骨,为了他的任务,放弃对女儿的抚养,使女儿的际遇也很不堪,去云南做知青时嫁村里一个最穷的老男人,“下了三个崽儿”(女儿原话),不出意外(如果不是天赋异禀的话),她的后代也会接受最差的教育享受最差的医疗获得最低的社会保障。。。
作者:
人生若只如初见5
时间:
2018-1-27 11:30
我想寻找一位文学伙伴,共同创作,有意者联系18359224558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