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追思国学大师饶宗颐在广西蒙山 [打印本页]
作者: 卢老师 时间: 2018-3-4 10:46
标题: 追思国学大师饶宗颐在广西蒙山
追思国学大师饶宗颐在广西蒙山
文/卢旦华
千山万水有时尽,只有师恩无尽处,人生中总有难以忘却之大事。在筹建武武侠小说大师 “梁羽生书苑”时,我俩曾接广西蒙山县府的诚意邀请函和县政协陶钢电函:“卢老师您好!赵文炳先生当年在蒙山,曾与简又文、饶宗颐等教授在县城开办黄花学院,为蒙山的文化事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现在要对公园内的梁羽生书苑进行布展,您能向我们提供一些当年赵文炳先生在蒙山活动的资料吗?”因梁羽生公园书苑之需,现据档案史料、有关文章和岳父赵文炳年谱及百岁老岳母叶琴心的亲历、亲闻、亲见为主,实录在抗战时期,文人们避难于广西蒙山,回顾教育救国活动岁月中的珍贵诸事,特别是简又文与饶宗颐及赵文炳等名人办院育人、赋诗抗日,当年梁羽生(原名陈文统)正式拜师,并与赵文炳先生结忘年之交,诸公均是亦师、亦兄、亦友,重学、重德、重情,为让文人爱国主义精神留芳,以励后昆,催人奋进,以本文示永久追思纪念之。
饶老宗颐先生。饶宗颐先生1917年生于广东潮州,长期致力于研究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于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十三大门类皆造诣非凡,影响深远。饶公亦精通梵文、善书法绘画及音乐,特别是古琴,晚年更开创“西北宗”山水画派。其可谓学贯中西,博通古今,“文、艺、学”三绝兼备的国学巨匠、汉学大师,为二十一世中国文化的复兴与东学西渐做出重要贡献。
饶宗颐伯伯于2018年2月6日凌晨在香港逝世,享年101岁。丧礼于2月28日举行。设在北角香港殡仪馆的灵堂2月27日下午启用,这位深受世界学术界、艺术界和国人敬仰的通人仙逝,让人无限怀念。从港澳、内地和世界各地前来致祭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的前往吊唁,更多人前来送别饶先生,围满了整个会场,致祭的花圈一直排满到殡仪馆外的道路旁,有的特意加上了饶先生生前喜爱的荷叶莲花。“故纸温暖 风范长存”饶公的“德、功、言”三不朽,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历久常青,造福千秋万代,万古不磨。 广西蒙山办院。抗战时期,在一九四三年,饶宗颐以二十六岁之龄,在无锡国学专校的广西分校任教,次年秋季避寇锋乘牛车来到蒙山,和简又文取得联系之后,被安置在龙头村的梁羽生姐夫家里,距离屯治村约五里地,步行只需半小时,所以常来陈家探望简又文。梁羽生总是把自作的诗词拿给他看,饶宗颐读后认为他可堪造就,便亲自教他作诗填词。
再说简又文受聘为广西省政府顾问,全家搬往省会桂林,后来他又到重庆立法院继续工作,眼见日军将进犯广西,便告假去桂林安顿家人,不料其家人早就乘船南下到平乐去了,只好再追去会合。在1944年9月,一批大学文人,为免遭日寇劫难,只好避难到桂林东小县城蒙山,当时无锡国专的饶宗颐教授(以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知名)、太平天国历史学家简又文(从平乐携眷泾荔浦南下)、国民政府立法委员赵文炳教授(笔者岳父从重庆至桂林)、何觉、孔宪铨等均滞留在一起,可谓极一时之盛。简又文酷爱历史,尤以对太平天国之研究最深,他和家人至平乐避难,得闻日军来寇的警报,准备再次疏散,想到临近的蒙山县有今是学校的学生陈文奇,即通信联络,打听当地情况。陈氏一族自是盛情相邀,允诺招待其全家去县内避难。后又把三叔陈品瑞和弟弟梁羽生介绍给了老师。陈品瑞和简又文一见如故,结成好友。梁羽生则服膺简又文的学问、人品和见识,经常向他请益。
九月中旬,简又文全家渡江,雇十二辆手推旱板车运送行李,取道荔浦,直奔蒙山,在县城里僦屋而居。县政府知道他是国民党立法院的立法委员,自然不敢怠慢,保证按时接济,费用则悉数上报省政府。陈文奇知道老师的兴趣爱好,到十月廿五日重阳那天,本拟邀他到城东的头落岭,按当地旧俗祭墓。(墓主吴江是清朝的永安州代理知州,太平军克城时殉国。乡民念其贤,每年行春秋两祭。)不料那天下雨,便又安排县参议会设宴招待那些来蒙山避难的文人学者。出席者有简又文、饶宗颐、赵文炳,以及梁羽生在桂林结交的孔宪铨等。
辗转流离求生,备尝艰辛,共赴国难,在蒙山中学校长孔宪铨、何觉和黄威等牵头开设黄花学院。简又文等教授先借租黄氏宗祠为临时院舍迅速办起办学,即黄花书院。以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为主门课,分三年制 (高中毕业报考),五年制(初中毕业报考),共招学生百多名。简又文、赵文炳、饶宗颐等教授到院义务授课。成立仅有月余,日军围攻桂林,平乐沦陷,荔浦为日寇占领,蒙山县城紧急疏散,黄花学院也不得不停办,虽校办学时短,但治学严谨,勤教好学,分别时师生含热泪依依不舍。此时,教授文人们时相过从,兼事唱酬,每喜为诗酒宴集,唱和既频,文风以盛,又或以频经世变,思以学术文章,为精神寄托,于是讲学著述之风,浸以兴起。时年重阳节,这群文人们在蒙山开文人酒之会,简又文感谢而吟诗曰:“赵何饶孔联翩来,松风映带须眉碧”等诗词杰作,往来论学,互受切磋之益。(诗中赵何饶孔指赵文炳、何觉、饶宗颐、孔宪铨四位大师) 。他们互相往来,互学方言,并诗唱和,和睦相处同奋进而成一家,使梁羽生从千年传统文化中更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正式拜师饶老。梁羽生家是广西蒙山望族,其父陈信玉,和善乡绅,抗战时曾组团抗日保乡,冒死保护避难之文化名人,十八岁的梁羽生(原名陈文统),是该县文圩镇屯治村人,就读桂林高中时,正遇日军侵扰返家,适逢其堂兄陈文奇是简又文先生的门生,由他联络梁父陈信玉接济,患难之中见真情,使数位学者(三家人)避难蒙山陈家(梁羽生家),迫于生计,饶宗颐在龙头村的祠堂里开办了一所私塾,学生约十余个,以作师资。梁羽生遵父嘱,每天上学听饶宗颐引经据典的讲课,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也提高了对通俗文学之认识,终身受益不浅。与当时己享盛誉的太平天国史学者简又文在冯玉祥的西北军有过同事之谊的赵文炳(于右任之亲信),亦常到屯治村与简又文晤面。梁羽生遂依礼拜简又文为师,经师介绍,又拜赵文炳为先生。赵文炳是一位儒雅的军人,喜欢填词作诗。梁羽生和他熟悉之后,向赵先生请教点评,后以〈水龙吟.洞庭湖畔斜阳〉词曰:“天边缥缈奇峰,曾是我旧时家处。拂袖去来,软尘初踏,蒙城西住。短锄栽花,长诗佐酒,几回凝伫。惯裂笛吹云,高歌散雾,振衣上,千岩树。莫学新声后主,恐词仙,笑侬何苦。摘斗移星,惊沙落月,辟开云路。蓬岛旧游,员峤新境,从头飞渡。且笔泻西江,文翻北海,唤神龙舞。”日后自评曰:“这首词豪情胜慨,抱负既高,胸襟亦广。若非吕四娘自承己作,唐晓澜真不敢相信这是出于女子手笔。”可见是其得意之作。赵文炳出身行伍,自然喜欢这种意境宏阔的词甚得赵先生赞赏,然赵先生词喜婉约派的风格为正,直称此道“格调凄婉,非少年所宜”,劝其更换作风,并要求其“自强不息”严格重新训练英文,劝其多读修身养之学,而不要溺于颓靡的诗词,更促使其向上奋发刻苦学习。以后梁羽生遂又作〈水龙吟·天边缥缈奇峰>。梁羽生后来没有专攻填词,跟赵文炳的这一番说明亦有些关系,他们是亦师亦兄亦友重学重德重情,并结下忘年之交,使梁羽生从中学时己骈文诗词的文化人才,得到与一班学者研经论文的机会,直至成为中国武侠小说鼻祖。
饶赵爬山访友。1945年1月,简又文一行因小县城失守后,众文人只好再避入蒙山文墟镇屯治村陈家祖屋及退向附近六七里远的六排山,天黑山高,山路崎岖,众人不免失散,到深夜方得重聚。简又文等后在“牛矢山房”居住之余复给几家孩子上课,教他们讲英语或口授文天祥《正气歌》、于谦《石灰吟》、岳飞《满江红》等爱国作品。再说饶宗颐和赵文炳得知了简又文的下落,特地走几十里山路来访。饶宗颐听简又文谈到“牛矢山房”云云,一时莞尔,后来简又文请画家叶因泉画了幅《牛矢山房课子图》,饶宗颐给他题画,内有句云:“乱峰合沓号六排,妖氛未豁此低回。千里连山利御寇,一村断发辟篙莱。虎尾何堪青草瘴,牛矢竟似黄金台。”正是对众人当年境况的最佳诠释。
在饶老<<瑶山诗>>中还有:
诗一(《中秋后五日,过文塘与赵文柄同宿李氏山楼》): 岂是寻常作客时,灯窗谈笑慰驱驰。跨鞍食麦人愈健,带郭横山此一奇。又见寒塘收好月,待将旧梦入新诗。几年浪走空皮骨,不为迷阳始说疲。
诗二(1944年重阳节,简又文吟作):甲申中秋后一夕,举杯邀月忘主客。赵何饶孔联翩来,松风映带须眉碧。振衣千仞饶平饶,经史刚柔凿禹迹。
诗三(兵后同文炳柏荣黄牛山临眺):避兵惟爱酒中藏,小憩椒丘当坐忘。埋雾峰峦优虎距,迨风木叶尚鹰扬。剧怜拱手归秦虏,失笑行歌类楚狂。剩有啨岚堪媚客,牛山风物亦清凉。
诗四(<<牛矢山房课子图>>,饶先生题画词):虎尾何堪青草瘴,牛矢竟似黄金台。地高天宽存正气,百诊千劫思人材。
诗五(《文墟行》):数载苦飘零,衣带日以缓。故里今安归,异乡常恋栈。孤舟泊万里,四海寡一盼。立山多友生,寄身忘荒远。
诗六(《瑶人宅中陪瑞徵丈饮酒》):平居思九子,志节较区区。亦复嗤二曲,土室署病夫。丈夫贵特立,坦荡养真吾。
诗七《黄牛山》:昔我读水经,知有黄牛峡。掩卷辄神往,肺腑若与狎。岂知后十年,其境果身及。地仄异西陵,径险逾西狭。重岩远际天,壁立如骈协。駊騀属稠林,弥望疑马鬣。澄潭余尺水,甘苦堪一歃。下窥万鸦沉,烟雨可吐欱。不用悬身登,已觉筋力乏。弧矢暗江海,罔象浮岌嶫。兹焉结茅茨,弥想古耒臿。吾生百炼钢,万险那能劫。政可追冥搜,山卉即象法。易堂隐翠微,守志乃鸿业。嗟哉二三子,临履莫云怯。
彼时,老朋友、新学子兴高采烈,赵文炳也赋词泼墨答谢陈家救命之恩,并教梁等法学、书法、历史故事等。特别是讲留苏中大回国工作后,因冯玉祥指挥中原战争之需,再次派去莫斯科取經,据<<冯玉祥传>>中国民军政治化一文中记载: “政治工作之第一困难即是人才。至宣传品两箱则特派赵文炳等二人由海参崴经西伯利亚铁路至库伦,转乘汽车经戈壁滩沙漠前去。二人历尽辛苦,费时六月,耗款数千元始到达。余带去之文件运到之日,全军奉为至宝,盖国民军之宣传及政治工作资料正缺乏也”生我父母,教我中大之故事来教育他们成长为国为社会効劳。
然而,牛矢山房的平静日子过不了多久,日军实行三光政策,四月血洗文圩镇,袭击屯治村。四月十六日凌晨三时,陈、简两家分四路疏散。梁羽生曾受军训,回家后亦持枪练习,以备参加乡里的抗战活动,这时便当了简又文一家向导,率众转移。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翻六樟山到朋汉村刘家躲避。众人仓猝动身,无法带齐行李,只各背小包衣物,由妇人背负幼儿,留下空房由陈家的几个佃农看守。沿途皆崇山峻岭,好容易攀上一峰,看到的却又是更高一峰。山路崎岖,小径艰险,下山时尤易失足,大家直到次日晚七时才抵达梁羽生的舅舅家。避祸期间,梁羽生和老师朝夕相处,随时请教,日子倒是颇有乐趣。简又文说此次乃是他自抗战后避难搬迁之第十一次。而那条山路就是当年太平军由陆路进入蒙山的路途之一。他不由得感慨:“于患难中也得些史料,再踏上太平军北伐路线,方知当年大军之劳苦进军也。”所谓三句不离本行,作为一名太平天国研究家,这样的特别研究也是其他研究家所无法体验的。
众人在六排山住逾半月,闻外间局势缓和,下山返回陈家。转眼到了五月,抗战的形势渐趋明朗,而山间众人自然无从知晓。饶宗颐闲来无事,以《易经》占得“离”卦,卦云突如焚如。数日后果有消息,谓日军滥杀文圩镇手无寸铁的平民七人,是为“五·一六”血案。饶宗颐惊恸交加,因一卜卦就想到当年惨景,终生不复以《易》卜卦。血案后十余天的五月廿七日下午,村里传来日军及汉奸全部退出蒙山的消息。众人将信将疑,待次日证实不假,俱是喜出望外。六月一日,蒙山全县治安恢复,众人遂乘简又文先前所雇大船溯江直上,重返陈家。蒙山人民奋起抗击日军的暴行,亦是前仆后继,可歌可泣。或赤手空拳,或以土枪土炮、棍棒为武器,和敌殊死搏斗,毙敌数十名。梁羽生青年时期最艰苦的一段生活,至此总算结束。简又文回想这段避难生活,曾感慨道:“想起陳家的大恩大德,真令我全家沒齒難忘。我們一家遇到大難,流落在異鄉爲異客,正在途窮忘絕、不知死所之際,忽有愛徒體念師生之誼。全族人居然肯接待、供養、庇蔭、護衛我全家十口,卒得平安歸來。自覺曩年只爲愛國熱誠,並非爲名利創辦「今是」之舉爲不枉,出財出力,不過區區,而幾百門人中竟有一個是救我全家的大恩人,所得實多了。”后众人抵达广州,简又文安排梁羽生到那里住下。此时距考试既近,梁羽生食宿有着,便埋头备考。他所要报考的,是当地最有名的岭南大学。
九三抗日胜诗。抗战胜利,随师返粤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蒙山之后,这批避难的文人个个大喜过望,大有“漫卷诗书喜若狂”的激情。
对于这些备受苦难的饱学之士来说,当时的欣喜是无法形容,不敢相信自己能在有生之年见到中华大地重见光明的这一天。避难其间的
饶宗颐欣喜若狂。9
月3日,28岁的他写下《九月三日》这首诗: “举杯同祝中兴日,甲午而来恨始平。一事令人堪菅尔,楼船兼作受降城。”无锡国专在北流复学,饶先生又再次执教于此。”
诗中的“楼船”,即
美军“密苏里”号巡洋舰,战败国
日本签署投降书的地点。
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家多难、民族危亡的时代,往往造就杰出的诗人和伟大的诗篇。饶宗颐先生以“第一等怀抱”,抒写爱国忧民之情而创作的是“最上之作”。饶公宗颐即乘船东下广州,又转至香港,自此定居此地。赵文炳一家先返回故乡西北大学任教后回第二故乡姚北周巷,在浙江英士大学任法学院院长。简又文同年9月离开蒙山,下梧州返广州,梁羽生舍不得恩师,也欲去岭南大学读书,就一路同今行。其学费由简先生负责全免,使梁静心读书,专事学问,并加入 “艺文社”,其有<<木兰花慢>>一之词: “百年难得逢知己,避荒山治学发幽潜。吩咐轻舟且慢,待君遥望金田”。先生文光映日、炳照四方。饶宗颐也转广州至香港大学任教。他们之间书信来往密切,梁羽生有<<拜师记>>一文登于广州<<人间世>>评述此时期师之生活。当时国内众多高校也与文人一样,经过曲折的避难旅程。
回顾历史从1931年始,长达14年之久的抗日救亡时期,一批大学文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以笔为刀,宣传抗日,是一种文化人气节表现,成为文化人抗日的聚集地广西,与人民的誓死抗日联系, “抗日教育救国”就是地无分南北东西,人无分师生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才能博得最后之胜利。这里值得一提,当时“飘泊与怀乡是人之生命存在的一种重要形态,也是人类精神深处的一种生命感受。”因此,古今中外的诗人都不约而同地吟唱过飘泊怀乡之歌,从而使飘泊怀乡的抒写汇流成中外诗史的一种重要的诗学现象。
据梁羽生大师从悉尼返家回忆:“因为那时我专爱结交年纪比我大的人,向人家请教诗词。日本人打到家乡时,有位西北来的赵文炳先生,他和简又文是老朋友,字写得非常好,此人在抗战胜利后,曾在西北大学任教。我是通过老师的关系,与这位赵文炳先生也结成了忘年之交,曾写了一首<<忆旧游>>赠先生赵文炳。”在师生含热泪分别后有多次信函来往问侯,相互学习。在港国学大师饶公也知情。 “蒙豁虑消天地广,山环水绕见雄奇,文人骚客登临处,笔健书豪立志时。”这是梁羽生先生为家乡文笔宝塔题的诗。赵文炳先生教育我们 “蒙山陈家大恩大德,我们世代不能忘却,爱国爱民典范永存” 。 “叶落归根不用寻,浮生大梦此中参。从兹不着烟云事,韩江香江水啸吟。恭维饶公宗颐先生,诞生于广东潮安,名扬于香江内外,是为享誉寰宇的学界泰斗和艺林大师。先生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乃当代中国百科全书式之学者。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琴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贯通中西之学,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海内誉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博瞻艺苑,声闻学林”。呜呼,今者娑婆印坏,净土文成,机薪既尽,应火潜辉;果满因圆,撒手便行。今日收拾旧诗箧,一路相伴有春风!”最后祝愿饶老宗颐伯伯先生一路走好,永活我们心中!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