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王安忆:方言是文学创作的资源库
[打印本页]
作者:
写手发布
时间:
2018-3-21 14:09
标题:
王安忆:方言是文学创作的资源库
文/张雅
(, 下载次数: 5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写作是语言的艺术,方言能提供很大的资源仓库。”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王安忆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在谈及网络文学这一新兴文学形式时,王安忆表示,网络文学对产量的要求,可能会使得作者难以沉着地写作,但能够促进影视等相关产业发展。作为上海籍作家,王安忆也在致力挖掘方言的魅力,创作出风格各异、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网络文学与严肃文学区别在写作方式
北青报: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之前,您担任过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是否有一些长期关注的话题?
王安忆:好多提案是经过别人研究、论证过,如果觉得好,我会联名附议。然后我会比较关心提案的后续。比如,之前我们文化口的邰丽华有一个提案,关于导盲犬能不能上公交,我就附议了,现在好像可以了。还有一个提案要把江南造船厂改造成工业博物馆,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现在暂时没有出结果。
北青报:有人说网络无文学,也有人说,网络文学只是传播介质与严肃文学有别,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安忆:网络文学现在是一个新起的(文学形式)。但我觉得,从前景来看,它对我们的生活覆盖率是非常高的。但这种全面的、没有一点遗漏的覆盖,对文学是好还是不好,这是另一个问题。
北青报:那您觉得网络文学与严肃文学,在写作上有区别吗?
王安忆:我不上网,我不太知道(网络文学)。但我觉得两者写作方式上还是有点区别的。具体来说,因为(网络文学)需要点击率,所以(作者)每天要写很多很多,其实有点像最早小说产生在报纸上连载时的状态。但连载不需要那么多字数,可是(网络文学)它需要。在这种状态下,作者还能不能沉着地写作,这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但是需要肯定的是,网络文学中也有一批优秀的作品,比如,《三体》《明朝那些事儿》,它们最早都是从网络上红起来的。而且,网络文学给影视提供了一个基础。因为影视是倒过来看的,他会看哪个题材有关注度、有点击率,那么他就做什么。
北青报: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会带来严肃文学式微吗?
王安忆:我觉得每一项艺术形式都有它的周期,即便是小说慢慢式微,我觉得也是正常的。打个比方,就像以前电影界的默片一样,也是随着有声电影出现后渐渐消失,可是不管怎么样,我们留下了卓别林的一系列影片。我不做这种预测性的想法。
当前创作语言同质化严重
北青报:当代文学中,依据作家所处地域及作品风格,出现包括京派和海派在内的流派,这种划分方式,是否适用于互联网时代?
王安忆:流派我倒是不大考虑,但我觉得南北方的语言是有差异的。我们长期以来,都是在普通话的框架之下进行文学写作的,方言的问题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也就可以解释,这两年《繁花》(注:金宇澄2012年发表在《收获》杂志的一部长篇小说,以上海话写作,讲述上海的市井生活)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大的关注,是因为他努力地在创造一种可以书写的上海话。
对北方作者来说,写作时就比较方便,因为普通话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所以很多风俗性的语言都是来自于北方。其实我在写作里,也在尽力摆脱普通话的句式。方言是非常丰富的。写作是语言的艺术,方言能提供很大的资源仓库,但由于传达的关系,这些资源我们只用了一点点,这是很可惜的。
北青报:在文学作品中保留方言的特色,对于创作来说很重要吗?
王安忆: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当下)写作语言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其实,方言不仅对文学,对其他艺术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方言的消逝,最关键的是会消失很多语音。不过普通话是大势所趋,它是方便交流的一个通用语言。
能明显感到读书的人越来越多
北青报:作为一名中文系教授,您觉得中文系能培养出作家吗?
王安忆:我现在在学校里教的是创意写作,应该算是一个新的学科,有别于中文系一直以来的经典学科。中文系是不负责培养作家的。作家是低门槛的,任何识字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作家,不一定需要学府的训练,这是我们长久的一个经典化、贵族化的语文教育里面的一个概念。
北青报:有人说,现在阅读正在重新回归生活,您怎么看?
王安忆: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了,这和社会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有关系。现在文学书籍的印数在上涨,这和网络购书的发展也有关系,以前的书籍发行,很难铺货铺到二、三线城市的,现在网上购书发展起来之后,就很容易了。从我自己的书的销量来说,也能明显感觉到。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