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鲍勃·迪伦的中文书法:“诚实谦逊,爱情是基” [打印本页]

作者: 写手发布    时间: 2018-5-3 09:43
标题: 鲍勃·迪伦的中文书法:“诚实谦逊,爱情是基”
[摘要]四十年后,已经享誉世界的迪伦在自传作品《编年史》中回顾这段难忘的岁月,称“纽约,一座将要造就我命运的城市”。
1961年,出于对民谣的热爱,未满二十岁的无名小子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在改名为鲍勃·迪伦后不久,只身一人来到纽约的格林尼治村——当时的民谣歌手、垮掉派和前卫艺术家的大本营。四十年后,已经享誉世界的迪伦在自传作品《编年史》中回顾这段难忘的岁月,称“纽约,一座将要造就我命运的城市”。
(, 下载次数: 142)

成名之后的迪伦,无比怀念在纽约这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这里盛放着他的青春、梦想、创作和最初的流浪。因为“一连串机缘巧合的事件”,摄影师特德·罗素记录了迪伦在格林尼治村起步的最初岁月,留下了鲍勃?迪伦早年的珍贵影像记录。只是,当年原本为了向世人介绍一位崭露头角、试图在纽约立足的民谣歌手,却阴差阳错地在他功成名就之时,才重新发现这批尘封三十余年的照片:它们被摄影师遗忘在古老的文件柜里。
(, 下载次数: 147)

作者: [美]特德·罗素 / [美]克里斯·默里

特德?罗素这些为鲍勃·迪伦拍下的“重见天日”的组照,主要分为三个场景:在公寓里、在演出中、在汤姆·潘恩公民权利奖颁奖现场。除了演出现场口琴配吉他的经典造型,罗素更别具视角地摄下了迪伦在公寓中的日常生活:鞋也不脱地躺在床上悠然拨弄吉他,在打字机上敲打歌词,与当时的女友苏西·罗托洛甜蜜互动,与友人一起练琴……在罗素精湛的抓拍下,照片展示了日后百变的迪伦极为本真自然的状态,定格了他追逐音乐梦想、无所拘束的青春岁月,直观地告诉人们一些撼动人心的歌曲很可能是在怎样的精神状态、怎样的环境中孕育的,为未来蜚声国际的鲍勃?迪伦这一青春生涩的阶段留存了十分珍贵的图像记录。除了出色的影像,罗素还在本书中记述了拍摄迪伦的奇妙机缘,回忆了他所见到的年轻迪伦。
(, 下载次数: 145)

镜头下不设防的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以对媒体的冷漠刻薄与不合作而著称,在各种媒介无孔不入的时代,迪伦少见地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保有一份神秘感。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曾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迪伦自己也称:“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可以看出,迪伦为了遵循自我的心声,保护自己的私人领地不受任何干扰,以极端的方式杜绝一切人对他可能的定义和崇拜,因而成了谜一样的男人。
(, 下载次数: 149)

难能可贵的是,在罗素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了千面迪伦最为真实、自然、坦露的一面,遇见了一位不设防的鲍勃·迪伦。这种回光回溯的经历,平添几分生动的在场感,我们仿佛与年轻时候的迪伦共处一室,见证他在镜头下释放自己最初的光亮。
被时光定格的瞬间,迪伦在简陋、拥挤的房间里以各种姿势漫不经心地拨弄吉他,有时吹着口琴,四肢摊开、鞋子也不脱懒散地躺在床上;在拨弄吉他的瞬间,迪伦时而悠然沉醉,时而闭目深思,时而笑意盎然,时而神情恍惚,时而旁若无人;偶尔,迪伦会面对镜头,手托下巴摆着造型,一幅玩世不恭的洒脱模样,帅气的脸庞荡漾着明媚的神采,那是一种没有距离感的接纳、包容,与日后迪伦的不羁、拒斥截然不同。
(, 下载次数: 143)

还有些时候,迪伦与他的初恋女友、民谣缪斯苏西·罗托洛亲密相拥,迪伦靠在苏西身上,双手向后环扣苏西,两人一脸幸福的样子,有说不出的动人之处。
演唱时,迪伦经典的吉他配口琴造型早已深入人心,而在这一阶段,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在台上时对音乐的享受,眼眸中透出的火花,可以轻易点燃我们对音乐的渴望。
而在汤姆·潘恩公民权利奖颁奖现场,我们看到一位在公众社交场合略显生涩的迪伦。
从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位耀眼的明星,没有对这个世界刻意的抗拒,而是一切回归原始的真实样貌:慵懒、放松、纯粹,呈现了迪伦在自己音乐生涯早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复古的黑白照片下有一位“像烟灰缸一样快乐”(迪伦原话)的迪伦和他闲适的生活、最初的爱恋以及相伴如生命的音乐。
见证迪伦早期创作的日常生态
特德·罗素用35毫米尼康、黑白胶卷,在自然光下即刻抓拍的自然瞬间,保留了迪伦早期创作的日常生态。
关于创作,有一则经典到烂熟的故事。曾经有一位女士喜欢读钱钟书的作品,想要登门拜访。钱钟书在电话中婉言拒绝了这位女士,理由是:“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无论我们从怎样的角度去解读,都无法忽视人们对创作保有的好奇心以及创作本身所散发出魔力与神秘感给人无限遐想这个事实。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所知的大部分创作,往往在创作者安静、独处的时刻完成,大多是一个无比孤独的旅程,极少见证者,也缺少创作现场的相关影像资料。我们对创作过程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当事人事后的回顾。因而,有关作家、艺术家创作时的状态往往在经过坊间的添油加醋之后,变得神乎其神,失去本真。
(, 下载次数: 142)

二十一岁即写出美国民谣史上重要作品之一《答案在风中飘荡》的迪伦,他创作时的情景如何,历来同样备受瞩目。1986年,迪伦接受《滚石》杂志科特?洛德的采访时,对自己的创作曾有过简单的描述:“当我回望过去,我很惊讶写出了那么多歌,现在回想起来,我写歌的时候有一种精神,你知道吗?写《荒芜之街》的时候,我只是想着某一个夜晚,歌词也没什么逻辑,它就从我脑子里出来了。”
1964年,罗素前往迪伦公寓,记录了这位光芒初放的年轻音乐人创作时的真实场景,为我们了解迪伦早期创作的工作环境、精神状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档案,也为迪伦的创作回顾提供了某些灵感孕育的画面。“在这些令人惊讶的照片中,你会看到,一个诗人/在他的世界边缘保持着平衡/笑对偶然,然而仍懂得必然//……惟梦是真”。
(, 下载次数: 144)

在一组迪伦坐在书桌前敲打打字机的照片中,迪伦创作期间的神情、周边的环境一览无余。罗素以近乎360度的视角,还原了这一流淌的瞬间。在窗帘半拉的窗边,迪伦安坐木椅上,全神贯注地敲打溢出脑海的诗行,书桌旁堆放着开过的酒瓶、杂乱的报刊、无序的纸页、干瘪的烟盒。有时,他会停下手中的活儿,用火柴燃起一根香烟,侧过身来,在烟火缭绕的迷蒙中若有所思,仿佛在等待灵感之神的眷顾。桌上的纸页有修改的痕迹,迪伦脸上赫然的眼袋显明,他的创作并非轻松的时刻。
迪伦的侧后方,嵌在墙上的搁物架,上面散乱地摆放着一些工艺品、图书、所获汤姆?潘恩公民权利奖的潘恩素描像等杂物。有趣的是,在这些杂物上方,悬挂了一幅装裱完好的中国汉字条幅,上面以繁体汉字从右至左依次写着“诚实谦逊,爱情是基,生命使现”几个似为初学中文之人所写的大字,显露出迪伦对中国文化存有的好奇之心。
(, 下载次数: 148)

简而言之,书中的百余幅照片,是一名摄影师镜头下一代音乐奇才音乐生涯起步的最初模样,是一份有关音乐的独特视觉记忆,留驻了二十世纪60年代的爱情与歌唱,呈现了天才崭露的高光时刻,让我们得以重返迪伦传奇的起始点,直击民谣孕育的青春现场。
文|黎金飞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