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在农村当一个文艺青年是一种什么体验?像是多余的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写手发布
时间:
2018-5-28 19:42
标题:
在农村当一个文艺青年是一种什么体验?像是多余的人
[
摘要
]他不得不从事劳累的工作来养活家庭,但是也总还有一点高于生活之上的东西。这可能就是当初罗大佑带给他的影响吧。
上周六现场听了罗大佑的演唱会,被触动的情绪维持了24小时以上,以至于周日晚上看到在街头唱歌的小伙子,我还激动地把钱包里的钱全部掏给了他,当然,“幸运”的是钱包里并没有多少钱。
罗大佑最好的歌,都是在表达对时间的沉思,《童年》是这样,《光阴的故事》也是如此。当60岁的罗大佑站在台上,再次提醒听众时间这条河流的存在。我想起上世纪90年代读高中时第一次听罗大佑时的情景,有一位同学神神秘秘地把我带到出租房里,用劣质随身听给我放磁带,“这就是《恋曲1990》,听一下这歌词,写得多好。”
(, 下载次数: 10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那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在豫东一个落后的小县城的学校,两个人一起听歌,被罗大佑感动着。他是追星族,而我不是。他摇头晃脑地跟着随身听唱歌,我还要赶紧回到教室去复习功课。我的成绩比他好很多,没有资格花太多时间在这些没用的东西上面。
那时候,班里有好几个文艺爱好者。除了唱歌,还有喜欢书法的同学。我曾经的同桌,每天上课都在练习硬笔书法,业余则写毛笔字。他有时候会写一幅字给我,上面还有他的印章。但是,和罗大佑的歌迷一样,这位书法爱好者的成绩也很差。我有时候会感到奇怪,字写得这么好,语文为什么考不好?如果我的字有他那么好,肯定能多考几分。
很早我就知道,音乐和书法都是很奢侈的事情。读初中的时候,班里就有同学能够模仿刘德华和郭富城唱歌,也有人能用笛子吹出忧伤的曲子,或者是模仿驴的叫声,引起附近村庄真正的驴发声呼应。但是,他们都没能考上高中,最终去了哪里也没人知道。有了这个经验,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对唱歌、打台球这些事情,都是敬而远之。
当我看到年轻人在城市街头卖唱的时候,感叹现在真是一个好时代。那些在中学热爱文艺的乡村青年,就缺少这样的舞台。等从学校毕业,无法考上大学,他们也只能选择到大城市打工。多读几年书并不能帮助他们,甚至相反,会有很多人投以嘲笑的目光:你浪费了多少时间啊。他们充满警惕,不会在深夜唱歌,笛子也藏了起来,要等很多年以后,才会不经意间给子女讲起自己年少时的梦想,偶尔吹上一曲,结束了也会补充一句,“这些没用,要好好学习啊。”
农村的文艺青年是真正的多余人。田园风光或许比高楼大厦更接近艺术,但是在农民朋友的心中,一切没用的东西都是可疑的,甚至是可恨的。最初的时候,人们以能否成为庄稼好手来评判,后来以从外面带回来多少钱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能干。但是,人一旦喜欢上这些“无用”而美好的东西,就很难戒除,有时候,恰恰是这些无用的事物,帮助人们度过艰难的时光。
电影《破门》讲述的就是一个有关“无用”的真实故事。一个四川乡村教师,在学校教孩子踢足球。很多小球员都是留守儿童,踢足球带来的身心愉悦,让他们暂时从和父母分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很多年过去,学生一茬又一茬地毕业,这个乡村学校的足球队,在全国中小学五人制足球比赛中拿过很多奖杯。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成为职业球员,就更不用说进入真正的国家队了。这些孩子如果将来考不上大学,会和同龄人一起到外地打工。
男主角不是专业演员,他就是一位体育老师,来“演”自己的故事。他说,有时候会想到这个问题:既然没有一个孩子将来能够成为职业球员,那教孩子踢球,到底有什么意义?或者足球对这些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他的答案是:“就是这些没用的东西救了我。”是音乐和足球,伴他走过最艰难的时光。很多时候,踢球对孩子也一样,在运动中,他们变得开心起来,并且最终成为他们自己。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理解了那些乡村文艺青年。因为接触了文艺,他们的人生多了一个维度。一个热爱书法的农村孩子,尽管不能成为书法家,现在也没有人找他写信,就连春联人们也开始直接从市集上购买了。但是,如果他能坚持自己的爱好,这爱好就一定是有价值的。在写字的时候,他们是在向内寻求意义,而不是向世界索取什么东西。
那个喜欢唱歌的高中同学,不久前加了我的微信,偶尔可以看到他的朋友圈。他和别人仍然有些不同,仍然不够现实。他不得不从事劳累的工作来养活家庭,但是也总还有一点高于生活之上的东西。这可能就是当初罗大佑带给他的影响吧。(文/张丰)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