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创作谈与访谈不能充当作家的自我包装 [打印本页]

作者: 写手发布    时间: 2018-5-31 19:25
标题: 创作谈与访谈不能充当作家的自我包装
在如今很多文学刊物上,经常见到类似“创作谈”或“作者访谈”的栏目。深究一篇小说、一首诗歌,不仅要看纸面上的一字一句,还要结合创作动机、背景环境,将各方面的联系置于知人论世的框架之中,辨明字里行间的高低远近明暗隐显。因为纯粹的文字是平面的,只有加入了“情”“理”的陶铸,整个文本才是立体的。而对作者赋予文本的“情”与“理”,读创作谈或作者访谈无非是一条很好的缘情度理的途径。

今天这个时代,从写作发表方式来说,为作家敞开了更大的空间。文学期刊、文学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多种多样的发表途径向写作者群体开放。凭才情、勇气、智识,每一位有意写作的人,都不怕没有机会发表作品。同时,尤其是网络发表媒介,更是打破了以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藩篱,推动了作品的传播。在这种背景下,大量的创作谈与作者访谈的诞生,与传播媒介相互补充,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作品与作家的研究。然而,看多了这类创作谈或作者访谈,我们不禁要想:这些不管是否出于作者的主观意愿的“自白”,是否必然代表作者的真实想法?即使是真诚的超凡的想法,又是否等同于文本所呈现的创作才华?倘若我们好奇地追究至底,这些创作谈或作者访谈,在多大程度上带有作者的自我虚饰包装,或者有时天花乱坠得作者本人都不能自已?

作家鲁敏曾经打趣地把作家的新书宣传期形容为“脸面不顾四处叭拉”。她说,原来所谓写作,就是不仅仅要会“写”,还要相当的会“作”。媒体群访、嘉宾对谈、网络直播、校园演讲、书店签售这都算是老土的招数,而今的新书宣传业已进入了花式发布阶段了。跨界方式无所不用,全国各地走上一圈,“如同游戏打通关,这才算是真的勇士”。让鲁敏深有其感的是:在上述任何一个场合、任何一个城市,作家都得呈现出一种深刻且愁苦的姿态,坦承花费了五年七年或干脆是前半生的所有心血,比之曹氏雪芹都有过之而不及地“披阅N载,增删N次”,最终才捧出这一部惊世之作。作家还得妙语连珠、旁征博引、横向纵向,从全人类全人性全学科全代际的不同角度,其实差不多也就是那同一个角度去自我剖白。诚然,在新书宣传活动中,内容可与文本不甚相干,却丝毫不能没有“注意力”,这种注意力需要建立于颇具传播力的话题基础上。

当然,我们也明白,现在为了新书推广,为了出版社至少不亏本,一些本来多不愿抛头露面的作家也得出门自我“吆喝”,最后还是要参与这一种游戏规则。说是妥协,是策略,还是创益需求,其实都不是难以见人的事,因为毕竟是在人情之可理解之中。可当作家马不停蹄面对大众反复介绍作品,不停操笔呻吟写就一篇篇创作谈,接受一个个访谈,沉溺于自我阐释与被迫阐释的轮回中,距离“修辞立其诚”的初衷还有多远? 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实这类内容翻来覆去,大多一个模印,不过是几句婆子舌头语,外加琐碎呓语,索其所谓文思创见则绝无仅有。不能不承认,当蜂拥而上的创作谈与作者访谈遍布大刊小号时,它们很可能就愈渐滑落到一种形式意义上的内容,渐渐失去了其范式所具有的文本参考补充价值和作用。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作者的创作谈和访谈依然值得参考。但是,这些作者的“自白”并不能当做一种自我表演,更不要说费尽心思堆砌夸张的材料,更不能超越文本细读之上。只有有意识地梳理自己的困惑问题,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路,创作谈和访谈的价值才能够得以理想地彰显。而对于研究作家与文本的人来说,也要明白一个道理:要以这些创作谈或访谈为参照,而不是以其为标准。这需要作者和书刊推广者、媒体、读者的共同努力维护。(来源:深圳商报,作者:魏沛娜)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