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这20本“霸榜”十年的畅销书之王 [打印本页]

作者: 写手发布    时间: 2018-6-22 20:54
标题: 这20本“霸榜”十年的畅销书之王
近期,《出版人》杂志发表一篇文章,对十年来开卷数据(国内最权威的图书市场零售数据)的统计情况进行整合,计算出522周以来,登入周榜销量TOP30的次数,依照上榜次数排出虚构类、非虚构类、少儿类图书各十本最畅销书。
(, 下载次数: 53)
虚构类畅销榜
(, 下载次数: 62)
非虚构类畅销榜
《撒哈拉的故事》、《追风筝的人》、《目送》、《围城》、《我们仨》……无数熟悉的书名都在这份榜单上出现。除去少儿类图书,只看虚构和非虚构类的20本畅销书之王,我们可以发现网友们对这20本书的评价呈现两极化特征。以豆瓣的打分情况来看,从最低7.0到最高9.3,跨度巨大,若以8.0分为界,这20本畅销书中,有一半低于这个分数。
这20本书中,你读过几本?对于没读过的畅销书,你会再抽空读吗?这20本书,用“俗”来概括它们,是否有失公允?我们找若干网友做了一次小调查。
泽南:
我读过十本,整体来看,可以说质量良莠不齐。比如,读小说绕不过去的《百年孤独》,这本书的作品地位和写作水准,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从我个人出发,如果不考虑范晔版本实在可怕的翻译,我还是非常喜欢的。也有那种看了只想翻白眼的书,比如《皮囊》,读的过程中只感觉作者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文人酸臭味。
没读过的那几本,应该也没有太大的兴趣读。我本来就不是太喜欢排行榜这种读书推荐方式,读书一般都是按自己的性子来读。
用“俗”来概括整个书单,当然不太合适,不管是从通俗易懂角度上的“俗”还是审美品位上的“俗”,这里面《百年孤独》都与其他基本相去甚远。但考虑是畅销书,这里面的大部分确实在通俗易懂或是审美品位上的“俗”两个维度中占有其一,比如《活着》就属于前者,当然,大部分属于后者。

Steed:
我读过四本,《目送》、《我们仨》、《围城》、《活着》,后三本都不错,《目送》多少有点鸡汤和被包装吹捧的意思。剩下的《追风筝的人》、《百年孤独》、《平凡的世界》、《狼图腾》有阅读计划,家里也都有书了。《偷影子的人》不知道是什么,看名字还有点意思,没准儿去书店翻翻再决定看不看,还有《货币战争》也不排斥看。《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坚决不看,电影太垃圾。《乖,摸摸头》我在书店看到过,拍了封面当作吐槽文案的配图库存,已经拿它发过朋友圈,一看就是没营养的,肯定不会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觉得是骗人的育儿经,我也没有需求。《孩子,你慢慢来》看书名感觉是骗人的鸡汤,不会看。这20本书,整体质量参差不齐,用“俗”来评价感觉不妥,毕竟还是有很好的作品。

沉然:
我读过11本,《撒哈拉的故事》、《看见》、《目送》、《孩子,你慢慢来》、《我们仨》、《皮囊》、《追风筝的人》、《围城》、《百年孤独》、《活着》、《平凡的世界》。有一些书还是很经典的,《围城》、《百年孤独》这些就不用说了,《活着》、《平凡的世界》虽然我个人很不喜欢,但毕竟是一代人的记忆。《看见》作为新闻文学,是质量挺高的随笔,我应该是在跑步机上看完的;龙应台的《目送》和《孩子,你慢慢来》也是质量很高的亲情类的随笔,的确很让人有共鸣;《皮囊》是别人推荐的,我不太喜欢,就是心灵鸡汤;《追风筝的人》是一个挺好的剧本,看看无妨,但不算是让我感动的作品。

对于剩下没读过的那些,我不会想读,因为剩下的作为消遣读物也没有办法让我愉悦。我觉得畅销书能畅销,肯定是有理由的,用“俗”来概括,不如说是符合营销成功的特质。
Hans:
我读过八本,现在回头看,觉得这八本书里,只有《活着》,至今印象深刻,十分感慨,也由此喜欢余华的其他作品。其余几本,都是最初读完,看起来还不错,但反复品味,渐渐感到无趣,比如龙应台的《目送》和《孩子,你慢慢来》。有些书非常畅销,似乎人手一本,比如《平凡的世界》,但读完实在无法欣赏,只能推测这可能是属于特定时代的文学作品,而不会成为真正的、千百年后的传世经典。
没读过的书不会想读,《乖,摸摸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听起来都像是很莫名的哄人、骗人的鸡汤作品。

这些书里有像《活着》、《百年孤独》、《围城》可能不能被归入“俗”,其余的书,尽管长期“霸榜”,但感觉更多是各种商业行为推波助澜所致,并非真的优质,并不能真正地触及人心。
耶律小花:
我读过八本,但是从读完到现在都还喜欢只有《追风筝的人》、《平凡的世界》、《活着》。2004年的时候,我才初三,我是那时候读的《幻城》,当时觉得写得特别好,特别感动,后来没再看过这本书了。初高中时,自己一度是郭敬明的脑残粉,现在回头看觉得惨不忍睹,尤其是什么《梦里花落知多少》、《悲伤逆流成河》这些。
剩下的没读过的书,会考虑读,但还得看自己的时间安排,我已经有段时间没读书了。个人感觉不能说“俗”,毕竟前面有提到那三本书到现在还很喜欢。
小马:
我读过四本,《我们仨》、《围城》、《平凡的世界》和《红岩》,都是上小学的时候读的,所以当时《我们仨》就没怎么读懂。剩下的,会找感兴趣的翻一翻,但作为金融系学生,像《货币战争》这种我应该不会读,以前看过梗概,觉得逻辑不严谨,全靠想象。我觉得用“俗”来说的话,不太合适,里面有一些是“畅销书”,还有一些是经典读物。

惘然然:
我读过九本,《撒哈拉的故事》、《看见》、《追风筝的人》、《围城》、《百年孤独》、《活着》、《平凡的世界》、《幻城》、《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有些质量不错,有些纯属好奇。质量不错值得反复阅读的比如《围城》、《百年孤独》,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另外,因为我是做记者的,也会做一些专题和采访,所以柴静的《看见》其实对我有一定的帮助。
非虚构类剩下没读过的估计读的可能性不大了。它们有些就是工具书,对我这样馋懒怂穷的人来说没什么指导意义,虚构类里剩下的几本好像也没什么兴趣。
我觉得这些书就“雅俗共赏”吧!《围城》、《百年孤独》、《活着》、《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书单纯用“俗”不能一以概之,只能说,有人在里面看出了人性幽微,有人看到了世事无常,有人看到了仕途经济。

洁儿:
总共读过13本,虚构类五本,非虚构类有八本。大多是我高中时读的,像《看见》、《我们仨》、《围城》,还有余华、龙应台、马尔克斯的许多书,其实在当时让我对周遭世界和自己产生很多思考,我觉得能起到这样作用的书,都值得一读。
剩下的那些现在不会读,因为像郭敬明这种青春文学写作,我实在欣赏不来;也因为自己阅读的一个成长过程,现在更愿意去看些经典作品,而不是用畅销与否去衡量书的价值。
我觉得“俗”与否不重要,应该说“存在即合理”。通过书籍的畅销度筛选出来的书确实是大众读得最多的,感觉这也反映出一些阅读偏好上的参差水平来,阅读很大程度是一种比较私人化的体验,阅读水平会因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所属环境而异,所以我觉得不单纯用“俗”来概括。

雪盟:
我读过七本,《看见》、《追风筝的人》、《围城》、《狼图腾》、《百年孤独》、《活着》、《平凡的世界》,个人觉得这几本都还可以,有的是文笔细腻,有的情节动人,有的写作方式独特。
有打算去读《皮囊》、《红岩》、《偷影子的人》,但不是那种有强烈要阅读的欲望,其他就算了。一方面是一些书的内容我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有些书太通俗化、大众化就不想看了,比如《目送》。我看书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选择,会看一看那种必读经典之类的榜单,但是这种畅销榜单对我而言没什么参考价值。

这20本书用一个苛刻一点的词概括就是:云泥之别。毕竟诺奖得主的作品和鸡汤文放在一起,高下立见。因此我觉得不能说一个“俗”字概括所有这些书。
这些书能反复上榜,其中一定有人们口口相传觉得非常好看、有共鸣、能共情、有收获的部分,但也不乏跟风和从众。尤其是大部头或者相对深奥的著作,除了购买量,更该关心阅读量和读完率。因此不能说买的人多就是“俗”。
这些书里也有好作品,有对社会群像的描摹、对时代历史的反思回顾、对平凡个体的关怀,上榜的图书里有一部分书很好地体现这些特点,这些不能被忽视的。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 阴阳五行-高斌    时间: 2018-6-23 10:24
去读别人编造的故事,还不如学习些根本的哲学,心理学等贴近现实的知识更加有用些。
作者: 阴阳五行-高斌    时间: 2018-6-23 10:28
特别是鸡汤,都是些具体的场景再现。每个人都是世界的唯一,你经历的场景也一样唯一。只有主导其中的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客观规律才是普遍的真理。所以,能看透现象,抓取到客观规律的知识可以被称为智慧的结晶。其他,只是烟花缭乱。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