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诗经》美丽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
[打印本页]
作者:
写手发布
时间:
2018-9-11 20:31
标题:
《诗经》美丽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
《诗经》最初只叫《诗》,孔夫子提到这个《诗》的时候称它为“三百篇”,实际上是三百〇五首。这些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流传下来的诗歌。
《诗经》三百〇五首里面,最早的,可以早到周朝以前商朝的末年;最晚的,可以晚到西周周平王的时代。其间的时间跨度至少有六百年,六百年间的这些诗歌,当时就叫“诗”。在这以前,没有“诗”,“诗”这个字专门是为《诗经》造的。
从汉武帝起,就把“诗”称为“经”,所谓“经”,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什么为纲、纲领的意思,就是说一个社会文化,需要有纲领性的东西,就叫“经”,所以汉代就把它叫作《诗经》。
这个“诗”字,最初造出来使用的时候,并没有预先下一个很准确的定义。根据诗这个字的字形,它的右上部我们现在写成“土”的那个字,实际上不是“土”字,是“之”,“之乎者也”的“之”,“之”是动词,由此到彼就叫“之”。那么根据“之”这个意思解释,“诗者,志之所之也”,就是你胸中的某种志、愿望,相当于英语的“will”,把它拿来语言化,让它表达出来,从内到外,就叫“之”。所以说“诗者,志之所之也”,意思翻译出来,就是说一个人的愿望表达出来就叫“诗”。
那么这些诗是怎样来的呢?
这些诗是周朝初年,就是周武王、成王那个时代,王宫里面专门派官员出去到民间,到全国各地搜罗流行歌曲,拿到王宫里边来,有专门的人士来诵读,来吟诵,来唱。
到春秋时期,孔夫子个人对诗歌有特殊热爱。孔夫子一方面是热爱这些诗,另一方面他有种文化担当,他觉得这些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东西,有人情、有社会现状、有喜怒哀乐的东西千万不要让它丧失了,要把它们记下来。
孔夫子归纳整理后,剩下三百〇五首。这三百〇五首,孔夫子把它拿来当教科书,因为他办了个大学,要学诗。当时学诗除了学习书法、陶冶性情以外,还要了解人情、世态、社会变迁,所以不是纯粹地为艺术而艺术,是有一种社会文化的关怀在里面,这就是孔夫子为什么要花那么多心思去整理这一部《诗经》。这部《诗经》整理出来,哪怕只是这一件事情,都足以叫孔夫子不朽,因为这一部《诗经》有人类的意义。
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焚书,烧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书?《史记》上说的是“《诗》《书》及百家语”,《诗》就是这三百〇五篇的《诗经》,书就是《尚书》,除了这个就是其他诸子百家。《诗》是第一个,在暴君秦始皇眼里,《诗》是首恶,为什么?因为《诗》中间充满了个人的倾诉。
但是要晓得,早在秦始皇以前,春秋战国时代,《诗经》那个时候不叫经,就是诗的这个教育,所有的贵族子弟都要读,你把书烧完了,他会背的,他还要教给他的下一代。所以,秦朝一亡,这些藏到夹墙里边的《诗经》就找出来了,一部一部的。
这件事情想起来我们心头会非常激动,你就知道有一种东西名叫文化,这种东西不是任何力量能够摧毁的,就像戴望舒的诗写的:“一切美丽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像冰一样的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的开放。”《诗经》就是这样,灭绝不了,所以今天我们还能够坐到这里来闲谈《诗经》,我告诉各位这实在是一种幸福。(节选自《诗经点醒》)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