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为什么说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坛的郭敬明 [打印本页]

作者: 写手发布    时间: 2018-10-25 10:33
标题: 为什么说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坛的郭敬明
世界上的作家论写作视角,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俯视这个世界,把这个世界当做舞台、当做沙盘,而芸芸众生在他的眼中都是蚂蚁;比如雨果,他就是俯视这个世界,在雨果的笔下,这个世界由绝大多数蚂蚁或者说傻x以及极个别的伟大的人物所组成的。
另一种则是仰视这个世界,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好美好,好了不起,每一个人都好厉害,巴尔扎克和郭敬明都属于仰视世界的作家。
在谈巴尔扎克与郭敬明之前,我们要先谈一谈作家的写作情绪。
众所周知,这个世界不存在真正客观描述这个世界的作家,每一个作家笔下的世界都不是真实的,也许有些作家笔下的世界可以无限接近真实世界,但是那终究是不真实的。
作家的写作情绪分为三种:热爱、憎恨、无动于衷。
对世界无动于衷的作家是最少的,因为如果一个人对世界无动于衷,他是很难产生写作欲望的。请注意,冷漠不是无动于衷。
而绝大多数作家从情绪上说不是热爱就是憎恨。
“天啊,他竟然死了!”这是热爱。
“天啊,这家伙终于死了!”这是憎恨。
而通常情况下,俯视这个世界的作家对这个世界都抱有很深的,类似憎恨这样的负面情绪,只是程度上或多或少而已。
拜伦就是如此,拜伦看不起任何人,拜伦的所有作品中心思想都可以归结于一句话:我看不起所有人,所有人都是傻x。
拜伦代表作《曼弗雷德》其实就是这种情绪的集中表现,拜伦觉得自己待在阿尔卑斯山山顶,认为全世界的人都是傻x,根本不愿意搭理这个世界。从《曼弗雷德》看,拜伦对这个世界的憎恨已经达到了冷漠的程度,这可以说是最高等级的憎恨。
海涅在精神上继承了拜伦战士的一面,因此,海涅的作品从这个角度上说也属于俯视憎恨派。但是在程度上,海涅比拜伦要轻一些,海涅的作品经常充斥着“我要冲你们所有人头上吐口水”的情绪,尽管憎恨的炙热,但是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爱之深责之切。
和拜伦、海涅相比,雨果不属于憎恨派,他在俯视这个世界的同时,对这个世界有一种弥赛亚情结,虽然雨果同样认为世界上的芸芸众生都是傻x,但是他是爱着、怜悯着这些芸芸众生的。
(, 下载次数: 68)
雨果
雨果的所有作品的主角都可以看做是雨果自己,他的所有作品其实都看以看做各种各样的雨果入世救人。
但是巴尔扎克和郭敬明不是这么看这个世界的。
巴尔扎克笔下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巴尔扎克笔下每一个角色都不一样呢?是因为他爱着这个世界。
可巴尔扎克的爱和雨果的爱是完全不同的,雨果的爱类似于救世主,而巴尔扎克对世界的爱源自他一直在仰视这个世界。
“我去,这个世界太牛了!”
“居然这样轻松就能赚到钱?!”
“有了钱居然干什么都行!”
“发了财居然能干这么好的事!”
“发了财居然能干这么坏的事!”
“哇,这事这么好,牛x!”
“哇,这事这么坏,牛x”。
这是巴尔扎克对世界的态度,他对世界有一种深深的崇拜,而郭敬明比巴尔扎克还要低一个身段。
相比巴尔扎克的崇拜,郭敬明在精神上已经被这个世界所征服了。
(, 下载次数: 68)
郭敬明
巴尔扎克把每一个角色都描写的比真实世界的人物原型还牛x,是出于他对世界的崇拜;而郭敬明则是一个负数符号的雨果,是一个仰视、爱世界,但他爱的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他作品中的每一个男人、每一个女人都是他自己。
正因为郭敬明作品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他自己,所以他作品里没有一个丰满的人物。
无论是《小时代》又或者是什么别的作品,郭敬明每一个角色都是干瘪的,残缺的,都是郭敬明本人性格一部分的展现。
而这一切都因为郭敬明是一个负数符号的雨果,雨果是以救世主的心态来爱世界上每一个傻x,而郭敬明则是用等待救赎者或者说罪人的心态来爱这个世界。
所以从人格上讲,雨果和郭敬明正好处于天平的两端;但是从做派上讲,巴尔扎克和郭敬明很接近的。
用《让子弹飞》里的台词来形容,雨果是站着俯瞰世界的,巴尔扎克是蹲着仰视世界的,而郭敬明则是跪着偷瞄这个世界的。
巴尔扎克小说里每一个人物,认真的说,都是不真实的,处处显示出巴尔扎克对这个世界的崇拜,而郭敬明小说里的人物相比巴尔扎克就更不真实了。
真正真实描述世界的,是谁呢?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人。
就是我们所说的对这个世界无动于衷,但是又老是想从通过观察这个让他无动于衷的世界找出点什么东西来的人。
所以巴尔扎克和郭敬明从视角上、心态上、做派上确实属于一类人。
不同的巴尔扎克是被19世纪的法国所代表的世界给征服了,而郭敬明则是被21世纪的中国所代表的世界征服了。
当然,不仅仅是视角、心态,即使从写作方法、写作习惯以及为人处世各个方面讲,19世纪的巴尔扎克和郭敬明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