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在现代文化名人手稿中 鲁迅的手稿最为规整
[打印本页]
作者:
写手发布
时间:
2018-10-29 19:17
标题:
在现代文化名人手稿中 鲁迅的手稿最为规整
在现代中国文化界,鲁迅的手稿即使不说是一个范例,也可说是一个特例。因为它具有很多文化名人手稿所不具有的特点,也充满中国文化与书法美的魅力。
鲁迅手稿总体上具有排列规整、字体清晰、较少修改、页面干净、气韵生动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只要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在现代文化名人手稿中,没有人像鲁迅手稿这样规整(作为书法作品或影印出版的除外)。这里说的规整,主要是说页面排列、文本格式和总体面貌。你可以看到,鲁迅的所有手稿,无论是创作稿、译稿、书信、抄校、日记,还是什么别的文体,也无论用什么纸张,格式和页面都会排列得很规整,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
排列最规整的当然是抄校、誊写稿,因为那更容易规划。在创作类的手稿中,各种手稿形态各异,但是也都体现了规整的特点。文稿方面,一般鲁迅都是写在专用的文稿纸上,有“莽原社”的,有“语丝社”的,有“未名社”的等等,后期也有自印的稿纸,当然也有些是写在白纸上的。鲁迅的文稿一般都写在印好的乌丝栏、朱丝栏和其它格式的栏内和格内,每行排列都很整齐。除了少数文章,在文末还有一两行,就写在最后一页的栏外了。只有《〈朝花夕拾〉后记》这一篇特殊:基本上每页最后一行都写在栏外。这或许是因为所用的稿纸未名社“文艺丛书稿纸”比较狭长,而且在栏外还有几个框框,大体可以形成一行的概念,为了不浪费纸张所以这样吧。
鲁迅文稿的行距总是无一例外排列得十分匀称。鲁迅书信用的纸张更多样,最常见的是彩色水印的信笺纸,例如“九华堂”的水印信笺纸,是鲁迅常用的一种。无论用哪种纸,无论写得密集还是宽舒,排列一般都会很美观大方。日记则基本上早年用九行乌丝栏、晚年十行朱丝栏宣纸,排列非常规整。每年后附的书账的排列,看来也是每天另纸登账,每行一种,在书名后,记有价格和购买日期。年末有年度小结和年度购书总额。总体上,不仅翻阅轻松悦目,而且翻检容易。
鲁迅无意作书法家,他的书法怎样,我这里姑且不作评价。但是鲁迅对书写其实有一个特别注重的地方,就是字体要清晰,因为写字一般是要给人看的。尤其是因为鲁迅自己长期当编辑,对于那些“鬼画符”式龙飞凤舞的文稿,鲁迅是深恶痛绝的,所以,他自己特别注重写字清晰。鲁迅曾经在《门外文谈》中说士大夫垄断文化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将字写得别人不认识。”所以,鲁迅的字体总是写得一笔不苟,即使带点草,也是很规范的行草,很容易辨识。当时有很多人喜欢写减笔字,就是简化偏旁,但鲁迅基本上没有这种情况,即使完全私密的日记,也不用减笔字。就我所见,只看到一处:《病后杂谈》里说:“光是胡思乱想也不是事”,其中的“乱”字,左边的“舌”简化成了“又”,这可说十分罕见。鲁迅是学古文字的,有时候在文字功底相当的熟人(例如钱玄同、胡适)之间,也爱玩一点文字游戏,但是并不过分,也不卖弄学问。总体上,凡是给一般人看的文字,绝对是清晰、规整、通俗、易懂。
鲁迅手稿修改率总体上较低。各种手稿中修改率最高的,是创作文稿,尤其是杂文。但是总体上也是比较少的。据我观察,大约一篇作品中,有修改的句子,一般最高不会超过10%;书信,由于表达上相对更加放松、随意,修改率也略高,当然,一些重要的书信,例如给许广平、蔡元培的信,都是极其认真,绝无修改的。而日记修改率就更低了:就现存24年日记而言,基本上无修改。除了极少数几处轻微描笔外,就只有1935年日记后面所附的《居帐》里有一些修改,那是由于对方的住址有了变化,导致修改。应该说这不属于书写的差错。而鲁迅的抄稿,就几乎绝无修改了。特别是抄校的古籍和碑刻,基本上可以视为零差错。事实上,抄写过程本身不可能没有差错,只是,鲁迅的习惯是把抄错的撕掉。就与人们写书法作品一样,只要有一个错字,就整张废掉了。正因为如此,鲁迅留下的抄校古籍和石刻手稿有6000多叶,绝无一字修改。鲁迅手稿也没有大段删除的现象,最极端的情况也就是一两行的删除和改写。至于写完或者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的情况,几乎绝无仅有,只有一篇《势所必至,理有固然》,这篇未完稿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是鲁迅写后弃之纸篓,而后被许广平悄悄“抢救”回来的。从现在看,虽然未完,但内容很好,文章不差,至今不知道鲁迅何以要扔掉。
鲁迅手稿修改不多,页面处理非常干净有条理。他的涂改,也是非常讲究的。有几种方式:一是偶尔写错一字,就在这个字旁边轻轻点一下,或者画一个小圈,表示此字废去。这也是当时人比较用得多的手法。但是如果已经写好较多字,或者要改整句话,就需要在原稿上涂改。这时鲁迅的涂改,是比较仔细、讲究,涂抹整齐的。通常是先在涂抹范围画上整齐的线框,然后在线框内画上整齐的斜杠,或者交叉的斜杠,甚至再加上纵向线条,这样就会涂抹得比较彻底,除非使用现代科技,基本上看不出原来的字。然后再在线框外,行间添写新内容。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藤野先生》的标题修改过程。这些新改上去的内容,虽然字小,位置局促,但总是笔画清晰,标记清楚。例如《看图识字》《忆韦素园君》。另一种涂改稍微简化,就是在需要删去的部分,画上较粗的两条墨线,或者一条更粗的墨杠,直接覆盖了原来的字迹。然后在边上加写需要改入的内容。总之,鲁迅的修改不多,但是页面处理干净,让人一看就明白他的修改意图。目前所见,鲁迅晚年自编的书稿,大部分编了页码,其中有些是重抄的,这部分就特别干净规整,但有些只是在原稿上加了编号,所以保留了原来修改的面貌。总体上,鲁迅的手稿越到晚年越是干净。
鲁迅手稿的这种形态,首先是来自于他充分的学养积累。鲁迅从幼少年时代开始的旧学阅读与写作训练,使他的语言文字和学识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也养成了认真、严谨的写作观念与写作习惯。后来在南京、日本求学中不断提高,当他开始文学活动时,已经是一个饱学之士,学养深厚,文字功力深湛。
其次是充足的写作准备。鲁迅写作前的习惯性准备工作,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写杂文。根据许广平的说法,鲁迅通常是先泡一杯浓茶,然后在躺椅上闭目养神一会,打好腹稿后,再起来写作。所以当鲁迅开始写作的时候,胸有成竹,文思泉涌。这对文稿的形成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在涉及学术性的命题时,鲁迅写作前要做更多的资料准备,按照鲁迅母亲的说法,在鲁迅与周作人决裂前两三天,兄弟俩还把书“抱进抱出”商量写文章的事。
总体上,一般大作家的修改相对较少。例如茅盾、郭沫若的手稿,修改都不多。修改率主要表现的是作者的写作方式与习惯,其中也包含思维的方式与习惯。鲁迅思路缜密,表达顺畅,而且从鲁迅的字体、笔势来分析,他写作时书写流畅,但速度并不快。下笔从容,在书写中思考,在思考中书写,这样,修改就比较少了。
不过,现在看到的鲁迅手稿修改少,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看到的很多是整理稿。鲁迅从不爱惜自己的手稿,早年都是发稿后就不保存了,所以《呐喊》《彷徨》两书竟没有一篇手稿被保存下来。唯一的一页《阿Q正传》手稿,还是后来从刊物上影印下来的。鲁迅晚年由于许广平的在意,增强了保存意识,有部分是由许广平抄写后发稿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后来编辑成书时的抄稿,所以看到的往往是比较干净的文稿了。
作家手稿的形态,不仅是作家思想结晶的外化和存在方式,也是作家性格与学养的表征,还是作家写作方式与习惯的真实记录。鲁迅手稿的形态,真实记录了鲁迅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状态,刻画着鲁迅创作的心路历程。通过对鲁迅手稿形态的简略描绘及其形成过程的粗略解读,可以更多地获得鲁迅手稿的内在信息,并看到鲁迅写作艺术的精湛以及思想的闪光,看到更真实的鲁迅。
作者:
木之水
时间:
2018-12-23 21:17
木之水邀请您访问写手之家
http://www.xs91.net/?fromuser=%E6%9C%A8%E4%B9%8B%E6%B0%B4
作者:
木之水
时间:
2018-12-23 22:43
木之水邀请您访问写手之家
http://www.xs91.net/?fromuser=%E6%9C%A8%E4%B9%8B%E6%B0%B4
作者:
贺冬益
时间:
2019-1-3 14:12
11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