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交流
›
写作交流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古人“秋分”有哪些习俗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6-9-24 19:15:04
写作交流
11251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今天是“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16个节气。秋分在气候学上的意义与春分、夏至、冬至是一样的,此时的太阳运行至黄经180°,而春分、夏至、冬至分别位于黄经0°、90°、270°。秋分的最神奇之处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相反的是,秋分后白天将越来越短。对这样的节气,古人是充满敬畏的,逐渐形成了“秋分祭月”、“秋后问斩”、“秋分占候”、“早卧早起”等一系列“秋分现象”。 “秋分祭月”不同于“中秋拜月”,两者虽都是祭拜月亮神,但后者是民间风俗,前者是国家行为。有学者认为,因秋分可能无月,才将祭月移至中秋,从而形成“中秋拜月的”风俗,这纯属臆测。因为中秋之夜如遇阴雨天,也可能无月……
“秋分日”古人为什么要“祭月”?
《宋史》:“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
对于现代人来说,秋分这天似乎只留下一个“竖鸡蛋”的习俗,而在迷信“阴阳”的古人眼里,则是“阴盛”开始的重要日子。《宋史·礼志六》“朝日夕月”条引唐代柳宗元的话说:“按礼,秋分夕月。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其意思是,根据礼经上的说法,秋分时昼夜一样长,正午的时候阴气开始产生。
所谓“阴魄”,就是古人所迷信的阴气、鬼魂一类。古人认为,阴气太重会影响国家祥和与百姓的身体健康,所以朝廷要祭祀月亮,以保国泰民安,此即所谓“遂行夕拜之祭以祀月”。
“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的说法显然是无稽之谈。事实上,秋分祭月并非柳宗元所生活的唐朝才有,先秦时已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礼制。秦朝时祭祀八个神灵,第六个就是月亮神,第七个是日神。
为何选择在春分和秋分时分别祭祀日神和月神,而不是在元旦或是夏至、冬至日?《明史·礼志三》认为:“盖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言下之意,春分和秋分最适合祭日和祭月。
秋分祭月首先祭祀时间不能搞错,据《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祭日时辰在早上太阳将升之际,祭月则在晚上,故称“朝日夕月”。清朝规定,祭月为“秋分日酉刻”,酉时相当于下午5时至6时,正是黄昏走向黑夜时分。而且,行祭还有诸多规矩。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和节”条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祭日月与祭天地一样为历代所重视,秦汉时,设坛祭祀已成制度。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度废春分祭日和秋分祭月之礼,明世宗朱厚熜主政后,于嘉靖九年重新恢复祭祀,且规格升级。朱厚熜认为,“日月照临,其功甚大。”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祭祀制度,明清两朝祭祀日月的“日坛”和“月坛”,如今都还在。
“秋后问斩”为何在秋分后进行?
唐《狱官令》:“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
古代一直有“秋后问斩”一说,这里的“秋后”就是指秋分以后,而不是立秋以后。古人为什么规定行刑要在秋分以后进行?据《礼记·月令》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其他季节为什么不行?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认为,“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为帝王的四种执政行为,要与四季变化相适应。董仲舒认为,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后来所说的“秋后问斩”。但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并不是董仲舒,《礼记·月令》中已有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和秋天“用始行戮”的说法,只是董仲舒将其上升至理论高度。
东汉章帝刘炟十分赞同董仲舒的观点。据《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元和二年刘炟下诏称:“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古人认为杀生不能“逆时”,秋冬是肃杀凋零的时候,行刑是“顺时”。秦汉时期曾明文规定,除“决不待时”的重刑死囚外,其他死刑犯,只能在秋冬时节行刑。
选择秋天行刑,汉魏时一般在霜降以后至冬至之间;隋唐及以后,一般选择在秋分至春分之间。唐《狱官令》规定:“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如果违反这条规定,“徒一年。”《大明律·刑律·断狱》“死囚复奏待报”条也规定:“若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杖八十。”
“秋分”节气之后可以处决死囚,但“秋分”这天是不能行事的。崔寔《四民月令》引《千金月令》称:“秋风之日,勿杀生,勿用刑,勿处房帷……”
“秋分占候”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清嘉录》:“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
秋分对农事的影响很大,古人往往通过“秋分占候”以预测收成。就农业生产而言,有两个时候农活最忙:一是“三夏大忙”,自“芒种”节气始;另一个就是“三秋大忙”,至“秋分”节气始。农谚因此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而“秋忙”比“夏忙”更忙,有“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一说。由于秋分是古代中国农民预测年成的重要日子之一,故有“秋分占卜”的风俗。
古人占卜时,最简单的是看阴晴。秋分这天如果是阴天微雨,预示收成好,但如是连阴,夜雨不停,则麻烦了,“秋分连夜雨,迟早一起死”。如果秋分日刮东南风,主岁稔民安,刮东北风或西北风农作物则“多秕稗”……复杂一点的预测是看“秋分”与“社日”的关系,社日分为春社、秋社,具体日期是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一般情况下处于秋分前后。秋分在社日前,预示丰年收成好,在社日后,年成或不理想。清顾禄《清嘉录·八月》记载有苏州一带“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的谚语。地方志释称:“秋分在社前,则田有收成而谷贱;分在社后,则无收而谷贵。”
但有的地方说法不同。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有福建一带谚语:“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四民月令·八月·测候》亦称:“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滥饭喂猪狗。”
如果秋分与社日是同一天也非好事。《四民月令·八月·测候》认为:“分社同一日,低田尽叫屈。”《南昌县志》则称:秋分日值社,河无鱼,“分社同宫,饿杀渔翁。”
“秋分”后养生为何要“早卧早起”?
《黄帝内经》:“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分”对古代普通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早卧早起”。《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的观点是:“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大概意思是,立秋后三个月,是阴阳之气较为平均的季节,气温下来,寒气上来,但地表的热气尚未散尽,所以要早睡早起,鸡入圈则人上床,鸡鸣应起床。
《素问》意在告诉人们,秋分后不宜再像夏天那样生活,“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也就是说,适应季节变化才能保证健康,违反季节规律就会生病,即中医所说的,“顺之则生,逆之则病。”
“早卧早起”为什么一定要从秋分日开始?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分”条称:“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这句话想表达的是,秋分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但秋分后夜越来越长。早睡自然是因为夜来临早,早起则是要求不要睡懒觉,睡得早就应该起得早,这样才合乎生理规律。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之后,气温下降得十分明显,感冒、痢疾等病秋季多发。《素问》提出的“早睡”观点与传统的“秋收冬藏”保健理论是一致的,可减少夜晚低温寒气的不经意侵入。
在饮食上,秋分后变化也很大。俗话说的“秋补”也不是“立秋”之后开始进补,古人认为最佳时间也应选择在秋分之后。对于秋天要讲究的忌口,宋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说:“勿犯贼邪之风,勿多食肥腥”、“勿饮阴地流泉,令人发瘴脚软”。他建议肥腻辛辣的食物不要多吃,过凉的水不要喝,否则容易生病,走路没劲。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现实题材跃升为网文增速第二大品类
短剧,开始和长剧抢IP
月10+稿件,品宣类文案,长期合作结算稳定
4
七猫短剧【剧本福利政策重磅升级】保底费&分成比例提升
5
乡土·野马渡2025年最新栏目设置及稿约
6
InWonYik创作的新小短文《小姐脾气,丫鬟命!》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帖子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