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本版
帖子
用户
登录
注册
快捷登录
投稿
每日签到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写手之家
›
写手服务区
›
历史文化
›
宋朝的“大学”是怎么上课的
返回列表
[历史]
宋朝的“大学”是怎么上课的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21-7-5 10: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北宋的太学,位于东京开封府内城朱雀门外的御街之东。这一带为商业繁华区,你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是这么描述的:“御街东朱雀门外,西通新门瓦子以南杀猪巷,亦妓馆。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过龙津桥南去……东刘廉访宅,以南,太学、国子监。过太学,又有横街,乃太学南门。”
太学的旧址,原本在国子监之内。宋仁宗庆历年间,由于国家兴学,生员数目增多,国子监内已经“不足以容学者”,因此太学从国子监迁出,搬至御街东面的锡庆院。宋神宗熙宁年间,太学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又将锡庆院旁边的朝集院西庑并为校舍,至此,“诸生斋舍、官掌事者直庐略具,而太学栋宇始仅足用”。宋徽宗崇宁年间,太学规模再次扩充,朝廷在京城南门外营建了新校舍,“为屋千八百七十二楹”,建筑形制外圆内方,徽宗皇帝赐名“辟雍”,作为太学的预科。
经庆历、熙宁、崇宁三次兴学,北宋太学的规模达至最盛,每年共有学生3800人。
现在,我们去看看宋朝太学是怎么上课的吧。
宋朝太学的主要课程是经义、策论、诗赋,学生可兼修法学(律学),并“早晚习射”。教学方式则采用分斋授课。斋,就如今天学校的教学班。元丰二年(1079),太学有学生2400人,“置八十斋,斋容三十人”,一斋之规模正好跟今日的小班制相接近。每斋设斋长一名,由太学生充任,相当于现在的班长。
不过宋朝的太学允许旁听,到太学听课的人数远超其员额,如北宋大学者胡瑗博士在太学讲《易》,“常有外来请听者,多或至千数人”;另一位大学者孙复讲《春秋》,“初讲旬日间,来者莫知其数。堂上不容,然后谢之,立听户外者甚众”。我们现在津津乐道民国时大学里有许多旁听生,如老一辈学者任继愈先生回忆说,“当时北大校门任人出入,教室任人听课,图书馆阅览室也任人阅读。不管是不是北大的成员,都可以走进来,坐下就看书,无人干涉。写北大校史的人,都提到北大沙滩有不少在北大的旁听生(办过旁听手续的)和偷听生(未办旁听手续的),如丁玲就是偷听生中的一位,后传为佳话”。但我们未必知道宋朝的太学原来也有很多旁听生。
宋代太学的斋又分为“经义”“治事”两个专业。经义斋的学生主修经史与学术,“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入读;治事斋的学生则主修实务,“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这一分斋教学法是胡瑗在湖州州学当教授时创设的,随后被引入太学系统:“庆历中,天子诏下苏、湖,取其法,着为令于太学”。
熙宁四年(1071),宋政府又依王安石提倡的“三舍法”,将太学的学生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舍,其实就是教育层次,外舍、内舍、上舍就如现在的大学预科、本科与研究生。外舍生的数目远多于内舍生与上舍生,在元丰年间的2400名太学生当中,外舍生有2000名,内舍生为300人,上舍生为100名。崇宁元年(1102),宋徽宗建辟雍,将外舍生从太学迁往辟雍,此时外舍生更是达到3000员,留在太学的内舍生和上舍生也分别增至600员和200员。
太学生从外舍升入内舍,或者从内舍升入上舍,必须修积到足够的学分。今人一般都认为,高校的学分制率先施行于1872年的美国哈佛大学,清末建立的京师大学堂模仿西式大学,采用了分班教学与积分制,是为中国最早的学分制度。然而,不管是分班制,还是学分制,在宋代的太学教学中早已出现。
宋朝的学分制度比较复杂,并且从北宋到南宋,具体的积分设计也有调整。我且以南宋太学的积分制为例,略作解说。
士子申请入读太学,或者从州学升补太学,都要参加入学考试,这叫“补试”,补试合格,才录取为太学生。
每个月,太学的外舍要进行一次考试,考试由太学内部的学官主持,这叫“私试”,“孟月经义,仲月论,季月策”,按10%的合格率评分,其中合格的成绩分为三等,第一等一般空缺,第二等的第一名给3个学分,第二名给2.5个学分;第三等的第一名给2个学分,第二、三名各给1.5个学分,第四、五名各给1.3个学分,其余的各得1个学分。
每个季度,积分最多且没有违纪记录的若干名学生,将获得一次季度校定。到了年终,获得三次以上季度校定且积分最多的若干名学生,可以得到一次年度校定。
每年二月下旬,太学外舍还要举行一次由礼部派员主持的考试,叫“公试”,“初场以经义,次场以论、策”。公试合格的成绩分为五等,第一等通常空缺,第二等“约四十人取其一”,即录取率只有2.5%,入等的学生各给3个学分;第三等“约二十人取一”,录取率5%,入等的学生各给2个学分;第四、五等“约七人取一”,录取率大约14%,入等者各给1个学分。
凡入读时间不少于一年、上一年获得年度校定、本年度公试得3个学分以上的外舍生,可以升入内舍;入读时间不少于一年、上一年获得年度校定且私试积分名列前三(积分不得少于8分)的三位外舍生,可以免公试,直接升入内舍;入读时间不少于一年、上一年获得年度校定、本年度公试得2分的外舍生,暂时不能升级,但次年公试如果能再得2个学分,便可升为内舍生;入读时间不少于一年、上一年未获年度校定但本年度公试3分以上的外舍生,不能升舍,但只要他在今年的两次私试中各得3个学分,也可以升入内舍。
内舍生每个月也要进行一次私试,考题类型与评分标准如同外舍的私试。每个季度,积分最多的若干名学生可得到一次季度校定,获得三次以上季度校定的前十名学生可获得年终校定,其中前三名(一年积分不得少于10分)的年终校定为“优”,另外七人的年终校定为“平”。
每年的九月,太学还要举行一次“上舍试”,考试对象是上舍生与内舍生。按“每三人取一人”的合格率进行评分,合格的成绩分为“优”“平”二等,优等的第一名给10个学分,第二、三名各给9个学分,第四至第十名各给8个学分;平等的学生各给6个学分。
获得上舍试8个学分以上且在内舍读满二年、年度校定为优的内舍生,可以马上毕业,赐进士出身,授予官职。
在内舍读满二年、上舍试8个学分以上但年度校定为平的内舍生,可以升入上舍读书,或者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殿试;上舍试只得6个学分、年度校定为平、在内舍读满二年的内舍生,也可以升舍,或参加科考的省试;年度校定为优但上舍试不合格,或者上舍试为优,但未获得年度校定(但须有三次以上季度校定)的内舍生,也可升舍进修。
在内舍未读满两年的学生也是可以参加上舍试的,如果考试成绩为优等,虽然不能马上升入上舍,但可以积下至少8个学分。而在上舍读书的学生,将不再参加私试、公试,只每年进行一次上舍试。
那些积不到足够学分升舍的学生怎么办呢?按元符元年(1098)的教育立法,“三试不升舍,遣还其州”,即外舍生三年未能升舍、内舍生六年未能升舍,将被勒令退学,遣回籍贯地。当然,他们还可以参加本州的科举考试。
可以看出来,宋朝太学的积分制度比较复杂,是一种复合型的积分制:整个积分体系由月考(即私试)学分、季度校定、年度校定、年考(公试或上舍试)学分构成。不同的积分情况,决定了学生不同的出路:或直接升舍,或允许补考升舍,或留级,或退学。
亲爱的女儿,在我将南宋太学实行的学分制转述出来之后,我们不妨再来思考一个问题:跟现代大学通行的学分制相比,宋朝人创设的学分制是更合理一些,还是更不合理一些?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宋朝的太学,分为三个层次:外舍、内舍、上舍,就如今日大学的预科、本科、研究生;修到足够的学分才可以升舍或毕业;太学又采取分斋教学,一斋三十人,小班制,分“经义”“治事”两个专业。我们不能不承认,放在800年前,这一教学制度是很先进的。
专科学校
宋朝的太学,其实仅仅是国子监直辖的几所国立学校之一。太学之外,国子监还辖有多所学校:
1、国子学。“国子”一词出自《周礼》,意为贵族子弟,国子学最早出现在晋朝,是晋武帝设立来培养士族子弟的学校。宋朝的国子学也带有“贵族”色彩,只招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员额最高时有200人。
2、四门学。如果说国子学是“贵族学校”,四门学则是“平民学校”,只招收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以及平民的优秀子弟。庆历兴学之后,随着太学的扩招与平民化,四门学与国子学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先后被废止。
3、小学。国子监下属的基础教育学校,相当于今天的大学附属中学,只招收八岁至十二岁的儿童,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升入太学的外舍。宋徽宗政和年间,国子监小学的学生有一千余人,分立十斋。
4、辟雍。前面我们介绍过了,辟雍相当于太学的预科学校,“太学专处上舍、内舍生,而外学(辟雍)则处外舍生”;从州学考入太学的士子,也先至辟雍读预科:“士初贡至,皆入外学,经试补入上、内舍,始得进处太学”。
值得我们特别留意的,是北宋国子监下辖的几个专科学校。我记得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袁伟时教授曾说过:“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把数学、逻辑、法律等学科排斥在教育体系之外,熟读儒家经典成为主要上升渠道,导致知识阶层视野狭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但你只要略略了解宋代的专科教育,便会知道袁教授所言过于偏颇,不合史实。
来看看宋朝的国子监设立了哪些专科学校——
1、律学,相当于法学院。北宋立国之初便置律学博士,传授法律。至熙宁六年(1073),于国子监下设律学,分“断案”“律令”两个专业,断案专业主修刑名之学与案例试断;律令专业主修法理大义。律学所需的古今刑书,可向朝廷申请配备;朝廷颁布的法令,也需要关送律学。每月,律学会举行三次私试、一次公试。成绩优秀的律学生毕业后可赴吏部授官。兼修律学的太学生,在律学公试中获得第一等的成绩,可计入学分,相当于在太学私试中得第二等。
2、算学,相当于数学与天文学院,崇宁兴学期间设立,“生员以二百一十人为额,许命官及庶人为之”,入读的学生以天文、历法、算术、三式法(指卜筮之法)为必修课,再选修一门文化课,如《论语》《孟子》,其“公私试、三舍法略如太学”,上舍的优秀毕业生可以授官。
3、书学,相当于文字学与书法学院,学生练习篆、隶、草三种字体,主修《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五书,兼通《论语》《孟子》之义。公私试、三舍法同算学,只是毕业生所授官职“差降一等”。
4、画学,相当于美术学院,学生主要训练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题材的绘画,并学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士子出身的学生要求兼修两门文化课,杂流出身的人要求兼修一门文化课。考试主要为“试画”,“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并委托太学“试经义”。优秀毕业生授官待遇如书学。
5、武学,相当于军事与武术学校,学生主修武艺、兵法,考试时,先试军机策论,再试骑射之术。武学生毕业后可获授巡检、监押等职务。
6、医学,相当于医学院,初隶属于太常寺,崇宁兴学期间,考虑到“所有医工,未有奖进之法。盖其流品不高,士人所耻,故无高识清流习尚其事。今欲别置医学,教养上医”,遂另建医学院,改隶国子监。
北宋医学分“方脉科”“针科”“疡科”三个专业。方脉科有点接近今人所说的内科,其学生主修大方脉、小方脉、风科等专业课,兼习王氏《脉经》、张仲景《伤寒论》;针科类似于今天的针炙科加五官科,其学生主修大针炙、口齿、咽喉、眼耳等专业课,兼习《针炙经》《龙本论》;疡科接近今天的外科,其学生通习疮肿、伤折、金疮等专业课,兼习《针炙经》《千金翼方》。
除了专业课,还有公共课,方脉科、针科、疡科三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黄帝素问》《难经》《巢氏病源》《补本草》《千金方》。此外还有实习课:太医局在“近城置药园种莳,其医学生员,亦当诣园,辨识诸药”。
医学亦仿太学三舍法,“立上舍四十人,内舍六十人,外舍二百人”。外舍生升内舍生主要看私试与公试的成绩。内舍生升上舍生,以及上舍生能不能毕业,则不但看考试成绩,还要看“医治比校”,即行医实习的积分。
“医治比校”是这么设计的:给医学内舍生、上舍生每人发一本“印历”,定期派往太学、武学、律学、算学、艺学(即书学与画学)实习行医,医治患病的学生。诊治时候,必须在“印历”上“书其所诊疾状”,送回医学院盖章。然后按疾病的疗程,如实登记治疗结果:“愈或失”,并报医学院核实盖章。年中进行“比校”,合格的成绩分为三等:100%的治愈率为上等,给10个学分;90%的治愈率为中等,给9个学分;80%的治愈率为下,给8个学分。
在“医治比校”中获得10个学分的医学内舍生,可以申请试上舍,只要在考试中得到“平”的成绩,便能升舍;如果是上舍生获得10个学分,则可毕业授官,“听保明推恩”,一般是“选充尚药局医师”,或者安排为国子监及诸州府医学的教授;得到8个或9个学分的学生,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才可以升补或毕业;只得到7个学分的学生,降舍,即从上舍降至内舍,或从内舍降至外舍;5个学分以下的学生,“屏出学”,即勒令退学。
说到这里,想起了一句宋人汪元量诗作《江上》中的一句:“太学诸斋拣秀才,出门何处是金台?”诗中的秀才,非指一般的读书人,也非指科举制度中的生员(明清时期,“秀才”方有这两个含义),而是指优秀的才俊之士;金台,为国家延揽士人的象征性建筑。太学设诸斋、分三舍,意在培养与遴选优秀的人才。太学之外,又置医学、律学、算学等专科学校,当然也是为了培养杰出的专业人才。宋朝才俊辈出,人文与科技成就都足称鼎盛,与其发达的教育制度是分不开的。
最后,顺便一说:不管是专科学校,还是太学,都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的食宿作息均在学校内。学校设有宿舍、食堂、浴室、公共厕所、射圃、亭园等设施,供学生学习、生活之用。学生若因事需要离校,必须先请假,逾期不归校者,可能会被开除学籍。
本文经授权摘自宋史研究者、历史作家吴钩的新作《宋潮:变革中的大宋文明》,他以给女儿讲宋朝历史的口吻,尝试从市政、人文、经济、政治、司法等五个领域出现的种种近代化端倪,给“宋代近世说”提供一些合理解释。
标签:
宋朝
大学
怎么
上课
TA的其他文章
2018年数字阅读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小说结局的十三种方式
论王安忆小说的异域书写及其困境
怎么塑造立体的人物角色,设计精彩的人设吸引读者?
余华:我文学道路上的三位老师
平台与作者之争:网文行业也需要清晰制度保障
温瑞安深陷“代理门”,正在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纯新人用这种思维,写出了均订快3w的作品
相关帖子
•
关于爽感和高潮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
山东理工大学“砼”心筑梦黄河畔,“建”学护航湿地行社会实践团赴东营考察调研
•
山东理工大学“砼”心筑梦黄河畔,“建”学护航湿地行实践团赴东营黄河文化馆开展调研
•
山东理工大学[物光]学院“魔力光伏”实践团前往淄博市科技馆感受科技文化之美
•
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市水文中心 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签约暨揭牌仪式顺利举行
•
有的高考生不读全日制大学,未来或许也不错
•
大学生社会实践
•
山东理工大学“寻红色足迹,承不朽遗风”实践团赴临沂第三中学进行红色宣传
•
山东理工大学“寻红色足迹,承不朽遗风”实践团赴临沂第三中学进行红色宣传
•
山东理工大学“循迹明心,溯源逐光” 社会实践团出征仪式顺利举行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关注
粉丝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