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交流
›
写作交流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写作的人多了,也未必是写作的大时代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1-8-4 12:47:23
民俗
8502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本篇选自《芙蓉》2020年第4期 ·
语言的热带雨林|作者 张炜
1
所有的写作者和阅读者,与当下的文学世界都会发生一种关系。无论是疏离还是密切,超越还是深陷,自觉还是不自觉,与这个世界的联系都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关系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不可选择性。因为文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人无一不在某种文化系统中存在,所以人与文学的关系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如果将“写作”和“阅读”狭义化,专指文学领域,那么二者的关系就更紧密更直接了。
有人可能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既不是写作者也不是阅读者,而且从来不读文学作品,那么就一定与文学毫无关系了。事实远非如此,这只是从表面上看,深层的关联是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文学不过是一种生命本能,文学的表达和接受只是普遍的生命现象,特别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已经渗透和交织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程度不同地浸润其中。一个人只要未能超越自己的族群文化和世界文化,也就不能脱离所谓的“文学”。“文学”正以潜隐或凸显的方式,参与一个社会的文化建构。
即便是狭义地谈论文学,也不会是一个冷僻的话题。因为它毕竟不像一门专业技术,而是具有更深刻的非专业的心灵属性。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人们常常产生幻想:如果能够恰逢一个适合自己、激动人心的文化与思想的时代、文学的时代,该是多么幸福。这多少类似于文学写作中的虚构和想象,而非现实。现实只能是生活在其中的、唯一的和不可选择的时代。由于它包含了一切,所以常常不能用简单的是与非、好与坏来回答。事实上无论愿意与否都得面对它,并与之发生深层的关联。
我们总是要论断一个时期的文学,这似乎是难以避免的。文学是一种复杂的事物,要概括它评说它是非常困难的,一般的意气用事也许容易,但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既需要理性地归纳分析、观察和量化,还要更多地感悟,并在实践中参与定义。因为一切预言式的、果断决然的鉴定最后都难免走空,掷地有声的话语也会轻轻滑过,说过即过,除了口舌之快,根本留不下什么痕迹。因为文学判断要依仗审美感悟,从来不会那样简单。探究的对象一直在生长变化,找不到可供依凭的僵固的模板,一般来说总是呈现茂长的芜杂和色调的斑驳。我们如果真要深入探寻,就必须沉浸其中,细细地咀嚼和品味,感受个中滋味。这种耐心是不可或缺的。
说出一些痛快的结论并不困难,听上去也直接干脆,有时还会获得不少共鸣。但这往往只是一时的效果。一个人面对极为繁复的文化与文学现状,难免烦躁和畏惧,所以就容易轻掷大言。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认为眼前的一切都不值得施予热情,不必认真,于是就草率和敷衍起来,或者干脆一言以蔽之。其实这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和不求甚解寻找借口。且不说我们面对的思想与艺术绝非那么浅薄,即便如此,也并不妨碍个人的求真和专注,因为这是不同的两码事。
这让我们想起当年的鲁迅,先生晚年把大量时间放在杂文写作上,以至于把长篇小说的创作计划扔在了一边。有人替他惋惜,觉得与一些小人物打没完没了的笔仗实在不值。但鲁迅却不这样看,在他眼里,论争的意义在事不在人,问题本身才是重要的和沉重的。就在这种仔细和认真的剖析之中,鲁迅先生完成了一生中另一种华丽而深邃的写作。
为自己的慵懒和怯懦寻找口实,往往是人的一种习惯做法。只要具备面对真实的勇气,理性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埋在某个口实里。我们要说出自己的理由,而不是在自嘲或讥讽中退却。
2
一个劳作了近半个世纪的写作者,也会是一个勤奋的读者,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肯定有许多感触可谈。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生人会有特别的、属于自己的经历,这大概是很难重复的记忆:童年饥饿,求学困难,“上山下乡”和“文革”等,一路走来的许多重大社会变动跌宕,不可谓不大。后来又是对外开放时期,是商业化网络化时代。文学在剧烈起伏的社会思潮中演变,高潮低潮,前进倒退,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记忆中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年最多
出版
三两部长篇小说,散文和短篇小说集也只有不多几部,文学刊物少极了。能够从事写作和出版的人只有不多几位。所以那时候这些书籍和这些作家,影响之大无与伦比。现在许多人还记忆犹新,甚至以那个时期与今天作比,认为现在的文学和作家影响力小得多,因此远不如那个时期更有成就。这种毫无理性的言说竟然获得了一些赞同,可见昏聩。当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基本上截断了外国文学输入,同时禁止了大多数作家的写作权利,那么仅有的一点“当代文学”想没有影响都做不到。这不是一种正常状态。实事求是讲,如果按起码的诗学标准来评判,当年那些影响巨大的文学出版物,相当一部分极为粗陋拙劣,连基本的文从字顺都做不到,又何谈“文学”?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家们重新获得了写作的权利,年轻作者纷纷涌现。被压抑的精神突然得到释放,无数意见得到表述。这是倾泻般的语言洪流,与之匹配的就是大量文学
杂志
。出版社也十分活跃,古今中外各种作品得以面世。此刻的文学仿佛具备了一种呼风唤雨的力量,影响之大简直空前。人们第一次感受到文学的强势存在。一个作家发表一篇作品便可名满天下,全国上下争读一部一篇、街头巷尾口耳相传一位作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书籍的印刷量大极了,几十万上百万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那个特殊的时期,人们已经习惯了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答案,文学既是教科书,又是诉求状,更是呼吁文。大家积压了几十年或更长时间的激情、痛苦或欣悦,都堆积和贮存于文学之中。那些长期封闭和沉睡的一部分审美力,这时候也一并呼唤出来。总之文学喊出了许多心声,让人获得前所未有的审美愉悦。但后者是初步的或退后一步的,人们得到的欣悦主要还是社会道德层面的。当然这也与审美连在一起、不可分剥。
那是一个长长的文学狂欢节。在这个节日里,写作者和读者都是深度参与者,他们将把这种激越长久地保留在记忆中。
3
转眼就迎来另一个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写作和阅读状况急剧改变。一方面原有的社会表达已经没有了喷发态势,另一方面无数的文学品类蜂拥而至,让人猝不及防。外国文学加快输入,各种文学实验和模仿日益增多,各类出版物比以往多出几十倍上百倍。就文字本身而言,花色品种及数量已经超出了几代人的记忆。写作者要适应版面的扩张,一时泥沙俱下。人们不得不接受读物泛滥和选择困难这样的现实,目不暇接,一部作品引起轰动的情形绝无仅有。文学作为一个话题正在冷却,由视野的中心渐渐移向边缘。
从专业角度论,“边缘”说当然是不通的。因为文学只能置于审美的位置,它从不属于行政律令,当然没有令行禁止的功能和使命。就现实的有效性来看,文学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处于“中心”。审美依从心灵,属于生命感奋,也只能装在心中,而“心”这个器官一直处于身体的“中心”,所以说文学永远不会退到“边缘”。审美具有差异,一个地区或族群之间的区别很大,它将决定野蛮与文明、完美与粗拙,更有创造力的不同。文学当然会让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具有精神的优越性,让其变得更自信和更有力量。
隐隐地希望文学具备强大的号召力,甚至法令一样的现实规定力,这不仅幼稚,而且是对所有艺术的误解。正像文明本身需要日常的证明与注解一样,文学也同样如此,它是更加宽广的事物,包含日常并溶解于日常。它将化为无数小项和分项,呈现于生活中。也正是平时那些细小的事物,辐射出文学的功用和力量,我们可以说,它们的痕迹无处不在。
有人曾经设问:“‘文学’是不是‘文化’的核心?”这算是大胆一问,但真要回答却需复杂的论证。不过几乎可以肯定,文学一定是文化传承的核心部分。回望历史,离开诗书典籍,一个族群的文化精神载体就要去掉大半。没有诗,没有散文和小说,我们的文明何以传承?历史上不断发生巨大的社会动荡,外族入侵,吞并中原,整个民族的治理体制一再更迭,最后起到统一作用的决定因素还是文化。文化不仅维护了文明的版图,而且维护了地理的版图。文化版图的核心是文学,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讲,文学不可能退居边缘,它一直牢牢地植于思想与心灵的中心。
在网络时代,写作和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开始热衷于碎片化阅读,在小小屏幕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内容芜杂,主要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人类的好奇心首先需要得到满足,审美也就放到其次。人们愿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消息,虽然大多无关于自己。它们作为意趣而不是意义被人接纳。这就占用了大量时间,受到伤害的不仅是文学阅读,而是整个的精神空间、生存空间。
这种特异时期形成的视觉侵占引起了普遍的忧虑,这不光是文化的忧虑,而是更多方面的担心。一旦深度渗透的数字生活走向了极端化,我们也就失去了深入关注事物的能力和机会,而所有的创造和发现,都离不开这种关怀力和探索力。我们不再专心,而审美力是更高一级的,它即将涣散。最可怕的是生命品质的改变,是集体无意识地陷入轻浮和草率,丧失理性思考力。这最终引起什么后果,似乎不难预料。可见数字传播引起的改变,已经远远不是阅读本身的事情。同理,也不仅仅是文学本身的事情,它关系到更本质和更久远的未来。
4
碎片化浏览占据整个阅读生活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种趋势还在加重。智能手机的危害与功用同在,随身跟命,不再分离。人们不分场合地使用,在候车候机厅和一些休闲场所,甚至是会议或行走中都在滑动屏幕。人几乎不能让眼睛闲下来,也不能沉思。屏幕上的闪烁跳跃具有传染力,会像病毒一样入侵,让我们上瘾,产生从未有过的依赖。我们从此把与生命同等宝贵的时间耗损一空,却少有回报。
大量的电子片段堆积在大脑中,损害无可估量。某种神经依赖症一旦出现就无法治愈。说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那是另一个话题,就读取这个单项来看,它造成的后果是始料不及的。无法阻止的流言,难以辨析的消息,耸人听闻的事件,浅薄与恶意,淫邪和罪愆,都在小小荧屏上汇集。欣悦少于沮丧,绝望大于希望,人一天到晚淹没在极其恶劣的心情和接二连三的恐惧中。这里流动的文字大多是即兴的、未经打磨的,语言品质之低下,心绪用意之阴暗,几成常态。这种气息熏染下的精神生活使人向下,而不是向上。
生活中的认真态度需要严谨的文字去培养,失去了起码的语言标准,社会精神就会沦丧和消散。至于文学,它要求更多的接受条件,比如相应的视觉触及方式。传统阅读通常为纸质书,它经历了从宣纸木刻到现代印刷线装胶装,质感已经变化很大。很早以前的线装书舒放柔软,变为西式书籍的挺括,也产生了感受差异。即便是现代印刷,从铅字排版到激光照排,读者也需要适应。
就文学欣赏来看,荧屏这个窗口未免太小。主要还是质地的改变,这与书写效果相去太远。声光技术的遥不可及,阻隔了人的情感。我们虽然在读文缀句,意思也能明白,但总有一种不够踏实的感觉。文字和书是这样成形的,先是写于树叶和龟板陶片,进而是棉帛和纸;笔由动植物身上取来的材料做成,最后才是铅笔钢笔。人的情感一笔笔记下,手工连接的心思有一种天生的淳朴,感染力代代延续;直到印制成书装订起来,其物理还是接近原初。而今通过无线信号接收数字,于掌中演变成形,走得太远。一种无法言喻的飘忽感,很难在心里植根,来去匆匆,像一层灰尘,轻轻一拂就没了。
就语言艺术享受来说,看似小小的区别,后果却是严重的。有人说这种很难察觉的差异会在习惯中克服。可是不要忘记,这个根性深植于生命之中,不可能在一代或几代人中改变。我们的阅读方式延续了几千年,人眼适应反射光历经了几万年的进化。
在闪烁的光标下,文字的判断力会出问题。事实上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对语言艺术的误判这样大,有时大瞪双眼就是分不出拙劣与精妙。我们对语言变得迟钝,实际上是麻木。词汇在机械连缀和光电运行中失去了生命。就文学来说,这种损伤是根本性的。
5
由于语言的使用趋于机械复合的性质,所以人人都可胡乱堆砌。即便在一些庄重的场合,也经常看到草率幼稚、根本不通的书写。人们已经没有审慎操练语言的意识,更不会发生生命的关系,只是程式化地、无关痛痒地使用。
一般的文字工作是这样,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则产生了灾难性的结果。我们如果稍稍注意,就会发现随处都是文字垃圾,它们正日夜滚动在屏幕及各类印刷物上。兴之所至的涂抹,昏妄的呓语,不知所云的喧嚷,以及恶意的发泄,晦暗不明、意思暧昧、稀奇怪异,全都出现了。正常的人只要耽于这种阅读区区十分钟,就会心生感叹:怎么会有这么多无聊、阴暗丑陋和恶意?美与善何在?它们仍然有,可是已远远不够,难道在坚硬的金属容器中密封起来?污浊和拙劣与一个时期的商业主义和利益集团结合,运用金钱向前推进,生出椎心之痛。
语言艺术最后连一个口实都算不上,在一部分人那里只是胡言乱语的代名词。需要垃圾填充的版面太大,以前是纸质的,现在则是由无限量的光电承载。胃口无限,可以连骨带肉吞下去。所以现在需要一大批丧心病狂的人,去做人世间最不堪的营生。
中国古人有一个说法,叫“敬惜字纸”,说的就是对文明承载物的尊重,这表明了一个民族的高度文明自觉。而今既已如此,其他也就不必奢谈。什么“未来”之类,它不属于我们。
纵观历史,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从未有如此多的人参与涂抹。几千万人从事广义的“文学写作”,历史上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有人不愿正视这个事实,好像一切照旧。散文,诗歌,书评,短篇、长篇,各种题材和体裁相加,多到前无古人。各种文字像潮水一样涌来,不是目不暇接,而是直接淹没。无论是网络平台还是纸质媒体,文字的潮汐无时无刻不在涌动。午夜和凌晨都有新作发表,黎明时分已阅读十万,跟帖八千,不知刷新了多少次。“文学”洪流滔滔不绝,与其他文字一起汹涌。敏感一点的作者和读者,面对此等情状可能觉得恍若隔世。
这么多人参与“文学”,还能说文学“边缘化”?如果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只有三两个作家和三两部作品,某些人也视为盛况,而今这一切又该如何评价?即便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虽然写作者和阅读者成倍增加,但比起现在也只算个零头。有人会说那些只有三两个作家的年代,人数虽少影响巨大。是的,不过如果把文学比作一场体育赛事,赛场上只允许两个人参加,那么这些选手想拒绝当冠亚军都难。
实际上就是如此,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无论一个“选手”天资如何优秀,都不准上场。要谈文学的“中心”和“边缘”,那时候的文学才真正退到了边缘。今天的一些人之所以把“边缘”挂在嘴边,是因为参照出了问题。只记住某位作家引起的巨大反响,却没有分析这种影响缘何而生。千万人写作和三两个人写作,毫无可比性。
在万马奔腾的写作中,文学关注力的分散和瓦解,是一定要发生的。
6
事物变化的速度和幅度,在不同领域里差异很大。新科技发生遽变,有关数字产品的刷新频率快到惊人。在我们的记忆中,从电视到智能手机,从电子图书到阅读器,再到大小网站、音频视频、微信平台,文字与图片的海量承载交错重叠。这种类似的技术创新和形式递进正未有穷期,考验着人类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这一切与我们这一代记忆犹新的阅读饥渴,形成了两个极端。那时候要找到一本新书多么难,即便是东部沿海省会城市也只有一份文学刊物,甚至连这仅有的一份也曾停刊。这样的经历,四五十年代或部分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不陌生。这其中的一部分人至今仍然活跃,正深度参与当代文化活动,包括文学阅读和写作。他们并没有退场,依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专业影响力。以前的道路和印象全不是空白,那是相当庞大的积累和贮备。经验的再处理是一个极其沉重的任务,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都要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更新和蜕变。
由长期的生命体验换取的认识无比宝贵,但的确陈旧了。有些结论来自另一个时代的参照,有些情感也属于昨天,它们正在高科技时代里以加速度的方式后撤。今天必须正视的是近在眼前的这个世界,是别一种精神生态。仅就写作和阅读来看,作者与读者共同面对的不再是两三个,也不是几十个上百个,而是历史上从未出现的庞大群体。这些人鱼龙混杂,以至于成为荒诞的聚合体。十几年前有媒体曾刊过一条新闻,嘲笑西欧和东亚的某些国家,说那里几乎人人都在写作,个个想当作家。话音刚落就到了网络时代,
自媒体
产生了,于是那种被讥讽的现象不是照抄和复制,而是在当地加倍繁衍:各个阶层都在码字,随时随地出版发表。这是人们从未经历过的一个时代,让人恍惚奇异,好像从人烟稀少之地突兀地空降到了人山人海中。
有人把网络时代日夜翻涌的语言文字比作一场“沙尘暴”,透露出十足的悲观和恐惧;也有人喻为语言文字的“瓢泼大雨”,比起荒漠里偶落的雨点,确像遭遇了一场倾盆大雨,大水漫卷之灾令人惶恐。如果能够再达观一些,是否还可以有另一种中性的描述,比如想象我们正走进一片语言文字的“热带雨林”?这里是一个强旺生长的、繁茂重叠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各种各样难料的状况,更不乏巨大危险。这样说似乎比“沙尘暴”和“瓢泼大雨”要准确一些,也较为直观形象。
进入了这样的“热带雨林”,那么所有的行进者都要提防了,要有相当过硬和周备齐整的行头。因为这里有大动物出没,有蜘蛛和蟒蛇,有葛藤和食人树,还有藏了怪兽的沼泽水汊。当然这里还有美到惊异的花卉和果实,有惊人的繁殖和生长,高大的绿植铺天盖地。
每个写作者都是这样的“行进者”,他如果按照过去的方式毫无准备地踏入丛林,可能连半途都无法抵达。他将从头设计重新选择,强化手中的器具,应对茂密的纵横交织;扎好营地点起篝火,将利器打磨锋锐;极其谨慎地行动,许多时候以静制动,在合适的时刻出击。方法和机会多种多样,或是绝路,或是另一种生存。
一个心神笃定的写作者不会在这样的时刻放弃。他会再次出发,开辟自己的路径,而不会追随潮流。一个经过了漫长劳作,同时又亲历过诸多风云变幻的长旅者,自会冷静坚卓。他会愈加严苛地对待笔下的每一个字,滤掉一切泡沫,压紧每一方寸。身处这样一片雨林,干练和警觉,操守和禁忌,还有必要的给养辎重,力求一无疏失。既不存幻想又远离悲观,与轻浮草率划清界限,对诱惑保持最大克制。不堆积,不急切,不趋时,不彷徨,更不能困顿,不能在睡思昏沉中流出口水。
凭借热情的青春时代已然过去,这里不是指生理年龄,而是说心灵的步伐。数字时代是使人加速苍老的光阴,这时候尤其不适合稚儿般的躁动。时髦的追逐既无尽头,又耗失中气,最后什么都留不下。谁如果侥幸融入滚滚洪流之中,谁就早早地消失。停留,站立,久久打量,直到变成一块化石。如此一来,在往复交织的潮流中就不易破碎和溃散。这让人想到了一个老旧的比喻:每一位作家都如同一座精神的岛屿,如果由泥沙构成,即经不起浸泡拍击;如果是一整块顽石,那就足够应对眼前的潮水了。
必须具有坚硬的本质和锤炼精神。文学的表象即语言,要把它冶炼成一种钢蓝色。这是一个缓慢的、收敛的、紧缩和汇聚的状态。最终形成强大的意志力,固化冷凝,以此抵抗迅猛的狂潮。一切急速追赶,踉跄狂奔,都将倒在带刺的葛藤下边。在浑茫的阴影里必须止步,不要迷恋,不要倨傲;不要急躁,也不要散漫。把真正的价值放在时间里,却又不能把时间当成敷衍的说辞。生存的弹性不能变成策略,而是要弯成一张弓,让其具备强大的发射力。
7
一个写作者当然会放眼于漫长的时间,但是无论多么高远的功利目标,都不应该主宰自己的工作。如果说不为眼前写作,不为当下的荣光和价值写作,只把目光投向未来,即为历史为永恒为不朽,那也有点空荡和虚幻了。一切还需要敲打到细节和局部里去。因为凡事没有说说那么容易,看起来光芒闪烁的大目标,也会是镶了金边的功利。一个写作者最好的状态还是先安静自己,先让自己满意,先自回到心灵。在这个悲伤多难的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妥放自己的灵魂更为重要?这种自我注视和自我满足,不自觉地就会将专业标准和精神标准设定到一个高处,那个高度,外部施予的善意和恶意都难以触摸到。专业本位与读者本位相比,前者当然更可靠一些。安寂快乐而又不乏辛苦地工作,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最初的理想。既不为小功利,也不为大功利,而专注于个人职业生涯中生成的那个越来越平淡、实际上却是越来越高耸的指标。
据说现在的某些网络
写手
一天敲击一万多字都不算快。有的一边听着音乐,就可以打出几万字。而人们经验中的书写是钢笔一笔一画刻记,状态最好的时候也不过每天两千。这让人有些疑惑了,怀疑这会儿是不是在谈文学。是的,已经走离了话题,这与文学没有一点关系。但我们前边说的既是“热带雨林”,也就包括各种异象,并没有排除种种滋生和隐伏。这正是问题所在。时代变了,我们要一再提醒自己进入了全新的境域,这是一个立体交错、眼花缭乱、怪异迭起、昏暗茂密的阴湿空间。
而今人人拥有一个小小魔器,它被握在手中,时时对视,上面闪烁文字和图形,消息趣闻及其他,应有尽有。内容差异大到天壤,获取工具却如此单一。这就带来了无法调和的矛盾。思想深邃、风格迷人的语言艺术,只能是沉静默守的独对,是一次心灵相遇。它需要一种起码谐配的形式,比如捧起一部纸质书。荧屏上的文字无论多么逼真清晰,仍然与深入的领悟相对冲,折损诗意,排斥幽思。
我们千万不可任性,试图借助一个小小的现代魔器进入堂奥,领略其独有魅力。这不是面对经典的态度,不是享用语言艺术的方法。
此刻的谨慎持重是必要的。阅读作为一种生活的不能割舍,在任何时代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选择。我们不难想象有多少人随波逐流,日夜抓拾碎片,不忌粗拙,解除寂寥。但一定有一些人避开嘈杂,退回闭塞的角落,关闭魔器,享受书香。他们甚至要在不同的纸质印刷物中再加挑选,对字体和纸张有一番权衡,以便有最好的享用。就这样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
对于经典而言,纸质阅读是一种标配。经典是由当代写作一点点积累下来的,所以经典也不能取代当代写作。经典之路如果不能与当下交接,也会走入迷途。好的写作者一定与经典对话,好的阅读也是如此。现代科技催促我们寻找时尚,其实是犯了大错。将经典放在手边,它们常读常新。
8
人是一种奇怪的生物,最容易遗忘,一二百年过去就感到遥不可及了,认为那时的书也十分老旧。追逐国内外最新的流行物,以新为好。艺术恰恰相反,它们并不是越新越好,而要依赖时间的检验和甄别。时下的艺术经过时间之水的冲刷,至少过去一个世纪才会凸显出来。精神和艺术的历史,一二百年真的不算长,也不过历经两三代人。我们遗忘了十九世纪前后那些经典,更不要说再早一些的,多么可悲。这实际上已经是离我们最近的积累了。《诗经》《楚辞》之类的作品以千年计,也没有显得特别遥远。这么快就疏离了人类的杰出创造,怎么能令人信赖?怎么能积蓄伟大的文明?不可能。
被眼前的时新强烈地吸引,其实其中绝大部分只是泡沫,是光线下的泛光。某个时代人类的创造力突然破掉一个基线、一个局限和概率,产生出山一样的杰作,是不可能的。参与者增多,理论上发生奇迹的概率可以提高,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真正意义上的伟大作家和作品,一百年也就那么多,不会更多。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史,几千年下来,以一百年为最小单位,一个世纪也不过如此,这是古老的规律。网络时代的参与人数空前,却未必能打破人类的历史纪录。百年之内关于精神和艺术的结论,无论怎样凿定有声也会大打折扣,怀疑和挑剔在所难免。
即便那些已成定论的文学艺术经典,也要经过后人多轮选取,接受没完没了的质疑。像《在路上》《尤利西斯》这一类,像毕加索后期的创作,许多人认为它们实在被高估了。
不要以为参与艺术的人多了,就一定是艺术的大时代。随着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物质主义的盛行,参与者的数量和品质,还有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都会受到影响。以某些淫书为例,它们作为禁书,一致判为有害人类文明,却在网络时代受到推崇。许多类似的书都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评价,就此可以明白一个时代的偏嗜。有人强调它们的“认识价值”,但这里或可反问:这种价值能够独立并代替其他?另外,所有的人间大恶都有很大的“认识价值”,我们却不会拿来审美。
今天,对精神叙事保持一种敏感的、更高的要求,是至为重要也是至为困难的。文学不能走向物质化和娱乐化,它毕竟不是可乐也不是汉堡。我们每天被各种荒唐离奇的信息、无数悲喜交集的事件所淹没,正常的情感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文学即便一再提高自己的分贝,哪怕变得声嘶力竭也无济于事。数字荒漠中,悲惨的不觉得多么凄怆,奇迹也懒得赞叹,神经刺激过度了。也正因为如此,当今的文学究竟该怎样书写,就变成了一道费解的难题。精神的起伏跌宕,情感的两手颤抖,不可忍受无比喜悦、夜不能寐的爱与恨,仿佛都不再动人了。
毁灭情感和自尊的高科技加物质主义,走到了一个极处且无法遏制。作为文学,尾随就是堕落,就是一钱不值,类似的文字不读还好,越读越乱,引起厌恶,觉得卑贱。一个民族拥有这样的文学才是真正的不幸。
我们曾经专注于精神,写人的失败、勇敢和抵抗,写人的尊严。人受到侵害之后多么痛苦不安,他们退于绝地,日日独思。而今,仅仅独坐沉思当然不够,且起而做工,着手从未有过的复杂而艰巨的事项吧。
﹌﹌﹌﹌﹌﹌﹌﹌﹌﹌﹌﹌﹌﹌﹌﹌﹌﹌﹌﹌﹌﹌﹌﹌﹌﹌﹌﹌﹌﹌﹌﹌﹌﹌﹌﹌﹌﹌﹌﹌﹌﹌﹌﹌﹌﹌﹌﹌﹌﹌﹌﹌
◐
作者简介
张炜,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4年出版《张炜文集》48卷。作品被译为英、日、法、韩、德、塞、西、瑞典、俄、阿、土、罗、意、越、波等数十种文字。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独药师》《艾约堡秘史》等21部;诗学专著《也说李白与杜甫》《陶渊明的遗产》《楚辞笔记》《读诗经》等多部。作品获优秀长篇小说奖、“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茅盾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别奖、南方传媒杰出作家奖、京东文学奖等。
▽本文来源:2020年第4期《芙蓉》杂志
#写作
#的人
#多了
#未必
#时代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俞慕:写作是我一辈子坚持要做的事
0
3204
写手发布
2024-05-25
交易招聘
招聘各类写作人员,硕博经验者优先,会实证分析者优先
0
2532
超级大学霸
2024-05-29
交易招聘
诚聘兼职写作老师,全职写手,硕士,博士,优先!长期有效!
0
2586
akhr
2024-05-31
写作交流
近期拆书心得,以及一些写作技巧总结
0
1799
nana831025
2024-06-12
写作交流
写作干货:终于有人把言情小说的爽点说清楚了
0
2254
heneica
2024-06-23
写作交流
写作素材:暗恋的10种表现,言情小说必备
0
1708
玲儿1234
2024-06-26
交易招聘
不限专业,本、硕写作老师,可长期合作+q397377934
0
2268
林皇
2024-07-01
交易招聘
不限专业,本、硕写作老师,可长期合作+q397377934
0
2305
林皇
2024-07-01
休闲分享
想要快速通过写作变现的看过来
1
1949
弄墨
2024-07-06
写作交流
适合新人的小说大纲写作思路
0
1776
iiMessi
2024-07-07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现实题材跃升为网文增速第二大品类
短剧,开始和长剧抢IP
月10+稿件,品宣类文案,长期合作结算稳定
4
七猫短剧【剧本福利政策重磅升级】保底费&分成比例提升
5
乡土·野马渡2025年最新栏目设置及稿约
6
InWonYik创作的新小短文《小姐脾气,丫鬟命!》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帖子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