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走走:收获App和《收获》杂志有共同的目标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1-10-14 11:43:54
20685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走走,作家、原《收获》
杂志
编辑。
出版
《想往火里跳》等多部小说,作家访谈录《非写不可》等。收获App(2021年6月21日上线)开发&运营负责人。
1
邵燕君:
自上世纪30年代美国爱荷华大学建立创意写作系统(Creative Writing System)以来,由大学培养创意写作人才的教育模式已被世界广为接受。2009年,复旦大学首设创意写作专业。其后,上海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也相继建立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文系自2004年招收第一位写作方向硕士至今,亦长期致力于大学文学教育与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不久前又成立了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创意写作在中国大陆高校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也一直存在着一些质疑。比如,创意写作如果只是一门实践性的专业,它又如何能学科化?如果成功地实现了学科化,被纳入了严整的学科体制内,它不是又走到了创立时初衷的反面吗?文学创作真的能在课堂上教授吗?大学能培养作家吗?作家是怎样炼成的?请您就以上感兴趣的话题谈谈您的看法。
走走: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创造性写作博士(在读),自己也将于今年9月走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讲台,给刚刚入学的创意写作研一的学生讲课,我肯定赞同,文学创作的许多技巧,是完全可以在课堂上讲授的。注意,是讲授,但不包教会。会,就还得学生自己练(一万小时定律是必要条件)。比如首先得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吧。我不相信一个一边看原作,一边看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的人,会无法理解比如多声部配合的群像刻画,比如基本的语言技巧,比如什么是文体,什么又是形式(结构+风格)……把创意写作当作文化产业链条中的一环,那是中国特色,那是在侮辱写作。另外,我更赞同人大的命名,培养的是整体创造性(语言、意象、文体……),不是一个创意,一个所谓idea。
2
邵燕君:
在现代大学的学科体制内,文学研究已经成为一项独立的学问,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也不再是皮毛依附的关系。很多文学批评者没有创作经验,甚至不再是热忱的读者。但近年来情况似乎在发生变化,一些著名批评家开始转向创作,成为“新锐作家”。您怎么看这一现象?您是否认为文学创作经验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是重要的,甚至不可或缺的?
走走:
最近的案例应该是王尧老师了,因为写出了不错的《民谣》,而且还在一鼓作气写新的长篇,相信这次不会再等十几年了。我不认为这两者之间需要什么必然的联系,能打通的人少之又少,不可强求。但显然,有写作经验的文学研究者,尤其是批评者,可能更能看出作者的能与不能、为与不为。阐释起来也不太会用一套理论生搬硬套所有作品。
3
邵燕君:
伴随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作家制度也发生变化。尤其是网络文学兴起以来,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生产机制和职业作家制度。在这个制度里,编辑的地位在下降,变成了运营编辑;读者的地位在上升,尤其是被称为“老白”的精英粉丝群体成为新“把关系统”。他们不但是主要的付费群体,也积极参与创作过程,他们的各种点评形成的“口碑”也可以吸引“小白”读者,也就是说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批评者颁发象征资本的功能,并且可以直接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本。作者与其“铁粉团”形成“强制约”关系,作者未必完全接受粉丝的意见,但却不能失去粉丝的支持……您怎么看待这种“强制约”关系?在非商业性的创作中,核心读者群体的存在是否也是至关重要的?您理想中的作者-编辑-读者-批评者关系是什么样的?
走走:
不了解网络文学,也许会有反噬的一天吧,肖战“成也粉丝败也粉丝”也许就是一个前车之鉴,作者毕竟不是码字机器人,按粉丝输入指令行事……据我所知,非商业性的创作就不存在什么核心读者群体。作者-编辑-读者-批评者最好的关系就是各看各的,各说各的。归根结底,源头是作者,作者写作是为了自己。
4
邵燕君:
2021年6月21日,创办于1957年的《收获》App上线。1979年1月到1999年的过刊全部上架,新作品单篇上架。2021年7月1日,《收获》联合《小说评论》、喜马拉雅、后浪,举办赛程长达5个月的收获App“无界-双盲命题写作大赛”,邀请知名作家和跨界作者根据每月命题写作,所有使用汉语写作的文学爱好者均可参与。《收获》此举是否意味着纯文学期刊的网络移民?您怎么看待这一新趋向?
走走:
按照辞海对移民的解释,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收获》纸质刊物还将长时间存续,继续以高标准、严要求、海纳百川的方式发展,无论形态还是内容,都不会纯然迁移到网络,并永久“定居”在网络。作为收获App的开发&运营负责人,我想,收获App和《收获》杂志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希望照亮“华语文学的共同体”。比如现在App上,“文”的联展这一板块。“文”涵盖文学期刊、文艺出版社、报纸副刊。因为我们坚信,没有比如文学期刊的兢兢工作,文学繁荣是无处扎根的。自己过去因为工作缘故,会关注同行友刊每期都发表了些什么样的作品。那时我就常常有心痛感。很多地方文学刊物,每期的短篇头条、中篇头条都非常精彩,但因为种种原因,不会进入读者视野。而那些由专业编辑百里挑一筛选出的优秀作者(尤其短篇作者),要出本书都很难。我想为这些作品、这些编辑、这些散落在中国大地各处的文学期刊做些什么。联盟有两种形式合作:一种是由各合作文学期刊责任编辑推荐本期最值得阅读的短篇或中篇,附上编辑手记或推荐语。我其实更想把隐在作者身后的编辑推到读者面前。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部推荐作品大致感受到杂志的基础调性,他/她可以选择购买整本杂志的电子版,也可以购买纸质版,更可以只购买该篇。我们会附上各合作期刊的销售链接。另一种比较简单,就把我们当成一个发布平台、分销平台就好。总之就是希望,拓展“纯文学”的更多可能性,也寻找到更多契合的“读者”;多元的文学选择与聚众传播,减少文学期刊“抵达”到读者那里的难度。其实,就生活、生存层面而言,文学只可能也只该是锦上添花的存在。能让人感性一点,丰富一点,共情一点,宽容一点,温润一点,这已经是收获App最有价值的地方了。来源: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 | 走走 邵燕君
#走走
#收获
#app
#《收获》
#杂志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媒体约稿
300-500元/千字 | 「青年文摘」彩版杂志长期征稿
0
2239
进群看激情
2024-07-08
媒体约稿
《十几岁》杂志,急需学生作品
0
1936
丁四dingsi
2024-07-08
媒体约稿
央企出版社,少儿类杂志长期约稿
0
1574
羽隹
2024-07-09
交易招聘
《青春》杂志社,公开招聘
0
2698
敏敏而
2024-07-13
媒体约稿
《见未来》杂志,长期征稿
0
1456
芒果表妹
2024-07-13
媒体约稿
「传记文学」杂志主题征稿
0
1404
胡小高`
2024-07-14
媒体约稿
750元/篇 | 「花火」杂志,急需稿件
0
2299
肖阳业
2024-07-18
媒体约稿
《课堂内外》杂志,长期征稿!
0
2711
写手发布
2024-07-23
媒体约稿
1000元/篇 | 「南风」杂志长期征稿
0
3352
xhz198998
2024-07-25
媒体约稿
100-500元/篇 | 「少年文艺」杂志长期征稿
0
1675
咔琪哇
2024-08-01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招聘有经验兼职写手,单稿结 V:lwieun
山东少年救人错失春季高考获得考试机会—春季高考真有那么大的意
图书市场艰难,二手书是“避风港”还是“重灾区”?
4
封面新闻对话刘慈欣:《三体》之后,我一直耐心等待灵感的降临
5
告别肤浅阅读!原来我们都被“看”书骗了这么久?
6
《当代》揭晓2024年度长篇小说五佳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帖子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