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传统的七夕节,在它背后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大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下,大部分普通人的内心情感饱受压抑,于是追求幸福的心声便寄托给一个动人的故事,七夕节由此兴起。渐渐地,女子开始在这一天祈求心灵手巧,少年们盼望着美满的姻缘,妇女祷告多子多福,甚至读书人晾晒书籍,祈祷功名。因为人们寄托了太多太多的愿景,所以对这个节日的描写大都是赞美动情。 千年前的苏轼,也曾与友人在离别之际共同度过一个七夕节,不过他的描写却不同寻常,且看他是如何诉说。 熙宁七年,苏轼与友人陈令举将要分别,在七夕之夜共同坐船游玩,一边饮酒,一边畅谈。苏轼提到,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不会像牛郎织女一样迷恋俗世,在皎洁的月光中吹着凤箫,挥手摆一摆便告别了人间成仙去了。 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携带着天风海雨,今日能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又知道各自去向何方。 鹊桥仙 七夕送陈令举 宋 苏轼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苏轼的这首《鹊桥仙》是七夕节送别友人所作,从他的描写中可以看出,相比贪恋凡间的牛郎织女,他更渴望像王子乔一样能够遗世独立,羽化成仙。此处也可以看作是对友人陈令举离别愁思的开导之语。能够相逢一醉是前世的缘分,既要珍惜,却也无需太过伤感,人生之中有了相聚就必然会分离,谁也不知前路通向何处。 总体来看,这首描写七夕的词彻底摆脱了儿女艳情的俗套,用飘逸超旷的格调表达送别之情,处处都可找到性情洒脱,豪迈不羁的特点。这种处世方法也帮苏轼度过了许多逆境。如果心态平和,就不会很容易被带入外界的漩涡。安之若素,随遇而安,不失为一种大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