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风俗] 没有暖气和空调,古人是靠什么撑过寒冬的?

[复制链接]
萧盛实名认证 手机认证 官方 发表于 2018-2-27 10: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摘要]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人们大概不用为古人担心了,他们各式各样的取暖大法反而把现代人衬托的弱爆了。不过,古代人取暖得看阶级,在乱世或贫穷之下,“路有冻死骨”的景象并不鲜见。
委屈的南方人曾呐喊:“北方人取暖靠暖气,南方人靠的是,一身正气。”而苦逼的古代人取暖,靠的其实是创意。
“知道”(nz_zhidao)告诉你,古人是靠什么取暖的?

没有暖气和空调,古人是靠什么撑过寒冬的?

没有暖气和空调,古人是靠什么撑过寒冬的?

《甄嬛传》(影视剧照/图)

每当寒冷的风吹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中国人关于南方冷还是北方冷的战争便会如期而至。北方人羡慕南方气温高,南方人稀罕北方有暖气。在现代,空调、电热毯、暖气、取暖器、热水袋等取暖器具一应俱全,人们尚且冻得直打哆嗦,对于科技落后的古代人来说,这漫漫长冬可怎么过?
古人爱皮草
如今,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许多人反对使用动物皮毛。其实御寒穿皮草,是各地古人的御寒方法,有诗为证:“狐裘不暖锦衾薄。”还有:“尘暗旧貂裘。”这里的貂裘便是动物的皮毛。能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为达官贵族所穿,鹿裘、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能享用。在明代,一件貂皮袄要六十两银子,而明代正一品的大员,合法月薪也就是60两零9钱白银,最基层的九品官,一年只能挣40多两,不吃不喝一年半,才给老婆买件貂。
电视剧《甄嬛传》拍摄了许多冬天的场景,佳丽们穿着各色皮草,观众如同看一场华丽的时尚冬装展会,有佳丽穿羽纱做面、内吊狐狸皮为里的宽袖外衣,有佳丽穿蚕丝为面、里吊貂皮的披风,尽显荣华富贵。在《红楼梦》中,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再如第四十九回中史湘云穿着“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其实说的天花乱坠,翻译一下就是大皮草。
被寒潮敲过门的当代人即使不穿皮草,也会准备一件羽绒服,看着窗外的飞雪,再抱抱暖和的自己,怎能不赞叹一下发明者的脑洞。其实这羽绒服,中国南方早就有了。《南齐书》说:文惠太子“善制珍玩之物,织孔雀毛为裘,光彩金翠”。唐代安乐公主还有百鸟裙呢。唐人刘恂的《岭表录异》说的广州的事:“南边之酋豪,多选鹅之细毛,夹以布帛,絮而为被,复纵横纳之,其温柔不下于挟纩也。”这羽绒被都发明出来了。在1940年拿到专利的埃迪·鲍尔(Eddie Bauer),他申请专利用的就是中国唐人的办法。
古人引领冬季时尚的另一潮品便是Uhly boots(雪地靴),如果你没有一双雪天穿不出门(翻毛皮容易湿)的雪地靴,那么你大概不能算作是一个时尚女孩。雪地靴走的是笨拙的土酷风,古代的冬靴却与百年后漂洋过海的鞋品在时尚这条路上相遇,拉上全体官员来做代言人。
花样烤火
委屈的南方人曾呐喊:“北方人取暖靠暖气,南方人靠的是,一身正气。”而苦逼的古代人取暖,靠的其实是创意,这花样烤火的法子,杜蕾斯的创意总监都会拍案叫绝。

没有暖气和空调,古人是靠什么撑过寒冬的?

没有暖气和空调,古人是靠什么撑过寒冬的?

资料图:烤火取暖。(视觉中国/图)

穷人家里,常用灶灰取暖,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后来演变成了火塘,也叫火炕。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设有火炕,内有孔道,在冬季通过燃烧产生热量进入炕内通道来加温,同时配备有火盆等取暖设施。在电视剧《琅琊榜》里梅长苏时常就是坐在火盆旁烤火取暖,这种取暖方式,直到现在,北方农村依然在使用着。
而对于文人雅士来说,除了要御寒,还要有情调,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不在乎烤火的道具是精致还是粗糙,就算是粗拙小巧的火炉有了新酿的酒,有了朋友的到来,寒冷的冬夜也融入了暖暖的情意。
古代的富贵人家,取暖常用铜制手炉或者足炉。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现在,浙西的农村一带,有些人家还习惯烧个火笼,里面是柴灰覆盖着的烧红的碳。足炉要比手炉大一些,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又称为“脚婆子”、“汤媪”。苏东坡曾把“足炉”作为礼品送给好友杨君素 :“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汤婆子在《甄嬛传》、《金枝欲孽》一类古装剧中也常出现,可谓是暖手宝、暖水袋的鼻祖。
穷人用火炕,富人用火炉,宫里的皇亲国戚取暖用的则是“火墙”。匠人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就这样,既干净卫生又经济实惠地解决了皇宫在寒冷冬季中的取暖问题为此,宫里专门设置了负责冬季“供暖”事务的机构。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明代时,这些机构的官员可以直达皇帝御前奏事,是比较有地位的,有着“近侍牌子”之称。在《甄嬛传》里,嫔妃们从寒风凛冽的室外走进宫内,然后脱去厚厚的华服,想都不想就立马坐在了炕上,诸如这样的情节可不是编导的臆想,炕上是着实暖和!
当暖炉已经满足不了正常的需求时,老祖宗就发明了更有创意的取暖工具——暖椅。清代典籍《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是古代文人中少有的“高端技术宅”,他在著作里就专门讲诉了自己设计暖椅的经历。他在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用来放炭炉,坐在这样的椅子上,全身都能暖和。
当然,花样烤火样样离不开炭火。现代人有集中供暖,想怎么烤就怎么烤,在古代木炭是按照等级分发的。在清乾隆皇帝时要求每日发放标准为: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地位的尊卑决定着待遇的多少。官员也有相关的标准,活脱脱官小一级冻死人。炭并非寻常人家用得起的,寻常人家一般使用稻草、秸秆、甚至牛粪,老祖宗们绞尽脑汁,用尽身边的资源,只为燃烧一个冬天。
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人们大概不用为古人担心了,他们各式各样的取暖大法反而把现代人衬托的弱爆了。不过,古代人取暖得看阶级,贵族们暖房中歌舞升平,而贫民只能自力更生。在乱世或贫穷之下,“路有冻死骨”的景象并不鲜见。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关注

125粉丝

2523帖子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