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交流
›
写作交流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方言那么多,古代皇帝如何听懂大臣们说的话?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5-20 00:02:26
6908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
摘要
]雍正一声令下,掀起了清帝国大规模学习官话的热潮。官话不仅和乌纱帽挂了钩,连做官无望的百姓也不得不学。
社长说
皇帝内心os:
学习普通话,一定要从娃娃抓起。
古代皇帝如何听懂大臣们说的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站在我的面前,我却不知道你在说啥。
古代方言那么多,皇帝上朝的时候,万一听不懂大臣说什么,可怎么办?
比如雍正就遇到了这个问题。戳视频,看四爷的心理阴影有多大 ?
方言带来的交际障碍能有多大?在普通话从娃娃抓起的今天,不少人可能从来都没想过这个问题。
面对两广两江的大臣们,古代皇帝上朝的时候,
能听懂他们在汇报些什么吗?
中国幅员辽阔,口音杂异,古代人自然也会意识到交流问题。从先秦开始,政府推行民族共同语的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就包括 “正音”。
最早关于标准音的记载,出现在《论语·述而》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主流观点认为,“雅言”指的就是西周时代以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一带)语音为标准音的华夏民族共同语。
随着朝代变迁、民族融合、经济重心转移,标准音也会有所变化。
▲《论语》
在“正音”这件事上,贡献过心力的皇帝有许多,但最有激情的恐怕还是雍正帝。他对交流障碍这事,可是有着切身体会的。
他曾经吐槽,每次引见大臣的时候,闽广官员带着乡音的官话根本就听不懂。这要是安排到别的省去做官,读个训谕、判词,能说明白吗?
▲《步步惊心》吴奇隆饰演雍正
于是,雍正就让福建、广东两省督抚聘用能讲标准“官话”的教官在各省从教,建立正音书院,还要求童生秀才举人们八年内学好官话,否则不许参加科举考试。
雍正一声令下,掀起了清帝国大规模学习官话的热潮。官话不仅和乌纱帽挂了钩,连做官无望的百姓也不得不学。
康熙曾经颁布过十六条《圣谕》,教导百姓如何做良民。雍正把《圣谕》十六条扩写为上万字的《圣谕广训》,要求各地设立宣讲场所,每月两次由地方官员向百姓讲解。
由于清代官员任职要回避本省,所以地方官都是外省人,不通当地方言,宣讲时只能用当时全国通行的“普通话”——官话。
因此《圣谕广训》所到之处,百姓也懂官话。
▲《圣谕广训》
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官话在中国已经相当普及。1867年英国驻北京公使威妥玛在《语言自迩集》中提到:“官话作为口语媒介不只是属于官吏和知识阶层,而且属于近五分之四的帝国民众”。
其实,历史上大部分朝代都有标准音,但并不强求百姓学习。
所以四爷这次的推广“普通话”的热潮,大概是先秦以来波及面最广的一次正音行动了。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
自媒体
,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诚求小红书种草文案
行业IP衍生 网络小说折射新阅读习惯
诚聘 各科硕博
4
总奖池超百万!第五届七猫现实题材征文大赛颁奖在即
5
探索文化出海新范式,阅文在日本举办小说征文大赛
6
《绍宋》原作者:宋穿历史小说为何有一个“强宋梦”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帖子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