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读罢高尔基的《母亲》,许多人印象深刻的是母亲的革命精神,而我却有不同的感想。 《母亲》这部小说的诞生本是源于高尔基故乡本真发生的一些事两个人,他们对革命的“热忱”也许给了高尔基创作的动力,但或许也不尽然。虽说巴维尔只不过是扎洛莫夫的替身,尼洛夫娜的诞生只因安娜。
也许是因为我出生于一个平静的年代,从未亲身经历过任何战乱,对它的认知只是停留在纸质抑或屏幕上罢了。或许这便是我对《母亲》见解稍有不同的缘由所在吧!
但我也不愿做个肤浅的人儿,也愿意有些令人理服的观由,因此不由得细细推敲了下,或许不仅仅是因为时间及太平境况的缘由吧!其实还可以追及更久的年代,追及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因为作为中国人的我,总是不自觉地想起些传统的影子,或许那就是——宗法制影响下的中国伦理道德吧!
探罢自身因由,总该从《母亲》本身寻因了。《母亲》之所以被命名为《母亲》,或许有他的另些思索吧!该不只是主人公的存在身份吧!我觉得或许这就是主题所在。
母爱无疆!
种种自我心声告诉我,我不该因他人耻我以肤浅而转换主题感悟了。而且,我也明白,以我自己的因子去思虑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时代另一批人的想法不甚合理,但我却仍愿高举“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仍旧愿意固执于自己的心声。
其实,小说中的母亲或许从头到尾就没有那么崇高的革命精神,她的存在只是为了她的儿子。她为儿子思,为儿子虑,儿子兴则她兴,儿子哀则她哀。她的革命活动和革命行为只为更了解儿子、更亲近儿子,她只想让儿子快乐,她只想告诉他,无论如何,她永远和他在一起,支持他——这便是她的心声。
《母亲》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母亲的自觉革命精神,而是她所散发的母爱无疆的芬芳深深迷醉了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