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写作交流] 也说《孙子兵法》

[复制链接]
东篱客实名认证 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9-7-11 13: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也说《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一部对我国乃至世界颇有影响的兵法专著,也可以说是兵学专著。虽然是研究兵法的,但对人生处世亦有诸多的指导意义,也说《孙子兵法》就是个人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
   有些人认为人生如戏:或游戏人生,或冷眼对待,或自陷不拔;有些人认为人生似梦:或智或痴,或忧或喜,或怨或叹;也有人认为人生就是战场:善谋者游刃有余,善算者有得有失,强行者有成有败,求守者能做到独善其身的则寥寥无几。
    故此,用《孙子兵法》说人生处世并不是哗众取宠!
闲暇之余静下心来写一点个人理解,聊做打发时间。但愿能对人生有想法的朋友助以借鉴。
初稿完成后,憾意甚浓,和写完《也说道德经》相同。憾古籍之错乱,幸古籍之流传,念先贤之不易,思善待于古籍。故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流传之《孙子兵法》作了个意理顺,以期更方便于汲取精华。
只为学以致用,不参与学术争分。        
2019.7.3
也说《孙子兵法》
一、始计篇 (事前谋划)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故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大意:
孙子说:动武用兵是国家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慎重对待。
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要随便用兵;不到危急之时,就不要轻易开战,国君不可凭一时的恼怒而兴兵。而将帅在战场上要时刻牢记一点:有利益就行动,没利益就停止,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这是因为恼怒可以重新欢喜,怨愤可以重新高兴,国亡了就不能再存,人死了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对战争问题一定要慎重,良好的将帅对战争问题一定要警惕。这是国家安全和保全军队的关键。
怎么做?应该从五个方面的对比分析来判断胜负局势: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师出有名,也就是战争动员。能不能使军队、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从而达到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所谓“天”,就是作战的气候环境;所谓“地”,就是作战地域环境;所谓“将”,就是看将领的智、信、仁、勇、严这几种最基本素养和军队素质整体状况;所谓“法”,就是战争基础,包括国力、国内形势、战时机制等,这些要素都影响着战争的胜败。这五个方面,将领们透彻掌握了就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则不能取胜。同时,还要通过对比敌我双方的优劣长短等具体情形:包括哪一方师出有名,是站在道义的一面?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纪哪一方更严明?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罚哪一方更严明等等。我(孙子)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以判断出战争胜负的大致情形了。
将帅是国家争雄的最大依仗。将帅才能俱佳,国家就不会被动而呈强盛之势;将帅才疏学浅,国家必然会受其连累而逐步衰亡(将帅之选,重中之重)。
带领全军士卒,置身于危险境地,能不能战胜并保全性命这便是将军的责任了。统率军队这种事情,要镇静以求深邃,严正而有章法。将帅在士卒尚未亲近依附时,就贸然处罚士卒,那士卒一定不服,这样就难以使用他们去打仗了;如果士卒对将帅已经亲近依附,仍不执行军纪军法,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打仗的;将帅对士卒能像对待婴儿一样体贴,士卒就可以跟随将帅赴汤蹈火;将帅对士卒能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士卒就可以与将帅同生共死;但是,对士卒如果过分厚养而不能使用,一味溺爱而不能驱使,违犯了纪律也不能严肃处理,这样的军队,就好比“骄子”一样,是不能用来打仗的。因此,将帅平素能严守军令并注重言行一致的,士卒才能信服;将帅平素自己不能认真执行军令而要士卒遵行军纪的,士卒就不会信服。只有将帅平素严以律己,示令于众,才能取得与士卒的信任。因此,治军时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统一思想,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军法来统一行动步调,这叫做“必取”,是治军的核心所在。
战场上,将领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坚持死拼硬打,这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临阵畏缩,贪生怕死,这则可能被俘;性情暴躁易怒,这可能受敌轻侮而失去理智;过分洁身自好,珍惜声名,这可能会被羞辱引发冲动;由于仁爱,这有可能会不明智的采取对敌行动。这五种情况,都是将领最容易有的过失,也是用兵的灾难。战争失利必定和这五种因素有关,因此将帅一定要慎之又慎的对待这五种情况。
军队失败的情形有走、弛、陷、崩、乱、北等六种。这六种情况,都不是由于天灾造成的,而是由于将帅的过失所致。在敌我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如果攻击十倍于我的敌人,因而失败的,叫做走。土卒强悍,将吏懦弱,因而失败的,叫做弛。将吏本领高强,士卒怯弱,因而失败的,叫做陷。部将怨怒而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忿然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的想法而加以控制,因而失败的,叫做崩。主将软弱而又缺乏威严,训练治军不明,吏卒无所遵循,布阵杂乱无章,因而失败的,叫做乱。主将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多或以弱击强,又没有精锐部队为骨干或机动的,因而失败的,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必然导致军队的失败。这也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是不可不认真考虑研究的。
一般分析战胜负是这样的:一是度,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判断,度情、度势、度形、度法;二是量,也就是对兵力、财力、物力用量的筹划;三是数,也就是罗列自己的有利因素和敌方的不足之处,实现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的胸有成竹;四是称,也就是讲抓住战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五是胜,有了以上充足准备,取胜就是时间问题了。这里面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以实情选择最好的方法而致胜的过程。客观的度来源于客观的实情分析,准确的度决定相应的量,充足的量才能使己方优势得到保障。在这样的保障之下去寻求战机,先声夺人进而取得胜利。决定战争胜负有五个要素:知晓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胜;懂得敌我兵力众寡而能灵活运用的,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胜;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胜 ;将领富有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胜。如果这五方面因素都具备了,那么就只有胜的结果了。
对于战前形势的分析:认为会胜利的,是因为具备的致胜条件充足;认为不能胜利的,肯定是具备的致胜条件不足。战争的客观规律是致胜条件多就胜,少就不胜,何况一个致胜条件也不具备的呢?只要相关情况客观而清楚,胜负也就显而易见了!   
也说《孙子兵法》评说之一
说凡预而立
对于人生来讲,一辈子总是要干点事的。不论事大事小、或公或私,都是大致经过“设计目标-研判条件-制定方案-落实执行-达到目的”这五步。当然也有不经考虑而凭拍脑瓜做事的,结果不言而喻!这里面都有“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规律。《始计篇》,就是阐明作战前需要充分准备的,也属于“预则立”。
对于谋事而设定目标来说:“道”是方向和行规的总和,是目标能不能站得住脚的根本;“天”是天时条件,是评判目标可为还是不可为的依据;“地”是地利环境,是分析完成目标的环境基础,评判适宜不适宜的标准;“将”是操作力量或团队,是成败与否的关键;“法”是执行力的概括,是完成目标的保障。这些因素都要做到掌握详备,操作适度才能确保顺利达到目的。
至于走常路还是行诡道,就要凭借各种因素的优劣得失来权衡了。
也说《孙子兵法》
二、作战篇 (以守为攻)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故兵贵胜,不贵久。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大意:
孙子说:凡是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然后等待敌人能被我战胜的时机。做到不可战胜,关键在于自己创造充分的条件;可以战胜敌人,关键在于敌人出现可乘之隙。因而,善于作战的人,是追求自己不可战胜,而不是追求敌人被我战胜。从这个人意义上来说,胜利之形法可以预判,但不可刻意强求。有了不可战胜的条件,就可以守;敌方出现了可胜之隙,就可以攻。战争中,守,有许多有利条件;攻,结果就很难预知了。防守做到最好,如同深藏于地底,使敌人无形可窥;进攻做到最好,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使敌措手不及。只有这样才能在战争中游刃有余,既能保全自己,又能获取最终胜利。
在防守当中要克服各种侥幸心理:不可抱敌人不会来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有充分准备,做到严阵以待;不可抱敌人不会攻击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坚不可摧的防御,确保敌攻之能守。真正善于作战的将帅,总是让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寻找战机,并且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打败敌人的时机。所以说:胜利之师都是先具备不败条件然后再去交战的,失败之师却总是先急于同敌人交战,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善于用兵的将帅,总是会注意从作战道义(师出有名)和治军两方面同时入手做出准备,并因此而完全主宰战争。
取得的胜利连普通人都能预见的,不算最高明的;虽然取得了胜利,甚至天下人都说很好,但其实这也不是最好的。这就好比能举起秋毫不算力大;能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能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凡是所谓的善战将帅,大多数是取胜于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这些善战者的胜利,既没有智谋的名声,也没有勇武的功劳。这样的胜利是没有必要去炫耀的,因为这样的胜利是必然的,不会出现任何意外的。也就是说即是胜利了也和不胜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用兵贵在神速和出其不意。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不加戒备的地方,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兵贵能胜、速胜而不求持久!对于开战,宜速战速决。这是因为即是是胜仗,时间长了都会兵钝锐挫,攻城拔寨会力不从心,同时也会因国力不济而影响补给。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必然会导致后方空虚而引起别人觊觎。这时候的大后方安危往往要面临“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用兵打仗,只听说过不用奇只靠神速取胜的战例,没有听说过凭借计谋以持久而获胜的战例。战争拖的时间越长而对国家越有利这种事,从来就没有过!
对于实战: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则首选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则首选先发制人,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则首选分割消灭,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首选防御,比敌人兵力少时则首选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则避免与敌争锋。所以,对于战争,既要藐视敌人的船坚炮利,也要高度重视被敌方俘获的可能(这和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战场上,准确判明敌情,调整取胜计划,研究地形的险易,计算道路的远近,做到计取得当,这些都是将帅的职责所在。
从经验来看,君主(不是将帅的高官)对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不明白军队的实际情况而瞎指挥,这样会束缚、羁縻军队;不懂军中事务却喜好指手画脚,那么军士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不懂用兵之术而参与掌控军队,那么将士就会产生疑虑。如果三军将士既迷惑又疑虑,那么诸侯乘机起而攻之的灾难就到来了。这样的话往往会自取灭亡。这就叫做“祸乱军队导致敌人取胜”。也说《孙子兵法》评说之二
说目标实现
《作战篇》主要阐述了战争利弊和怎样把控战场主动等问题。分析了给养、速战、前后方和选帅用将等核心因素,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战斗经验和战争方法。用于人生追求这场战争有以下借鉴:
一,战争储备,也就是战争基础。或者说人生定位目标客观与否,受制于个人的基础条件。一旦脱离了这个基础,人生目标必然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更甚者会连累本身。
二,目标远近分类。能一蹴而就的不要拖泥带水;需要长期完成的循序渐进。战争追求速决,人生目标强调坚持,看似格格不入,其实也有殊途同归的意味。因事制宜,灵活应变才是成功的根本。对人生目标实现可以这样描述: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可置身此山中。不畏浮云遮望眼,积极稳妥是关键。风流人物须沉淀,射雕也要强弓坚。
三,以战养战。不断总结经验,并把这些经验用在实际努力当中,而不是把这些收获束之高阁让人观瞻,从而达到在奋斗中不断扩充自身实力的目的。这样就能有效防备风险,给不请自来的挫折以东山再起的机会。正可谓有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
四,信念执守。能否实现目标达到成功,信念是必须的,能创造条件会利用机会是必要的,冷静客观是不可少的,信念执守才是重中之重的。
也说《孙子兵法》
三、谋攻篇 (不战为善)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大意:  
孙子说:用兵的基本原则是: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上之策,而通过各种手段打败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的用兵策略。同样的道理,不论是面对万人之众的军还是千人之众的旅,或者百人之众的卒,甚至十人之众的伍作战,能不战而降之是上策,打败敌人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因此,百战百胜,并非最好的用兵策略;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高妙的。
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选择兵战,夺取敌城而不选择强攻,消灭敌国而不选择长久用兵,必定会想方设法以不战而使天下尽服。因此,兵不血刃而使战争利益最大化,是谋攻的最先选择。
战场上灵活运用计谋,可以取得难以预料的收获。以这个原则来说,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计略谋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屈敌,再次是通过交战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拔寨。攻城拔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因为攻城作战是极其耗费的,仅修造攻城的器械和准备攻城的条件就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这时侯以劳对逸,弱势于敌,本就不利,再加上其他因素,就是损伤三分之一的兵力也不一定能攻下城寨。这便是攻城作战的最大缺点!
根据一般作战常规而言,按出动轻车千乘,重车千辆,十万兵力这样的规模,补给千里这样的形势,每天需要有大约千金的耗费。依照这个标准核算,做好了充足准备,大军才能出动。这也就是常说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善于用兵的将领,都懂得兵不再征,粮不三补,而是实现在战中补给这个战争绝窍。国家兴兵的最大难题就是补给长途运输。长途转运补给,会造成连锁反应。战争必然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就会使百姓财物枯竭,财物枯竭就危及国家赋役,后果是很严重的。一旦到了百姓的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国家资财耗去了十分之六这种地步,力屈而财殚,国家就大祸临头了。因次,高明的将领会力求从敌方夺取给养。就地从敌方夺取粮食一钟,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钟;就地夺取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石。这是战时给养的帐算方法。因此,战争中,要善于以怒激励士卒奋勇杀敌,以重奖鼓励将士夺取敌人资财。例如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要重奖那些率先夺得战车的士卒,激励战果扩大。同时,将缴获的战车及时编为己用,扩充实力。对于俘虏,给予优待、抚慰,争取任用他们作战。这样就实现了以战养战和战中增员的目的。
古时善于指挥打仗的人,能够使敌人前后部队无法相顾及,主力与小部队不能相依靠,官兵不能相救援,上下隔断不能收拢,士卒溃散不能聚集,即使聚集也很不整齐。试问:“如果敌军众多而且阵势齐整地向我进攻,该如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的要害之处,这样,敌人就会被迫听任我的摆布了。”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部队像“率然”一样。所谓“率然”,乃是常山的一种蛇,打它的头,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中部,头尾都来救应。试问:“可以使军队像率然一样吗?”回答是:“可以。”吴国人与越国人虽然互相仇视,可是,当他们同船渡河时,如遇大风,也能互相救援,犹如一个人的左右手一样。那么只要治军得法是能做到这一点的。
也说《孙子兵法》评说之三
说做人做事
人,一辈子不容易!就像佛祖说的那样:苦,且苦海无边。
对于作战,讲求知己知彼,胸有成竹,胜券在握。对于人生,讲求理想,追求,简单点说就是一辈子干成一件事!这就是人生目标,人生动力,人活着的最大心理依赖。
对于战斗,谋一役容易,胜败乃兵家常事。对于人生,就不能这样了,谋划不易,实施更难。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确定人生目标后,如何去掌控各种资源使其使用率最大化,就成了生活主题。个人看法有这么几点:
一、良心使然。良心是天性(也说三字经中谈过),是本意,是态度,是判断,是掌控自己命运的根本。所谓初心就是这个意思。用良心去构筑自己的人生圈,让这个圈成为你实现人生目标的左膀右臂。当然,这个圈是相互的,你没有贡献,你就没有使用权!
二、量力而行。目标没有错,而实现目标的过程往往出错。分析原因,条件不成熟!某个时段,某个过程,某种环境都会成为你奋斗理想的绊脚石。这时候,你就要量力而行。最基本条件就是,你能不能手踩进面盆里?你能不能掌控势局有80%的把握?你有没有破釜沉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勇气。挫折是条件不成熟,不是好高骛远。怎样去抓住机遇,利用条件和创造条件并利用是个时常要总结分析的事情!所谓随波逐流,见风使舵就是这个道理。环境、时事、基础都能影响一件事甚至一辈子的事。但,不去努力就等于白活了。瞻前顾后,前怕老虎后怕狼只是某种借口而已!
三、胸有成竹。欲谋一域,必先知一域。做人做事都是这样的!瞎子摸灯----没用;瞎子擤鼻----一抹,这样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只有不怕山的愚公,没有能追上太阳的夸父。想事半功倍就胸有成竹。这是找准直线的绝窍!
四,用人侍君。识人不易,用人更难。对于用人,讲究驾驭。知人善任是能力,同党营萤靠实诚。你对别人多好,别人就会对你多好。所谓人敬人,人恒敬之就是这个意思。侍君不易,侍好君更难!这一点上多学点高力士(也说道德经中说过)。不悖良心,不超能力,不越权限,适时而作,避免失误,同时也要个性突出!
也说《孙子兵法》
四、军形篇(兵形似水)
孙子曰: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大意:  
孙子说:用兵的规律像水。水流动总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的,用兵则是避开敌人强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水因地势的高低而决定其流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这就叫做“水无常形,兵无常法”。能依据敌情而变化作战方法并能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胜利者之胜,关键在人。包括分析、决策、部队兵员战斗实力、战法运用等等,不战则已,一战有形。所谓有形就像决开千仞之高的山涧积水一样,一泻万丈!
自然界中,“五行”生克而无长胜之说,四季交替而无常态之形,白天有长短,月亮有圆缺。指挥作战也是这样,能驾驭变化方显高明!由此,军形变化也是一种高深精妙的战斗部署。运用到极致就能使敌人看不出我方的形迹,探不明我方的虚实,即使很高明的敌人,也就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来了。我根据敌情采取适当的办法而取胜,就是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看不出其中门道。只知道我是根据敌情变化取胜的,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样根据敌情变化而变化的,这是因为每次战胜,我都不会重复老一套的方法,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而采取变化无穷作战方案。
善于调动敌军的将领,必会以形惑敌,以利诱敌,使自己始终掌控战场的主动权,这样就能有效做到以静制动,严阵以待。因此,和敌军作战的示形,在于假装顺从敌人意图,一旦有机可乘,便集中兵力指向敌人一点。这样,即使长驱千里,也可擒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巧谋也能成大事的意思。
敌军离我很近而仍保持镇静的,其必有可倚之险;敌军离我很远而又不断挑战的,是企图诱我深入;敌军之所处看似很平常,其必定有它的依仗或用意。敌方使者言词谦卑而实际上又在加紧战备的,是要向我进攻;敌方使者育词强硬而军队又向我进逼的,是要准备撤退;敌战车先出并占据侧翼的,是在布列阵势;敌方没有预先约定而突然来请求议和的,其中必有阴谋;敌方急速奔走并布阵的,是要与我交战;敌军半进半退的,是用来引诱我的;敌军盛怒前来,但久不接战,又不离去,必须谨慎观察其企图。
敌兵倚仗手中的兵器站立的,是饥饿缺粮;敌兵打水而急饮的,是敌急行而口渴;敌人见利而不前进的,是由于疲劳过度;敌方营寨上有飞鸟停集的,说明营寨已空虚无人;敌营夜间有人惊呼的,说明敌军心里恐惧;敌营纷扰无秩序的,是其将帅治不得法;敌营旌旗乱动的,是敌发生混乱;敌官吏急躁易怒,是敌军过度困倦;敌人杀战马来吃,是敌军极度缺粮;敌军用完炊具却不收拾整理的,是“穷寇”;敌兵私下频频低声议论的,是其将领不得众心;再三犒赏士卒的,说明敌军已没有别的办法;一再重罚部属的,是敌军陷于困境;将帅先对士卒凶暴后又畏惧士卒的,说明其不是带兵打仗的料;敌人借故来示好的,是想休兵息战。
将帅要根据不同情形做出分析判断,得出双方的优劣得失;挑逗敌人,以求了解其反应速度和作战水平;示形诱敌,以求摸清其所依仗和行动特点;注重在战斗中实地侦察,以求探明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和长处短板。由此也可以说:战争中既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对方而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逢战必败!  
也说《孙子兵法》评说之四
说以守为攻
孙子在军形篇中的的核心是主张以守为攻,目的很明确,追求的是自己于不败。的确!有了不败的基础,取胜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对于人生,这个观点依然很精辟。
人一辈子如果没有生活目标或者说事理想,几乎是不可能的!要说有那就只能说明这个人可能不完整。因为人都有欲望,欲望转化到追求方面就是理想,是目标。只是不同的人群所定立的目标不同罢了。就像有的人目标在于天地大道,有的人目标在于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也有的人目标只是不饿肚子等等。
有许多朋友都曾经在自己的追求路上辉煌过,但也都有落魄过,甚至有些一直在落魄下去。想了一下,主要原因大概就是没有很好的重视或审视以守为攻这条妙招!
对于中国人来说,受老祖先的不欲观念的熏陶,习惯了自给自足思维模式的束缚,一般来说都有小富即安这种守的意识,于是乎“创业难,守业更难”成了至理名言!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绝大多数人有了小富或类似于小富这样的小成后安逸一段时间,就会让骨子里的欲望战胜思想上的理智而重新修正目标。这时候很多人就自己开始给自己挖坑了!特别是走的顺的人,或者说是把自己小成认为是福大命大造化大,也就是运气好的人。这群人中相当一部分会被天上掉下来的砖头砸中,比彩票中奖的几率高得多!结果一般都是一败涂地,一塌糊涂,一招不慎或者一蹶不振,一足失成千古恨等等。总之,老先人创造出的这类一字头成语很多。但反过来再理解一下,为什么有这么多这样的词汇呢?总结来源于生活,哦!老先人恐怕中奖率也很高啊!导致许多有抱负的人失去了守的阵地!
原因很简单,没有按照孙子所说的“度,量,数,称,胜”这个准备去分析对待奋斗目标,不是不懂或者不小心,常常是被一路顺风搞乱了头脑。可谓因骄而失。因此,任何时候对待任何事都要报以以守为攻的态度去审视,或者说用这样的心态去审视更为准确些。
不论任何时候,何种状况,对待已确定的目标也好,重新设定的计划也罢,用上这以守为攻必备的五字决都是不会错的。最起码你不会丢失可守这个底线。这里的“度”是分析判断,要解决的是目标要不要、能不能去追求的问题,即目标的实际意义和可行性分析。这里要告诫的是:不论是精卫填海还是夸父追日都不是常人所能实现的。目标确定了,非干不可。不管什么立足点都会面临“量”的问题。这里的“量”是用现有基础制订方案的意思,是解决怎样去干的问题。基础雄厚而目标简单就去考虑图之快慢的事了,随性格的不同或者说欲望的强弱而定;基础薄弱而目标远大就去考虑先解决基础的问题,先把基础做好了实现目标是水到渠成、手到擒来的事了,这里要提醒的是愚公移山、铁棒磨针只是精神动力而已,不要只看中它的可能性。再说这里的“数”,“数”可以理解为罗列有利条件,对比各种方案,解决选择突破口和实施路线的问题。这里要啰嗦的是正道话题,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不是投机取巧。进而说这里的“称”,“称”在这时候是解决对如何待机遇的问题。有机遇抓不住是魄力不足的表现,抓住了机遇却没能顺意是能力不足的表现,只有也仅只有抓住机遇实现了目标也是运气使然,切不要把一时的运气当本事。在这里奉劝一句:“机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最后是成与败的问题,其实在这里成与败是一样的,统称为实践的结果,也是真理。成则说明前面四步是客观的;败则说明前期有漏洞,是惟愿是从的必然结果!这时候不要怨天尤人,是你没能用理智战胜欲望的原因;也不要丧气心灰,失败要去总结才能成为成功之母。
也说《孙子兵法》
五、兵势篇(因利制权) 
孙子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大意:  
孙子说: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它能产生巨大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的时机和迅猛的节奏,使对方没有丝毫的反博之力。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布局创造的动势似雷霆而不能守,这叫做势险;进攻的节奏如千钧断毫发而不能及,这叫做节短。“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节短”恰似松弦的窍机。所以,战场中的“势”,就恰似从极高极陡的山上倾下来的滚木礌石,势不可挡。
善战者擅长在战场上创造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敌人送来“势”,因此要能有效的从用人和用“势”两方面去组织。能接受我军事计划将领,就任用其领兵作战,一定会取得胜利;不能接受我的军事计划的,用之也必定失败,因此就不能任用。只是因为能接受我的军事计划的将领才能行动统一,进而形成军事上必胜的信念,明白我的作战意图,这也是人能用势所必须条件。用势这件事也在于人。善于运用“势”的将领,指挥部队用势就像运用滚木礌石一样。滚木礌石的特点在于蓄势,静则处势,动则成势,于方以静,于圆以动。因此,好的将领能把的计谋落实到行动当中,形成可憾山动岳之势来辅佐军事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势,就是为在战场上为取得战果而创造的最大机遇和主动。
战场上,重在压制敌方三军之气,攻夺敌方将帅之心。一般情况: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是战场夺气的方法;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战场夺心的方法;以我率先进入战地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战场夺力的方法。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队伍井然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战场上的随机经验。
施行超出法定的奖赏,颁发打破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之众加同使唤一个人一样。这样的话,对于胜者就像以镒对铢一般(1=576铢),而败者则是以铢对镒,胜负不会有任何悬念了!战场上双方混战,事态万端,但指挥、组织、阵脚要做到纷而不乱,使整个军队进退有度,高效灵活。双方交战,一方混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和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处的大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的内在实力。
也说《孙子兵法》评说之五
说人生积累
积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生活命题。百人百性,积累的方向、目标也不尽相同。无外乎树家立业、追求信念、得过且过几类。
对于树家立业:上者,大义使然。一生打拼,拓疆开域,扬名立万,光宗耀祖。但在大义面前,往往是会以“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魄笑对身外之物;中者,勤俭持家,耕读传世。虽出正统,但往往会有奇兵之效,不经意间出个名人之例枚不胜举;下者,传承祖业,循规蹈矩,与世无争,但求个安逸富贵,知足常乐。
对于得过且过来说,多有阿Q之风,只求无过,不求有功,秋积过冬粮,春作一年生。倒也自在逍遥。
对于偏重于人生信念之流来说,人生追求恰如带兵打仗。而人生积累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就像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更相似于兵法中的蓄势而上。当然这个积累也是门类众多,不可胜数。但其中有几点应视为重中之重:
首先是蓄德。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德行天下的能力和机遇,但做到以德处世是都能做到的。这里说的是行世大德即大义之德,而不是某个时期、某个学派的条条框框。蓄德用行兵打仗来描述就是师出有名,也就是要有道德基础。之所以要蓄德,是因为德是有极强感召力的。德之愈隆,影响愈甚。这个影响力会成为你坚守信念的忠实助力!最起码在受孔孟之道熏陶的华夏,蓄德则是成事的开门钥匙。
其次是蓄蕴。也就是说积累有高于社会一般层面的谋事基础,一般叫做底蕴或者底气。底蕴是有极强感染力的。这种感染力也是一种生产力,恰似孙子所言的军形。生产力的重要性每个国人都深有体会,每个人几乎都耳熟能详的近40年历史就是见证。
再次就是蓄势。这里的势可以看做是大气:不拘小节,不偏一隅,不记一得一失;可以看做是大度:不怨天尤人,善于创造条件,敢于从小试牛刀开始,勇于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以看做是大量:有大肚能容之量,有敢撞南山之量,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之量,何愁遇事拘泥?何愁霜打枝头?何愁心想不事成乎?
征战追求有滚木礌石之势,人生不也需要大义磅礴,气吞山河之势吗?
也说《孙子兵法》
六、虚实篇 (虚实无形)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以吾度之,敌虽众,可使无斗,胜可为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夫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大意:  
孙子说:用兵是以诡诈为原则的。因此在战斗中“能”要使敌人看成“不能”;“用”要让敌人看作“不用”;“近”要让敌人看作“远”,“远”要让敌人看作“近”。敌人贪利,就诱之以利围歼他;敌人混乱,就趁机消灭他;敌人实力雄厚,就更充分的准备对付他;敌人精锐强大,就要注意避开他的锋芒;敌人褊急易怒,就挑逗他,使他失去理智;敌人小心谨慎,稳扎稳打,就设法使他骄傲放松起来;敌人想以逸待劳就要让他动起来使他不得安逸;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其关系。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出击。这些,都是是将帅用兵的常用手段。在战场上需要将领随机应变,以最为有利为目标进行灵活运用。
出兵要在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行动要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军千里而能处于从容状态的,就要选在没有敌人或没有设防的地区。进攻能得手的,是因为攻击敌人不注意防守或不易守往的地方;防守能牢固的,是因为扼守了敌人不敢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因此,善于进攻的,要能使敌人不知怎样防守;善于防御的,要能使敌人不知道怎样进攻;进攻时,让敌人无法抵御的,是因为冲击了敌人防备空虚的地方;退却时,让敌人无法追及的,是因为退得迅速使敌人追赶不上。战场上要做到善于匿藏而使敌人看不出一点形迹;善于守静而使敌人听不到一点声息。这样,就几乎主宰了敌人的命运。战斗中,我若求战,敌人即使坚守深沟高垒,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战,是由于进攻了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我若不想交战,即使画地而守,敌人也无法和我交战,是因为我设法改变了敌人的进攻方向。
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常用兵作常规应对,而用出其不意的奇兵去寻机突破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要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像日月运行一样,连绵不断,像四季更迭一样,张驰有变。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颜色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行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也是变化无穷的。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循环往复的链条,看不出开始,摸不透结束。
敌方的兵力比我方多,能决定战争的胜败吗?依我来看,以少胜多是完全有可能的。敌军虽多,只要使其无法用全部力量与我交战,取胜是有把握的。战场上,用示形的办法欺骗敌人,诱使其暴露意图,而自己不露形迹,使敌人无所适从,就能够有效做到让自己兵力集中而使敌人兵力分散。我军兵力集中于一处,敌人兵力分散于十处,我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我方没有暴露作战意图,敌人就必然会处处防备,敌人防备的地方越多,兵力就越分散,这样,我所直接攻击的敌人相对而言就不多了。战场上被动防御是不可取的。因为,注意防备一面就必然导致其他防面兵力会受到牵制;要做到处处防备,就会造成处处兵力薄弱的局面。所以,要使应对的敌人兵力相对较少,就要使敌人处处防备;我方兵力所以相对较多,是由于我方迫使敌人分兵防我的结果。能准确预判同敌交战的地点和时间,就是跋涉千里也可同敌人交战。如果不能预料交战地点和时间,就会丧失主动,自顾不暇,这对于远的有几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的全军部署来说不是好现象。
治理大军团就象治理小部队一样灵活有效,核心在治法,也就说管理大军团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等把大军团组织成若干基数单位并能做到步调一致,动静如一;指挥大军团作战和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进退有度,令明而行张,这就要有明确、高效指挥体系和清晰、通达的信号传递系统。军队与敌对抗要取得胜利,是依靠“用兵奇正”相统一来实现的。攻击敌军,要做到像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其精髓在于做到以实击虚。      
也说《孙子兵法》评说之六
说人生虚实
战争的虚实是以战胜敌方为目的的,人生虚实是方便处世为初衷的。
一般情况,到了不惑之年,一个人的处世之道就基本定型了。这个因人而异的处世之道的形成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个性遗传、家教影响、受教育状况、周边环境以及社会大局的共同作用占主流。处世之道本无所谓好坏,但被作用于时代背景,便有了好坏之分。
单就处世虚实来说,虚是表象,实是本质。表象偏假居多,本质则不会轻易改变。因此交人就和战场对敌一样,要穿透表象(也就是孙子所说的形)看其本质。一招不慎就会满盘皆输。个人观点是:能看清本质的择而交之(有选择的交往);看不透的守而交之(有保留的交往);似透不透的慎而交之,这类人多有奸猾之辈,故而慎交!这其中有三类人本人不交:不孝之人,无德之人,眼高于项之人。
能交之人要看重其实,理解其虚。处世之虚,多是无奈,所谓人在江湖,湿鞋之虚时而有之。做人之虚则是本质流露,是识人交人的重要参考。
处世之实,是树人之本,行道之足。实之高便有了涵养、城府之说;实之明便是了阳光、豁达之说;实之真便成了信赖、担当之说;实之诚便就了莫逆、八拜之说。
处世用实,则不图回报,天性使然;处世用虚,则恪守底线,道德使然。
“佳兵者,不祥之器也”,“好逢盛世无征战之年”等前辈感叹深印道心,不愿有征战但也不怕有战争!对人生虚实只是聊表感慨罢了。
也说《孙子兵法》
七、军争篇 (迂直有善)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大意: 
孙子说:一般用兵,是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整合编布,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交战,这个过程中没有比率先争取制胜条件更难、更重要了,这就是“军争”。“军争”中最难的事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三军快速到达预定的战场,以及如何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这里的迂直不是简单的绕道而行,而是既隐匿又快捷的军事行动,兼施以利诱敌、以假惑敌,使敌不知我意欲。因而能达到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的“军争”目的。能做到这样的,就是懂得迂直之计的人。
“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会影响行军速度,就无法保证率先到达战地;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跟不上而影响实力。如果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会有三军的将领被俘虏的危险。即便是顺利,也只会是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就不错了;如果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则会有先头部队的主将受挫的危险。即便顺利,军士一般也是仅有一半能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能给如期到达。即便顺利,部队也会因辎重、粮食和战备物资的保障问题而处境艰险。要使敌人自己来上钩,是必须以小利引诱的;要使敌人不能顺利到达其预定地域的,是必须以各种方法阻碍的。敌人势态从容就要设法使他疲劳;敌人给养充分,就要设法使他后勤中断;敌军安逸,就要设法使他移动。因此可以说,不能深知什么是战争之害的将领,也就不能真正懂得什么对战争有利了。从经验上说,用另敌国最难舍弃的事去屈服敌国不得不降,用最大的事变去吸引敌国不得不乱,以最大利益为钓饵引诱敌国不得不去奔命。总之,两军对垒,率先实施“迂直之计”的获胜,这就是军争的关键所在。
历来用兵是凭借诡诈奇兵而立身的,是以利益最大化而决定行动的,是要根据双方情势而采取分散或集中兵力的。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疾迅时,要如狂风飞旋一般,突忽即至;行进从容时,要如森林徐徐展开一般,气定势稳;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行动时,如雷霆万钧。夺取敌方的财物,应分兵行动;占领疆土,要扼守要害,这些都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
高明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与害一起权衡。在考虑不利条件时,同时考虑有利条件以及把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的可能,大事就能顺利进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时同时考虑到不利因素以及有利因素变化为不利因素的可能,祸患就可以排除。
也说《孙子兵法》评说之七
说人生迂直
迂直对于人生来说可以看做是沿着主线方向而波动变化的曲线,虽然上下浮动或左右摇摆,但总体是围绕目标这个方向行进的。就和战场上为军争而进行有必要的迂直相同。
什么事都不可能是完全一帆风顺的!在人生道路上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的运用着迂直方法。不是有句话叫“曲线救国”吗?其道理是一样的,救国是目的,曲线是迂直。
在人生过程中,迂直也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已。但也有把迂直变成弯路或歧途的,且为数不少。弯路不可怕,最起码方向没有错,只是受把控“迂”的能力影响罢了,没必要唉声叹气,因为人生这个把控“迂”的度本来就是很难的。至于歧途就麻烦了,因为它偏离了“直”的目标方向。尽管如此,也不是说就彻底失败了,不是还有句话“回头是岸”吗?只要及时的发现问题,修正方向,或者说是调整一下自我坐标,即便达不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也能起到迷途知返、东山再造的功效。
对于误入歧途的根本原因无非是一个“欲”字作怪,咱们老先人早就在两千多年前就强调过,当然“禁欲”这个真经多被后人理解错了,只是片面的一刀切,于是解释成了“绝欲”,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还冠以堂皇之名:“人无完人,有点过头属正常的”。荒唐啊!先贤的精髓就这样被抛弃了,很彻底,很利索,如同洗澡盆里的孩子!
说到这里想起《菜根谭》中一句话: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要努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相佐于人生迂直,善莫大焉!
也说《孙子兵法》
八、九变篇 (九变生霸)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圮地无舍,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大意:  
孙子说:用兵时将帅要有因势而行的主见和应变。因而要特别注意以下九种状况的处理:在容易产生危险之地不要驻扎(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在难以生存之地不要滞留(困而无后);在容易被包围之地区要精心谋划(利害相关);陷入死地则唯有一战(兔子蹬鹰);有的道路不要轻易去走(例如有可能设伏之路);有些敌军不要轻易去攻(例如诱饵之敌);有些城池不要轻易去占(例如无碍大局之城);有些地域不要轻易去争(例如鸡肋之地);有些时候即是君主的命令也不能听从。这就叫做“九变”。对于“九变”,有一变不熟知的,都不能算是霸王军队。霸王军队,攻伐大国,可使其军民来不及动员、集聚;威压加在敌人头上,可使其无法与别国结交。因此,不必争着和别的诸侯国结交,也不必在别的诸侯国培植自己的权势,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威力加之于敌,就可以拔取其城邑,毁灭其国家。
将帅精通了“九变”的具体运用,就是真正懂得用兵了。将帅不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算熟悉地形等相关情况,也很难发挥其特点和利用其优势;指挥作战如果不懂“九变”之权衡,即使有“五利”之便(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也不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如果根据战场实情确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命令不要打,也可以坚决地打;如果根据战场实情确定不能取胜的,即使国君命令打,也不能打。作为一个将帅,应该进不贪求战胜的功名,退不回避罪责,只求国家和军队得以保全,符合于国君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算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
《军政》说:“在战场上用语言来指挥,听不清或听不见,所以设置了金鼓;用动作来指挥,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统一作战行动的。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也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从而调度有序,进退一致。这是指挥大军作战的基本方法。还要注意的是,夜间作战,要多处点火,频频击鼓;白天打仗要多处设置旌旗。这些也是用变化来扰乱敌方视听的手段。
打仗不是兵力愈多愈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判明敌情,并能集中兵力,也就足以战胜敌人了。那种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妄动的人,势必成为敌人的俘虏。是故,战斗没有开始要像处子一样沉静,不露声色,使敌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要像脱兔一样行动迅猛,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也说《孙子兵法》评说之八
说变通
变通在人生历程中不可回避,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经常遇到。俗话说:变则通,不变则痛。对于习惯于逆来顺受的人来说就是心疼了、钱疼了、腿跑疼了还不一定能通。因此,学学兵法,变通一下吧!
所谓变通,就是换一种思路去面对问题。换思路其实归属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再分配范畴。不要小看简单的资源重组,农村土地责任制的变通就彻底解决了全国人民吃不饱的问题。因为与土地这个生产资料相对应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个是共享生产资料,一个是占有生产资料,就这点变化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变痛为通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所以,当人生一旦遇到走不通的路或者难以解决的矛盾时,首先要考虑变通。
当然变通不是随意的变化,当你没有思路时,不妨参照孙子“九变”之说。例如:圮地无舍,是关系到你的住是不是安全或者能不能住的问题;衢地交合,是关系到你的人际关系问题;绝地不留,是关系到你要重新择业的问题;围地用谋,是关系到你遇到困难用什么办法解决好的问题;同时也有什么路可以走,什么事不可以做的问题等等。总之可以给你已较完整的整合你自身资源的思考空间。可以说有提示、有警示、有窍门。
人生不能常如意!有了问题不怕,试着有城府的变通一下往往会天宽地阔。
也说《孙子兵法》
九、行军篇 (经验如铁)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无迎水流,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凡此六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大意:  
孙子说:军队行军作战和观察处置敌情时应该注意:一是,在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驻扎时,要选择居高向阳的“生地”;要尽量避免和占据高地的敌军作战。这是在山地行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二是,在江河区域对敌,要在离江河稍远的地方驻扎;如果敌军渡河前来进攻,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乘它部分渡过时予以攻击,这样有切割敌军之利;如果与敌军交战,那就不要选择靠近江河的战场;切勿在敌军下游驻扎或布阵,河流上游下暴雨,河有洪水,必须等水势平稳以后再渡过。这是在江河地带行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三是,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宜停留;如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军遭遇,那就要占踞有水草而背靠树林的地方。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行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四是,在平原地带驻军,要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最好背靠高处,即前低后高,这样有俯势之利。这是平原地带行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五是,凡是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地形,必须迅速避开而不要靠近。我军远离它,敌军来时,最好选择军我面向它,让敌军去背靠它这样的布局。六是,军队行动过程中如果遇到险要、芦苇丛生、林木繁茂的地形,就必须仔细反复地搜索,因为这些都是容易隐藏伏兵和斥候的地方。以上六类“处军”原则也是黄帝所以能够战胜“四帝”的重要原因。
所以,不了解列国诸侯计谋的,不能与它们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的,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的,不能得地利。 
也说《孙子兵法》评说之九
说经验
经验可以说成是人生历程的总结。经验按来源分两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自己生活过程的收获沉淀,间接经验是别人的生活所获被自己汲取并总结提高的生活积累。
直接经验在于总结,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温故而知新”都是说这个道理的。这个总结也分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类: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类是被动的、无意识经验,是影响较深,总结更细腻的;例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睹物思人”之类是主动的、有意识经验,是“有心处处皆学问”的自我存储,适用面很宽。
间接经验可以说是拿来主义,主要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这类经验来源范围很广,一种是人生过程中的学,和老师学、跟师傅学、请教类学等,学以致用后就提炼成了直接经验;一种是从书本上学,学古习今,一般会成为工具,辅助自己用于实践,继而获取更多的直接经验。
人生经验丰富与否,关键在于总结。抱着金碗要饭的人有,见微知著的人也有。造成这些天壤之别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生活态度问题。习惯于衣来伸手的人是不会尝试自己去做衣服的,这和喜欢吃好吃的的人大部分会做饭一个道理;而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则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获得经验的机会。拿会与不会举例:会是思考加动手实践换来的,不会是有坐享其成基础支撑的。《围炉夜话》中一句:“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就说的很透彻。
想让自己具有丰富的经验,做人可指点江山,做事能庖丁解牛,就需要想办法去弄明白或者去亲自看个透彻。记得我在当校长时,曾组织全校老师进行课后再备课,称为前后夹击。因为教师上课是要提前备好课的,但就授课质量来说只有通过上课这个使用式实践才能看得出来。也就是说通过上课会发现原来备课中存在的优与劣,这时候对原来备课再进行补充、完善和提高,那么这份备课就是一份质量相对较高的作品了。其实这种前后夹击式经验总结适用于各种实践!
《孙子兵法》存世两千五百多年了,学习借鉴《孙子兵法》的人有多少已经无法计算了,但可以称得上军事家的人才有多少?这其中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品不知味、骨不见髓;一种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的环境。
在自己的经验历程中你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也说《孙子兵法》
十、地形篇 (四知不殆)
孙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此用兵之法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大意:  
孙子说:地形是用兵的客观或辅助条件。军事行动中的地形可以归纳为通(四通八达)、挂(易进难退)、支(难以行军)、隘(隘口重地)、险(易守难攻)、远(远距交战)等六类。我们可以去,敌人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应抢先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并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与敌交战就有利。可以前进,不易返回的地域叫做挂:在挂形地域,敌军如无防备,就要突然出击战胜它;如果敌有防备,我若出击不能取胜,就难以返回,于我不利。凡是我出击不利,敌出击也不利的地方,叫做支:在支形地区,敌人虽给我可战之利的机遇,也不要出击;最好是带领部队假装离去,诱使敌军前出一半时,我军突然发起攻击,这样有利。在隘形地,我若先敌占据,就要用重兵把守隘口,等待敌人来攻;如果敌军已先我占据隘口,并以重兵据守,那就不要进击,若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就迅速攻取它。在险形地区,如我先敌占领,要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侍击敌人;如果敌人已先占领,那就主动撤退,不要进攻它。在远形地区,双方势均力敌,不宜挑战,勉强求战也于我不利。以上六点,是关于利用地形的交战原则。这是将帅的重要责任,是不可不认真考虑研究的。懂得这些道理去指导作战的,就必然胜利,不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就必然失败。
大凡驻军,首先选择干燥的高地而尽量避免低洼的地方,最好是向阳不阴湿的地方。驻扎在便于给养和地势较高的地方,将士就不会发生各种疾病,这是军队致胜的重要保证。丘陵、堤防驻军,必须驻扎在向阳的一面,并且要背靠着它。这样能获得地形的优势。
用兵还需注意的是:对占据高地之敌不要轻易攻击;对于背倚丘陵之敌,不要轻易挑衅;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对于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对于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于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于被包围的敌军,要留下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经验。
树林里很多树木摇动的,是敌军向我袭来的现象;在草丛中设有许多遮蔽物的,是敌人企图迷惑我的现象;鸟儿突然飞起,是下面有伏兵的现象;走兽受惊猛跑,是敌人大举进犯的现象;飞尘高而尖的,是敌人战车向我开来的现象;飞尘低而广的,是敌人步卒向我开来的现象。飞尘分散而细长的,是敌人在伐木,再加上有飞尘少而来往不定的,则是敌军察看地形,这是敌军准备设营驻扎了。
只了解我军能打,而不了解敌军不可以打的,取胜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只了解敌军可以打,而不了解我军不能打的,取胜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了解敌军可以打,也了解我军能打,而不了解地形条件不可以打的,取胜的把握仍然只有一半。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将帅,他行动起来,目的明确而不迷茫,他所采取的措施变化无穷而不呆板。归纳起来就是:既了解敌方,又了解我方,就能必胜不败,再加上既知晓天时,又懂得地利,那么敌人就不会有任何威胁了。这就是四知不殆!
也说《孙子兵法》评说之十
说四知不殆
《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四知不殆是指一个将帅在战场上如果能做到知己、知彼、知地利、知天时就能做到百战不殆。在古代,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被敬称为四知先生。现在说的是人生挑战也应以知己(自己基础)、知彼(目标领域的相关有利和不利)、知天(天时)和知地(目标环境)这四知为衡量,做到了会一帆风顺或少有羁绊,最起码不会失误(不殆)。
对于挑战做到四知不殆其实不难,关键是能不能做到位。知己,就是要面对目标和现实的差距,这个差距用什么去消除的事;知彼,就是要明白目标所适应的条件,怎样去完成这些条件的事;知天时,就是掌握相关政策或大背景,好不好完成的事,也可以看做人和的事;知地利,就是目标所需要的环境支持,敲定目标选址或完成的计划安排诸事。这和平常所说谋事的天时、地利、人和因素区别不是很大,只是更为具体罢了!这也和圣贤所追求的修身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区别不大,只是把目标缩小到一个点或面上罢了!这么说做到四知应该不难,但为什么成功者少的可怜呢?分析一下,无外乎这几个原因:
其一不能客观分析。对于利己分析,往往都是想当然害了客观的准确性,把应该能利用的条件置于可利用条件范围,结果常常因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这里面有右倾机会主义思想作怪。
二是左倾冒险思想作怪。有一腔热血,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有大好的基础,缺乏的往往是不能精打细算,因盲目冒进、有支柱拖后腿或者是其他未料及因素干扰造成久拖不决而成半拉子工程。
三是似懂非懂却认为懂的不少造成决策失误。这类事往往是操作人没有能沉下心审慎研究四知的定力,没有能认真听取不同意见的大气,没有能吸收别人经验的大度造成的。再刻薄点说就是好高骛远。
四是没有好的团队,说白了就是没有驾驭能力。做事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一个人在家能完成的不算个事!对一个团队的组建管理能力是一个事能否的顺利实施到完成的保障,其实也算是客观条件的范畴,之所以再列举出来是很多能实现的目标就是因为团队的原因把本应能干成的事没有干成!太可惜,对己、对事、对社会都是损失。
虽然有这几种原因,但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决策者的心态。梦想的实现和追求梦想者的心态有100%的正相关。愿这句话能被有缘者参考。
也说《孙子兵法》
十一、九地篇 (死地不活)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大意:
孙子说:一般情况,战地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类。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与敌作战,这样的地区叫做散地;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叫做轻地;我先占领对我有利,敌先占领对敌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去,敌军可以来的地区,叫做交地;敌我和其它诸侯国接壤的地区,先到就可以结交诸侯国并可以取得支持的,叫做衢地;深入敌境,越过许多敌人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危险难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进入的道路狭隘,后路迂远,敌人以少数兵力能击败我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采取迅猛攻击则能生存,不然就会被消灭的地区,叫做死地。
离开本国,越过邻国进入敌国作战的地区,叫做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衢地;进入敌境深的地区叫重地;进入敌境浅的地区叫轻地;后险前狭的地区叫围地;无处可走的地区叫死地。因此而知,想用系住马匹、埋起车轮的办法来稳定军队,那是靠不住的,要使全军齐心奋勇,关键在于组织指挥得法;要使刚柔优劣都能各尽其用,关键在于恰当的利用地形;士卒投入到危险地域就会想办法保全下来,士卒陷入死地就会想办法生存下来,因此只有把士卒陷于危险的境地,士卒就必然会团结一致,力争胜利。这个道理是将帅应该知道的。
因此进入敌国作战的基本原则有:深入敌境则提高警惕,使敌军无法战胜我;在富饶地区则夺取粮秣,使全军得到充足的给养;注意保养士卒的体力,勿使疲劳,保持士气,积蓄力量;用兵迂直,巧谋细计 ,使敌人无法揣测我之企图。把部队置于无退路可走的境地,确立死也不会败退的信念,这样的士卒死都不怕,作战必定勇猛尽能。士卒深陷危地,就无所畏惧;无路可走,军队就能更加团结;深入敌军,部队就不会涣散,迫不得已就会拼死战斗。因为这样的环境,军队不用强调,也懂得戒备;不用激励,也会竭尽全力;不用约束,也能信赖将帅;不用申令,也会信守纪律。这样就达到了不轻信、不怀疑,即使战死也不会退避的目的。我军士卒不携带多余的东西,并不是厌恶财物;不怕牺牲生命,并不是他们不想长寿,君不见当作战命令下达的时候,坐着的士卒会泪湿衣襟,躺着的士卒会涕流面颊。当把军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时,全体官兵都会像专诸、曹刿那样的勇敢了。
深入敌国作战要注意是:进入敌境深,士卒就团结一致;进入得浅,士卒就容易精力不集中。因此:在散地,我首先要使军队意志统一;在轻地,我首先要加强管理;遇争地,我就会紧随部队;逢交地,我就会谨慎防守;在衢地,我就要巩固与诸侯国的结盟;入重地,我就会补充粮草;经圮地,我就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会防守缺口;到了死地,就要给士卒以必死的勇气。
由此,在散地不宜作战;在轻地不可停留;争地应先敌占领,如敌人已先占领,不可强攻;在交地,军队部署应互相呼应,联系畅通,防敌分割阻绝;在衢地则应结交邻国;在重地则应夺取物资,就地补给;在圮地则应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则应巧设奇谋;在死地要迅猛奋战,死里求生。
对于不同的地域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及时变化,知利明害,进退有法,不能不谨慎重视。交给士卒任务,不要告知其意图;告知他们有利的方面而不要告知有害的方面。要想办法封锁消息,使士卒对军事计划毫无所知;任务经常变化,打消士卒的猜想,使他们不能识破军机;驻军常改变驻地,进军迂回绕道,使他们无法推断行动意图。将帅赋予军队的任务,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使他们有进无退;将帅给予军队的环境,要像深入敌国之地而击发弩机一样,破釜沉舟;指挥部队运动像驱赶羊群一般,来往无常,使他们不知道到底要去哪里。所以,善于用兵的将领,指挥三军就像使用一人那样,这是由于能把士卒置身于不得不同舟共济的原因。
在处置紧急军情时,被包围要首先做好防御;迫不得已才会拼死战斗;遇到太大的危机时首先选择脱离危险。
也说《孙子兵法》评说之十一
说人生布局
人当一旦有了自己人生可行的理想目标后,就永远不会迷茫和徘徊,因为这个理想目标来之不易。过去讲而立之年才能自主,这个概念很笼统,于是乎产生了三十而立的概论。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概念有失偏颇,所谓的懂事、早熟、知书达理等相同概念是不会一刀切向年龄数据这个概念的。因人而异,不是有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
人一旦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就会不遗余力,不择手段的去研究分析设计为之相应的全盘计划,即人生布局或理想布局。与之相关的是成功、无为和失败三种结果。造成结果不同的根源无非是客观基础、能力准备、条件优劣与天时地利人和的倾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能掌控的因素越多,目标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反之亦然。
因此,布局设计起了决定性作用。怎样才能做到呢?
所谓布局谋事的方法很多。其中主要可解析为:一、谋大而抓小。即先易后难,极小成全,最终达到谋划目标。这种布局中规中矩,难以看到成绩,对于执行力来说是耐力、韧劲、恒心的考验;二、求末而溯源。即抓住核心,集中突破,实现目标在点或局部上的完成再带动全盘。这种布局要求核心突出,易出成绩,但对执行力在核心领域上的掌控和操作要求颇严,需要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魄力和髙储备的基础,适合于高新精目标。三、乘风而造势。寻求机遇,乘风(也可以说大是政策)而动,辅之于万马之势,结果水到渠成,适合短期目标。四、润物而无声。貌似投机取巧,实为先机尽占。
不论那种布局思路,都离不开锲而不舍!老祖先一句话:行百里者半九十。多少仁人志士功亏一篑都是出在这个问题上。
也说《孙子兵法》
十二、火攻篇 (水火无情)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
大意:
孙子说:火攻有五种目标:一是焚烧敌军的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的粮草积聚,三是焚烧敌军的辎重,四是焚烧敌军的仓库,五是焚烧敌军的运输设施。实施火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火器材必须经常备用,火攻还要选择有利的时候,起火要选准有利的日期。所谓有利的时候,指的是天气干燥;所谓有利的日期,指月亮运行到“箕”、“壁”、“翼”、“轸”四个星宿的位置,凡是月亮运行到这四个星宿位置时,就是起风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上述五种火攻所造成的情况变化,适时地运用兵力加以策应。从敌人内部放火,就要及早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仍能保持镇静的,要观察等待,不要马上进攻,等火势烧到最旺的时候,视情况可以进攻就进攻,一旦开始进攻就不要停止。火也可以从外面放,那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时机和条件成熟就可以放火。火发于上风,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风就会停止。军队必须懂得五种火攻方法的变化运用,做好充分准备,等候具备条件,就实施火攻。
用火来辅助进攻的,一般用于死敌,不计后果;用水来辅助进攻的,其优点在于势强。水可以使敌人陷于绝境,却不利于夺城取地。凡打了胜仗,占取了土地、城池,而不能很好的治理是危险的,这就叫做“费留”。因此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地对待这个问题,优秀的将帅必会认真处理这个问题。
也说《孙子兵法》评说之十二
说静心
人都知道静心修为的道理和好处,但能做到者甚少。
不能静心的罪魁祸首主要有以下几种:
浮躁。浮躁是静心的最大天敌。造成浮躁的原因除了气质医理方面原因外,就是心态和习惯两个原因了。习惯是有基础的习惯,这个基础来源于性格养成或生活经历;心态则是由一个人的三观决定的。也就是说浮躁来源于习惯和三观。
势利。势利是静心的祸首之二。因为势利,人的处世观点就有些畸形,也就是不按常理出牌。这样的人能静心侍受吗?势利来源于家教和个人圈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
野心。野心也是静心的罪魁祸首。说势利是一个人的三观畸形,那么野心就只一个人心理残缺。
利令智昏。一个让个人利益占据绝大多数闹空间人能达到思维平衡吗?显然是有悖自然规律的。
环境风气。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风气的重要性。现在衙门失去了虎威,虽有亲民之效但失本质之风,出了山的虎还算是虎吗?寺院成了商场,让本是净化心灵的圣地成了唯钱是举的大课堂,按孔圣人言:有教无类,这种课堂下的学生回去静心求真吗?
《孙子兵法》一再强调君将不能意气用事,否则祸事不远。连君将这样的大能之人都要静心明志,何况一个普通的事业追求者呢?
如何去静心,或者怎样能让心静下来?在现阶段有个药方可以一试。克己10克、守德10克、尊贤10克、气度10克、意志100克,长期服用有明目炼魄,养性固本,延年益寿之功效。
也说《孙子兵法》
十三、用间篇 (知情用间)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凡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大意:
孙子说:凡兴兵十万,千里征战,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要花费千金,全国上下动荡不安,民众服徭役,疲惫于道路,不能从事耕作的有七十万家。战争双方相持数年,是为了胜于一旦,如果吝啬爵禄和金钱不重用间谍,以致不能了解敌人情况而遭受失败,那就太“不仁”了。这样的将帅,不是军队的好将帅,不是国君的好助手;这样的国君,不是能打胜仗的好国君。英明的国君,良好的将帅,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胜迹超出众人之上的,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事先了解敌情。而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迷信鬼神和占卜等方法去取得,不可用过去相似的事情作类比,也不可用观察日月星辰运行位置去验证,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得。
凡是要攻击的敌方军队,夺取的敌人城邑,斩杀的敌方人员,必须预先了解那些守城将帅、左右亲信、掌管传达、通报的官员、负责守门的官吏以及门客幕僚等相关人员的姓名,命令我方间谍一定要侦察清楚。
使用间谍有五种: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所谓因间,是指利用敌国乡里的普通人做间谍。所谓内间,是指收买敌国的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是指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效力。所谓死间,是指故意散布虚假情况,让我方间谍知道而传给敌方,敌人上当后往往会将其处死。所谓生间,是指派往敌方侦察后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五种间谍同时都使用起来,便让敌人莫测高深而无从应付,这是深奥的道理,是国君制胜的法宝。
必须搜索出敌方派来侦察我方的间谍,以便依据情况进行重金收买或优礼款待,要经过诱导交给任务,然后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从反间那里得知敌人情况之后,乡间、内间就可以安排具体任务了。因从反间那里得知敌人情况,所以散布给死间的虚假情况就可以传给敌人。因从反间那里得知敌人情况,所以生间就可有明确的期限,回来报告敌情。五种间谍使用之事,国君都必须懂得,其中的关键在于会用反间。所以,对反间要给予优厚的待遇。同时要注意,用间的计谋尚未施行,就被泄露出去,间谍和知道机密的人都要处死。这是由间谍的性质决定的。
从前商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夏为臣的伊尹;周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殷为官的姜子牙。因此,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用极有智谋的人做间谍,一定能成就大的功业。这是用兵作战的重要一招,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而采取有效的军事行动。所以,在军队的人事中,没有比间谍再亲信的,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优厚的,事情没有比用间更机密的。不是才智过人的将帅不会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将帅也不会使用间谍;不是用心精细、手段巧妙的将帅不能取得间谍的真实情报。微妙至绝啊!真是无处不可使用问谍呀!
因此,当决定战争行动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停止通行符证,禁绝敌国人员往来,在首脑机关要气正言厉,陈述敌之险恶,诛罚敌之背义,达到高层同仇敌忾之共识。一旦发现敌人有隙可乘,就要迅速乘机而入。首先要夺取敌人最关紧要的地方,而不要理会与敌人交战约期。实施计划要随着敌情的变化而不断加以改变,以求战争的胜利。
也说《孙子兵法》评说之十三
说孙武
孙武因《孙子兵法》而知名,我因也说《孙子兵法》而知孙武。
纵观《孙子兵法》,凝练精辟,立意高深。是孙武做人处事的客观反映,有必要研读和借鉴,故说之。
首先孙武是一个守道之人。之所以说他守道,是因为他主张兵之有道。他把一场战争胜负首要因素归结于道义,不道则君民不能同一。
其次孙武是一个有德之将。他评判一个将领的标准是智、信、仁、勇、严。不智则不能将兵游刃于守攻交合,不信则不善树威于吏卒诸侯,不仁则不会于屈人而非战,不勇则不敢于以利制权,不严则不可于慈能掌兵。
再次孙武是一个干将。能权衡国金安危,能洞悉战场规律,能立足知己知彼,敢于君命有所不受,敢于置死地而不活。
其四孙武是一个才将。善于探索战争根源,能于总结战场规律,提炼十三篇兵法影响后世几千年。
其五孙武是一个有格局之将。以利指导战场但能求于全国为上,以诡谋求胜利但强调于非不得已不战,以势夺气攻心而崇尚于慎毒俢治。
由此,孙武堪称大儒之将,在于战夺之中的风雅,在于霸业之中的飘逸,还在于人生之中的明君贤将。
附:杂说三篇
说收获
收获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期待,是生活的追求。
对于落魄但有信念的人来说,就类似乞丐偶尔在馊食堆里发现一枚金戒指一样。
这两天认识了新朋友,是收获!相见恨晚但又是被迫无奈!
说几句吧,聊表心意。
做事看风格,交人惜心底。你能对别人抛出一片心,别人最终会还报给你,哪怕是你的狭隘的理解!因为,回馈是有环境的。例如,父母之恩也有忠孝难两全之说。
交到一个朋友,特别是你可以放心到无话不说的环境,不需要附和,不需要吹捧,甚至带点逆耳之言的味道,这时候一定要判断好是不是真心话!因为,书贵难写人怕难识。好在我碰到了一个可以说是收获的朋友。
虽然早有耳闻,但无缘认识。认识了以礼相待是本分也算说的过去。但看到一个五十多岁的女同志坐硬座奔袭1000多公里,让我有点感动。于是,我尝试着去理解这个人能不能交朋友。
我做了我本不想出面的事,但是有收获,就是结识了一个朋友。如此简单,但难如登天。
说一下,心安理得。是收获吧?
2019.5.16
说缘分
人常说交人看缘分。这里面包括交朋友,识知己,结兄弟等等,当然也包括婚姻家庭。
用广义的概念说缘分。缘分是一定社会规则的必然存在,是所谓志同道合的人相遇相识,然后惺惺相惜志道同合。可以是两个人,也可以说是一群人。
用狭义的概念说缘分。缘分则是这种志道同合的具体化。只针对两个人。
说点对婚姻的看法。婚姻是最普遍也是最普通的缘分,最朴素的观点就是命中注定。婚姻是缘分,但也有分类。简单说可分为三类:有缘有分,有缘无分和有缘守分。
有缘有分占大多数,也是人之向往;有缘无分占小部分,受制于各种环境;而有缘守分则是缘分的最常见、最简单却也是最难做到的。
现在离婚率很高,主要原因是有缘而不守。不管什么情况走向结婚,都是缘分。能不能守住缘分而白头偕老则是付出,不是获取。这种付出包含社会意识形态各个方面,有适应,有理解,有包容,有担当,有牺牲等等。有这么一句话:“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自古及今,圣贤极少!可见皆可成圣贤而成者甚少也对应了“做一件好事很容易,但能做一辈子好事却难于登天!”因此,有缘守分做起来是很难的,不论是夫妻还是知己,或是朋友。
要做到有缘守分,不仅需要大义、大信和执着,更需要大智、大气和魄力。可以把这种守分叫做执守!执着而坚守!守之不易,弃之不难。
两个人都有难言的婚姻经历,也都有找个人好好过日子的想法,虽然是在公众平台偶然相遇,但一天网聊,三天约见,七天确定关系这种相识节奏不能不说是缘分。吸取过去的教训,两人是理智下的慎之又慎,没有冲动,不杂它念。结果不能说不是缘分促成!商量以后的事,仍然不可避免的有“怕井绳”式担忧!故此,执守成了最严肃的话题。
相信这个缘分,担当这份执守,期待拉着手一起变老,虽然很难,但有双方的大信、大义、大气和魄力,就会有共同有缘守分!
祝福这对缘分一路好运!
2019.6.3
说学以致用
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就拿我国农历历法的创造使用来说吧。我们常说的农历,也就是夏历、阴历,因为它的用向除了纪年之外主要是指导农事,故被尊称为农历。
农历可以说是先古学以致用的经典事例。农历之所以叫阴历,因为它是依照月亮盈亏变化而制定的历法,相对于太阳历之阳而称其为阴历。那么,我国古代就不懂阳历吗?不是的!我国古代对太阳历也有深透的认识,只是使用价值没有农历有用,所以没有明确使用罢了。
举例证之。首先,农历也把正月叫寅月,对应的是十二地支中的寅,而地支的首位对应的子月却是十一月。什么原因导致从来以正统著称的华夏文明把年度首月没有和地支首位对应的子月相统一呢?因为,十一月正是阳历的一月所在,这里面有阴从于阳的原因,也是对阳历充分掌握的佐证;其次,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方位变化而确立的,属于太阳历范畴,能确立并运用二十四节气也能证明先古对太阳历法已经非常捻熟了;再次,平常所说的黄道、赤道是说明太阳和地球方位关系的,可以佐证先古对太阳历的掌握;还有,为什么农历有闰月,这是先古已经认识到单纯的月历是不能代替太阳历的,故用增润来补充月历与太阳历一年天数的差距,达到阴历与阳历的相对平衡。这也可以说是先古精准掌握并完美使用太阳历原故,同时也是先古智慧的结晶。所以说先古是完全掌握太阳历的。
那为什么用农历而不用阳历呢?有以下原因:一是对农业的敬重。民以食为天,所以把历法和农法结合更加适用,同时把太阳历法中的太阳方位节点发展成节气并入到农历当中,且用增润的办法把农历发展的更完美,更有利于指导农业;二是对天地的敬重。天是阳,地是阴,人处于大阴而敬畏于大阳,故不敢用阳历而把阴历发展到了所用之极致;三是对四时的敬重。对于四季分明的我国来说,农历更符合年度更替的自然规律。
能使学以致用达到如此程度,除了智慧和坚持之外,还有敬重自然的心理因素。这也许是世界四大文明唯有华夏文明没有过中断的原因吧!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以致用是全人类发展进步不可缺少的,而且是永恒的生活命题。
读书偶得,习以记之。
2019.6.22

TA的其他文章
小酒几杯,谈天说地聊竹梅;
淡墨数笔,书冬写夏侃古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bvsao 发表于 2019-7-19 19: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03.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04.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05.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06.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07.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08.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09.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10.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11.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12.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13.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14.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15.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16.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17.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18.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19.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20.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21.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22.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23.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24.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25.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26.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27.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28.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29.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30.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31.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32.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33.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34.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35.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36.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37.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38.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39.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40.html
hflycl.com/bazisuanming/100241.html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