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本版
帖子
用户
登录
注册
快捷登录
投稿
每日签到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写手之家
›
写手服务区
›
历史文化
›
雍正暴亡之谜:是吕四娘刺杀,还是丹药中毒? ...
返回列表
[历史]
雍正暴亡之谜:是吕四娘刺杀,还是丹药中毒?
[复制链接]
暗夜砂
发表于 2020-7-12 20: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作者:二三里资讯商洛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雍正发病,但照常处理政务。次日,两位皇子即宝亲王弘历、和亲王弘昼朝夕侍侧。到晚上七点(戌刻)后,雍正病势急转直下,已近危重,急召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到寝宫前,鄂尔泰和张廷玉恭捧雍正御笔亲书密旨,宣布皇四子宝亲王弘历为皇太子,即皇帝位。第三天,子时,即凌晨一点,雍正去世。
根据《实录》及《雍正朝起居注册》,雍正在一天多的时间内去世,文献没有记载病因,属于暴亡。
雍正去世同其即位,构成雍正身上的两大谜案。自其去世至今,史家及文学家费尽心力,试图求得历史真相,但仍疑点重重。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大疑点:
雍正去世有没有特别的事情发生?被吕四娘刺杀一说是否可信?
雍正是否真的死于丹药中毒?
雍正去世有特别的事情发生
雍正去世,官方《实录》及《雍正朝起居注册》均只记寥寥数语。而现场有两位目击证人,留下了记载。一位是雍正在十三年间朝夕不离的大学士张廷玉。向来谨慎的他,在私人日记里有两处非同一般的记载。一处是讲他“惊骇欲绝”。
八月二十日,雍正发病,但仍然照常处理朝政,张廷玉每日进见,未尝有间隔,这说明雍正的病情不影响办公。可是到了二十二日接近二更鼓的时候,即晚上九点多,张廷玉刚要就寝,忽然听到非常急促的宣诏声音,他不敢怠慢,立即起来穿上衣服。当他亟亟乎赶到圆明园时,发现三四个太监已经在圆明园的西南门等候,他在太监的引导下来到雍正的寝宫,这才知道,皇帝已经处于弥留状态。白天还正常召见,怎么突然这样子呢?张廷玉为此“惊骇欲绝”。
这时,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一等公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海望先后来到寝宫,他们一同至御榻前向皇帝请安,但皇帝已经人事不省。张廷玉等人一起退到寝宫外面,在阶廊下焦急万分地等待太医抢救,无奈回天无力,进药罔效,至二十三日子时,龙驭上宾矣。
张廷玉
与官方《实录》不同的是,张廷玉记述的雍正患病时间早了一天。但两处都记载雍正照常处理政务,说明雍正根本没当回事。张廷玉讲他每日进见,未尝有间,是指二十一、二十二日两天,雍正仍在处理政务,这与《实录》记载两皇子朝夕侍侧有不同。
最令人不解的是,如果雍正只是因病重去世得突然,不会令张廷玉“惊骇欲绝”。因为他两天前已经知道雍正得病,莫非他看到什么“惊骇欲绝”的场面?
在太监找到雍正传位弘历的密诏之后,按照当年康熙帝去世之例,敬备黄舆恭请大行皇帝回宫,关于这一点张廷玉又一次记述了“异常”:
仓卒中得官厩驽马乘之,几至蹶踣……至申时大殓……廷玉一昼夜水浆不入口。——《澄怀主人自订年谱》
这段记述更使人感到,宫廷对雍正之死毫无准备,乃至于连一匹好马都找不到。而朝夕侍侧的两位皇子,怎么也没有任何准备?
《世宗宪皇帝实录》也是由张廷玉总撰,与他的私人著述大体吻合,细节不同。
再看鄂尔泰的记述。曾数度接触鄂尔泰的袁枚,为鄂尔泰撰有《行略》一文,其中叙述的雍正去世情节就更奇了。八月二十三日夜,清世宗升遐,召受顾命的,只有鄂尔泰一人。
公恸哭捧遗诏,从圆明园入禁城,深夜无马,骑煤骡而奔,拥今上登极,宿禁中七昼夜始出。
袁枚的记述当得自鄂尔泰。但他把雍正去世时间写成二十三日夜,并说顾命者唯有鄂尔泰一人,都不准确。
但从圆明园到大内的“惊慌万状”,又完全可以与张廷玉的记述相印证。鄂尔泰还不如张廷玉,他甚至连一匹驽马都没有,而骑了一头拉煤车的骡子。这头骡子可能很瘦,把鄂尔泰的大腿硌得髀血涔涔而下,可鄂尔泰竟全然不知,这肯定是发生了突然的事情。鄂尔泰“宿禁中七昼夜始出”,与张廷玉所记的“四鼓即起,五鼓入内。自后以为常”又相互印证。四鼓是凌晨1—3点,五鼓是3—5点。即便雍正死得突然,但每天夜半而起,又以为常,就多少有些不正常。
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雍正是突然死亡,因而就产生种种说法。这些说法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雍正不是正常死亡。其中流传最广,甚至为有的史家采信的,是吕四娘刺杀一说。
吕四娘
被吕四娘刺杀一说是否可信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两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查抄吕留良家后裔的情况。换句话说,吕四娘能不能逃脱?
二是圆明园的警卫情况,即吕四娘有没有机会进入圆明园下手?先看查抄吕留良家后裔的情况。
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孙女。这涉及雍正六年曾静策反岳钟琪案。在审理过程中,雍正“出奇料理”,置正犯不惩治,而将受其影响的吕留良以大逆罪判处,家属连坐。
吕留良家至少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彻底查抄,执行者就是浙江巡抚(后升总督)李卫。其间,雍正多次下密谕,使得查抄越发严厉。
吕留良家是浙江桐乡衣冠大户。他有九个儿子,除第八子早夭,到李卫查抄时,有七房子孙,儿子辈以“中”字派名,孙子辈以“懿”字派名,曾孙以“为”字派名。长子吕葆中是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榜眼,即一甲第二名进士,随即授翰林院编修,但第二年即康熙四十六年,受一念和尚案牵连,忧郁而死。次子吕时中是监生,三子吕宏中、六子吕甫中、七子吕立中,都是生员,查抄时均已死去。只有四子吕黄中,九子吕毅中仍健在,两人都是秀才。
吕留良长孙吕懿历,是吕葆中之子,他多年在外,是雍正癸卯科拔贡生,但因康熙四十七年大岚山伪朱三太子案,被调查多次,并被拿到钦差大臣处审问,在山东抓获伪太子后,与之夹审对质,不久经刑部复议释放。因而李卫也将吕懿历作为要犯押解。
吕留良
档案显示,为免走漏风声,第一次查抄时,李卫没有多带兵役,而是以内廷纂修史馆购求遗书为名来到吕家,当即将吕留良的亲属子孙,暗暗查出,随即将其书籍查抄。吕氏子孙除自幼故绝外,现有七房,老少大小共二十三人,将与张熙见面的第四子吕黄中,留宿张熙的第九子吕毅中,以及长孙吕懿历严押另咨解部,并将吕留良已故四子之家各拘其孙一人,即将吕懿正、吕懿刚、吕懿珏、吕懿琬收禁,其余吕留良的孙子交地方官加紧看守,候旨提拿。这是第一次查抄。
雍正六年十一月十七日,李卫在吴江县境内接到雍正密谕,命将吕留良家口子孙查点清楚,分别大小监禁看守。随即开始第二次查抄。此次将应缘坐的吕留良“懿”字辈孙子,年十六岁以上共十七名,十六岁以下两名(懿林、懿兼)查明监禁。按照大清律例,曾孙不在缘坐之列,但考虑到吕留良乃“罪恶滔天”,故李卫将吕留良曾孙年十六岁以上者四人,及“髫齿襁褓”之“先”字辈吕服先等十五人,亦行查出,分别监禁看守,并将过继所生也一并查出监禁。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查抄,仅牵连到吕留良家男性,但第二次查抄,包括了吕留良家的所有女性。因为雍正已经明确告知李卫,他是要把吕留良作为大逆罪处罚的,因此连吕留良的坟茔李卫都安排人看守。
尽管如此,这两次查抄还是不够彻底。到雍正八年六月,雍正已听闻吕留良家有女子逃出之事。他当即给李卫发朱笔密谕:
闻有吕氏孤儿之说。当密加察访根究,倘吕留良子孙或有隐匿漏网者,在卿干系非轻。此旨不可宣露。
雍正有非常强的谍报系统,且雍正的话很重,如果隐匿、漏网,李卫干系非轻。李卫不敢疏忽,又进行了第三次秘密查抄,也确有很大进展。吕葆中有个继妻曹氏,年六十八岁,因从前削发为尼,在南阳庙出家,未经入册。续又查出,吕留良家所有男性,现存、已故的娶过的妻妾,劳氏等二十四人,及“未曾许字之女四人”(即未订婚的女子四人),加上出家的,共二十九口,一并听候部示。
但从李卫写给雍正的多道密折上看,吕留良家可能有女子在第一次查抄后逃出,不然,雍正也不会得知“吕氏孤儿”之说。因此不能排除吕留良家有女子逃出。
雍正八年六月,雍正给李卫的朱笔密谕中警告,“倘吕留良子孙或有隐匿漏网者,在卿干系非轻”,并强调,“逆贼吕留良戮尸旨到,若留寸骨于世亦使不得。不可草率办理”。
雍正在雍正八年七月的朱批中说,吕留良“此人乃朕君父宗社之仇”。
胡适、黎东方都认为,民间盛传的雍正遇刺说并非无稽之谈,不能排除。《清代通史》的作者萧一山援引上面雍正发给李卫的朱笔密谕,认为广为流传的吕留良孙女吕四娘刺死雍正一说,未必全无根据。还有人提出一个佐证,说清宫制度,侍寝妃嫔要赤身裸体裹在被中,由太监背到皇帝寝宫,这一规制是雍正以后才制定的。
尽管严厉查抄吕留良后人,历时近两年,但当时就有不少人公开为吕留良鸣不平,甚至上疏反对雍正的做法,也有人因此被处死。这说明在民间确有不少吕留良的支持者。由于吕留良所写士子文是江浙士子科举考试的最佳教材,难免有同情者将其后人藏匿。
当时有许多人同情吕家还有一事可以说明。就是当时吕家年龄不及十六岁的孙子辈被发配宁古塔为奴,但在乾隆时却有人为其捐纳监生,而且,礼部也发了监照。
笔记小说中的吕四娘与吕留良后人的真实遭遇很像。传说吕四娘是吕葆中的女儿,父亲去世,母亲出家,查抄时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幸免于难。她母亲出家为尼后,她跟随江湖大侠甘凤池学艺。后来选秀女,混入宫中,得以接近雍正,取其首级为家人报仇。这里的若干情节,与李卫密奏相符。即吕葆中继妻曹氏年六十八岁,出家为尼,因而没有入册。如此一来,与雍正得到的“吕氏孤儿”的消息很像。吕葆中康熙四十六年死,曹氏出家应该在此后。如果有女儿,查抄时她的年龄二十岁,之所以不在名单中,唯一的可能即寄居他乡。
圆明园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
再看圆明园的警卫情况。
自雍正四年起,雍正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在圆明园。加上允禩、允禟这些人对他的敌视,使雍正将圆明园的警卫力量设置得非常强,雍正时圆明园警卫已多达六千人,四周有一百四十多个堆拨,即岗哨,还有绿营在外巡逻,可谓插翅难进。
史书上还留下雍正侦缉的一些记载,说明他具有非常强的防范意识。雍正二年六月,他访闻闽浙总督满保有庇护下属之事,令其不徇情面参劾,他写御笔给满保说:“朕之耳目,实心访察之处,大概年余,天下亦皆知也。朕断无据一二人无稽之谈,数千里外之事,一闻即孟浪乱举之主也。”他特别强调:“当日藩邸时,朕从不留心闻听,今居此位,不得不如是也。”昭琏的《啸亭杂录》记载:
雍正初,上因允禩辈深蓄逆谋,倾危社稷,故设缇骑,逻察之人四出侦诇,凡闾阎细故,无不上达。有引见人买新冠者,路逢人问知,告其故。次日入朝,免冠谢恩,上笑曰:慎勿污汝新帽也。
又说:
王制府士俊出都,张文和公荐一健仆,供役甚谨,后王将陛见,其仆预辞去,王问何故,仆曰:汝数年无大咎,吾亦入京面圣,以为汝先容地。始知为侍卫某,上遣以侦王劣绩也。故人怀畏惧,罔敢肆意为也。
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
雍正中,王云绵殿撰元日早朝后归邸舍,与数友作叶子戏,已数局矣,忽失一叶,局不成,遂罢而饮。偶一日入朝,上问以元日何事,具以实对。上嘉其无隐,出袖中一叶与之曰:俾尔终局。则即前所失也。当日逻察如此。
综合以上两方面,不能排除吕留良家有女子逃出,但即便如此,这个女子也难以在壁垒森严的圆明园下手。因此,吕四娘杀死雍正之说,似乎可以排除。
既然如此,雍正究竟是怎么死的?
雍正是否真的死于中风或丹药中毒
历史学家向以严谨称,因此一般对野史传说不予采信。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先生提出,雍正死于中风,但没有提供依据。近年学者多倾向于认为雍正死于丹药中毒。
这有三个“证据”。:
第一,雍正大病后,迷恋丹药。雍正七年冬,雍正开始患病,时好时坏,似疟非疟,腹胀难以卧床,无法安睡。到了雍正八年,他病情加重,夜间不能熟睡达两个多月,下颏还长了疙瘩。他对鄂尔泰说:“朕自去冬以来,睹内景外缘,甚生疑虑,虑者非为生死,所虑者恐获罪于天地神明、有负皇考大恩,为宗社之罪人也……原料经此一番,精神气血万不能复旧,便勉强支撑,恐心力有所不能也。”
四月,雍正向亲近大臣下密旨,命其访求道士。鄂尔泰于五月二十日收到密谕。原文是朱谕:“可留心访问,有内外科好医生,与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讲道之儒士、俗家,倘遇缘访得时,必委曲开导,令其乐从方好,不可迫之以势,厚赠以安其家,一面奏闻,一面着人优待送至京城,朕有用处,竭力带朕访求之,不必预存疑难之怀,便荐送非人,朕也不怪也。朕自有试用之道。不可视为具文从事。慎密为之。其他省也开单。”鄂尔泰称自己自幼身体羸弱,二十多年也没有遇到“异人”。
到了六月,雍正病情更重。他召见了允礼、允禄和两位皇子,还有内大臣等人,面授遗诏大意,后来还把写好传位密旨这件事告诉张廷玉。
病急乱投医。病得非常重的雍正,不怎么相信宫廷的御医了,他开始向民间求助。从此,有不少道士进入皇宫。
雍正
李卫闻得河南有一个道士,人称贾神仙。总督田文镜遂把他送到京城。这位道士,原是京城白云观道士,河南人,上年允祥曾向雍正推荐过,但雍正觉得他没有什么奇术,就赶出宫。此次贾道士二进宫,还真的起了作用。他可能使用按摩术,加之气功、催眠等术,雍正感觉特别见效。由于贾道士年底要回河南,明年春才能返回,因此雍正令鄂尔泰明年春入京,意思是要给鄂尔泰治病。他给鄂尔泰朱谕说:“八月初得遇一奇人,此老者非凡夫,实神人也。奇异处不能批谕。”
但情况急转直下。到了九月,雍正宣布贾道士是大逆之人。因他口诵经咒,并用以手按摩之术。语言尤其妄诞,竟有“天地听我主持,鬼神听我驱使”等语。雍正降旨切责,伊初闻之,亦觉惶惧,继而故智复萌,狂肆百出。雍正说他是“以妖妄之技,施于朕前。且欺世惑众,素行不端”。曾经巡抚杨宗义访问查拿,始稍稍敛迹,厥后仍复招摇。雍正指责他无君无父,难以姑容,且蛊毒魇魅,律有明条。着拿交三法司会同大学士定拟具奏。十月,将贾士芳斩立决,家属等应斩人犯监候,应为奴之妻女等,由地方官严行看守。
贾道士之死,颇为蹊跷。雍正觉得他的方法见效,为什么还要处死他?可能是雍正担心贾道士出外乱讲他的病情,并借此撞骗。否则就无法理解他还要在圆明园等地大肆炼丹并一再服用了。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据《雍正朝起居注册》记载,贾道士被处死后,在宫中作祟,雍正说,余邪缠绕,经旬未能净退,命龙虎山道士娄近坦作法驱除。娄近坦将木符安放在雍正经常待的养心殿、太和殿、乾清宫。因其“为朕设坛礼斗”,又以符水解退,余邪涣然冰释,朕躬悦豫,举体安和。赐娄近坦龙虎山四品提点,司钦安殿住持。
第二,雍正自己炼丹,服用且赏赐大臣。
现存档案证实,雍正不但亲自动手炼丹并服用,而且感觉有效果后,还赏赐大臣。雍正十年六月,他在田文镜的密折上朱批:“朕安,从来夏令未似今年之好,卿好么?”他同时赏给田文镜丹药,并说:“此丹药放胆服之。有益无损之药。朕甚见得的确者。”田文镜于八月初三上密折奏谢:“宝丹出自御制,原系罕有难得之至宝。臣蒙恩赐,殊属逾分。臣实放胆服食,并无丝毫疑虑,近来精力渐加,何莫非丹药之效也。”雍正还赏赐给鄂尔泰,并与他详细讨论服食方法,鄂尔泰服用一个月后,奏报“大有功效”。雍正六年,雍正令通政使留保访求宋朝著名道士紫阳真人后裔,有意为之重建道院,还特别赞赏真人“发明金丹之要”。
雍正八年以后,由于得了一场大病,加上允祥去世、京城大地震,雍正不像以前那样每天忙于政务了,他的身体和年龄也吃不消。这时起,他更注重养生,注重历代帝王所追求的长生不老之道。
雍正八年二月,四川巡抚宪德密奏成都府仁寿县有个老人名叫龚伦,年近百岁还健步如飞,更奇的是,龚伦八十六岁时,其妾还能生子。雍正得奏,命宪德不动声色,优礼荣待,安车送到京城。类似这样的事情绝非个案。
雍正确实在宫中养了不少道士,他和道士的交往之事也确有不少。炼丹的地方,除圆明园外,还有南薰殿。
第三,乾隆还没有登基就驱逐道士。
雍正于八月二十三日凌晨去世,大行皇帝的遗体随即奉到乾清宫。二十五日,还没有举行即位大典的乾隆就发布两道谕旨,一道是谕宫廷太监的:“凡国家政事,关系重大,不许闻风妄行传说……宫禁之中,凡有外言,不过太监等得之市井传闻,多有舛误……嗣后凡外间闲话,无故向内廷传说者,即为背法之人,终难逃朕之觉察,或查出、或犯出,定行正法。”
一道是命都统莽鹄立驱逐道士:“皇考万几余暇,闻外间有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聊欲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闲之具。因将张太虚、王定乾等数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圣心视之,如俳优人等耳,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且深知其为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朕与和亲王面谕者屡矣。今朕将伊等驱出,各回本籍。令莽鹄立传旨宣谕。伊等平时不安本分,狂妄乖张,惑世欺民,有干法纪,久为皇考之所洞鉴。兹从宽驱逐,乃再造之恩,若伊等因内廷行走数年,捏称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摇煽惑,断无不败露之理,一经访闻,定严行拏究,立即正法,决不宽贷。”
这两道谕旨有所关联,但都指向当时宫中的各种传闻。而驱逐道士种种,可以从反面理解,这或许和当时就有种种雍正之死的传闻有关。
来源: 国家人文历史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标签:
雍正
暴亡
刺杀
还是
丹药
TA的其他文章
如何看女诗人余秀华恶搞唐诗?有人骂,有人辩护
《白发》等多部网文改编剧登陆荧幕 阅文深挖女频IP多元开发价值
将冷门题材写成经典的网文大神,你能想到几位?
历史小众日销破万,掌阅作家你我当初掀三国热
脑洞星球第三期“仙侠洪荒”主题征文大赛
2021年值得一观的经典网文小说推荐,量大管饱,书荒不愁
《剑王朝》首播,李现李一桐无力回天,剧本太弱,特效五毛
雍正暴亡之谜:是吕四娘刺杀,还是丹药中毒?
相关帖子
•
读大学,还是不读大学,这是一个问题
•
网文快评 | “暴爽”还是“舒爽”:评枝呦九《折绾》
•
写小说之前先写大纲,还是先定人设?
•
考研读研,还是更谨慎一点
•
选择考研,还是谨慎更好点
•
作家“不读”,还是作家“必读”
•
新人写网文,先从模仿还是先纯原创?
•
读万卷书更重要,还是行千里路更重要?
•
《浮图缘》播得不错,是运气还是实力?
•
澶渊之盟:是屈辱还是胜利?精妙之处在那30万岁币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
6
正序浏览
神经NH
发表于 2020-7-12 20: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吕四娘的师傅不是独背神尼吗?怎么变成了甘雨甘凤池了?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zf2000
发表于 2020-7-12 20: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泰陵重见天下日,雍正暴毙揭秘时。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买买买·
发表于 2020-7-12 20: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丹药中毒的几率大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gicifd
发表于 2020-7-12 20: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神龙剑侠吕四娘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losa
发表于 2020-7-12 20: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过100年,我们的历史不知道如何说。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北枝
发表于 2020-7-12 20: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编去问当事回来再写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暗夜砂
中级写手
0
关注
9
粉丝
33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