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

[复制链接]
寒冷刺骨 发表于 2021-3-22 14: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neisalaan 发表于 2021-3-22 14: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总结了四个能够写出画面感的写作手法。
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些文章或者贴吧里,看到有读者回复说:“为什么你的文字描述会动?”当你去读那篇文章时,你发现作者的一些手法让你感觉小说里的情节跟发生在眼前一样,有长镜头、短镜头,还有切画面,甚至PS技术,我们也被这样的作品征服,赞叹作者的实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小说像电影一样具有画面感呢?
一、示现

这是一个很棒的手法。具体操作便是将作者脑海里虚构的过去、未来,或者另一个空间的因素,当成现实一样来阐述,简洁、精短地插入文中。比如说:
【对过去进行示现】
    那扇门上的洞依旧是当年的那三个,我还记得那时的村里没有汽车,我们上学只能步行。你每次都是7点半从家里出发,背上印有红旗的那个背包,路过我家门前时,你就把头伸在我家门上最低的那个洞口,扯开嗓子大吼一声:太阳晒屁股了!然后潇洒离去。这时我多半还没吃早饭,只得匆匆啃两口馒头,跟老妈打声招呼,撒开腿向你追来。
【对未来进行示现】
    你这样做,他一定会生气的。我几乎能猜到他的反应:一边骂骂咧咧,拿起他手里的小说向你扔来,一边流着眼泪,威胁着要向老师“控诉”你的暴行。我们还是赶紧走吧!
【对另一个空间进行示现】
    没有人从地狱里逃脱过,那里有黑白无常,有判官执法,有阎王爷坐镇,在第十八层里,油锅、火海还有岩浆充斥整个空间,每一个被发配进去的小鬼都永无翻身之日。


我们要进行示现,关键是情节移植。要将一件此时没有发生的事,说成现在正在发生一样,这就是电影里的镜头切换,对小说内容产生的丰富性不可小觑。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1.jpg 二、插叙和倒叙

不管是读者还是观众,他们都会按逻辑顺序整理剧情。所以,一部电影或者一本小说,你的叙述顺序可以不按照千篇一律的某个顺序进行。
举个例子,《消失的爱人》这本小说作品,其起始点是女主角消失的时间,男主角的发展线是从该起点开始,对接下来的一系列寻找女主角及其他故事进行正叙,而女主角则是以日记中的回忆为中心,把二人的遇见、共事、恋爱逐步托出。双方的叙述角度是轮替出现的,其中时空顺序被有效打破。
若恢复正常的描写顺序则为:二人相遇——恋爱——女主失踪——男主寻找——进一步发展
而作品中却调换了这个常规顺序,将各自的时空线穿插,运用了插叙/倒叙手法。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2.jpg 在插叙和倒叙的使用中,也要注意场景与当下是否契合。有的写作类书中把这样的手法列为禁术,这是对新人而言的。
如果运用插叙时不管当下读者的情绪,你就会进入为了使用技巧而使用技巧的泥淖。比方说某个情节才进行到一半,读者正看得起劲,你突然没有原因就安排一个插叙剧情,直接中断了读者此时的阅读体验,严重的会导致读者弃书。
而运用得当,你会发现,这可能是小说里最精彩的设计之一了。几乎一半以上的世界名著都完美地使用了插叙/倒叙手法,这些设计在今天仍被我们津津乐道,成为教科书级学习材料。
记住,没有规则就是小说写作的规则。
插叙运用不当,效果是:你突兀地讲另一个故事,读者不愿意,于是大批人不满,最后弃书。
插叙运用得当,效果是:读者依旧不满你的转场,但由于你营造的饥饿感在前面进行了少量安抚,使得放弃看下去变得更困难,同时你告诉读者新剧情加入会有更棒的体验,最后他们不得不耐着性子看下去。
当然,任何耐着性子都是有不爽在里面的,我们不能让读者有任何不爽,除非是为了以后能更爽。插叙/倒叙完毕,新情节必须让他们恍然大悟,冰释前嫌。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3.jpg 因此,我们既不能忽视读者的逻辑能力(可以使用插叙/倒叙),也不能过于相信读者的耐心(使用时应注意场合)。
作者应该保证你的每一个插叙部分都与推进剧情有关,每一个跳跃的情节在后面都能给出跳跃的理由,要记住,前面读者对情节被打断的抗拒越强,他的内心空缺感越强,对后面剧情的补偿性期待越高。
如果你不能在后面有效满足这样的期待感,最好慎重使用插叙,仅有示现也能帮助你写出好作品。
这里的插叙/倒叙,也同时与悬念设置、伏笔埋设有联系,可以在使用时适当往这方面考虑下。


三、流逝感

流逝感是指时间,在小说中,流逝感是一项奇妙的因子,改变时间流逝的速度,能让你的小说像电影一样静止或者飞奔。
举个例子:
【延缓时间速度】
西塘扬起头,看见那把斧子缓慢地挥下来,他似乎感知到了,斧子离他的脸每近一分,两边的空气就凝聚一成,他甚至觉得,他脸上的绒毛正在往斧头的刀锋方向倾斜,就像已经做好准备,等待下一刻的血光四溅。 他自得地想,也许这是独一无二的死亡体验了,只是不能和别人分享…
一个简单的斧头挥到脸上的动作,从西塘(受体)的角度去看,时间好像放慢了一万倍,甚至还可以扩张角色此时的心理活动,把一个细节描写出大片的感觉。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4.jpg 【加快时间流逝】
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他晓得自己的跑法很好看。跑法是车夫的能力与资格的证据。那撇着脚,象一对蒲扇在地上扇乎的,无疑的是刚由乡间上来的新手。那头低得很深,双脚蹭地,跑和走的速度差不多,而颇有跑的表示的,是那些五十岁以上的老者们。那经验十足而没什么力气的却另有一种方法:胸向内含,度数很深;腿抬得很高;一走一探头;这样,他们就带出跑得很用力的样子,而在事实上一点也不比别人快;他们仗着“作派”去维持自己的尊严。祥子当然决不采取这几种姿态。他的腿长步大,腰里非常的稳,跑起来没有多少响声,步步都有些伸缩,车把不动,使座儿觉到安全,舒服。 ——《骆驼祥子》第一章(本文引用注)
《骆驼祥子》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在上面这一段里的描写就加快了时间速度,他没有写这几个星期祥子是怎么练腿的,而是着墨描写他练出来的姿态和感觉,与其他车夫进行比较(注意这里突出的重点在于姿态),直接告诉读者“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一个快速交代,不仅凸显重点,而且避免一些流水账式的记叙,大师功力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
其实写小说并不难——你有了想象力,什么就都有了。


四、场景切换

转换场景是电影里经常使用的手法,通过画面的改变产生时空交错,方式就是角色—景物—角色—景物这样一个交替拍摄,不知不觉中迁移了背景。
在写作时,也可以先人后物,伴随人物五感来切换时间。举个例子:
【触觉转过去】
他把紫罗兰的叶子摘了下来,放在手心,叶子表面银白色的纹路如此清晰。他忍不住伸出另一只手去触摸,当那温润的感觉传至脑海中时,黎黎正与他在这个小屋里缠绵。
【视觉转未来】
雕像还有一只手的收尾工作,前天组委会打来电话,告诉她终评日期要到了。这次居然能成为小队里的种子选手,她一阵恍惚。眼前的雕塑她练习了十年,出头之日终于来临了,她仿佛看见评委宣布结果的那一天,礼仪小姐恭敬地引导她往主席台走去,下面是乌泱泱的曾经看不起她的人们…
【听觉转异地】
黎黎的呼吸停止了,心跳声只剩下抱着她不放手的母亲,也许这就是结局吧。黎黎的身体逐渐冰冷,就像外面的黄昏,街道的冷清,还有埋入地平线里的太阳。 路两旁的声音越来越安静,戚江依旧往前赶着,但他敏锐地感觉到,也许已经晚了…
借助五感,将人物、背景进行切换,引发读者联想,是极佳的转换手法,套用在小说之中,能产生意外的收获。我们要不断扩展思维,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对切换进行自然设计,勾起回忆、感叹等等心理,就能写出和电影一般的小说。
纵观名著,漂亮的转场比比皆是,多去阅读体悟,能学习更多流畅精彩的手法。


说在最后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写作技巧只是我们丰富剧情,美化读者体验的一张好牌,但不是王牌,不能本末倒置,故事的内涵、主旨、情节的设计等等才是其含金量的根本。我们对写作技巧的终极要求便是:用了感觉像没用一样,完全不影响流畅的阅读体验,但反啮时又能令人拍案叫绝,原来是这样!那么你的写作就已经登堂入室了。
fighting!
推荐大家关注专业的写作微信公众号:征文约稿小助手(ID:yitiaoyingyugou),会分享一些创作经验、投稿信息等等,我们不见不散。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寒冷刺骨 发表于 2021-3-22 14: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我们想写出画面感,其实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把画面感写的符合形式美法则。不然,这画面感难免就落了下乘。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
可惜语文老师从不给我们讲形式美法则。
直到那一天,体育老师来代语文课...




形式美法则——构图篇。
1、先给大家介绍一种高级的构图:S构图。
体育老师说,这个S不是指罩杯大小(逃)。
它是指以“S“的形状从观察者眼前向远方延伸,此法能够最大限度的营造出空间的纵深感。多借用河流、道路等来呈现S形。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1.jpg 举个例子: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这个“石径斜”,就是一个S形。从诗人的眼前一直延伸到白云深处。
杜牧这句诗之所以牛逼闪闪,脍炙人口,不是因为辞藻华丽,而是因为杜牧使用了S构图。虽然诗句的文字质朴,但诗句的画面感却符合形式美法则,意境悠长,从而产生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杜牧一拍大腿:哎~我去!)






2、再给大家介绍一种构图:框架构图。
体育老师说,这种构图上手容易,轻松就可以鼓捣出大师级的画面感。
在观察者眼前设立一个框架,通过这个框架来观察景物。多借用树木花草、门窗来呈现框架。这个构图的优点,就是能突出画面的主体,好像观察者正在从藏匿处偷窥,能营造出戏剧化的氛围。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2.jpg 举个例子: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个“柳暗花明”,就是一个框架。诗人正透过柳枝和花丛,窥看到小山村。
陆游这句诗之所以牛逼闪闪,脍炙人口,不是因为辞藻华丽,而是因为陆游使用了框架构图。虽然诗句的文字质朴,但诗句的画面感却符合形式美法则,不仅突出了主体,还营造出戏剧化的氛围,从而产生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陆游一拍大腿:哎~我去!)
(杜甫:哈喽!答主。为什么不提我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这两句可是妥妥的框架构图啊!窗、门都有了啊!)




3、横线构图。
指画面中以横线形式构图。这种构图的优点是能带给人宁静致远、大气磅礴的情怀。常借用地平线来呈现。
体育老师说,想画面感大气,就用这种构图。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3.jpg 举个例子: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就是横线型构图。
苏轼这句诗之所以牛逼闪闪,脍炙人口,不是因为辞藻华丽,而是因为苏轼使用了横线构图。虽然诗句的文字质朴,但诗句的画面感却符合形式美法则,画面感宁静致远,大气磅礴,从而产生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苏轼一拍大腿:哎~我去!)




4、极简留白构图
指在画面中尽力剔掉主体之外的元素,使画面精简,留出大面积的空白,以此突出主体。此构图格调唯美,极具冲击力。
体育老师说,想装逼装得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就用这个构图。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4.jpg 举个例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整首诗就是极简留白构图。鸟、人都不见踪影,千山、万径都被白雪覆盖,在视觉上呈现出大面积的留白,只剩下孤舟独钓。
柳宗元这首诗之所以牛逼闪闪,脍炙人口,不是因为辞藻华丽,而是因为柳宗元使用了极简留白构图。虽然诗句的文字质朴,但诗句的画面感却符合形式美法则,画面唯美,极具视觉冲击力,从而产生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柳宗元一拍大腿:哎~我去!)




5、形式美法则,不只有构图,还包括色彩、光影、声音、质感...(等老夫我有空闲,咱们大家再慢慢分享。)
形式美与文学的艺术性关系密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甚至,我的体育老师曾下断言:文学的内容都必须以形式美来表现,没有例外。
美术老师插嘴道:任何文字的组合只有符合了形式美,才能具有审美意义。
但可惜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此并不在意,也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应朋友们的要求,让我分析一下白话文里的形式美法则。
那咱们就来看一看 朱自清先生 的《荷塘月色》吧。
(朱自清一拍大腿:哎~我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现在大家都能一眼看出来,这段就是S构图,纵深的空间感跃然纸上,很高级的形式美。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这段是极简留白构图,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异曲同工。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这段是极简留白构图,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异曲同工。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段依然是极简留白构图。
有不少朋友读到这里时,都会觉得朱自清反复勾画一个人的画面,有点磨磨唧唧。
其实,这是朱自清怕语文老师忽略这极简留白的意境。所以,才不断提醒语文老师。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这段依旧是S构图。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是框架构图的连续应用。
由树梢构成了第一个框架,来观察远山。由树缝构成了第二个框架,来观察路灯光。
读者仿佛从藏匿处偷窥这一切,营造出满满的戏剧化的氛围。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大家都知道,当作者推门进去之后,就是框架构图了,但不止如此。
读者的视角在门外,什么也听不到,也看不到,只留下无限的遐想。
这就是极简留白构图的结尾,其意境之美自不必多说。




《荷塘月色》不只应用了形式美法则中的构图,同时也大量使用了与色彩、光影、声音、质感等相关的形式美法则。限于本答案的篇幅,我就不多写了。以后咱们再慢慢来。




总之,《荷塘月色》为什么好?朱自清先生为什么牛逼?
因为,朱自清先生是运用形式美法则的大师。
(“哎~我去!”朱自清大腿已拍烂。)
如何评价知乎用户@黑门山和他的答案? - 知乎
如何评价知乎用户@黑门山和他的答案?

写小说如何写出史诗感? - 黑门山的回答 - 知乎
写小说如何写出史诗感?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gzh0762 发表于 2021-3-22 14: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我是郝景芳,我们来谈一下「画面感」。
为什么「要展示,不要叙述」?
约翰·加德纳,美国现代派作家,是著名作家雷蒙德·卡佛的老师。
美国小说家约翰·加德纳在创意写作的经典之作《成为小说家》中写道:
读一本极好的小说,只需要第一页的五个词,便能让我们忘记自己正在阅读纸上的文字,我们眼前开始浮现出一幕幕的画面……我们悄然入梦……这个梦是作家自己想象出来的,用语言描述出来的生动、连续的梦,其他人兴之所至时,可以翻开它把这个梦再做一遍。这个梦若要生动,那么作家的用词、节奏、修辞等就必须丰富和犀利,如果语言含糊不清、马马虎虎,就没有办法呈现作家想要展示的情节,那么梦就会变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无聊而烦人。
一个高明的故事讲述者不会直接写「她觉得难受」,而是会通过精确的动作、神情描写或是捕捉话语来表现角色极其细微的情感变化。一个人感受喜怒哀乐的方式有千百种,但抽象的形容词只有那么寥寥几个。
但是,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很多人都非常容易陷入一种叙述的模式。因为对大脑来说,只要简单的说一句「这个人很好」、「那里发生了一次暴乱」,会非常轻松,但是当我们设身处地的想到那次暴乱、以动作、画面展示一次暴乱的时候,难度就相当大了。
可是别忘了,读者是不会在没有真切感受的情况下相信作者讲述的故事的。当我们在写故事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的讲一个故事,你要想我是在拍一部电影,我要让观众们听到、看到、感受到当时的情景。
过多的叙述让文本读起来像是情节梗概,而不是艺术作品。读这种作品往往让人感觉自己读的是一个故事提纲,故事里将要发生什么事,出现什么人物似乎尽在掌握之中,但是读者不可能感觉到:仿佛自己切身经历了故事里的场面,仿佛置身于人物的处境,和人物一起哭或者一起逃亡。这样的文本只会给人一种「干巴巴」的感觉,而不会使人神魂颠倒。
如何在故事中进行展示?
1. 善用调动读者感官的细节
我们来看一小段文字,选自托马斯•曼的《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
那是一个狭窄的房间,天花板很高,但货物从地板一直堆积到了天花板:一排排的火腿;白色、黄色、红色、黑色,各种颜色和各种形状的香肠,有肥的,也有瘦的,有的圆,有的长;一排排的蜜饯罐头;可可饮料和茶叶;闪闪发亮的透明玻璃瓶里装满了蜂蜜、橘子酱和其他果酱。
我站在那里着了迷,我极力聆听,呼吸着那令人愉悦的空气,闻着巧克力、熏鱼和松露巧克力糖的芳香。四周一片寂静,我大声喊道:「你好!」我至今仍记得,当时我紧张的、语调怪异的呼喊消失在了寂静之中。
没有人回应我。我的口水如泉涌一般。我轻快地向前迈了一步,走到一张摆满了东西的桌子旁。我迅速地将手伸进一个缸中,发现里面装满了巧克力奶油,我抓了一把,将其放入我的外衣口袋里,然后走到门口,下一秒我已经安全地来到了街角。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野爹 发表于 2021-3-22 14: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手动谢邀!




所谓的“画面感”就是:
1,用具体的名词,去替代抽象的名词。
2,用场景描述去代替抽象形容词、副词的概述。
举个栗子:
十六岁。
桃李年华、豆蔻年华。


他非常冷血!
他跳起来踹我的蛋!
这两组例子里,每一组的前后两个句子表达同一个的意思,但后者明显才有画面感。
久久地等你回来。
我每天早上站在门口等你回来。
“久久地”没有丝毫画面感,只表达一个意思。
但“站在门口”,是不是画面感爆棚?
血管里注一管空气,危险。
血管里注一管空气,灭霸都扛不住。
后者是不是更有画面感?


------------------------------二十米大刀暴力分割线-----------------------------------




一、数量词的用法。
“三月出发,八月回来。”
“三月”是一个数词加一个名词构成的数量短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组。
要让这个词组显示出画面感,那就要用具体的名词去替代它。
如《左传·庄公八年》中是这么做的:
种瓜的时候你出发,等瓜熟的时候我就叫你回来。(瓜时而往,及瓜而代)
这样的叙述,是不是让你瞬间就看到了一群种瓜人,吃瓜人?


知道了这个方法,那推而广之,只要涉及到这种数量短语,就知道怎么让画面感爆棚了。
三月出发,十二月回来。
桃花开时,你拖着包裹离开。大雪纷飞的时候,我站在门口等你回来。
诗意一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二、代词的用法
昨天女朋友去了商店买东西,然后碰到了她闺蜜,碰到一个女售货员,又走进来一个红头发女性朋友。
她指着这个护肤品说,这个对皮肤很好,可以买。她说,我上次买过,不好用。
她说,不会吧,我以前买了,很好用。
她说,那可以试试。
卧槽,她说她说她说,到底是谁在说!
每当聊天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有一千匹草拟马在胸中澎湃而过,对方老是“她说她说她说”一串代词。嘿,你自己当然知道是谁在说,关键是听话人不知道啊。你自己是讲爽了,关键是听话人一头雾水啊。
你还不如说:闺蜜说。女票说。售货员说。红头发说。
这样我就能分清楚了呀。
因此,当你叙述故事的时候,少用代词。比如你叙述其他人的事情,你直接用“眼镜男”、“蛇精脸”、“枣子脸”去指代他们。
这样既有画面感,又指代清楚。


三、专业名词的用法。
兰蔻精华ABC#¥&粉底液(具体什么名字不知道,随便说的)。
这一串名词,搞得你晕头转向。
和上面的代词一样,你不如直接抓住他的主要特征进行提炼,叫他“小黑瓶”、“神仙水”、“小棕瓶”。


四、形容词的用法。
答案开头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久久地等你回来。
我每天早上站在门口等你回来。
这有一个小技巧,当你文章中出现抽象形容词、副词的时候,你就去把他挑出来,尽量代之以场景描述。
比如“久久地”,你用“每天早上站在门口”去代替。
她“好漂亮啊”,你用“雪白的脸蛋、一对小白兔似的酥胸,走起路来摇曳生风”去替代。


其次,多用颜色形容词。
增强视觉感,就是增强画面感,因为颜色可以直接让人看到,把握到。尤其是颜色形容词+名词结构,简直是增强画面感的“易经经”。很多大作家,如骆宾王、苏东坡、王维、川端康成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炉火纯青。
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家在江南黄叶村。——苏轼《书……秋景》


话不多说,放一首王维的《周庄河》镇楼。
清风拂绿柳, 白水映红桃。
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完)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惠州海之子 发表于 2021-3-22 14: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增强画面感其实也很简单,通俗易懂的讲,就是呈现给读者一种视觉感。也就是用抽象视觉来说服读者,让读者脑海里立刻脑补这个画面,能做到这点,你的文字就是有画面感
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就嫂子和我在家,嫂子穿的很清凉,含情脉脉的对我说:我和你哥结婚三年了,现在还没有孩子,上个星期我和你哥去医院检查了,说你哥少精,想要一个孩子得种一个,但是很贵,得花7.8万左右,所以你哥让我和你……,我一听,兴奋的嗷嗷叫,接着吧嫂子扑倒在沙发上,然后开始脱她衣服,嫂子一边推我,一边大喊,:你疯了,你哥让我和你借点钱。
接下来,你有没有在脑补后面的情节
一个合格的具有画面感的文章,一定会具备这两个特点:场景,人物,
先说场景

一般场景很容易描写,不过比较复杂的场景就比较难了,复杂的场景要涉及到场景的结构,比如,你是先写,近景还是远景,还是场景里面所包含的要素。
比如:你想写一个雨天的场景,怎么写?一般都是,写雨水噼里啪啦,雨水很大,倾盆大雨如此这类的东西,这样描写如果你是想简单写个段子故事,是可以这样写的。可以回顾一下上面那句,在夜黑风高的晚上,这样写好吗?其实是好的,在这种场景下描绘过多便显得累赘,
但是如果你要写一个比较长的故事,这样的简单场景便不再适合了,你要写应该更复杂的场景来让读者产生一种情愫,为后面描写时做铺垫。
再看雨水的场景,复杂点怎么描写:连绵的阴雨天气不禁让人心生倦意,店里的生意也变得比前些日子冷清了许多。
店里还没有顾客。我坐在靠着书架的椅子上。默默打着盹。曾扬站在吧台后习慢性地擦着瓷杯,白钰与他小声地聊着天。
………
  这个场景就包括了远景:连绵阴雨;近景:没有顾客的店。和人物:我、曽扬和白钰。这就是比较一点点的场景描写中,最简单的三个要素。
再说人物

人物描写涉及到,人物的外貌描写,
塑造形象,好的外貌描写让读者心里呈现出此人形象。很容易产生联想的词
毕竟人类都是视觉动物,如果你把人物写的很性感,清纯,就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描写技巧,第一种,只要抓住一件特征

第二种,注意描写顺序,并抓住一件特征。
一个漂亮姑娘,大波细腰,翘臀长腿,细长妩媚的眼睛勾魂摄魄。
描写顺序就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整体到部分等。
这儿的描写是从整体到部分。先总写“漂亮”,然后分写身材五官。分写按波、腰、臀、腿,从上到下。
不光外貌,描写各种物体,都要注意顺序,并抓住一件特征
要注意一点就是,无论是描写场景或者人物,都不要去过多累赘的去描写,该要描写细节时一定要从细节开始,不要一笔带过。

最后再说一下,最重要一点,多使用带用争议性的词或者梗,因为这些词和梗本身就带有画面性,你只需描写出一个不LOW的剧情,后面再把这些词铺出来,就可以了

举个荔枝:在水浒传中,潘金莲扶起脸色苍白卧病在床的武大郎,含情脉脉的说:大朗,该吃药了
在周星驰的电影功夫中,那句:大胜哥,这个叉人家想开高点啦
还有西红柿首富中的:我摊牌了,我是百万富翁
夏洛特烦恼中的:袁华同学的一等奖作文《我的区长父亲》
等等,这些词都是经过读者观众检验的,你只要换个场景,剧情再慢慢从这些梗上入手,你的故事一定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此类办法算是一个技巧,不过我们切勿抄袭别人剧情)
练习办法就是,找出到你喜欢的电影里面,你觉得很棒,给你人画面感很强的台词,你摘抄下来,不断去变换剧情写些故事,也不用很多500字以内足以,如此反复练习相信你会成功的。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1.jpg 都看到这里了,真的不点赞么?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hexiaoyang 发表于 2021-3-22 14: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很难,按照格式来套就OK了。
首先得有人物。
李九
李真
然后呢,得有背景环境之类的描写,但不宜过多。
比如,马路边。
之后就设定一个结局,然后逆推大纲。
李真死。
这个时候就加入动作,语言,心理等等的描写就OK了,我做个示范。


李九走到空无一人的马路边,头顶炎炎烈日,他在等公交。
“喂,小子,还记得我吗?”
李九听到这个声音,转头望去,只见一个流里流气,上身皮夹克,下身紧身裤,脚踏一双豆豆鞋的青年,脸上带着淫荡的笑容,朝他走了过来。
李九眉头一皱,双眼一眯,脸色一沉,心中暗道:“又遇上这狗贼了,真是晦气。”
(以下省略1000字)…………
“哈哈哈!小九子,你是不是个男人啊?你马子天天给我吹箫,你这都忍得住?”李真捧腹大笑:“不只是我,还有我那一帮兄弟,你女朋友可真会伺候人,把我那一帮兄弟伺候的可好了。你呀你,头上都成了青青草原了,还不自知?”
(以下省略500字)…………
李九双目泛红,额头青筋暴起,他怒吼一声,猛然拔刀,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一只手抓住李真的衣领,另一只手拿着尖刀,一下又一下的朝李真腹部捅去……
终于,李九停了下来,他看着倒地不起,鲜血狂喷,张大了嘴却发不出声音的李真,刷的一下子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脑门儿,把他的愤怒冲的一干二净,最终只剩下无尽的寒意,深深的刺进了他的心脏。
杀人了!
我杀人了!!!
李九的脑海一片空白,他下意识的将手中尖刀一扔,转身就跑……




不管是什么小说都可以按照这个套路来。
主要是要注意对环境,对外貌,对动作,对心理,对语言等等的描写。
这些东西你不必全部都做到尽善尽美,因为,第一,他很难,第二,根本没必要。


就以我个人举例子。


我最擅长的是语言描写配合心理描写加动作描写。
这是因为我从小就看网络小说,受到网络小说的影响比较重。
网络小说大部分作者文笔都算不上上佳,但他们都很有技巧。
用大量的语言描写配合其动作心理来营造出画面感,这是最简单,最普遍,最常用,也是最适合的方法。
不信的话,你可以多看几本排行榜上有名的小说。


你要知道,读者都是很喜欢脑补的。


所谓的画面感,你只要把合理的信息交给读者,读者就会自己脑补的,没必要费太多的事儿。
费那么多事儿,第一是读者不喜欢看费脑子的东西,第二是是自己写起来太累了,吃力不讨好。


其实你在知乎上面问这个事,我觉得不大靠谱的。
知乎上太多云写手了。
我看高赞答案都是写的云里雾里的,一点都不接地气,一点也不清楚明白。
能看懂高赞答案的,也不会有这种困惑了。


所以我给题主最好的建议就是你去看看斗破苍穹吧。
多看几遍。
另外像遮天也可以的。
再配上排行榜近期的热门小说,多多去研究一下,自会有收获的。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tjf003 发表于 2021-3-22 14: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本题目下的32个回答,结合自己一些自己平常看书与写作的思考和经验。为大家整理出8点方法,助大家写出有画面感的文字。
8点方法中,4点速成,4点需平常积累。


文末有写作福利哦~
话不多说了,直接开始,首先是4点速成!
1.画面感速成方法一:多用具体的名词,少用抽象的形容词

先上经典案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马致远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1.jpg 你看,这诗通过十一个名词的物象陈列,就可以读者的脑中勾勒出清晰的画面,融情于景,画面感极佳。


我们人的大脑看到的画面其实就可以说是一张张图片的合成,具体的名词更容易把读者的脑海中的一张张图片调用出来,就会形成强烈的画面感。而抽象的形容词,很难把这些画面呈现出来。


再来两句诗让大家体会一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画面感速成方法二:注重感官描写,用颜色,身体感觉等感受的到的形容词

先看一些例子:
在湛蓝的海面上,我听见海鸥和海浪声编 织出一首自然交响乐。
厨房内传出阵阵的香味,正是母亲为我们准 备的晚餐。
在刺骨的寒风中,站在那冷落的街角上,人 影疏落。忽然,远处传来鞭炮声,原来新的一 年来临了。
噢!那鲜红色的辣椒辣得我双唇发烫,喉咙 干涸,你快给我一杯冰水吧。
那年深夏,我们住在乡村一幢房子里,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干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深处一泓蔚蓝。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2.jpg 是不是每一句你都能想象出画面,因为人的感知不只是通过眼睛去看,身体的感受,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嘴巴尝过的味道。都会在脑海里留下记忆,当你被这样文字勾起记忆,脑子也随即出现画面。


大部分人习惯写作的时候只写看到的,其实做好了多个感官的的描写,就会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也能描写出画面感。


3.画面感速成方法三:用好动词,精准简练的动作描写

先看例子:
王进道:“恕无礼。”去枪架上拿了一条棒在手里,来到空地,使个旗鼓。那后生看了一看,拿条棒滚将入来,径奔王进。王进托地拖了棒便走,那后生抡着棒又赶入来。王进回身,把棒望空地里劈将下来。那后生见棒劈来,用棒来隔。王进却不打下来,将棒一掣,却望后生怀里直搠将来,只一缴,那后生的棒丢在一边,扑地望后倒了。王进连忙撇了棒,向前扶住道:“休怪,休怪。”


描绘如画,但毫无物象陈列之感。看细节,妙在动词。


每个动词都极精准,是人可以望文想像出情景的动作。拿、使、看了一看、拿、滚将入来、径奔、拖了棒便走、抡、干入来、回身、劈、隔、掣、搠、缴、    丢、倒、撇、扶。


这些动作不管是自己身体做过,还是电视上或者哪里看别人做过,在脑海中也是有记忆的,通过文字把这些记忆调动起来,就可以让读者有画面感。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3.jpg

就像小时候看完电视里别人学武林秘籍,我们不也能学个一招半式?


动词用得好,可以让描绘的画面动起来,为文章增加不少的色彩。不过也要结合语境,多多推敲,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一个动词可能就能表达不同的意思。


让我记起了,小时候上语文课时,老师叫我们分析诗中动词含义,说起来,古人在这点上运用的还是很熟练的。




4.画面感速成方法四:用好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还是先上例子:
在那之间,我一直盯着她瞧,因为她的衣服非常贴身,所以说起来,那倒也是相当美妙的风景。肩膀滑溜溜的,肚皮就像一张图画纸一样笔直单薄,而且身段苗条。总括一句话,她就像是一个人把一九六七年的整个夏天都照单全收的那种女孩,让你觉得她房间的衣橱里,一定已经把整个一九六七年夏天有关的一切,就像折迭整齐的内衣一样,全都收藏齐全了。
她撕开薄荷口香糖的包装纸,放一片在嘴里,一面非常有魅力而起劲地上下左右咀嚼起来,一面又从我面前走过。然后那辆炭灰色的车,就像一尾鳟鱼似的,在夏之流水中优雅地川游而-去。
——《薄荷口香糖》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这段话里,用了起码三个比喻。“肚皮像图画纸一样”,“把夏天像折叠内衣一样收藏齐全”,“像鳟鱼一样在夏之流水里游走”,于是画面感全出。


作为一个作者,我们本身就需要不断提高想象力,这样,在表达的时候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多用比喻,让人产生联想,带有叙述性的比喻,把一些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读者。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4.jpg

在描写一些事物的时候,多用拟人的手法,可以让你文章当中的每一个物体都活灵活现。


PS.看一个以上方法的融会贯通的例子
我记得鱼尾巴砰砰地拍打着,船上的座板给打断了,还有棍子打鱼的声音。我记得你把我朝船头猛推,那儿搁着湿漉漉的钓索卷儿,我感到整条船在颤抖,听到你啪啪地用棍子打鱼的声音,像有人砍一棵树,还记得我浑身上下都是甜丝丝的血腥味儿。
——《老人与海》海明威


“砰砰拍打”、“棍子打鱼的声音”、“猛推”、“湿漉漉的”、“颤抖”、“打鱼的声音,像砍一棵树”、“甜丝丝的血腥味儿”。精确的动作描写+感官描写+带有叙述性的比喻,齐了。


这四个方法是可以马上见效的,只要用的时候注意就行,接下来4点,是培养你画面感写作的长期积累。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5.jpg

5.积累画面感方法一:丰富情感,提升对生活的敏感度

多观察生活,多体会,多思考。
写作的过程是对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的观察和思考的提炼。
只有对生活有了足够的观察和思考以后,才容易写出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作品


6.积累画面感方法二:丰富表达的方式,扩大词汇量

学会运用多种不同的描述方式,体会不同词语之间的差别。很多人写作的问题是:写作的模式过于单一,写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单调乏味。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同一个句式多次地出现,同一个词语重复地出现,想要增加变化,平时就要多下功夫,增加自己的词汇量。
多读一些优秀的作品,看到一些不错的句子,段落,就摘抄记录下来,有空的时候就多看多读。


7.积累画面感方法三:多看图片,视频,文章

多寻找跟你想要描绘的物件,场景相关的图片,视频,文章,多看多体会,从身体的不同感官上去体验,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


8.积累画面感方法四:做好写作的专项训练

技巧看得再多,不去练习也是枉然,因此,平时就要多做写作的刻意练习,专项练习。
练习把抽象的词语转化为具体的场景,转化成读者容易体验和感受的句子。




好,以上8点分享完成,希望对各位的写作有所帮助,要是觉得不错点个赞哦。


最后分享福利啦:
关注公众号《来此读书》:领取(写作资源),还有更多如(PPT模板),(简历模板)等福利。


写作如何写出画面感?-6.jpg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航爱elva 发表于 2021-3-22 14: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部分人写作的画面感都不会差。
——小刚的屁股被掰开了,屁股缝延着腰椎骨往上撕裂,翻开腰间的肌肉后,他的肾脏滑出体外。
——小豆豆的脸有痘痘,他知道有一种绝对平滑的去痘方式叫剃刀去痘。
——小马在追求一种绝对羞耻的姿势,于是他叉开大腿,低头把脸埋在自己的裆部,高举双手作飞行的样式。好……好羞耻。
比较难的是描绘一个复杂的场景,更讲究逻辑性,也就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无聊写写示例吧。
1——乌鸦站在马路上不愿意给行人让路。我路过的时候不小心踩到它的翅膀,它破口大骂,用喙不断戳我的鞋子。渐渐的,我和乌鸦的四周都挤满了行人,他们正在讨论乌鸦为什么要戳我,我遇到这种事情是否不幸,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帮助我。人群外边的车辆热气腾腾,喇叭长鸣不止。行人的心血在奔腾,赶着上班的人开始挤压没有意义的人,没有意义的人因为不足活动的空间,用肘子偷偷撞击买菜的老人。现场失去了秩序,咒骂声盖过了鸣笛声,有一颗带血的牙齿掉在我的脚边,乌鸦红了眼,操你妈的嘻嘻
2——原先山下的风景还不太清醒,大风过后,就看得见湖面的涟漪了。但是,另一个山头则愈发模糊了。有一阵雾,徘徊在这里,轮番收拢各个山头,不熟悉这里的人,登顶之后往往失望而归。
以上两个示例,慢一点读的同学,会发现每一句话都是隐含场景逻辑的。
示例1是:我与乌鸦—我与乌鸦之外的人群—人群之外的汽车—我与乌鸦之外的人群—我与乌鸦。
场景逻辑要注重顺序,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由东到南到西到北,北不能直接到南,北又得回到东再到南。说冰箱就得说里边的情况,说完上边就得说下边,说完空间结构才能说功率,不要在说上边冰柜的时候说功率等性能问题。
放屁都应先闻其声再闻其味。
我们再来看看示例2,解析示例2先看以下改版。
2改——山下的风景不太清晰,不一会儿,另一个山头也愈渐模糊,此时我才看得见山下的涟漪。有一阵雾,徘徊在这里,轮番收拢各个山头,不熟悉这里的人,登顶之后往往失望而归。
于是,2和2改的场景逻辑如下
示例2:不清醒—清醒—不清醒—为什么不清醒
示例2改:不清醒—不清醒—清醒—为什么不清醒
改版后的文段其实在流畅度方面还不错,但看到上面的逻辑概述,就很容易就看出原版的逻辑兼顾了疑惑和解惑两个部分。改版后疑惑部分大大减少,空间流动的逻辑前后顺序不够谨慎,就会导致改版更难以让人感受场景。
示例2是非常经典的,同学们只要绘出自己的逻辑概述,就能发现很多类似改版示例2的现象,所以才会觉得描述与实际画面格格不入。
虽然我在用词方面比较激进,例如“奔腾”、“清醒”等词,叙述虎力,分句鲜明,但大部分的良性发挥都是建立在慢慢把话说清楚的基础上,而这种能力只要重复写和修改就能养成惯性思维了,并不是很难。
如果觉得自己的场景描述没有画面感,一般这些场景描述都不具备逻辑的了。所以,说话之前,要想清楚再说,不要觉得什么句子只要看起来很炫就怎么说也没关系,胡乱拼凑的文段,我们边说粗口边描绘风景都能碾压哦。






























今晚就到这了~加班太晚,困……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大康 发表于 2021-3-22 14: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自 1997 年初版以来,该书一直是全世界编剧的第一必读经典。无论是写故事、小说还是剧本,这本书都具有永恒的价值。
————————
关于在一个故事中故事要素的处理,往往是从你想象的第一个人物开始的。
当一个人物走入你的想象时,他便带来了丰富的故事可能性。如果你愿意,可以在人物诞生之前便开始讲述,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追随着他,直到他完成宿愿,寿终正寝。一个人物的生命周期包含数十万个充满活力、复杂而多层面的时刻。
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可能性。大师的标志就是仅仅从中挑选出几个瞬间,却能向我们展示其整个人生。
你也许会从最深层入手,将故事设置在主人公的内心生活中,讲述其思想情感内的整个故事,无论是醒着的还是梦中的;你或许会将故事提高到主人公和家人、朋友、恋人之间个人冲突的层面;或将其扩展到社会机构,将人物设置在与学校、事业、教会、司法制度的矛盾之中;或者更加宏阔地,将人物对立于环境——危险的城市街道、致命的疾病、无法启动的汽车、所剩无几的时间;或所有这些层面的任意组合。
但是,这一浩繁的生活故事必须成为被讲述的故事。要设计一部故事片,你必须将沸扬熙攘的生活故事浓缩在两小时左右,而又同时表达出你所割舍的一切。当一个故事讲得好时,难道不正是这种效果?当朋友们看完一场电影回来,被问及看了些什么时,你是否已经注意到,他们常常会把被讲述的故事装进生活故事里。
「真棒!讲的是一个佃农家长大的孩子。他小时候就跟家人一起在烈日底下劳作,上了学,但成绩不太好,因为他天一亮就得起床,到地里除草锄地。有人送了他一把吉他,他学会了,还自己写歌……最后,厌倦了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离家出走,到低级酒吧演唱,勉强维持生计。后来,他认识了一位歌喉美妙的姑娘,他们相爱了,两人联手,一炮打响,获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然而问题是,聚光灯总是打在姑娘身上。小伙子亲自写歌,安排演唱会,对姑娘鼎力支持,但观众只为她一个人捧场。生活在爱人的阴影里,小伙子开始酗酒。最后,姑娘抛弃了他,他又回到了街头流浪,直到跌入谷底。他在烟尘弥漫的中西部小镇上一家廉价的汽车旅馆里醒来,茫然无着,身无分文,没有朋友,变成了一个无可救药的酒鬼,连一枚打电话的硬币都没有,就算有,也无人可以接通。」
换言之,这便是从出生开始讲起的《温柔的怜悯》。但是,上面讲到的一切都没有在影片中出现。《温柔的怜悯》开始于罗伯特·杜瓦尔扮演的麦克·斯莱奇在穷愁潦倒时醒来的那个早晨。接下来的两小时讲述了他随后一年的生活经历。然而,在各种场景内和场景间的切换里,我们却渐渐了解了他过去的一切,以及那一年中在斯莱奇身上发生的所有重要事情,直至最后的画面向我们暗示了他的未来。一个人的一生,几乎是从生到死的整整一生,便被悉数捕捉进霍顿·福特的奥斯卡获奖剧本的淡入和淡出里。
结构
在生活故事的漫流中,作家必须做出选择。虚构的世界并不是白日梦,而是一个血汗工厂,我们在里面辛勤地劳作,挑拣浩如烟海的素材,将其裁剪成一部影片。不过,当有人问「你选了什么」时,没有两个作家会做出同样的回答。有人在寻找人物,其他人则在寻找动作或纷争,也或许是对白、意象、心情。但是,没有一个要素能独自构建故事。一部电影并不仅仅是若干个瞬间的冲突或行动、人物个性或情感状态、机智对话或符号象征。作家搜寻的是事件,因为一个事件包含了以上的一切,甚至更多。
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
事件是人为的,或能够影响到人,于是便勾画出人物;事件发生在场景之中,于是便生发出影像、动作和对白;事件从冲突中吸取能量,因而激发出角色和观众类似的情感。但是,选定的事件不能随机或漫不经心地罗列;必须对它们进行构思,如同音乐的「谱曲」一样。什么该取?什么该舍?什么在前?什么置后?
要回答这些问题,你必须明确你的目的。构思这些事件是为了什么?一个目的也许是为了表达你的情感,但如果这种表达不足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就变成了自我陶醉。第二个目的也许是为了表达你的思想,但如果观众跟不上你的想法,则会有孤芳自赏之嫌。所以,事件的设计需要一种双重策略。
事件
「事件」意味着变化。如果窗外的街道是干的,但你睡了个午觉之后却发现它湿了,你便可以假设一个事件发生了,这个事件叫下雨。世界从干的变成了湿的。然而,你不可能仅从天气的变化中就构建出一部影片,尽管有人曾经尝试过。故事事件是有意味的,却不是琐碎的。要使变化具有意味,它必须从发生在一个人物身上开始。如果你看见某人在倾盆大雨中淋成了落汤鸡,这多少比一条湿漉漉的街道更富意味。
故事事件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富有意味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一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的。
要让变化具有意味,你必须表达它,而观众必须对此做出反应,这一切可以用一种价值来衡量。我所说的价值并不是指美德或那种狭义、道德化的、如「家庭价值观」之类的用法。相反,故事价值涵盖着这一概念的一切内涵和外延。价值是故事讲述手法的灵魂。归根结底,我们这门艺术是向世界表达价值观念的艺术。
故事价值是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此一时到彼一时,由正面转化为负面,或由负面转化为正面。
例如,生/死(正面/负面)便是一个故事价值,同样的有爱/恨、自由/奴役、真理/谎言、勇猛/懦弱、忠诚/背叛、智慧/愚昧、力量/软弱、兴奋/无聊,等等。所有这种人类经验中,价值负荷可以随时走向反面的二元特质,便是故事价值。它们可以是道德的,善/恶;可以是伦理的,是/非;或仅仅负荷着纯粹的价值。希望/绝望既不涉及道德,也不属于伦理,但当我们身处这经验两极的任意一端时,必然会确切地感知到。
假如你的窗外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东非,一片被干旱肆虐的原野,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利害攸关的价值:生存,生/死。我们从负面开始:这场旱灾正在夺去成千上万条性命。如果有朝一日天降甘霖,一场季风带来的雨水让大地重返绿色,动物回到草场,人类得以幸存,于是这场雨便会被赋予深刻的含义,因为它将故事的价值从负面转化为正面,从死亡转化为新生。
但是,尽管这一事件力度不凡,它还是没有资格成为一个故事事件,因为它的发生纯属巧合。东非大地上终于降雨。虽然故事手法确实具有设置巧合的余地,但一个故事不可能构建于纯粹的偶然事件,无论这一事件负荷着何等深刻的价值。
故事事件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富有意味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用一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的,并通过冲突来完成。
同样是一片干旱的世界,这个世界中出现了一个人,他将自己想象为一个「造雨者」。这个人物具有深沉的内心冲突:他一方面热忱地相信自己确实能够呼风唤雨,尽管他从来没有做成过,而另一方面又深深地恐惧自己会不会是一个傻瓜或疯子。他认识了一个女人,爱上了她,女人试图相信他,但最终还是选择离开,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江湖骗子或者更坏的角色。他与社会也有着强烈的冲突——有些人追随他,把他奉为救世主;其他人则用石头砸他,想把他赶出镇外。最后,他还面临着与自然界不可调和的矛盾——灼面的热风、通透的晴空、皲裂的大地。如果这个人能够与他的一切内心冲突和个人冲突抗争到底,排除社会和环境的阻力,最终从万里无云的天空中变化出甘霖,那么这场暴风雨将会变得无限辉煌并具有崇高的意义——因为它是从冲突中撞击出来的变化。我刚刚所描述的便是由理查德·纳什从他的戏剧改编的电影《雨缘》。
场景
就一部典型的电影而言,作者将要选择四十到六十个故事事件,或者换个常用的说法,叫做场景。小说家也许需要六十个以上,戏剧作家则很少达到四十。
场景是在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这段动作至少在一个重要程度可以感知的价值层面上,使人物生活中负荷着价值的情境发生转折。理想的场景即是一个故事事件。
你必须认真审视你所描写的每一个场景,并自问:在人物的生活中,此时此刻被押上台面的价值是什么?爱情?真理?还是别的什么?这一价值在这一场景中的性质如何?正面?负面?或二者兼而有之?记一下笔记。然后,转向场景的结尾处,问自己,这一价值现在在哪儿?正面?负面?还是兼而有之?做一下笔记然后进行比较。如果你在场景结尾处写下的答案与开始处相同,那么你还要自问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我的剧本中为什么要采用这个场景?
如果人物生活中,这一负荷着价值的情境从场景的开始到场景的结束毫无变化,则没有发生任何有意味的事情。尽管这个场景中有着一些活动——说说这个、做做那个——但并没有发生任何足以改变其价值的事。于是,这一事件只能称为非事件。
那么,故事中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场景?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