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文/包伟民、吴铮强】
文人墨客的诗、词、画
宋代士人文学活动丰富多彩,成就辉煌。
宋初,王禹偁首倡继承杜甫、白居易诗风。不久出现的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诗体,崇尚华丽辞藻,重形式、轻内容,风靡一时。
文坛主将欧阳修以及梅尧臣、苏舜钦等相继而起,诗作大多平淡清新,间或粗犷奔放,诗风始为之一变。才华横溢的苏轼,诗作风格变化多端,洒脱豪放。王安石的诗注重反映社会生活。黄庭坚创江西诗派,提倡以故为新。江西诗派的陈与义,南渡后诗风转向悲壮。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号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陆游才气豪迈,诗作悲壮奔放,晓畅自然。杨万里诗名仅次于陆游,师法自然,诗作清新活泼,意境新颖,被称为“诚斋体”。范成大反映人民生活的诗篇清新妩媚,使金诗篇反映爱国情怀。
南宋后期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徐照、徐玑、翁舒、赵师秀合称“永嘉四灵”,诗作注重技巧,清新可读。“江湖派”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诗人大多关心国事民情,或反映农村生活,或寄怀江山。南宋末年文天祥诗作激昂悲壮。宋诗多以普通士人的视角切入,较少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的吟咏,选材角度有世俗化的趋向,平易近人而缺乏唐诗的浪漫奇壮,如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心理感受,山水诗多咏游人熙攘的景点,如金山、西湖等。
词是宋代最具特色的文学体裁。从晚唐五代以来,词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给伶工歌女歌唱。随着由科举入仕的官僚阶层的成长,歌台舞榭和歌儿舞女日益成为两宋文人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词的创作异常兴盛。词最初很少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文人可以自由抒写旖旎风情。
影视剧《清平乐》中的欧阳修
繁华都市的民间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词在晚唐五代被视为小道,宋代由于士大夫的热情参与,流派众多,名家辈出,逐渐与五七言诗相提并论。
宋代是中国画的成熟期,在书法上也形成了雍容端丽的风格。
宋朝皇帝十分重视书画艺术,先后设立翰林书艺局、翰林图画院与画学,推动了宋代书画艺术的发展。宋代绘画按题材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宋代山水画的题材内容逐渐扩大,杰出的画家,不但以造化为师,描绘山川的自然特性,很多作品还真切反映社会生活,如行旅、游乐、寻幽、探险、山居、访道以及渔樵耕读等,把人的生活感受与自然变化结合起来。
两宋的山水画家,以李成、范宽、董源等最为著名,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李成的《晴峦萧寺图》、董源的《岸溪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马远的《对月图》,都是宋代山水画的极品。
开封城中的酒楼和茶肆
茶和酒是宋时最重要的饮品,由于赢利丰厚,一直归官府专卖。饮茶自唐代始,宋代更为普遍。
宋代大城市餐饮业发达,有酒楼、食店、饼店和茶肆等各种形式,商人喜欢在酒楼、饮食店用餐。开封城中有的餐饮业三更才结束营业,五更再次开张,著名的酒楼有白矾楼,后改称丰乐楼,宣和年间(1119—1125)重修时形成了五座三层高楼相连的规模。
食店按饮食风格可分为北食、南食和川饭三类,又有寺院素斋。城市中又有卖团子、馒头、灌肺等的点心作坊,及沿街叫卖吃食的小贩。小市镇和交通要冲也有酒肆等方便来往客商和赴考举子。
宋代的豪华宴会有所谓“四司六局”十种细分的服务种类,帐设司掌管各种陈设,茶酒司掌管茶汤、热酒,安排座次,迎送等,厨司掌管烹饪,台盘司管杯盏碗碟的传送之类,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负责三种食品的供送,油烛局、香药局和排办局负责灯烛、香料以及打扫等事。
影视剧《梦华录》中的场景
瓦肆里市民的娱乐活动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宋代城市平民的文艺活动也大放异彩,瓦子勾栏是宋代市民文娱游乐的重要去处。
瓦子又叫瓦舍、瓦市、瓦肆,是城市中固定的娱乐中心。瓦子名称的来源,或说因其是在城市的旷场(一般为瓦砾场)上形成的,或说取来如瓦合,去如瓦解,易聚易散之意。《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有瓦舍10座,《武林旧事》记载南宋临安有瓦舍23座。
外路州府不少城市也有瓦舍,如建康府的新瓦、明州的新旧瓦子等。勾栏又叫勾肆,设在瓦子中,有时也互相指称,其原意为栏杆,是固定的演出场所,内设戏台、称为“戏房”的后台、称为“腰棚”的观众席,四周以栏杆圈围起来,勾栏上面张有巨幕,以蔽风雨寒暑,也唤作游棚、乐棚等。市民的文艺活动就在这样的场所展开,主要的形式有说唱、戏剧、杂技和武术等。
说唱又可分为说话、杂说、演唱等形式。说话即讲故事,讲故事的艺人也称说话人,故事的底本称为话本。说话根据内容再细分为说参请、说经、小说与讲史。
说参请指以诙谐机辩的谈锋讲说参禅悟道的内容。说经是以通俗的口语讲说儒佛经书,北宋后期开封说书人张廷叟以说《孟子》而闻名遐迩,现存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是南宋临安瓦子印行的说经话本。小说是讲市井故事,又可分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多种类型,一般篇幅较短,有说有唱,使用白话,先以诗词或小故事引入,称为“入话”,再讲一两个故事,称为“头回”,正文说唱完毕,再以诗词或议论收尾。
现存的不少话本小说,如《张生彩鸾灯传》《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等,均从宋元时期流传下来而经后人修改。讲史是讲说历代战争、王朝兴衰的演义,以三国与五代史事最受欢迎,一般篇幅较长,只说不唱,并有议论。有时说话人也说当代史,例如南宋咸淳年间王六大夫说《中兴名将传》,就是敷演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和岳飞的故事,听者纷纷。现在公认的宋代讲史话本有《五代史平话》和《宣和遗事》等。
杂说以机敏幽默的语言说噱逗笑,其中“学乡谈”学说各地方话,“背商谜”是指本人心口相商或与别人相商,琢磨如何出谜猜谜,“说诨话”就是滑稽诙谐的语言表演,或说让人捧腹大笑的故事,或吟咏有讥刺的歌诗,略似现在的相声。演唱的形式较多,如声调重起轻落的“小唱”,音调曲折柔曼的“嘌唱”,模仿各种市井叫卖声的“叫声”,伴以笛声鼓板、类似今天大鼓的“唱兼”,指物题咏、演淐诗词的“合生”,以滑稽或乔装的样子演唱合生则称“乔合生”,盲人以琵琶伴奏演唱古今小说或评话的“陶真”。
演唱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诸宫调”和“鼓子词”。诸宫调是兼用多种宫调演唱长篇故事,宫指以宫声为主的调式,调指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说唱兼备,以唱为主。孔三传与张五牛分别是开封和临安诸宫调的著名艺人。鼓子词是用散文说、用韵文唱,使用同一宫调反复以鼓伴唱的说唱形式。
《宋朝简史》书影
当时的戏剧包括傀儡戏、影戏、杂剧和南戏。傀儡戏即木偶戏,题材多样,铺陈故事,以戏剧、说唱为核心内容。傀儡戏门类众多,有一人用线牵提傀儡表演的“悬丝傀儡”,用木棍操纵傀儡动作的“杖头傀儡”,手擎幼童仿效傀儡表演的“肉傀儡”,在船上或水上表演的“水傀儡”,还有“药发傀儡”似与后代的焰火有关系。
影戏在宋代已由纸影发展为皮影戏,因用羊皮雕形,比白纸不易损坏。艺人边讲唱故事内容,边摆弄人物皮影,透过灯光折射,在布幕上变化造型,故事内容也以敷演三国战争最受欢迎。南宋僧人惠明诗“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夷坚三志》辛卷三),描绘了皮影戏的高超艺术。杂剧由唐代参军戏演变而来,情节和人物都较参军戏复杂,其间也穿插一些插科打诨,脚色通常有五个,即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
杂剧又可以分为艳段、正本、杂扮三部分。正本是杂剧主体;艳段是正本演前的小段,也称焰段,意思是犹如火焰,易明易灭;杂扮则是连接不同场杂剧时调节气氛的小短剧。开封每年七月初七到十五日上演《目连救母》杂剧,广受市民欢迎。可惜宋杂剧没有完整剧本流传后世。
南戏也称戏文,宋室南渡以后兴起于温州一带农村,也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以村坊小曲演唱,起初结构简单,出场人物较少,后来传到都城临安,大为盛行。宋元之际,南戏受杂剧南传影响,开始形成南北曲兼用的体制,成为明代传奇的滥觞,《永乐大典》残本收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据说是目前仅存的宋代南戏作品。
此外,还有杂技、魔术、口技、马戏、武术等多种文艺表演形式,精彩纷呈,多数虽继承前代,但难度大增,惊险奇特。
《梦华录》中的场景
宋代的城市平民文艺活动,并未与农村完全隔离,虽然多反映市民趣味,但审美取向仍以乡土意识为核心。有些城市文艺活动,例如南戏即起源于农村,而城市文艺活动也通过镇市、庙会等场所传播到农村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