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本版
帖子
用户
登录
注册
快捷登录
投稿
每日签到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写手之家
›
娱乐休闲区
›
文化新闻
›
5位出版从业者2020~2022生存实录,他们对2023充满期待! ...
返回列表
5位出版从业者2020~2022生存实录,他们对2023充满期待!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23-2-3 10: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文/楼倩、白茹雪、柳无码、苏远、上官小倍
本文真实感人,易引发共鸣,高敏感人慎读
商务君按:你的3年我的3年好像都一样,隔离封控、居家办公,工作变更忙。但貌似又有不同,有人升职,有人创业,有人驻守在原来的岗位上直面新的挑战……疫情3年,出书节奏乱了,销售渠道变了,不变的是
出版
人对做书的热爱与坚持。
过去3年,出版业经历了哪些艰难时刻?不服输的出版人又是如何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在逆境中一路披荆斩棘的?5位一线出版从业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节奏乱了,渠道变了,我是如何用爱发电的?文/楼倩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为一名从业近二十年的童书编辑,过去3年于我而言,着实是不寻常的3年。同行离职或者转行的频率似乎比以前高了许多,仍坚守出版一线的编辑见面说得最多的是“太难了”,大家似乎只能在夹缝中寻找新的机会,很多努力也许不见得有成效,但跳出舒适区、求新求变却早已迫在眉睫。
节奏打乱了:快出版VS慢出版
过去3年,最大的感触是节奏乱了,各种书展、订货会频繁延期,能否跟作家见上面纯靠运气,线上、线下办公随机切换,出书时间得靠渠道拍板……
后疫情时代,线下活动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只能寻求线上首发。618、双11、寒暑假等各类书单,变得越发重要,图书从备选到上市,往往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编辑们需要加班连轴转。这个节点上的印制部同事,腰杆挺得比任何时候都直,可以大张旗鼓地巡视编辑部,倒催编辑尽快将书稿付梓。
图书的出版节点越来越重要,但精品出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选题策划到作家创作,再到编辑加工,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董宏猷的《中国有了一条船》,从2018年初社领导亲赴武汉
约稿
,到2021年成书,历时3年多。2022年7月,我们推出了沈石溪首部海洋题材的动物小说,此时距离沈石溪上一部新作出版已有五年之久。从2018年开始调研,2019年春节着手创作,到2022年出版,作品经过三四年的反复打磨。
《中国有了一条船》
2023年,我们将推出《任溶溶文集》(八卷本)、《葛翠琳童话全集》(十二卷本),这两套文集均筹备多年,内容上经过了反复的补充优化,装帧设计做了多次调整提升,希望能尽快以全面、细致、专业、精美的面貌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3年来,编辑工作似乎总是在忽快忽慢中推进,既需要疾速出击,更需要静水流深,进一步考验着我们如何在“快节奏”中做好“慢出版”。
渠道又变了:内容VS渠道
开卷数据显示,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继续下滑,其中实体店渠道同比下降37.22%,降幅超过2020年下降水平,同2019年相比,同比下降56.7%。曾以实体店销售渠道优势著称的我们,面临了巨大的转型压力。
在营销部小伙伴不遗余力的拓展之下,编辑也在不断地熟悉和钻研各类新渠道的内容特色。从传统电商当当、京东、天猫,到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App下载了一个又一个,刚熟悉了抖音直播激情澎湃“上链接”的爆发式文案,又要开始去小红书钻研如何生活化地“种草”。
在多年的摸索下,营销部的小伙伴们能迅速出击,找到当下最具影响力的平台大咖合作,从天猫直播间李佳琦、抖音大咖主持人王芳,到东方甄选,从内容直推到个性定制,积极寻找新的机会。我们便从选题端开始,加强与营销小伙伴、渠道商的密切联系和沟通,一些个性化定制或独家首发的项目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新渠道首发,全渠道合力。“流浪狗奥利奥”是沈石溪联手小战象工作室推出的全新系列,首次聚焦现代都市的流浪狗题材,我们通过在王芳直播间首发寻找新的营销契机。这场儿童文学名家和抖音直播大咖的强强联手,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该系列首批3册,自2020年双11首发上市,半年内销售近30万册。此后,图书又入选了一些书单,进行全渠道合力宣发。2022年双12之际,我们推出“流浪狗奥利奥”系列第三季,目前套书总销量已达60万册。
“流浪狗奥利奥”
新渠道定制,调整图书形式。“中华文化传承之匠心 工匠的故事”系列,是一套给孩子讲述中华传统手工艺知识和人文情怀的绘本。由数位以中国画见长的老中青画家绘制,通过安静感知岁月摩挲下的技艺精华,来弘扬中华优秀传染文化和工匠艺人的匠心风骨。原计划分两批推出8册精装绘本,在跟渠道商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调整了方向,将8册精装系列改为平装函套版。图书推出后,入选了2022年5月中国好书月榜。
“中华文化传承之匠心 工匠的故事”
然而,无论是根据渠道调整呈现方式,还是个性化定制,优质的内容质量和装帧品相始终是我们编辑工作的核心追求,与之匹配的合适渠道,只是助力优质内容精准抵达读者的助推器。
主题出版亮了:主题VS品牌
在疫情和渠道变化的反复冲击下,仍让人眼前一亮的要数主题出版了。这3年,我们推出了一批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希望在衡量好少儿视角和主题高度、社会效益和市场预期的同时,做出少儿主题出版的特色。
打造同一主题的系列化作品。2021年初,我们推出了《乌兰牧骑的孩子》,这是鲁迅文学奖获奖者、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的首部少年小说,讲述了“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的传奇故事。图书入选了2021年度中国好书和2022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后续我们又推出了《乌兰牧骑的孩子:篝火与星空》《乌兰牧骑的孩子:鹿花斑的白马》,形成了以《乌兰牧骑的孩子》为核心的品牌系列。目前套系销量已近10万册。
“乌兰牧骑的孩子”(3册套装)
此外,我们还推出了周锐的“梨园少年三部曲”,作品入选了“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
“梨园少年三部曲”
不同体裁展现同一主题。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又推出了四千行长诗《中国有了一条船》。同时邀请浙江话剧团的艺术家们录制了朗诵版,多角度展现长诗体裁的气势磅礴和恢弘魅力。中国作协创研部纳杨评价,“关于国史党史的文学作品呈现井喷式爆发,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也不少,董宏猷诗歌新作《中国有了一条船》令人惊喜”“诗作有瑰丽大胆的想象,有精妙的结构设计,更有一种贯穿全诗的大视野、大胸襟、大气魄”。儿童文学评论家崔昕平认为,这是诗人董宏猷“以激情为儿童筑梦”写就的一首“大诗”。图书上市半年,销量超过3万册,受到小读者的喜爱。
细分主题的套系呈现。2020年,我们出版了胡永红的《上学谣》,这是一部反映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作品入围2020年度中国好书,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2023年,我们将推出胡永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材三部曲之二《像你那样》,展现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乡村教师群像。作品入选了“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
《上学谣》
青年作家的时代响应。除了名家力作,我们也推出了一些潜力青年作家的新作,如讴歌医护人员白衣执甲的《逆行天使》(许诺晨 著),聚焦“一带一路”题材的《列车开往乞力马扎罗》(王璐琪 著),关爱老年人生活和少年成长的《橡皮擦乐队》(荆凡 著)、《落叶蝴蝶》(高源 著)等。
《逆行天使》
《列车开往乞力马扎罗》
《橡皮擦乐队》
《落叶蝴蝶》
3年疫情下的出版人,时刻都在期待着,如何从转型阵痛和诸多不易中走出来,更好地迎接挑战。卡塔尔世界杯期间,足球评论员贺炜用福楼拜的名言引爆了人们对悲欢的共鸣: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的那一天。
疫情的阴霾即将散去,2023年的春暖花开格外值得期待。
过去3年,有人做了很多次核酸,有人上了很多节网课,有人升职,有人失业,有人在自己的岗位得过且过,也有人步履不停、匠心耕耘……
作为一个典型的乐观主义者,这3年我的关键词好像一直有“期待”,因为一直坚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或许在下一个春分,或许在下一个冬至,因为一直心存期待,所以这3年,好像也过得格外“快”。
岗位的转变
说到过去3年的工作变化,2022年刚好是我在中信童书从产品运营岗转到营销岗的第3年。尤记得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的工作节奏,我经历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居家办公。刚开始时,每天一个又一个线上会议解决各种问题,物流停发、产品上市时间也受限,自己的工作稍微有个空档,就变得非常焦虑,我是不是不被需要了?我是不是还有什么工作没做?伴随着紧张不安,度过了最开始的一周。
好在那一年年初,刚好赶上各个电商平台直播的兴起,京东直播、淘宝直播遍地开花,流量与转化数据都向好,于是我就从公司运回家几箱书,白天工作结束后,晚上就在渠道店铺做直播,这一做就是一年。2020年,我做了300多场直播,获得了京东直播星主播奖,并建立起20多个来自渠道的私域粉丝群,直播所在渠道——中信童书的店铺,在这一年也早早地超额完成了年度销售任务。
在那一年,我体会到了营销对于产品销售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营销相关工作,也主动跟公司申请了转岗。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2021年,是我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从一个人单打独斗变成了带领一群人奔跑。尤记得2020年底年终总结时,领导对我的寄语是:希望你可以从一个能力很强的员工,变成带领团队出色地完成公司各项任务的负责人。于是,我有了第一个并肩奋斗的伙伴,从一个人奔跑,变成了小组作战,不断开展营销工作的同时,也开始了“如何做一个好带头人”的自我修炼。
这一年,疫情还在反复,但我们心存希望,在年初举办了以“下一个春天”为主题的中信童书年度发布会,协调各个板块完成了《小狗钱钱》《刘慈欣科幻漫画》等S级重磅产品的上市营销工作,策划行业书展、媒体宣发,从零开始策划与落地中信童书品牌馆项目……
《小狗钱钱》
《刘慈欣科幻漫画》
这一年,面对行业渠道的变革以及疫情的持续冲击,我的工作也变得更加多样立体,有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同行伙伴,让更多的想法和方案可以落地实施,考验与机会纷至沓来。变化是永恒的主题,不变的是心底怀揣的希望。这一年,我体会到了团队作战的快乐。
承担
2022年,为了适应公司的改革与调整,我的工作内容变得更多了,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一年,虽然出差、线下的各种活动更加受限,但是工作的节奏好像从未掉线,伏案灯下,一忙就是一年。
这一年,工作内容的增加,让我变得更加忙碌,似乎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工作内容出现。想起大概七八年前刚工作时的我,对于工作的边界感非常较真儿,面对新的工作内容内心会有抗拒情绪(也许是对未知的恐惧)。不过这一年,见过了疫情之下各行各业的兴衰与变化,我的心态也慢慢发生了转变,我们不可能永远只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工作,毕竟未来还有那么多年。我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与承担中,找到了面对新鲜事物的方法。
这3年快节奏的工作,让我对自身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怎样面对我的工作和生活,是我与自己不断对话的主题。
把无常当有常
过去3年,我体会最深的是,不要试图对抗生活的变化和无常。当变化发生时,坦然面对,并且积极地拥抱变化,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如果没有这3年的疫情,我也不会发现自己有这么多潜在价值。
没有2020年年初一个多月的居家办公,我不会做那么多场直播;没有2021年公司的岗位调整,我不会做那么多创新的营销项目;没有2022年公司的改革,我不会知道,原来自己还可以承担并且完成这么多工作。所以,当变化来临,我们需要做的,是拒绝“躺平”和焦虑,用强大的心态去把无常当有常。
关于“钝感力”
我确实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很多时候可能有点天马行空),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会在意他人的眼光,会因为白天的一句话而深夜失眠。
这几年,也许是年龄的增长,也许是环境影响下经历和看到的事情更多了,我努力让自己拥有了“钝感力”,能够快速让不重要的事“翻篇儿”,聚焦于更重要的人和事上。我开始变得不敏感,对他人的情绪不过度揣测,心态更平和,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快,停止了一切内耗,并且拥有了自己的价值观标准,不再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可能,这就是“钝感力”的提出者渡边淳一所说的,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这3年,又何尝不是一场漫长的自我修炼。
期待
2023年伊始,公司搬到了新的办公地址。随着疫情走向全剧终,我也在有序地筹备自己迟到的婚礼,一切都好像有了新的期待。新的一年,我仿佛看到了一切错过的美好都如约而至。
期待着中信童书出版更多优质图书;期待线上、线下的活动纷至沓来;期待新的一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团聚;也期待在新的一年,自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旅行、看世界……
寻找到不为疫情所困的工作方式
疫情爆发时,刚好在春节假期中,那时我并没有想到它会对我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觉得很快会过去。
对疫情威力的认知,在春节假期后才慢慢清晰起来。
很长时间,别说上班了,大部分同事都没法走出自家小区。
公司非常快地进入线上办公,大家也马上适应了。但有些工作,只能在办公室完成,比如给新书拍产品照和产品展示视频。
我是营销部里极少数能出家门的“天选打工人”,虽然根据防疫政策的规定,每周只能去公司两次,每次去都见不着什么人,却仍清晰感受到同事们对我的期待——大家会热情地在微信群里@我,要我帮忙拍照片和视频。
那段时间,我成了部门的“摄影师”。
回想起来,最感慨的是,整个营销部都非常默契地找到了不为疫情所困的工作方式,并没有因为居家而耽误工作,每个人都很专注地执行着推广计划。浪花特别受读者喜爱的《建筑的故事》《MOVE图鉴 昆虫》《运动,真美妙!》《五味太郎思维游戏书》《猛犸爷爷》……其实都是在这段时间开始推广的。
《建筑的故事》
《MOVE图鉴 昆虫》
《运动,真美妙!》
《五味太郎思维游戏书》
《猛犸爷爷》
没疫情的时候大家有读书的需求,有疫情的时候仍然有读书的需求,只是阅读的场景和具体的细节会发生变化。而营销这个岗位,本来就充满变化,要不断主动地调整做事的重点去适应环境,不断挑战不熟悉的事。疫情只不过是诸多变化中的一个而已。
物流停发的时候,我们就优化宣发物料;不能外出做活动,我们就开展线上活动。在不能正常去公司上班的日子里,我们集中精力给多年前出版的老书——它们上市时,各渠道的页面还没有视频展示的地方——一一补做了视频。
疫情这几年,我们开展的活动数量反而是逐年增长的。
同时,我们和编辑、市场的沟通也没有因为疫情而阻断,虽然当时只有极少数人能去公司办公,但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天选打工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和市场部的同事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闷头准备一大批书的宣传物料,非常有并肩作战的感觉。特别是在一起经历了担心书不能如期入库、不能如期发到读者手上的日子后,我们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如果说这段时期给我个人留下什么难忘的印记,就是我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团队配合的重要性。不是营销部的人和营销部的人配合,而是所有部门一起通力合作。
说起“通力合作”,又想到一件有意思的事。疫情期间,我们的合作对象拓展到来浪花“上班”的小朋友。这些小朋友都是同事的孩子。疫情时学校、幼儿园会停课,公司知道员工的困难,允许大家带娃上班。
带过娃的朋友知道,和小朋友相处,每天都会有惊喜。
这些小朋友都是浪花的资深书迷,也是我们很多书的“第一批读者”,他们非常乐于和我们分享阅读体会,让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读者喜欢看什么、能理解什么、会特别在意什么。
而且,他们也真的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工作上的支持,小朋友们会和我们一起录制音频视频、拍摄照片,还愿意为我们撰写书评(是手写版),但是,当我主动索要书评时,大部分小朋友又会惊慌地跑开。
我们把小朋友的浪花打工经历用文章记录下来,小朋友也为我们送上了礼物——自制的小小的书。书做得非常专业,封面上还有浪花的Logo,还很认真地写清了作者(自己)的国别,阅读对小朋友的影响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大。
有小朋友表示,长大后要做编辑,不知道他的家长——我的同事——听到后是怎样的心情。
疫情打乱了工作计划
当然,疫情打乱了很多计划,比如预计某天可以入库的书入不了了,谁也说不好什么时候能入。原计划举办的线下活动,准备工作都做好了,突然被通知不能办了,又或者虽然成功举办,但活动一结束,大家就被隔离了。
记得2021年夏天,部门里大部分同事都去支持了做书的市集,回来后没多久,就收到了隔离的通知,有的同事还被拉到了指定的隔离点。办公室一下子又变得空空荡荡。
而我,仍然是“天选打工人”。
有人以为,疫情期间,可以多做直播,直播的收入多少可以弥补疫情造成的损失。
实际并非如此,直播同样会受到疫情影响。
物流不通,会导致发不出货;物流情况的变化,又会增加退货。去年春天,上海疫情严重时,江浙沪的物流都受到了影响。开播后,同事们时不时就要回复“某某地区目前发不了货”“什么时候能发货不好说……”
再说,直播也不是主播坐在屋子里打开手机就开始讲这么简单,要提前备好样书(少说也得二三十个品)、调试好设备、定好折扣、安排好客服……同样会涉及多个部门的配合,有时还要和不同的公司配合,被关在家里是做不了真正意义上的直播的。
疫情还会增加很多工作量。以我的工作来说,每天都要寄出一定量的宣传用书。以往,我只要寄出就好,它们会顺利抵达目的地。但疫情发生后,就要花额外的时间去查单号,看看哪些发不出去,哪些发到一半又失败了。特别是去年12月放开后,停发的区域每天都有变化,每天都要去查寄失败的书,通知收件人,为他们做好记录,改日再寄。但这个“改日”也是未知的,一个地址可能寄几次都不成功。
平时还好,赶上奖项提报,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将书寄到规定地点,每每快递发出,都会悬着一颗心,担心中途出什么岔子。
另外,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在疫情期间养成了随身携带移动硬盘的习惯。疫情严重时,每个人都不确定自己第二天能不能如期出门,如常下班。
一个在北京朝阳区办公的同行和我分享他的经历:“下午三点多,正上着班,公司群通知‘大家快撤呀,东门还能走!’,所有人都慌里慌张作鸟兽散。”
还有个同行朋友说,他正在给书拍照,突然听到有人说“隔壁来大白啦,快收拾东西回家呀”,他非常狼狈地回家了,到家才想起重要的资料落在公司,且后面很长时间都不能回公司取了。
疫情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心理或情绪上的影响,生活上的影响却避无可避。
之前下班后,我会和同事一起吃吃喝喝,但疫情严重时,吃喝的地方被封了,同事也被“关起来了”,下班后的活动遂变成给因为弹窗不能乘坐交通工具而不得不居家办公的同事送工作用书。
我们的书以铜版纸的居多,沉;有些还非常非常大,比如《给巨人看的书》,带着它们显然不如拎着好吃的那样自在。
《给巨人看的书》
未来会更好
2022年底的情形,让我有了一种身处不真实世界的恍惚感。
11月的时候,北京的疫情非常严重。很多同事上着班,就收到了必须在2个小时内回家隔离的通知。原本计划去上海参加CCBF的同事,至少有一半都未能成行。有的人行李都准备好了,临行前一天,混检阳性;也有的人是小区被封了,出不来了。
身为“天选打工人”的我,临时代替同事前往上海。
上海的情形比北京好很多,书展进行得非常顺利,浪花的展台被挤得满满当当,我们这些工作人员一度被前来买书的家长挤出了展位,最后也超预期地完成了任务。每个人都很有成就感,还收到了老板的奖励红包。
12月4日书展结束,12月5日大家开开心心地坐火车回北京,可再次回到办公室,却已经是12月底。放开后不久,大家就像多米诺骨牌那样一个接一个地“阳”了起来,开线上会议时,甚至辨认不出彼此的声音。
工作没有停滞,几年下来,每个人都可以无缝对接、线上办公。
但生活的变化太大了,此时要面对的不只有工作上的困难,还有自己和家人健康上的各种状况,和很多突如其来的其他困扰。
好在这些都过去了,写这篇稿子时,我们的工位又坐满了人,大家慢慢地找回了原有的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这几年,虽然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我们从中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如何团结协作、应对变化、互相帮助……相信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未来。
我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
见到平常所见不到的惊险与伟绩文/苏远 字句文化
编辑鱼鱼发来邀请,问我能不能谈一下这3年出版的一些变化。但基于我是个失败的编辑、挣扎在生存线的独立出版的新手,我的观点未必正确。但因为我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一人工作,又希望有更多的交流,以避免自己闭门造车。因此我满口答应,说得不对的,也请大家多原谅。
和疫情到来前相比,短短3年,这个世界仿佛变成了另一个样子,发生了哪些变化?一时竟然无从说起,所以我打算紧扣主题,尽量不跑偏地回答这个问题。
实际上,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发生了如此多且如流水连环般的变化,依托于人的阅读而存在的出版,才随之发生改变。这种关系,就如大海和船只,风平浪静时,我们感觉不到这种彼此相依的关系;恰是在波诡云谲时,才能见到平常所见不到的惊险与伟绩。所以我打算从身边观察到的几个事情说起。
实体书店在撤离,独立品牌却纷纷成立
2014年,言几又在北京的第一家门店“今日阅读”于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开业;到2018年年底,言几又在北京共开设8家门店,实现东城、西城、海淀、朝阳、大兴、昌平等主城区全覆盖。2022年7月,言几又在北京最后的几家门店——亮马桥官舍店、五棵松店和金融街店陆续闭店。8家门店的陆续关闭,意味着言几又全线退出北京。
碰巧的是,言几又在北京的最后三家店我都去过。前公司就在三元桥,每次出亮马桥地铁站都会经过官舍,书店在二楼,我去过几次,想着有空去那里看看稿子,但一直也没能有这个闲暇。
我在五棵松华熙Live言几又书店还办过一张会员卡,当时住得比较近,经常在不需要去出版社的时候,去那里扫扫新书,然后点杯咖啡看稿子。记得2019年时,我的一个朋友还在想,怎样让言几又上架一本他策划的书。
表面上看,一家书店倒闭了,就只是书店这个实体受到影响,但事实上,损失的是这一家书店吗?并不是,因为书店是从全国各家出版社、出版公司拿货的,这就像一个多米诺骨牌,一家书店倒下去了,背后的出版机构也会遭受损失。
这些貌似和读者、编辑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除了出版方的损失,其背后的影响更深远一些。它预示着整个出版生态的变化:变得更脆弱,也更艰难。今天看到有人在问:疫情过后,我们的信任危机会带来什么后果,会对出版造成什么样的伤害?这种伤害可能会增加各方面的成本,会给独立品牌的生长平添更多不可知性。
同时,生存环境变得脆弱、恶劣,又会使独立出版越来越兴盛。好像社会越动荡、世界越混乱、人心越浮动,反而越容易出现一种野生的、蓬勃的、繁盛的力量,就像行业为了求生在不断进化。至少我们可阅读的选择更多了,这些独立或半独立的出版机构出版的书籍在整个出版圈里虽属小众,但出版的方向相较以前更向外拓宽了,视域也更为开阔,出现一股人文社科阅读的清流,甚至还引领了当下文艺青年的阅读风潮。
像一頁、明室、新行思、鹿书、铸刻都是个性鲜明又优秀的出版新品牌;还有一些听得少、但也真实存在的,例如编辑仲召明和朋友创办的童花朵朵;甚至包括我,在没有人也没有钱的情况下,竟然也成立了字句。
随着疫情进入尾声,正常生活也渐渐靠近,相信书店和独立品牌会共同迎来一个复苏的美好时期。
直播、短视频,中间商改跑道
我记得2020年4月返岗后,出版社同事都在传,第一季度回款极差,于是社里安排了一场王芳老师的直播专场。这就说到第二个变化,直播。我忘记当时直播的成交额是多少了,但从那天大编辑室上空飘荡的空气颗粒震动频幅来推测,应该在200~300万左右。当然,因为直播的折扣很低,还有不菲的返点,利润其实接近于无。但是回款立竿见影——它带来了现金流。
现金流充沛,我们可以买选题,投入生产,而后将产品出售,如果书的销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那么可以永远良性循环下去,这几乎就是一个理想状态。我不知道,这3年短视频、直播拯救了多少家发不出工资、濒临倒闭的出版社。
当时看到一篇公号推文,果麦有一个“90后”编辑自己开抖音做直播,将她的《蛤蟆先生去看医生》成功售出10万册。果麦于2021年8月31日在深交所上市,年营收近4亿元,全网粉丝超过2000万。以前我们固守内容为王,现在似乎是流量为王。甚至有人说,如果有流量,你可以做任何书。
网络平台的流量对于图书营销和发行非常关键,过去的受众容易被传统的意见领袖——学者、作家、书评人、媒体平台——所影响,但是短视频与直播的兴起,让普通读者、编辑、文学青年有了成为有影响力的主播、Up主的可能。下沉年代吗?当然此下沉非彼下沉。
过去,我们需要找传统、高大上的媒体发稿、发公号来引流,但是随着直播与短视频的进一步发展,现在出版社不是自己在卖书,就是在找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的Up主来卖书。有句广告语,“不让中间商赚差价”,现在来看,这完全是不可能的,因为商业的本质在于流通,换句话说,中间商才是商人,内容提供方只能算生产方。商业越繁荣,代表这个行业越兴盛。而且我们的中间商升级了,变为短视频、直播界才华横溢、风生水起的达人。昨晚看到一个消息,2022年短视频的图书销量已经超过实体书店。
动荡不安、生存困境与女性主义
2019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本描写女性学习成长的励志故事书——成功大卖,直到今天,仍活跃在人们的关注与赞叹声中。
2020年,《把自己作为方法》《回归故里》成为豆瓣年度书籍。前者把自我的经历化作了解世界的开始,后者则是一部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
2021年,罗翔老师的《法治的细节》称得上年度现象级作品,他本人也成为文学青年的人生导师和法律常识代言人。法外狂徒张三的短视频,让我们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培养起法律思维。
同年的豆瓣文学虚构类最佳作品是韩国导演李沧东的《鹿川有几多粪》。其实李沧东在国内爆红,我想也是和他关注社会性的电影作品有关。洞察人间、有尊严的公民生活、寻求身份认同、追求真理和保持个人信念,这些都是永恒的命题,只是在这个时候,读者需求更强烈。
上野千鹤子是2022年出版的绝对关键词,昨天看到有位书评人说,现在各家出版社不做一本上野千鹤子的书都不好意思发新年书讯。这种现象也是之前所没有的。越来越多的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的成长与觉醒,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呼吁着这方面图书的出版。明室的《始于极限》,一頁的《闭经记》都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作为Me too运动的延续,近几年女性主义的崛起,是出版业的一个惊喜。
前阵子读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他说:在危机时期(水灾、地震、瘟疫、经济萧条、战争等),因为单打独斗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各种个性、处境的人都会愿意服从和追随一位领袖。在日复一日的混乱失序中,服从就像一方锚碇。
这也可以大致解释这3年读者对某一类书、某些作家的狂热。简单地说,知识、政治、女性意识,成为近3年文学社科出版的新方向。这里的政治不是狭隘的政治活动,而是一种广义的关注社会与人的生存、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
就如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所说的: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知化,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时代。(《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政治,是一种并施热情和判断力,去出劲而缓慢地穿透硬木板的工作。(《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总的来说,大体经济上行时期,人们的喜爱广泛而无用,比如艺术、环境、考古、生活方式、旅行、博物、纯文学、经典作品会大受欢迎。但当社会出现动荡,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感到不安、对生存产生困惑时,就会需要更多的指导与慰藉,从心灵到精神,从知识到政治。也许可以以此来回望过去3年出版行业面临的动荡与转变。
疫情3年,我们经历了惊险,创造了伟绩,为我的同行们鼓掌,也为自己仍在这个行业而感到自豪。
永远热爱,永远奔赴
文/上官小倍 北京光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时光倒回到3年前,如果没有疫情,3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应该正在北海道跟同事们一起滑雪,或者带着全家在日本迪士尼看烟火……而现实是,我手上的3年日本签证刚刚过期,这3年一步也没有踏出过国门。
前情:因为热爱
2019年,定价168元的典藏级国民地理书《这里是中国》于9月上市,赶在了国庆70周年之前。2019年年底,该书销量达到40万册,部门领导为了奖励我们的辛苦工作,计划组织去日本旅游,我也借机制定了全家的旅日计划。
出了一本爆款书,是意外也是惊喜。你很难去定义《这里是中国》这本书,高价图文书,科普书,画册,主题书?似乎都是,似乎又都不是。
而在我眼里,它来源于一篇我在2017年国庆节那天读到的公众号文章。它曾经让我热泪盈眶,让我第一次这么强烈地感受到我的祖国原来这么美,生为一名中国人,我可以这么自豪。
作为一名出版从业者,天然的敏感让我执着地要找到作者,为他出一本书。后来的一切皆源于此。
2020年:一半是火热,一半是冰冷
在这之前,我做过电商营销、网站发行、编辑部大管家,因为《这里是中国》,我成为联合策划编辑,也有了转型做策划编辑的机会。我继续为这本书寻找各种新的合作方,通过半年的沟通,于当年3月成功将《这里是中国》推进薇娅直播间,当场实现2.5万册销量,同时再次引爆大众市场,总销量至少达到了30万册。
同期,开始为在建党100周年的节点出版《这里是中国2》做前期筹备和策划,跟作者星球研究所、联合出品方人民网,以及图书设计师一起沟通主题、目录和设计方案。如何延续第一本的火爆,并做出新意,还要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完成,这是个难题。我第一次以策划编辑的身份,统筹这个超级项目,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急躁且焦灼。
7月,我开始独立策划《我们选择的自己》,这本书讲述的是一群赴南极科考的女科学家的故事。
《我们选择的自己》
我邀请了作者到出版社录影棚录制新书介绍视频。作者之一姚松乔路过我们7层的中信书店时,刚好书店的采购在,我赶忙拉着她,三人一起聊了聊这本书,松乔讲了讲自己的个人经历,采购名字我已经忘了,汗颜……春节期间,这本书入选了中信书店当月主推书,另外入选的两本都是首印10万册的畅销书。我当时羞愧难当,很为我们书店的小伙伴担忧,卖不出去就只能赔钱了。
北京新闻广播电台一档叫作“编辑部的故事”栏目,邀请我和星球研究所录制了一期广播节目,讲述《这里是中国》幕后的故事,就此认识了节目制片人和主持人,后来又为《我们选择的自己》做了一期节目。当广播节目上线后,我在家里听,正好说到感谢我的老公一直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我爱人听到感谢的话从电台里传出来,愣了一会儿,然后抱住了我。
思考1:无论畅销,还是冷门,只要是好的内容,好的故事,都可以打动人,打动渠道。
2021年,纯粹和丰收的一年
1月,《我们选择的自己》出版。
5月,《成为科学家》出版。
《成为科学家》
7月,《这里是中国2》出版。
12月,《八堂自然课》出版。
《八堂自然课》
这一年,我成了一名真正的策划编辑,正式转型为全流程出版人,想书名、写文案、写文本分析。年初春节放假前,领导慰问的时候,走到工位上挨个跟大家握手、祝福。当时我正在搜集资料,看各种科普文章和视频,酝酿新书书名《成为科学家》,轮到我时,抬头一脸懵。春节的节日气氛对于我来说,就像平时一样寻常。
撰写文案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为了撰写《八堂自然课》的文本分析,一本10万字的稿子,我看了不下10遍。为了降低读者的阅读门槛,我丰富了目录,在每一节的标题下,都用更通俗的语言对章节内容进行进一步解释。
同时,为了真正把它做成一本手感好、读者拿起来就能看的书,图书封面用的是80克的膜银卡纸,内文用60克进口豪门轻型纸,这本书可以随手卷成一圈插到口袋里。
思考2:写作好难,写东西要全身静下来,但是也是梳理思路和整理思绪的最好办法,请享受写作的乐趣。
2022年:从1个人到10个人
4月,加入樊登读书旗下的出版公司北京光尘,负责营销和发行工作,团队10余人。清零,转型,把所有对做书的热爱都收藏起来,全力以赴开启图书销售4.0时代的探索,创业依然在路上。
这一年,《最温柔的教养》售出100万册,《儿童自然法则》售出10万册,《我会独立思考》售出10万册。
《最温柔的教养》
《儿童自然法则》
《我会独立思考》
希望借助樊登读书的平台,学习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式,重新定义出版;利用互联网工具,大胆解放思想,让自己在从事出版这门古老传统的事业时,焕发青春。
思考3:我总是很幸运,一开始只是因为热爱,全力以赴,对是否能有好的结果也心存疑惑。但是上天总是很眷顾我,总有好的项目和好的合作方加入。当你前进的时候,全世界都在为你开路。
但是,我最享受的还是在那个不确定的阶段,披荆斩棘,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的时刻。向一路狂奔过程中可能伤害到的小伙伴们说一声对不起,对帮助过我的人道一句感谢。
在出版行业,我还只是一个“新兵”,永远热爱,永远奔赴。在不确定的时代里,让自己活得有确定性,过程即嘉奖。2023年的关键词:热爱(跟自己的关系),合作(跟他人的关系)和温暖(跟世界的关系)。
最后感谢:我的宝妈朋友们(Girls help girls)。
职场妈妈的难处,只有自己能亲身体会,曾无数次想打退堂鼓。跟皮皮妈妈抱怨,最近工作太累、太难了,好想辞职放弃。她安慰我说:“你的工作多好啊,可以看那么多好书,你自己这么热爱,千万别放弃,你代表的不是你自己,可是我们这些妈妈们呀。困难总有办法可以解决,如果需要帮助,接送和看护孩子,我可以帮你呀。”
顿时,泪目。
标签:
出版
从业
业者
20202022
生存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TA的其他文章
王安忆:小说的乐趣是逻辑和不可捉摸
《庆余年》喜剧背后是悲凉 编剧王倦揭秘改编原则
网剧《锦衣之下》定档12月底
网络文学编辑如何助力青年作者
周梅森:我想写一部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天气之子》热映 原作小说受追捧
玄幻言情作家锦瑟鲤:连续月稿费破10万,每周给自己做总结
网络时空下的文学异化与同构
相关帖子
•
央企出版社,少儿科普、教辅类杂志长期约稿
•
央企出版社,少儿类杂志长期约稿
•
网文作者生存实录:顶流年入百万,底部月入3元!
•
长篇都市小说寻纸书出版和影视改编!
•
上海、北京56家出版社突然宣布:集体抵制!
•
从业者揭秘爆款短剧编剧月入10万:能火的不到1%、普通剧本一部给2万
•
关于网文投稿、签约、出版那些事儿
•
签约30余家出版机构!番茄小说能给出版业带来多大想象空间
•
当出版同行间交流,只剩下发广告、扯淡和诉苦,出版还有明天嘛?
•
转型中的文学与出版:如何给予野生作家支持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关注
粉丝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