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灵感枯竭,急得抓耳挠腮却无计可施?你是否曾被读者批评内容平淡,又不知如何修改?你是否想在写作之旅上少走弯路,早早步入正轨?
这篇文章可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虽然差劲的文字各不相同,但优秀的作品总有共通之处。你要做的就是学习他们的共同点,并对照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下面几点建议,分享给写作新人们:
一、读者喜欢跌宕起伏的故事
无论你想写什么类型的故事,都应该有曲折的情节。读者想和主人公一起冒险,而不是看他一直在乡下老实种田。即便是童话,主人公也不能一帆风顺。如果白雪公主没有恶毒的后妈,只是住在皇宫,锦衣玉食一辈子,孩子们是不会喜欢的。
所以你需要想办法搭建一个有起伏的故事框架。这里答主为各位推荐一种经典的三幕式结构。早在古希腊时期,这种结构就已经广泛应用于舞台戏剧,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在好莱坞电影里看到它的影子。时间已经证明了它的威力,我们只需要如法炮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故事中即可。
按照三幕式结构,可以把故事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幕大约占整个故事的 25%,第二幕占 60%,第三幕占 15%。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间有一个意外事件,第二幕和第三幕之间有一个反转事件,第二幕又被一个转折点一分为二。每一个点都会使故事的激烈程度产生变化,由第一幕的平缓状态逐渐增强,直到第三幕到达高潮,最后由归于平静,迎来结局。
运用这一技巧,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准备一个有「大片感」的故事框架:
第一幕展示主人公此时的庸常生活。紧接着意外事件突然出现,主人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命运被彻底改变,故事进入第二部分。
第二幕主人公逐渐了解自己的处境,开始追寻一个明确的目标,故事节奏开始加快。故事中的「反派」也是在第二幕出场,阻挠主人公的行动。随后故事来到转折点,此时主人公脱胎换骨、完成进化,而他也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必须与反派斗争到底。转折点之后故事节奏进一步加快,第二幕的高潮来临,主人公看似胜利在望,马上就能大功告成。此时反转事件出现,情况急转直下,之前的准备全部落空,主人公重新陷入险地。
第三幕开始,主人公抓住危机时刻的唯一希望,重新燃起斗志,再次踏入「战场」勇斗反派,终于在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战胜敌人,达成目标。在解决核心冲突后,还需要交代主要人物的最终归宿,来安放读者情绪,到这里,整个故事才算真正有了结局。
如果对这一结构还不熟悉,你可以挑两部畅销小说或者热门电影,试着拆解一下其中的故事结构,这会对你大有帮助。另外,也推荐大家去体验知乎推出的《零基础写作直播课》,知乎盐选专栏资深制作人、真实故事大赛评委为大家直播分享创作技巧:
二、对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很多新人作者都有一个误区,以为大量的对白是塑造人物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在其中加入有特点的口头语或口音内容之后。于是他们有意或无意地设置许多对话场景,让主人公滔滔不绝地「展示自我」。事实上,除了少数「雄辩者」适合使用大段对白塑造之外,任何一个口若悬河的人物都不讨喜。究其原因,读者毕竟是在「看」故事,无论作者的文笔怎样优秀,他们终究没办法真正听到人物的对话。过度对话反而会影响故事的画面感,打断读者阅读的连续性。
所以对白应当配合动作描写使用,作为补充材料展示人物性格。拳打镇关西方显英雄本色,若鲁提辖只是上前与其对骂,这花和尚的形象岂不弱了许多?
另外,即便是相同的对白内容,在写法上略作修改,也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比如以下两种方式:
刘康开口说:「我没什么要问的……李雯死了。」
「我没有什么要问的,」刘康插话说,「李雯死了。」
看起来两个版本区别不大,但从通篇角度说,将意外元素后置,能让读者心生悬念,更加期待后续情节。同时第二种写法也能体现刘康是个冲动的角色,喜欢打断别人,很有主见。
总结一下,对白应该尽量简短且精妙,与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相互配合,共同塑造人物形象。
三、场景描写,少既是多
每个想象力丰富的作者脑中都有一个绚丽的世界,但没必要将你想到的一切事无巨细地展示出来,要相信读者自己也能「看见」那些细节。只要你写出场景中的必要元素,读者就会从他自己的经验中取材填补整个场景。
如果你要描写一个人物的书房,不需要详细说明书架的大小、藏书的多少、书籍的类型,只需要简单的写下:
暗胡桃木色的书架上,蒙尘的书本混成一堆,不分大小或者颜色。《中庸》、《论语》……所有古书全都拥挤地塞在阴影中……
我们没有说出剩余古书的名字,但读者脑海中会为这个修习国学的文人填满书架。
若是写一个将军的书房呢?也是如此。
红砖砌成的书架上,按照书册大小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战争论》、《孙子兵法》、《论持久战》……每一本都一尘不染,看得出主人经常保养。
我们定下基调,剩下地就交给读者。记住,一个场景里必须描述的元素其实很少,只要你挑选的细节是真正重要的。
四、灵感从来不是凭空出现的
不少新人作者都觉得灵感就是突然出现的神来之笔,当坐在电脑前一个字也敲不出的时候,则会开始自我怀疑,最终陷入无从下笔-备受打击-执笔难书的恶性循环。
所谓灵感,是指创造活动中突发式地产生新思维的过程。如果每日只守在自己的旧世界里固步自封,是很难有新思维产生的。更多时候,是新事物、新经历的出现,使我们眼前一亮,获得了旧有状态中不曾有过的想法或体验,最终产生了灵感。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应该从生活中抓取那些闪光点,新闻、轶事、八卦,甚至邻里间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是我们的灵感来源。而且作者要随时记录这些灵感,以防遗忘,创作时再重新回顾这些灵光乍现的想法,挑取其中有帮助的部分。
J·K·罗琳从曼彻斯特乘火车前往伦敦途中,车窗外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对着她微笑。这使她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许你的灵感也在对着你微笑。
如果你学会了以上四点,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在写作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不过这还不够,你需要不断创作,不断阅读优秀作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磨砺技巧。对一个作者来说,最重要的秘诀就是笔耕不辍,从一万字到十万字再到一百万字,你终会看到回报。
同时,优秀的创作者,也应当善于通过和他人的交流收获更多灵感、通过不断获得反馈打磨自己的创作技能。因此,再度推荐知乎官方推出的《零基础写作直播课》,希望资深内容编辑的分享能带来更多启发: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edu-card" data-edu-card-id="1577021207253245952">
原文作者:于泳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