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本版
帖子
用户
登录
注册
快捷登录
投稿
每日签到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写手之家
›
写手服务区
›
历史文化
›
古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清明节传统习俗盘点 ...
返回列表
[风俗]
古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清明节传统习俗盘点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18-4-4 17: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
摘要
]清明节,中国“时年八节”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即冬至后的第108天。
古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清明节传统习俗盘点
清明节,中国“时年八节”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即冬至后的第108天,通常为4月4日—6日之中的一天,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为中国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后,也成了一年中重要的“小长假”。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的融入有关。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死于火中的忠臣介子推而将其忌日命为寒食节,其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即天下禁火、只吃冷食,其在后世发展中逐渐融合扫墓、踏青等习俗,且尤以扫墓为重。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最盛,据《汉书》记载,西汉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通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上坟扫墓等仪式也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彼时诗人们关于这几天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后来,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而后,寒食与清明就渐渐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乃中国三大“鬼节”之一,主题是“悼念亡人”和“祭祀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古时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明,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后来,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其中,“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古时,每逢此节,纸店里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亡人的名讳;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亦可做主牌用。包袱里装着冥钱、衣物,表达着对亡人的思念和照顾。
清明节期间大多气氛消沉悲穆,容易引人胸中郁结,故而人们常常借酒消愁,杜牧有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虽未直言饮酒,但人们寻找酒家的目的,可想而知。
酒可浇愁亦能洗悲,中华民族以孝为先、至情闻名,如此时节忆起亡故的亲人怎会不心怀感伤、黯然落泪?胸中有郁结,唯有寄情于酒,希望醉了,就暂且忘了伤痛,故而古人常常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
另外,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同过,而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而饮酒可以增加热量暖身,这也是清明饮酒的一个重要原因。前面提过,清明与寒食本是两个节日,但由于时间相近,又加上扫墓与寒食禁火习俗的融合,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便合而为一了。寒食节间,家家要禁烟火三日,而一连三天仅吃冷食是很不舒服的,于是,喝酒暖身之举便流传开来。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说明当时有寒食节制作饮用甜酒浆的习俗。
清明节祭祖,酒是一定少不了的。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并将杯中酒缓缓倒于地面以敬亡人。吃午饭时得在家中备上上坟酒,上坟酒是全家在家举行祭祀仪式,饭桌上为去世的祖先留着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表达着对逝去亲人的尊重和缅怀。
随着时代更替,在宋朝时,清明饮酒开始与郊游相关。那时,每至清明,人们常常借扫墓之机,携带酒食春游,名曰踏青。据宋代周密《乾淳岁时记》记载,那时“南北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犹多……妇人淡妆素衣,提携儿女,酒壶肴垒”,在开封城外郊区,更是“四野如市”,人们群聚在树下或园亭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在美酒佳肴的滋润下,尽情游玩,是颇富情趣的。
时至今日,虽然清明节在更大意义上已成为一个全民休假、娱乐的节日,踏青、出游成为了更大的趋势,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和祭奠。前两年腾讯视频出品的《客从何处来》,选取当代名人并共同追溯其祖上事迹,不仅将缅怀祖先从个人延伸到大众并产生共鸣,更弘扬了传统的道德文化,不失为多元化社会环境下的一种创新。
清明节,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不论朝代更替、世事变迁,它始终扎根在人们心里,代表着人们最朴实的情感,随着社会发展,清明节是更多在外漂泊之人的一个心灵归宿,更代表着一种乡愁,始终谨记“祖上几何,我从何处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清明节传统习俗一:扫墓祭祖
古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清明节传统习俗盘点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被淡忘,但是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则一直流传下来,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传统习俗二:踏青
古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清明节传统习俗盘点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节传统习俗三:蹴鞠
古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清明节传统习俗盘点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清明节传统习俗四:荡秋千
古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清明节传统习俗盘点
荡秋千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传统习俗五:斗鸡
古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清明节传统习俗盘点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传统习俗六:射柳
古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清明节传统习俗盘点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传统习俗七:蚕花会
古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清明节传统习俗盘点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传统习俗八:插柳
古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清明节传统习俗盘点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清明与柳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传统习俗九: 放风筝
古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清明节传统习俗盘点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传统习俗十:植树
古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清明节传统习俗盘点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
自媒体
,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TA的其他文章
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公布:成年人看手机时长增加
玄幻言情作家锦瑟鲤:连续月稿费破10万,每周给自己做总结
言情天后缪娟——翻译爱情和梦想
吸引读者看下去的必备条件——设置悬念!
七堇年出版旅行散文集:行走横断山脉 深思“旅行的意义”
张爱玲诞辰百年︱张爱玲的投稿路径
十位网络作家,十种风格
任晓雯:小说有大世界,可以无限发掘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关注
粉丝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