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心灵鸡汤”早已脱胎换骨

[复制链接]
萧盛实名认证 手机认证 官方 发表于 2016-10-14 23: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0月,由张嘉佳畅销书《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掀起一阵观影热潮,截至目前,票房已破7亿。虽然有着故事情节造作、叙述主线不明等批评的声音,但这仍无法阻挡影迷的观影热情。强大的图书粉丝群体,有效地转换为线下的观影人群,成为一个热门IP。 当前,这类由年轻作家写作,带有鸡汤形式分享的微故事,已经成为出版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以外,大冰的《乖,摸摸头》、卢思浩的《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蔡崇达的《皮囊》、张皓宸的《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等都有着惊人的销量。纵观各大图书电商的非虚构类图书排行榜,有近一半的位置被这类图书所占据。而在销量上,它们刷新着一个个的纪录。每年不断增加的品种数量似乎不能浇灭人们的热情,而出版方也在乐此不疲地开发着这座金矿。
   泛文学的平衡之道
    虽然这类图书有着明确的共同特点,但是要是将其归类恐怕还是有点难度。比如在当当网上,它们就散落在小说、文艺、励志等多个门类里。中国作家网副主编、文学评论家马季认为,这类图书应该属于泛文学的范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同时符合大众阅读范畴,不是经典阅读。“他们的文学程度不是很高,但是符合大众的阅读人群。”
    马季认为这类图书的成功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就是与大众阅读与个性化阅读之间平衡的掌握。他觉得,这类图书虽然还带有前辈“心灵鸡汤”图书的影子,但早已脱胎换骨,以更成熟的姿态展现在读者面前,那就是不简简单单的讲故事,而是用自己的经历与读者互动,让读者有代入感:“这类作品虽然面向大众人群,但是又有自己个性化的东西在里面。”
    马季形容这个关系其实颇为微妙,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要与大众审美接近,又要高出大众审美一点,这一点其实就是成功的关键:“大众的阅读审美有几个标准,如欲望化、困境化、成长化等,大众希望能够通过你的作品得到一些释放。”
    事实上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而这类作品则是做到理想与现实的一个平面对接:“我们生活的片段是零散,这类图书的作家则是将零散的片段风格缝合在一起,帮助读者将现实经验得以转换,上升至理想经验,从而消除心理的某种落差,成为与读者的情感共同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读书栏目主持人马宗武因工作缘故采访此类图书的诸多作家,他觉得这类图书成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不通过说教的方式与年轻人实现情感共鸣,二是构想了他们想达到却又没有达到的生活状态。”
    马季认为这类图书事实上是网络文学的加强升级版的一个变种:“粉丝基础、效应叠加、媒体宣传,哪个不是网络文学套路。”不过他也表示这类图书的文本内容要比网络文学精致不少,这不是因为作者的才华问题,而是在于机制问题:“网站只注重更新量,不会注重文本内容的打磨。而这类图书的作者写作时间则较为宽裕,所以有时间进行细化。”他同时觉得这类图书受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读者话语权的问题:“其实网络文学基数要比其大得多,但是这类图书消费人群主要是都市白领,更强的消费能力使其具备更多媒体话语权。”
    中间地带与年轻印迹
    知更社区的联合创始人郭开敏最近很忙,身为联合作者的他在推广新书《这个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去奋斗》。郭开敏觉得虽然书的名字有点鸡汤,但是内容实在。书里面描写当下年轻人的苦闷与抉择,其实每一步都包含着不少的汗水与泪水:“现在它已经进入当当预售排行榜前列,证明读者对书还是很认可的。”郭开敏说道。
    “这类图书永远都有它们的市场所在。”马宗武断言。他觉得年轻人的青春都带有这一种痛,这种痛在20年前是言情小说,10年前是残酷青春文学,现如今则是体验故事鸡汤:“其实就是疼痛的位置与力度发生了改变。”
    马季觉得这类书其实填补了中国出版市场中间阅读地带的一个空白,这个空白就是介于正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之间:“其实你看文化较发达的国家,尤其是日本,其中间阅读地带的市场就很好。现在日本的推理小说,就有如东野圭吾一样的大众作品存在。”
    马季觉得这类作品值得研究:“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其研究不够,事实上毕淑敏和六六的作品都可以划分到这类作品当中,虽然在文学造诣上并不是最拔尖的,但是却能够以较高的质量兼顾大众读者,不能不说是一项成就。”
    马宗武也觉得这个市场其实大有可为:“现在读者对待事物容易浅尝辄止,严肃文学他们难以消化,如果强行推介只能适得其反。不如先让这类图书打打头阵,慢慢培养年轻读者的阅读兴趣。”
    单一视角下的文化根
    在采访过程中,马宗武和马季对于这类图书的宽容态度出乎记者意料,他们希望能够以更加多元的视角来看待这类图书,不过他们还是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担忧。
    比如马宗武觉得这类图书在营养上值得商榷:“你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宣泄,之后呢?其实很多事情我们必须要亲自走一遭,才能获得一些东西。正所谓你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还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再有,马宗武觉得这类图书的视角过于单一,世界是复杂的,简单思考虽然很有必要,但是不全面:“这些图书内容其实都大同小异,虽然阅读门槛低,但是如果缜密其中,视角也会变得狭隘。”
    相比而言,马季则提出其应该在文化上下功夫,找到自己的根:“东野圭吾的作品不仅是大众化的作品,还是具有日本精神的大众化作品,读他作品的时候能够感受日本文化对其的影响。但是我们定位类似的作品时,却感受不到。”马季希望这类作品在紧贴大众化的同时能够做到文化沉淀与文化传承:“其实这也是所有畅销书所要面对的问题。”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关注

125粉丝

2523帖子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