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论写作过程中,论证是文章写作篇幅最长,最重要的部分。论证最重要的是就是对提出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如何说清楚,讲明白?这就是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即申论讲义里提到的例证法与理证法。中公网校给大家带来:2020国考申论备考指导:论证同样也能写出彩。
例证法,顾名思义就是举例子。在申论写作中,可以举社会热点、历史典故、名人事例、自身经历等等,通过对事例的陈列来达到说服力。理证中有原因分析、影响分析、比喻论证、数据论证、原理效应分析等等。接下来,我们重点分析一下比喻论证、数据论证以及原理效应论证。
01
比喻论证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文章写作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分论点论证过程中主要就是分论点本身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优化。
如2018年国考副省级,原始分论点为:科学促进想象力发展;艺术促进想象力发展;古文化促进想象力发展。
可以优化为:科学为想象力打牢地基;艺术为想象力奠定基础;古文化为想象力增色添彩。
02
数据论证
在申论材料中,经常会出现很多数据,数据在申论作答中起的作用很大,但是一般在申论客观题作答一般不会直接照抄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最大值,最小值的提炼,进而得出观点。
比如2014年副省级:材料中提到一项对“白领阶层”的社会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认为与过去5年相比,生活幸福指数略有下降和下降很多的占36%;快乐正悄然离一些人远去,焦虑已渐渐占据某些现代人的心理。
可合并改写:当前心理焦虑逐渐成为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快乐远去、幸福感不断下降。
又如:有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农民工整体的47%。他们因为收入较低,难以承受较高的生活消费,融入城市生活困难重重,更容易滋生心理问题。
可改写: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基本占到农民整体数量的一半。他们在城市工作,却面临诸多生活困境,难以融入城市。他们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同时,人口流动范围加大,生活环境变化加快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都会使人们增加社会陌生感带来归属感的降低,进而导致孤独感。特别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生活着一些被高就业门槛和高生活成本边缘化的“社会隔离”人群,或称心理“无根”人群,这种现象得不到消解,易使一些负面情绪蔓延,甚至危及社会秩序和安全。
合并改写:当前人们对社会陌生感增加,归属感降低,孤独感增强。尤其是很多被高就业门槛和高生活成本边缘化的社会隔离人群,他们的孤独感更强。g z . c h i n a m a o f a . c o m
分论点论证:放慢生活节奏,让生活慢下来,有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不可否认,当前心理焦虑逐渐成为困扰很多人的问题,人们快乐远去、幸福感不断下降。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基本占到农民整体数量的一半。他们在城市工作,却面临诸多生活困境,难以融入城市。他们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没有帮他们树立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相反人们的对社会陌生感增加,归属感降低,孤独感增强。尤其是很多被高就业门槛和高生活成本边缘化的社会隔离人群。这些心理问题的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最终会引发极其恶劣的后果,危及社会秩序和安全。所以放慢生活节奏,让人们在慢生活中寻找到心理的归依平衡,才真正有利于重塑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03
原理效应论证
原理效应论证在论证中应用程度比数据相对较少,因为需要对原理效应的本意以及寓意有所了解。当然,如果掌握了较多的原理效应,那么原理效应的应用在论证中也会得心应手。比如常见的原理效应有:木桶原理、青蛙效应、墨菲定律、破窗效应、羊群效应等。
那么原理效应如何应用?在这里可以适当举例。比如,2019年国考副省级分论点为“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应该互补”,那么论证可以如下表述: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应该互补。在社会学中,有一个效应叫马太效应。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当下喻指两级分化现象。当然,在乡村文明与社会文明之间亦是如此。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过分重视对城市文明的发展,造成的结果便是乡村文明严重落后,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发展不对等。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挥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国家政策向乡村倾斜,人才、资金、技术向乡村流动,如此才能实现乡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因此,比喻论证需要对原始的句式加入本体以及喻体进行扩句;数据论证可以通过找寻最大值、最小值来进行书写;原理效应需要结合本意以及寓意来写作。当然,申论写作离不开课下的积累,希望各位学员可以多积累,写出高质量的申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