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基于这样的历史定论和时代感官,在当下的文艺环境和市场环境中,面对固有的“传统”与“新奇”,去讨论“传统文学”的衰落、“纯文学”被淘汰等,其本身仍是有待商榷或者说很难构成命题的。回顾历史,今天无数我们奉为经典的小说、文章,百年前最多也不过就是边缘文学的定位罢了。所以至今看来,并不是传统文学弱了、被淘汰了,只是人们的阅读更方便了,更闲适了。传统文学的阵地从来就没有丧失,甚至随着以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为代表的无数奖项的获得与设立,随着《收获》、《十月》等等杂志上面的百花齐放、创新转型,随着大量的评论文章、研究文章的井喷,传统文学的读者依旧是那些读者,传统文学的影响与辐射更在与日俱增。“严肃文学与网络娱乐文学博弈,争夺大 IP的市场份额,要首先理清并解决文学市场化要面对的矛盾,即大 IP 是要面向普通百姓的大众文化产品,而严肃文学的本质是精英审美,不迎合媚俗和低级的市场趣味。严肃文学很多是耗时数年才付梓完成的,这与影视文化消费市场追求的以感观享受为目标的“短平快”产品无法同日而语。”[④]我们只是处于一个市场化更加完善、娱乐化更加强烈的时代,网络文学、通俗文学的市场传播程度、人群接受度以及其茶余饭后的消遣能力和几乎没有门槛的阅读范畴,决定了其更加优势的受众位置,甚至可以说是绝对优势的受众位置。而当前的媒介环境,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导流的、流量至上的媒介环境。也正是这样的“强强联手”,促成了全面的市场繁荣。王蒙先生说:“人类对文学的热爱、尊敬是恒久的,任凭宣传一千遍文学已经死亡,只要说人话,文学就死不了。”[⑤]由此,一些说法里所谓的“救赎”传统文学或者用传统文学去“救赎”都是有失偏颇的。只是当我们在网络文学、在媒介化的市场里看到了太多的弊端,收获了太多的心痛之后,越发迫切地渴望在此刻的市场环境里找到可以依赖的、可以信赖的经典,找到一条去芜存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