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让你眼前一亮的东西,你就把它记录下来……我们都有过不错的想法,有过真切的感受,本觉得将来应该能用得上,但我们太懒了,不做记录,最终把它们忘了个精光。」
——毛姆
下面我们来摘取几段毛姆早期的笔记,大家可以学习他是如何不断练笔的。
他会描写一个熟人的外貌,比如:「布鲁克斯。他个头不高,肩宽腰圆,结实健壮,身材匀称。他的头型漂亮,鼻子挺拔,前额又宽又高,不过他的脸不大,尖下巴,不蓄胡子,刮得光溜溜的。」
也会写朋友的生活细节,比如:「安南戴尔。我发现他把自己房间里的两个塑像转过去,脸冲着墙,于是问这是为什么。他说事物的背面总是更有千秋。」
有景色描写:「云团疾速掠过天边。偶尔,在云团的间歇中露出一颗黯淡的星星,冷得瑟瑟发抖。」
毛姆还会记录偶尔闪过脑海的观点,「只有没主见的人才接受道德规范,有主见的人有自己的准则。」
毛姆就是这样事无巨细地保持记录,不断练习,最终,他的笔记积累了 15 卷之多,大部分小说素材便是出自于此。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借鉴,不失为练习写作的一种好方法。
有朋友会问,除了勤奋地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拥有更好的文笔?如何描写细节?怎样遣词造句?再进一步,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呢?
在开始解答这些疑问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一聊新手容易犯的几种错误。
第一、老生常谈的「的地得」的用法。
关于这一点,有人也许不以为意,认为有点小题大做。然而,作为一名编辑,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其实大部分编辑很在意这一点。因为使用规范的文字体现了作者的认真态度以及对文字的尊重。
更何况,区分「的地得」的用法也并不复杂,白勺的是定语的标志,也就是「形容词+的+名词」,比如:美丽的星空;
土也地是状语的标志,「副词+地+动词」,比如:努力地工作;双人得是补语的标志,「动词/形容词+得+形容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比如:跑得快,高兴得忘乎所以。
另外,大家在完成作品后最好从头到尾多读几遍,进行校对,减少错别字,这样的作品更容易打动编辑。
第二、缺乏文字直觉。
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写的多而读的少。也许掌握了不少写作技巧,却依旧写不出像样的东西。相信被这件事困扰的人并不少。
有相当一部分写作者,有着强烈的创作冲动,也很勤奋,埋头苦干,却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对文字缺乏判断力。
如果把一部不署名的作品放在面前,他很有可能判断不出作品的水平如何。究其根本,就是基本功不足,无法区分好文字与坏文字。
其实,最厉害的写作技巧不是别的,就是文字直觉。文字感觉好了,不用刻意使用写作技巧,因为小说的概念会从写作者的心里生长出来。而培养文字直觉,也只有一条路——大量阅读,读好书,读原著。这样才能真正明白好小说的样子。
成为优秀作者之前先要成为一个优秀读者,正如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提到的一个小故事:他给学生出了一道小测验题,列举「优秀读者十大条件」,让学生从中选四项足以使人成为优秀读者的条件。
1.须参加一个图书俱乐部。
2.须与作品中的主人公认同。
3.须着重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书。
4.须喜欢有情节有对话的小说,而不喜欢没有情节、对话少的。
5.须事先看过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
6.须自己也在开始写东西。
7.须有想象力。
8.须有记性。
9.手头应有一本词典。
10.须有一定的艺术感。
学生对作品大多看重感情上的认同,情节,社会—经济角度,历史眼光。而纳博科夫给出的答案是 7-8-9-10 四条,也就是说一个优秀读者应该有想象力,有记性,有字典,还要有一些艺术感。
他说:「这个艺术感很重要,我自己也在不断培养,而一有机会就向别人宣传。」
总而言之,你读的越多,文字直觉越好,灵感就越多,写出优秀作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第三、情节安排不够严谨或不合理,太过依赖巧合。
关于情节要符合逻辑这一点,我在之前的课程中曾经提到过,今天我们重点来谈谈故事中的巧合。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是戏剧性的一种体现,小说离不开巧合。
比如曹禺的经典戏剧《雷雨》中有大量巧合,可以说巧合撑起了故事的主干;电影《甜蜜蜜》里,男女主人公分别多年后,在美国街头橱窗的电视里一起观看邓丽君去世的新闻,终于认出了彼此,这就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巧合;
还有大家很熟悉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物》,都是运用巧合的典范。
但是过于依赖巧合会让故事缺乏说服力,有生硬造作之感,让读者觉得「假」。举例来说,你是一名警察,在一个陌生的小镇办案,刚好碰到久未谋面的前女友。
而前女友的现男友又恰好是受害者。你在酒吧里偶遇的另一个男人又恰好是犯罪嫌疑人。这就会让读者觉得作者编故事的本领很差劲,只能依靠巧遇推进故事情节。
那么,如何避免过多或不恰当的巧合破坏故事的真实感呢?首先,控制巧合数量,最好别超过两个。
其次,删除不合逻辑的巧合,设计情节使其发生得更真实自然。还是刚才电影《甜蜜蜜》的例子,如果男女主角只是在美国街头相遇,效果就差多了。导演让他们一同观看邓丽君去世的新闻,这正是两人共同感兴趣的点,含有内在逻辑。
第三,提供一个动机,让你的角色努力寻找、动用种种力量得到这件东西,这样就不再是巧合了。比如刚才讲到的例子,作为警察的你并不是在大街上碰到前女友的,而是经过调查发现受害者的女友是自己的前女友,这就合理多了。
第四、语言缺乏独特性。
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比喻老套,比如:她发出了银铃般的笑声;他长得目似朗星鼻若悬胆面如冠玉;他像离弦之箭一样跑了出去;她像蜜蜂一样勤劳;时光如水岁月如梭……
我想这种陈旧的比喻都是需要我们尽量去避免的,没有人愿意阅读这种缺乏独特性的文字。而独特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和精准的描述,并且反复练习。
在我写作的时候,如果想打比方,总会给自己提个醒,如果脑子里满是陈词滥调,我宁可不写这句话。
关于语言独特的美,还有一种练习方法大家可以尝试,那就是试着复述一个经典片段,然后再去与原著作对比。
比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与伏伦斯基的初相逢这一幕非常经典。在读过小说之后,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然后再看看原文,感受大作家文字独特的美感。
托尔斯泰是这样写的:「在那短促的一瞥中,伏伦斯基已经注意到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
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
这段文字信息量很大,不仅描述了安娜的美貌,更通过伏伦斯基的眼睛告诉读者安娜被压抑的生命力和激情。大家会感觉到托尔斯泰这种极度细腻又富于思想灵气的文字是多么具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来写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从对比中收获了什么?这个办法会快速让我们提升文字直觉。
好了,总结了新手写作中经常会犯的错误之后,我们来解答开篇提出的几个问题,一起开始写作训练。练习好基本功,让你的小说不断进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第一点,用词准确。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用词恰当是强有力的手段。每当我们在一本书或者一份报纸上看到那些恰如其分的词,它们对身体和心灵都能产生强烈的影响,让我们感觉像是被电击了一般。」
那到底什么才是恰如其分的词呢?当然没有绝对的公式,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认为,一个严谨的作家在写每个句子的时候,都至少会问自己四个问题:
1. 我想表达什么?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