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

[复制链接]
17shao 发表于 2021-3-22 17: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4岁,我从小就特爱读书,从《西厢记》到《红楼梦》,从加西亚马尔克斯到海明威,从王小波到余华,从三毛到张爱玲。但是我发现我自己最近的吸收能力大大下降,就是好像不怎么看得进去书了。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芒果表妹 发表于 2021-3-22 17: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写日记开始。写日记是个老套的法子,但最终看你怎么写。
要有成效,就要事无巨细的描写。一天之中发生的事情,来往的人物,说过的话,看过的景色,要想写的很清楚,并不容易。
从事件写到人物,从人物写到对话,从对话写到思想,从思想写到畅想,从畅想再写回现实,一圈下来,每天练习,就会准备有很多内容可以写。
虽然说是写日记,但是实际上可以当作写随笔。写作是需要一定的模仿的,这种日记式的随笔写作,可以试着模仿下《人各有异》,EB特的《人各有异》,是他在缅因州农场五年时间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总结。书中内容就是日记加随想。这是一本很值得反复阅读的书,也是很值得反复模仿的书。
随笔的好处在于不一定有特定的思想,特定的主题,写给自己,写给家人,写给朋友,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唠唠叨叨。逐渐的,逐渐的,就能够解放你的写作思维,可以随意的写作。
《江城》River Town的作者,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在《江城》之中就提到了《江城》这本书能够写出来,非常得益于他平时事无巨细的日记,他把在涪陵的日日夜夜,所见所闻,每个人每件事,每个景都纪录下来,最终回到美国之后,通过这些纪录,写出了著名的《江城》
略带题外话,《江城》的作者何伟和《人各有异》的作者EB怀特,都是《纽约客》的记者,撰稿人。
随笔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无功利心。写作不是一个能很快就学会的技能,也没有特别的学会的标准。可能除了极为少数的天才人物,大量的写作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练习,往往是耗费时间,精力而没有任何产出。漫无目的的随笔写作,是渡过这段艰难时期的最好陪伴了。不会让我们觉得,“来不及”,“没有成绩”,“成长太慢”,“水平太差”,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


从键盘,鼠标,水杯,窗帘,招贴画,路人,奶茶,咖啡,闲聊,瞎逛,苦闷,开心,生活,冬天,落雪,沙滩,任何一个点出发,在任何一个点结束。不要束缚自己,也不要设定目标,随意,让文字从键盘之下,随意的输出。这就是随笔。


知乎本身是很好的平台,找到自己喜欢的题目,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完全是一个非常棒的练习写作的地方。就如同我这篇回答一样。晚上十一点,我打开电脑,想在我的MindMap添加几笔,增加几个分支,但鼠标却自动打开了知乎,知乎把这个问题塞给了我。于是半个小时之后,我还在这里写着。也许看客觉得我啰嗦,觉得我麻烦。但我自己却写的很开心。


随笔,就是要这样的,就是要觉得所有的读者对我的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感兴趣。写作,输出,在我看来大都如此,写给谁,不重要。写出来就行了。
有时候是一句,有时候是十来句,我的草稿本里大量的这类残篇断句。过几天,过几个月,回头翻翻看看,有新的想法就继续接上几句。如此,漫无目的,就像在自己和自己玩文字接龙。最终会有成稿。这就是我的成绩,虽然成绩无人知,但我自己知道,我自己会开心。


这就是我的写作态度。你看,整篇小短文,从一开始的你,逐渐成了我。这就是随笔,这就是日记。这就是写作,这就是输出。不难,跟着自己的想法,走到哪里写到哪里。


文章就写完了。我的回答也结束了。谢谢。
我要去修改我的MindMap了,再见,晚安。
2018-12-28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980561 发表于 2021-3-22 17: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打开手机,找任何一个语音输入转化为文字的工具。开始将你对某事物想说的话,或你想说的故事,口述一遍。等这些语言转化为文字后,自己读一遍。
你大概会很意外地发现:这些文字比你印象里更散乱,更黏糊,更琐碎。
“我觉得自己讲得挺清楚的呀!怎么变成文字,就这个鬼样子呢?”


输出并不难。每个人张嘴说话,都是用口语输出。
写作困难,则可能是因为说话和写作,很是不同。
——说话时,人会情不自禁加许多嗯啊嗨是口头语。
——说话时,人的思绪更容易分散;实际上人的意识就是容易流动的,伍尔夫、乔伊斯和普鲁斯特当初搞意识流小说,就是还原人类思绪。
书面写作时,人必须使用全然不同的语言(更书面,更规范),使用韵律与节奏,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线性,而不能过于发散。
所以书面写作和说话,是完全不同的输出方式。不能总指望触类旁通,两者要精通,都是需要一点机械训练的
跟你阅读了多少,并没太大关系。这就像你看熟了舞蹈,自然知道怎么舞才对;但自己真的一举手一抬足,到不到得了那个尺寸和地步,是另一回事。


阅读是摄入,持久的阅读可能让你脑海里有许多现成句式节奏;许多人读多了某人的书,也许之后一段时间写东西都那个味儿。这不奇怪。司汤达当初写《红与黑》,每次开笔前都要念一页法典,来“清洗自己的语感”。
但这依然不够。
说话是输出,但说话时人会更口语化,更散乱,更多短句,更少前后呼应贯通的逻辑。所以许多人按口语习惯写字写多了,会自觉文笔不堪,进而越来越不敢写了。


我私人的意见是:
多读,然后多写。
写时,一句一句慢慢来。
写不了长句就写短句。
不知道写什么时,用海明威的说法,“写一句最真实的话”。
不要总想着写一句漂亮话儿。不要紧张。不要过多考虑读者会抛弃自己(这是库切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小说的毛病)。
各种写作的规律之类,别想太多。你如果每写一句话都要瞻前顾后,就像戴着镣铐跳舞,最后出来也是畸形的。
写了再说,哪怕写差了,写完再删。你要习惯这种流程节奏。
你的大脑和你的身体都要慢慢习惯写东西。把自己当成一架机器来训练。


读书类似于进食,写作类似于做力量练习。只读不写,你吃的东西就囤积在你体内,不变成肌肉;只写不读,最后把自己熬干了而已。
读书类似于看正确的运动员做动作,看优秀的画家画画。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美的。
但具体动作尺寸,得自己反复练习,才做得到。这玩意没捷径。


最后一句话:
孙莘老去问欧阳修,怎么才能写好。
欧阳修说:没别的法子,就是多读书多写,自然就好了。
欧阳修顺便吐槽说:世人写得少,又懒得读书,还指望每写一篇就比人好,如此当然没啥指望。
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这话记在苏轼《东坡志林》里,即,这是苏轼和欧阳修这垄断11世纪后半段中文的两大巨子,都认可了的专业意见。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2305736 发表于 2021-3-22 17: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人都面临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我书读得不少,但是我就是不会写,我写不出来」。
好比有些人知道不少方法,比如知道「人物弧光」是编剧塑造人物的一种创作技巧,它指的是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者变化,这种变化具备隐蔽性、动态性、对抗性和渐进性等特点;有些人也知道「三幕剧」,了解三幕划分的主要用途是帮助作者组织如何讲述故事的想法,让作者为最具冲击力的关键瞬间,找到最合适的发生地点。
然而当他们真正下笔的时候,依旧没情绪。为什么写不出来?因为没感觉,不敏感。
所以故事写作,终究是一门艺术创作。那么艺术创作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灵感。有一句话说起来,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是瞎说吗」!但如果你认真问很多编剧怎么来的灵感,他们往往会回答「就像是雷劈下来,啪一下,跟柯南一样」。感觉一件事过来,灵感就来了,但这其实是一种自嘲。个人认为,如果你想要拥有这种雷劈下来的感觉,获得这种「渡劫」的机会,前期其实是需要做一定准备工作的,它并不是一个随机的东西。
也就是说,如果你平常的积累够,你永远准备着,那你迟早有一天会被雷「劈中」。那么究竟做什么样的准备,才能让灵感的雷「劈」在自己身上呢?


一、如何让灵感的雷「劈中」我?
1. 用阅读培养敏感,锻造联想力
我的建议是,在写东西之前,先抛开那些有关如何创作的公式。因为对很多人,尤其是对很多写东西的朋友来说,写作并没有那么专业,有时候靠的真的就是灵感的灵光一闪。谈到如何培养灵感,总要有一个灵感的土壤,或情感的土壤,这实际上就是你平常的积累。
但相信许多人会有一种疑问,就是自己已经看了很多书,觉得积累挺够的,怎么就没有产生灵感?这个灵感为什么跟阅读的这些知识没有挂上钩呢?具体应该怎么积累呢?
其实,积攒情感和灵感的土壤这件事,是有方法的。
首先,对于写作的人来说,阅读自然非常重要。很少遇到不喜欢阅读,却很容易就能完成写作的人。但阅读又分很多种,这里说的阅读方式,并不是指做读书笔记,或者一条一条剖析之类的。阅读不一定局限于读书,书籍只是一种形式,其实我们在看电影、看漫画、和人聊天,甚至谈恋爱的过程中,都在吸取内容。
但充分吸取内容的前提是,要对内容很敏感。这种敏感是什么?
这就好比是我们在练功,等到练成以后,就会达到一种境界。这是一种看见内容本身,就能够产生联想的能力,它是一个整体。当你看见文字,就有画面,有声音;看见画面,脑子里就会有文字感;听见一段音乐,就有情绪,能脑补到那个故事的结尾画面。
这就是当你培养自己,让你的土壤足够肥沃、丰富之后,产生的联想能力。
有一个词叫「多愁善感」,它在写作上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当一个人总能为了一些小事热泪盈眶,为了一个简单的笑点哈哈大笑,那么这个人的情感就非常丰沛。要先让自己变成一个丰沛的人,再讨论写作,那么写作就会让你感到轻松。
所以在此之前,你需要先了解这个原始的东西,那就是一定要让自己变得敏感。
这种敏感在写作上会带来什么好处?
举个例子,一天你和朋友们在 KTV 聚会,这时候来了一个朋友,他是一个歌手,而且对于乐理知识、突击节奏这些都特别了解。接下来他唱了一首《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大家一听,觉得「不错,好听」,但情绪的波动并不大。结果又来了一个朋友,他刚刚跟女朋友分手,分手的原因是女朋友劈腿了。他是个破锣嗓,接下来也唱了同样的歌。在他唱完歌后,大家都纷纷表示自己感动不已。
之所以造成两种不同的反应,就在于前者没有情感上的浓烈,那么浓烈的情感会带来什么呢?就是当大家在表达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浓烈的情绪可以弥补一个人在技术上的缺陷。比如写故事的时候,有些地方只要情绪到位,情节上甚至可以不讲逻辑。对于读者来说,虽然阅读起来没有那么严谨,但是因为情绪到位了,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好作品。
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培养出自己的敏感和情绪,ta 在写作上就可以事半功倍。
2. 从自身内容偏好入手,打造多元审美
培养敏感和情绪,归根结底,是一个审美问题,而审美是需要锻炼的。那么怎么锻炼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幻影雷闪 发表于 2021-3-22 18: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的关键,实际上在于你以为自己读完书那个读明白了、想清楚了的思维状态,实际上和写成文章的思维状态,至少还差两个层次。


哈佛的心理学教授,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科普作家史蒂芬·平克写过一本非常非常好的写作指导书,叫做《风格感觉》。
这本书专门教专家如何把自己的知识写成人话。
在这本书里,史蒂芬·平克有过一个极其精准的论断: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中。
我们的思维状态分成三个层次:思维网思维树思维串
思维网最形象的表现,就是影视剧里边侦探们会用的「线索墙」。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1.jpg 当你确立了一个主题之后,把所有与这个主题相关的信息,都放在一起,信息之间的关联还看不明白,这样的一个状态,就叫做思维网。
侦探们建立了线索墙之后,你会发现他们的下一步,是在线索之间拉线。这一步的关键是确立线索和线索之间的逻辑关系。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2.jpg 如果所有信息的逻辑关系都确定了,那么这个时候呈现出来的,就会很像一个思维导图。
不要看思维导图张牙舞爪,如果我们把它梳理一下,它应该是一个树状的结构,由一个核心逐层向上扩散。
每一个信息,都能看出它鲜明的逻辑关系。
这个逻辑清晰的状态,就叫做思维树。


而我们平时更多用到的,实际上是思维串。
写作、说话、做事,往往都是线性的。
比如说你看一本书,虽然是一页纸,是二维的,但是如果把所有的句子都拉成一行,其实并不太影响我们的阅读。
随便拿出一句诗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如果我把它排成两行,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并不会对内容有太大影响。
做事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们往往是要先做一步,再做下一步,能够同时进行的动作很少很少。
这种线性的呈现,就是思维串。


这样说完,可能你就能理解了,为什么我们平时看完一本书,感觉自己读明白了,想清楚了,可是想要把书中的内容去实践一下,或者是想把读到的有价值的内容讲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的时候,会感觉非常吃力?
因为你只是思维网的状态(可能那个网还有残缺),而你需要的是思维串的状态,这中间你还差着工作量呢。
那些能写出来的人,其实就是花了更多时间,把思维网梳理成思维树,又把思维树梳理成思维串。
所以读书和写作正好是个镜像的关系,读书是把线性的语句打散,纳入到我们网状的思考中。写作则是把我们网状的思考,再收拢成线性的语句。
所以读完之后再写呢?那就是思维串→思维树→思维网→思维树→思维串,要这样走一个循环了。


在其他人的回答中,给出了很多很多的好方法,你会发现,每一种方法,其实都是在帮助你构建思维网、思维树、思维串其中的一种。
摘抄、做卡片、在书上画线,这些方法都是为了帮你从书中收集有价值的内容,构建你的思维网。
也有人习惯用白板或是便利贴。
甚至于有知友的建议是「憋」、「酝酿」,其实也是在用一种更慢一点的方式在构建你的思维网。
做思维导图,列提纲,其实都是在把自己的思维网转化成思维树。
而如何把思维树转化为思维串,其实更接近我们狭义上讲的写作技术了,这个方法就更多种多样一些,不同的作者组织材料的方式可能都不一样。


思维树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层次,可是又常常被我们忽略,大概是因为小的时候老师总让我们写作文之前先列提纲,这个痛苦的经历伤到我们了。
所以很多朋友现在写作时,总会想着「跳步」,就是能直接把松散的材料变成流畅的文字,可是如果没有中间构建思维树的这一步,直接由思维网转变成思维串,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也问过擅长写作的朋友,他们写东西往往有两种「套路」。
一种是想到一个主题,先在脑中构思大纲,然后发现哪些具体内容可能脑中还不够,于是再去填补。
一种则是先不去想大纲,而是根据这个主题,自己和自己玩头脑风暴,把所有觉得可能有用的内容,哪怕是碎片的词和句子,都收集起来,把它们归拢在一起,慢慢就能梳理出一个大纲的结构来。
所以我们写文字,内容是肉,结构是骨,修辞是皮,缺了哪个都不像个人。但是大致就这样两种路径,一种是先有骨架,再去找到血肉让它丰富起来。一种是先有血肉,再去找到骨架让它立起来。
最后再给它披上一层皮。
所以思维网是哪个丰富血肉的状态,思维树是找到骨架的状态,转化成思维串则是披上皮,正式成为人形的状态。


很多写作者熟练了之后,可能不需要这样机械地一步步来。
比如有的人博闻强记,拿到一个主题,就开始从脑子里往外蹦知识;
或者有的人逻辑很好,拿到一个主题后,脑中自然就想到了第一、第二、第三。
看起来他们并没有刻意地去实现这三个层次,但是拆解出来的话,他们还是在不自觉之间,完成了这三个步骤。


会感觉写作很困难,很可能是因为你忽略了思维树的重要性。你想要直接从思维网就跳到思维串。而你应该去做的,就是一步步来,在想到一个主题后,先去丰富自己的思维网,再去建立自己的思维树,最后转化为思维串,也就是流畅的文字。


当然,找到方法,还是需要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达到你希望的写作水平。但是说清楚这三个层次,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这样能帮你找到一种容易上手的办法,而不会把写作看成一种很玄妙的东西。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章鱼读书」,查看更多文章。
回复「书单」,给你看我的精选书单。
回复「读书」,给你看我的高效读书方法。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980561 发表于 2021-3-22 18: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句泄气的话。
写作困难的原因可能很多。
书读得少只是其中一部分。
同时,读书看书明显比写字写书省力。
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去划等号。
如果是写某一类型某一题材的文字迟迟没有感觉。
那就只能集火而攻,挑选一些适合自己风格(华丽、素朴、诙谐、严肃等)的相同类型书籍看,看别人的铺陈转接,看别人如何安排相应的元素和推动文字进一步写下去。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进行练笔,模仿对方的用语习惯(成名作家一般都有自己的常用风格,比如金庸的小说就很少用“了”、“的”、“地”、“得”这类助词,如果想模仿或者练习他的文字风格,首先就得避开这一类助词的频繁出现),写一段相仿的故事和文字,以加深自己的理解。
然后,体验和深入生活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这样可以增加自己文字的厚度深度。
川人习惯把闲谈说成摆龙门阵,三人五人一起谈聊,可以说的,可以听,可以思考的东西真真不少,如果能把龙门阵这种机会利用好,短短几个小时,能为写作积累不少生活素材了。
以下几段文字表达出自我去年回老家帮忙,然后大冬夜嘛,天又冷,几个人坐在一起,一边烤火、喝茶,一边谈聊。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是很随意跟大家聊天,聊啊聊,话题从二师兄的市价飙升转到村镇当地的鸡鸭肉市。不经意间,就听到了好一些关于我们村子早年艰苦生活和吃喝等杂事,这些初始素材——后续如能搜集到更多的,就能增加足够的细节感、生活气息。
像这些,在吹牛扯天谈聊中,发现和搜寻生活素材就是一种码字加分项。
相关的素材短期不一定都能用上,但潜力大,可使用的范围也广, 搞二次创作的小说,搞地方乡镇主题汇总,研究周边人物变故,进攻非虚构故事,都有它们对应的潜力。
我家大伯公今年80岁,他说,六几年,年节都难得见大肉(指猪肉,我们村老一辈喜欢把猪肉叫成大肉,具体原因未知),整个村穷得叮当响,他亲眼见到一个邻居家的长辈饿得发慌发懵了,把晒干的番薯藤和叶一起放锅里煮熟,这些多的东西,没油没盐的,换成今天的我们难以下咽,但那个长辈哼哼哧哧吃了满满一盆。
猪油。
油腻腻的。
很多人视为洪水猛兽的东西。
在我们村里,曾被许多老人家视为美味佳肴,有一个太婆级的老人家,受过去生活的影响,她做菜都是清汤寡水的,然后米粒菜碎吧一一吃干抹尽,见不得半点浪费,这种简朴作风一直到持续九十年代末才有所转变。那些年的冬天,天很冷,老人吃饭的时候喜欢挖一勺子猪油拌在饭里一起吃,滋养肠胃,从前那些没有油水的饭菜,饱腹感其实挺差的……
当然,具体的方法还有很多。
包括但不限于进行好词好句摘录,对自己欣赏的文字、对那些公认的精彩片段,进行多次朗读(尤其是那些你比较欣赏和喜欢的文字,多读之后,对遣词造句会更多收获,对方笔法、脉络、表述好在哪,更清晰明了),以达到提升语感,强化对部分句式、词汇的领悟力、感受力。同时,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笔进行圈画、批注(包括查拼音、词义、抒发个人感受等)等。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1.jpg 抄、读、圈画,这三个是偏笨的方法。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2.jpg 这是我表示读过的部分记录
我也做过几年(后来变懒了,现在有一年多没有做过)。
空口说,大家都会,我就直接贴图吧。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3.jpg 这些都是我做过的摘录一部分,很容易就找到了,16本。虽然字很丑,但抄录时都是老老实实地抄,抄的时候,只看着内心的阅读感受,觉得好,有触动,就抄写,就诵读。没有的,哪怕是大家,是名家,是公认的好篇章,我也不会强迫自己去写。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4.jpg 那这样去做去坚持一段时间后。
有没有用呢?
有的。
就我自己来说,我的用词向简洁简朴靠拢,写字时候会下意识地少写一些长段落,多用短语、短句。同时,能简单去说的,我会尽量简单表达。相对应地,个人的视野也开阔了一些,对常见的经典文字、传世诗词等,印象和识记能力都增加了……
具体文字表现力如何,我在这篇回答的后尾附上了我的两篇过万赞回答,都是主打亲历的真实故事,有自己的情感在里面。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看一下。
另有一些,很可能是本身就写得少,思路不明晰,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怎么写,写到哪。
想提升写的能力,频繁看和动手写,两者互为基石,不能偏废。
多看少写则眼高手低。
脑袋有想法,手里跟不上,无法驾驭笔下的文字。
多写少看则冤枉路多走。
书里有无数前辈先贤的智慧和尝试,套路。
诸多可学可借鉴的地方。
放弃多看,类似于会开车的人主动放弃四通八达的大道,一股劲奔向羊肠小道,把自己逼入死胡同。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5.jpg 为什么说书里很多事情值得借鉴。
这里,我想请出一位中文笔头表达能力宗师级的人物汪曾祺先生。
他的小说和散文,文字可以学习参考的地方非常多。
加上他本人擅长吃喝、擅长做吃喝还擅长画画。
写字行文,不仅有画面感,还很有味道。
我本想把这棵山丹丹带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铁锹,把老堡垒户的开满了蓝色党参花的土台上刨了个坑,把这棵山丹丹种上了。问老堡垒户:
“能活?”
“能活。这东西,皮实。”
大青山到处是山丹丹,开七朵花、八朵花的,多的是。
山丹丹开花花又落,
一年又一年……
《山丹丹》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槐花》
上面是引自汪曾祺《人间草木》的几段文字。
汪老先生中后期的文字非常朴实,善用口语短语,行文精简,那些可有可无的话,通通没有。无论是看还是开口朗读,都非常舒服。同时很注重留白留有余味,不把话一一说完——但要说要表达的都在那里了,剩下的读者也能体会出来。
一句话,阅读体验感很棒。
就说前面的槐花吧,汪老先生走笔寥寥,说到后面,以一句“玉渊潭的槐花落了”结尾,明着写花,暗里写的还是文里的那对养蜂人,他们像槐花一样,年复一年,来来去去。像这样的留白和余味,是写东西时非常高的技巧。非常考验取舍和功底,也很需要锻炼和打磨,以便达到一种技法自然,和文脉浑然一体的效果。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6.jpg 以往也看过汪老先生的代表作《大淖记事》,试引若干句子段落,再次佐证个人观点。
十一子的牙关咬得很紧,灌不进去。 巧云碰了一碗尿碱汤,在十一子的耳边说:“十一子,十一子,你喝了!” 十一子微微听见一点声音,他睁了睁眼。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 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
(出自《大淖记事》,第六节)
(这一段话的余味和留白出在哪里,出在“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就这样简简单单十几个字,把巧云对十一子的那种紧张感和关爱在意写活了。余味怎么出,留白留多少,哪里该铺陈,哪里该断舍,都是很见功夫的事情,这里头,天赋和磨练,缺一不可。)
放鸭是很苦的事。问放鸭人,顶苦的是什么?“冷清”。放鸭和种地不一样。种地不是一个人,撒种、车水、薅草、打场,有歌声,有锣鼓,呼吸着人的气息。养鸭是一种游离,一种放逐,一种流浪。一大清早,天才露白,撑一个浅扁小船,仅容一人,叫做“鸭撇子”,手里一根竹篙,篙头系着一把稻草或破蒲扇,就离开村庄,到茫茫的水里去了。一去一天,到天擦黑了,才回来。下雨天穿蓑衣,太阳大戴个笠子,天凉了多带一件衣服。“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远远地,偶尔可以听到远远地一两声人声,可是眼前只是一群扁毛畜生。有人爱跟牛、羊、猪说话。牛羊也懂人话。要跟鸭子谈谈心可是很困难。这些东西只会呱呱地叫,不停地用它的扁嘴呷喋呷喋地吃。可是,鸭子肥了,倪二喜欢。
(出自《鸡鸭名家》)
(这种长段子也是汪曾祺先生常用的方法,引一句话,以一种类似自言自语的形式,自问自答,然后再丰富蔓延开去。行文之间,短语错落,看着段子很长,但详略得当,用语依旧保持精简,能简单说的决不复杂化。)
“养鸭是一种游离,一种放逐,一种流浪”、“一去一天,到天擦黑了,才回来”,类似的句子和用语都是高度凝练的,有态度,有取舍,读起来很舒服,并不烦躁。
(换一个人去写,游离、放逐、流浪,这三词六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码字词汇积累量、用词精准率,能到汪曾祺先生这样娓娓道来不紧不慢的,真心不多。
那一个“擦”字,用以往学生时代的语文考试来看,好在哪?好在化静为动,把时间和天色的流逝变化感写出来了。当然,你也可以写成“快”,意思差不多,但擦字显然更有味道。这里面,同样涉及到了一个人对不同词语和地方词汇的精准度、巧妙程度。
古人有一字之师的说法,认为有些字眼用得巧妙精准,会让整篇诗文提升一个档次。换成当代,对文字一道的打磨与取舍,也是很重要的事。)
另一个是白薯大爷。他姓白,卖烤白薯。卖白薯的总有些邋遢,煤呀火呀的。白薯大爷出奇的干净。他个头很高大,两只圆圆的大眼睛,顾盼有神。他腰板绷直,甚至微微有点后仰,精神!蓝上衣,白套袖,腰系一条黑人造革的围裙,往白薯炉子后面一站,嘿!有个样儿!就说他的精神劲儿,让人相信他烤出来的白薯必定是栗子味儿的。白薯大爷卖烤白薯只卖一上午。天一亮,把白薯车子推出来,把鸟——红子,往安乐林一挂,自有熟人看着,他去卖他的白薯。到了十二点,收摊。想要吃白薯,明儿见啦您哪!摘了鸟笼,往安乐居。他喝酒不多。吃菜!他没有一颗牙了,上下牙床子光光的,但是什么都能吃,——除了铁蚕豆,吃什么都香。“烧鸡烂不烂?”——“烂!”“来一只!”他买了一只鸡,撕巴撕巴,给老王来一块脯子,给酒友们让让:“您来块?”别人都谢了,他一人把一只烧鸡一会的工夫全开了。“不赖,烂!”把鸡架子包起来,带回去熬白菜。“回见!”
(出自《安乐居》)
(用语偏口语化和烟火气息,在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表现很明显。像是中间谈论到吃喝,烧鸡怎么样,没有直接描写,就靠白薯大爷和吃瓜群众们互动,寥寥数语,就把那只烧鸡写得馋人三分。从古到今,吃货层出不穷,写吃喝的人也多了去,新时代标榜美食作家的更是多如牛毛。但很多都是注水和搞才子才女人设的,干货很少。这个不用我多说,好不好,耐不耐读,相信大家信手一翻就有直接的观感。)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出自《端午的鸭蛋》)
(他写家乡高邮的咸鸭蛋,看那些用词,精准中透着自己的自豪,对咸鸭蛋这种地方特产的喜欢之情跃然纸上,前面都是在介绍,说它们不像别的发干、发粉,渐渐发力,说起相关吃法,“带壳切开”——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想想用别的字来替代这四个字,看看哪个更生动,更简短,更能准确描绘,末了来了一段经典的动作,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走笔至此,画面感满满的,咸鸭蛋我们没看着没吃着,但那笔墨间的色香味,老诱人了。老先生要是年轻几十岁,写美食类分享和推文,妥妥的100万+起步)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7.jpg 个人是觉得,从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入手来尝试写东西,比较容易培养写作的一种状态、放松和洞察力。
是的,写作是需要放松,也需要一种洞察力。
人在写自己熟悉的事物时,因为有过往生活的积累,往往能写出一定的情感在里头。在知乎看个人经历类回答,很容易发现这点。有的答主可能别的回答不咋滴,但一涉及到自身熟悉的内容,就写的引人三分,原因就出在书写的时候足够放松和熟悉。
强如汪老先生,回看他的全部创作,基本上是围着三大方向来写东西,老家高邮(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他的小说中,以高邮为背景的超过三分之一的份额,这还没有算入他笔下的怀乡类经典散文)、西南联大生活(在《人间草木》这本书里,他写了很多关于西南联大的生活,比如《西南联大中文系》《闻一多先生上课》等)和美食(这个实在太多,就不举例了),这些都是他熟悉的地方、人和味道。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8.jpg
我在西南联大是一个不用功的学生,常不上课,但是乱七八糟看了不少书。有一个时期每天晚上到系图书馆去看书。有时只我一个人。中文系在新校舍的西北角,墙外是坟地,非常安静。在系里看书不用经过什么借书手续,架上的书可以随便抽下一本来看。而且可抽烟。有一天,我听到墙外有一派细乐的声音。半夜里怎么会有乐声,在坟地里?我确实是听见的,不是错觉。
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我也许会成为一个画家。如果考不取联大,我准备考当时也在昆明的国立艺专。
出自《西南联大中文系》,笔墨之间,除了一代先生风采跃然纸上,也有汪老学生时代的心路分享。


有的人,文字不坏,但读着不舒服,原因无他,就是绷得太紧了,说点玄一些的话,你写的时候是什么状态,读者(虽然不是全部)是能通过你的文字感受到的。
再有些人,明明是故事亲历者,但要分享和描写故事吧,总是捡了芝麻忘了西瓜,明明更大更好的看点和刺激点在那边,他/她只顾着说手头的芝麻,缺乏对什么是芝麻、什么是西瓜、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的洞察判断力,这就是很吃亏了。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9.jpg 用武侠人物来说,就好比大家都捡到了一本《凌波微步》,
韦小宝十之八九在看什么裸女图,跟人分享也是这类心得体会;
段誉则容易沉迷在神仙姐姐的“指引”,指引好,他就能学,指引不好,他就学不下去;
换成杨过袁承志,已经在认认真真研学了,搞不好还能研发一套自己的步法。
韦小宝和段誉笨吗?
不笨。
都是相当聪明的人,尤其是小宝,简直一个人精。
这里边的观察和产出差异,就是他们行为里的不同偏好和洞察判断上。
而我们要学的是,像星爷在大话西游做的那样,我只是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以改变我对以往事物的看法。
然后,试图从一堆芝麻的乱象中。
找到最应该表达的西瓜。
成为一名合格的吃瓜群众。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10.jpg 再有一些。
自身不适合写作。
这个是没办法了,人除了要自信,也需要自知。
有的人擅长与人打交道,有的人擅长跟数字打交道,有的人擅长跟文字打交道。
这里头,部分是先天禀赋影响,部分是个人性格使然。
生活上,有的人故事和经历不少,私下里也能说会道。
但一到要自己动手写了吧,就吭吭哧哧的不利索了,这也是因为他的文字转化能力不行。
我觉得承认自己某一些方面不好或者有缺点,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找出来,用对症的方法去改善就好了。
实在改变不了。
那么,接受它。
人无完人。
赐予我力量,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
赐予我勇气,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
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
上面这段话本身带有宗教上的色彩。
但用到个人修身处世码字上,同样可以。
共勉。






既然人都会死去,那为什么还要活着呢?你发现过自己狗子的什么秘密?前面提到的个人文字。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一下。


我的知乎专栏夏花。
也在持续记录义工探访时,触动的故事。




一盐压百鲜。
故事本身也很有力量。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11.jpg 作者孙频。
非常年轻,1983年生人。
从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产出一百多万字的中短篇小说。
这本《盐》精选了她最近十年的6部精彩中篇。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12.jpg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慢ban拍 发表于 2021-3-22 18: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明显,题主把“阅读”当做了“写作”的充分条件,认为只要阅读数量足够多,就可以达到写作很轻松的目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写作是把自己内心的东西通过文字输出的过程,就像是卡车拉货,首先要有货,其次要有车。
不可否认,阅读确实是能快速充实我们内心丰富度的一种做法,再加上看电影、听故事和自身经历,综合起来形成了我们的精神特质。
虽然看起来问题的重点在于如何解决写作困难的问题,但实际上题主的重点在如何阅读一本书,来让自己写作的时候更加轻松自如。我认为如何将读过的书消化吸收以及再次利用才是题主提问的重点所在。
所以,结合我自己的经历给题主一些建议。
第一,拆解模仿名家的文章。

这种方法也叫作“富兰克林写作法”。富兰克林在十几岁的时候家境比较贫寒,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渴望学习知识,挣来的工钱有一半都拿来买书。而且他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会把看到好的文章收集起来,先认真阅读和理解,然后把每句话都从纸上剪下来,按照自己的理解再去拼接和重写,几乎每篇文章他都要写上五六遍,直到达到和原文一样的程度。
富兰克林写作法和《认知天性》这本书中提到的方法不谋而合,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比起反复阅读,检索和回想对于记忆会更有效,因为检索会强化记忆,并且阻止遗忘。就像我们以前面对测验和考试,虽然考试中在脑中检索的过程很痛苦,但是考试之后对于我们那些思考过的问题印象却很深刻。
可能会有人担心这样重写会不会失去自己的风格,这一点完全不用担心。通过检索这种方式进行重写,就像我们吸收吃掉的食物,它们会被分解细化,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第二,扩展阅读。

在问题描述中,题主列举了一些自己读过的书,但是大多数都是文学书,这样根据自己兴趣来挑选书来读,虽然表面看起来还不错,阅读的数量也不少,但是很容易就会落入“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指的是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蚕茧一样的“茧房”之中。简单点来说,如果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自己的知识面就会越来越窄。
还是用卡车拉货来比喻,只看文学类作品的后果,就像是从自行车换成电动三轮车,虽然装备改善了一点,但车子同样是空载。通篇华丽的辞藻,但言之无物。只是个文字花瓶罢了。
《福尔摩斯探案集》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根据这部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也非常受欢迎。在华生与福尔摩斯的相处中,华生意外的发现,福尔摩斯居然连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样的常识都不知道。但是对于毒剂知识、地理学知识、化学知识、英国法律知识却有着超出常人的认知。福尔摩斯这个角色有着惊人的魅力,当柯南道尔在作品中结束他的生命之后,疯狂的粉丝们甚至疯狂地朝柯南道尔的住处扔石头砸玻璃,迫于压力,最终福尔摩斯又复活过来。
显而易见,之所以福尔摩斯有着如此迷人的魔力,全都是因为柯南道尔的塑造,如果柯南道尔没有如此渊博的知识,也不会在作品中写出一个有着如此知识结构的角色。
所以,如果想要写出满意的作品,就不能仅凭兴趣只阅读文学类的作品,拓展写作者的知识结构同样重要。
第三,建立素材库。

题主在问题描述中写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更加有效果,能在写东西的时候更加轻松自如,在这里我所理解的效果,是指读过的书能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能在需要的时候,成为自己笔下文章的骨肉。
用什么办法才能达到上述的效果呢?
答案是,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那我们的素材库为了达到目标,要有什么标准呢?
    要容易检索;要准确记录素材的出处;要记下当时自己的想法;容易整理;
现在有很多笔记类的应用,比如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各有各的优劣,看自己的使用习惯,我自己用的印象笔记。我曾经尝试做出一个xMind那种可以各个节点自由链接的可视化操作素材库,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作罢。
不过后来机缘巧合,学到了一种也算蛮不错的素材库的写作方法。就是将每一个素材结构写在一个电子备忘录上,每一个结构包括素材原文、素材出处、关键字等要素,然后可以根据素材类别放入不同的文件夹进行分类。当需要的时候,可以使用软件自带的搜索功能和文件夹分类进行提取。
第四,自由写作。

题主在描述中提到,自己在反省中发现读书的时候会全部接受而缺乏思考,所以我提出的第四个建议就是自由写作。
自由写作这个方法来源于我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快书写,慢思考》,这本书就是教给读者如何将脑子里的东西转化为笔下的文章,最核心的方法就是通过身体的机械性动作来超过大脑的反应,让大脑发挥更大的效用。
书写就是思考的过程。人在写文章的时候,一定是因为头脑中有了想法,然后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很多人在写东西的时候,会下意识的对文章的好坏进行评判,以至于不能完全将头脑中的想法全都写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书中给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
    轻松写;不停地快写;设下时限;以思考的方式进行书写;跟着脑袋里的想法走;
在写作的时候,给自己设定5分钟或者10分钟的时间,进行一次写作冲刺。在这段时间里快速书写,不要停止,就算是废话也不要停止。在写作的时候不要有写作包袱,随便自己写的是什么,可以写完之后再进行整理。跟着脑子里的想法去写,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和书写,只要不偏离大主题就行。
还有一种方法,书写马拉松
这是会让人精疲力竭的一种书写方法,连续书写两三个小时,直到将自己脑中的所有想法都写出来。当你把自己很容易想到的东西写完之后,就会强迫自己挖掘更深处的素材。
希望这四条建议能帮到题主,卸没人腰。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xungmaa 发表于 2021-3-22 18: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想说,好巧,我也是。
从小热爱阅读,痴狂到,家里没有多少课外书时,将几本作文书翻来覆去的看,想手法,想用词,想作文背后折射出的形象。所以从小到大作文一直很好,曾经得过正规比赛的全国作文一等奖(最高)。
后来,考上大学,渐渐不写了,等到再写时,就有一种无处下手的感觉。这个时候,我在杂志上看到了萨拉.沃特斯的十条写作法则,解开了我的疑惑。与君共勉。


<hr/>萨拉·沃特斯的10条写作法则
1.疯狂般地去阅读。但同时尝试去分析这本书——这是有难度的,因为一部小说越好和越有趣,你就越难意识到它的手法。无论如何,尝试去发现这些妙笔是值得的,它们可以被运用到你自己的作品中去。我发现看电影同样也是由启发性的。几乎每一部现代好莱坞大片都是无可救药地长和松散。在想象中尝试去对它们做大幅度地删减,这是训练说故事的技巧的一个好方法。
2.疯狂般地去删减文本。少即是多。我经常阅读手稿——包括我自己的——读到第二章时有了这个想法:“这才是这部小说应当开始的地方。”关于角色和背景的大量信息可以通过小细节表述出来。当你去写其它故事时,你对一个场景或一个章节的好感将会消褪。从专业的角度去喜欢它。
3.把写作当作一份工作。要有自律。很多作家对此表现得有些强迫症。格雷厄姆·格林每天写500字,广为熟知。吉恩·普莱迪午餐前完成5000字,然后下午去回复粉丝的邮件。我一天的最少量是1000字——有时很容易完成,有时坦诚地讲,就像是在硬挤牙膏,但我会一直坐在我的书桌前直到完成目标,因为我知道这样做我离写完这本书就又近了一步。这1000字内容可能写得非常糟糕——它们常常是这样的。但是然后,翻开这些垃圾文字并修改它们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4.写小说不是“自我表达”或“治疗”。小说是写给读者的,写小说意味着狡猾、耐心和无私的付出。我把我的小说想象成类似于游乐场之行那样的东西:我的工作就是在第一章的开头就把读者带入他们的汽车中,然后让他们在一个仔细安排好的跑道上以一个精心设计的速度驶过各种场景和惊喜。
5.尊重你的角色,即便是小角色。在艺术中,正如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他们各自的故事的英雄;思考你的小角色的故事是值得的,即便他们与你的主角只有微不足道的交集。
6.叙述不要拖沓。角色要有个性,但要有针对性——就好像各种手指头之于绘画的作用那样。 想一想希罗尼穆师·博斯的《受嘲弄的基督》,这幅油画中耐心的正在受苦的耶稣被四个危险的人物贴身围着。每一个角色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每一个 都代表了一种类型;放在一起他们述说了一个更强有力的故事,表现手法很紧凑和简洁。
7.不要写过头。避免冗余的短语,令人分心的形容词,和不必要的副词。特别是写作新手,他们似乎认为写小说需要一种类似于华丽的散文的文体,完全不像任何你能够在日常谈话中听到的语言。这是对小说的特色的误解,它可以被法则一驱散。例如,阅读科尔姆·托宾或科马克·麦卡锡的一些作品,就可以发现故意使用如此有限的词汇竟可以产生如此震撼的情绪冲击。
8.节奏是至关重要的。优秀的作品还不够。学生也可以写出一页精心打磨的散文;他们有时欠缺的是一种引领读者开始一趟旅行的能力,一次长途旅行中所包含的所有地形、速度和心情的改变都在其中。又一次,我发现看电影是有帮助的。大多数小说喜欢使用电影的表达方式,拉近、停留、后退、前进。
9.不要恐慌。 一部小说写到一半时,我经常会经历一些毛骨耸然的恐怖时刻,当我仔细考虑面前屏幕上的胡话时,我看到了更多东西,批评中的嘲讽,朋友的尴尬,职业生涯的失败,收入的减少,房子被收回,离婚,它们接二连三地闪现。面对这样的危机时刻继续工作最终总让我得不到结果。离开办公桌一会儿会有帮助。和人谈论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在陷入困境前回想起我尝试去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几乎每次长途漫步总可以让我以一种略微不同的新方式去思考我的手稿。
10.天赋胜过一切。如果你是一位真正出色的作家,所有这些建议都无需你去采用。如果詹姆斯·鲍德温认为他应当要再去润色一下他的文本,那他永远也无法写出《乔万尼的房间》(Giovanni’s Room)的那种浓烈的抒情强度。没有“写过头”的散文,我们永远也不会有狄更斯或安吉拉·卡特那样语言丰富的作家。如果每一个人都节约使用他们的角色,也就不会有《狼厅》(Wolf Hall)。不过,对于剩余的我们来说,遵从规则依然是重要的。而且,重要的是,只有理解它们服务于什么和它们如何产生作用,你才可以尝试去打破它们。
萨拉·沃特斯(Sarah Waters,1966年7月21日-),英国小说家,以创作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的小说而出名,如《轻舔丝绒》(1998)与《荆棘之城》(2002)。
作品:
《轻舔丝绒》(Tipping the Velvet)(1998年)
《半身》(Affinity)(1999年)
《荆棘之城》(Fingersmith)(2002年)
《守夜》(The Night Watch)(2006年)
《小小陌生人》(The Little Stranger)(2009年)
原文出处:http://topic.kibey.com/view/74963




<hr/>喜欢的话请点个赞同,新人也想体验一下有赞的感觉(´。• ᵕ •。`) ♡


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1.jpg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通痛、 发表于 2021-3-22 18: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你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写作却没有提高那你就应该想点读书以外的办法比如“聊天”。写作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圣经》里有一句话说“心里满了就说出来。”用在写作上就是“心里满了就写出来。”
写作的本质其实就是在纸上倾诉,在我们这个时代则是在键盘和屏幕上倾诉。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去学习写作。你首先要确定自己有倾诉的欲望,这种欲望是写作的真正基础。你不是因为读了很多书才要去写作,相反你要有迫切的愿望去表达,去展示你的内心,倾诉你的喜怒哀乐,你才会去写作。
如果你确定你想要去表达,而你又觉得你表达的方式让自己不满意,你该做的就是去说,因为说就是表达。你可以试着养成自言自语的习惯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尤其是做到自己跟自己交谈,这是从客观的角度把握你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一个捷径。然后你要尝试着去对人说。
读书在学习写作这件事上其实是非常笨的一个办法,而聪明的方法是交谈。交谈是找到你自己声音的最好办法。当你学者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自己的内心的时候,你会渐渐找到你自己的形象。而当你开始跟人交谈的时候,你就能渐渐找到你自己最舒服的声音。这种声音将成为你文字的“调性”。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声音,这种声音你可以通过阅读感受到别人的,然后转而为自己所用。但你能够驾驭别人的声音的前提是你自己要对声音有一个取舍。这种取舍的前提就是你声音的“调性”。
任何一个不鼓励别人去说话的人他的写作能力都不会很高,因为文字虽然有自己的旋律性和节奏,但归根结底依然是语言。是语言就能能够大声说。福楼拜说“能大声念的文字就是好文字”这句话用在这里就是“你能坦然的说出口的话,也可以写在纸上。”
如果题主想要写作,是因为自己喜欢而不是迫切的想要靠它赚钱,那我给你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去跟你的朋友聊天,把你看过的书,遇到的事,你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讲给别人听。如果他们愿意听你说你就是有天赋的。如果你能在吃饭喝茶喝咖啡的几个人中间,自然而然的让人们安静下来听你说,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掌握了写作。
写作就是在纸上倾诉,所以千万不要相信结构和设计,不要去设计格言,也不要去谋篇布局,你要找到的第一是你自己的调性,第二是自己的心声。只要确定了你自己想说什么,然后再用你自己的声音把它讲出来。你就已经掌握了写作的三分之二。
最后一件事就是学会不出声让自己在键盘上侃侃而谈。这是一个质的跨越,但其实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前两件事。为什么王尔德说“我凭本事写作,靠天才活着”?因为王尔德就是时时刻刻都在磨练自己的声音,他是公认的即席演说家,只要他开口别人就只剩下听了。王尔德就是一个找到了最迷人的语言调性的人。
如果你想要领会语言的调性,那么我再推荐一个捷径,那就是看话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话剧,你去听英文版的声音,莎士比亚写的是诗体戏剧,他的整部戏都是诗。你去感受那种声音本身的抑扬顿挫。如果你觉得英语的声音缺乏代入感你可以听过原声之后去看朱生豪的译本。去体会诗当中体现出来的声音之美。
如果还觉得太累,那你可以看看中文配音版的《梅菲斯特》。这电影和原著小说也很有趣,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里边男主角演的《浮士德》,所有的台词都是中文而且是声音最华丽的童自荣配音。你去听那些声音你就能感受到文字自身的旋律性了。
说到底写作和说话从目的到手段都是一样的,说话是要让更多的人倾听,写作则是要让更多的人阅读。要让人们听你说话你第一要值得别人关注,这就关系到你的形象,但很多人为了让别人倾听自己就去夸大自己的形象。塑造一个远比自身高大的人设,这其实是非常愚蠢的,因为你之所以值得关注第一是你谈的东西有趣,第二是你说的话本身有趣。如果你想靠“谁在说”而不是“谁说了什么”来获取听众,那你从一开始就失败了。因为一切读者的欲望都是不断增加的,为了他们继续听你就不得不跟自己的人设赛跑。当你被人设远远的抛在脑后的时候,你就完了。
所以一定要遏制自己的的这些虚妄念头,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值得别人关注,你可以引用。引用是一个内心羞怯的作者张开嘴或者拿起笔最好的办法之一。当你体会到什么叫“在别人的声音呐喊”的时候你就能驾驭“引用”。而如果你能够驾驭那些伟人的声音,你也就基本上掌握写作的技巧了。
所以具体到题主,你需要的首先是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说,第二是学着如何体面、有趣的表达你的各种想法,第三才是学着掌握文字自身的旋律性和节奏感。最后就简单了那就是把你心里想的写下来。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三尺微命 发表于 2021-3-22 18: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困难不是因为读书少,而是因为你没有理清写作思路。
理清写作思路是一个作者把自己想表达的思想、观点清晰化、条理化的过程,是作者对文章的整体构思过程,比如开头写什么,怎么过渡,怎么围绕着主题把素材组织起来,行文到某处是不是要照应下前文,结尾又该怎么写等等。
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最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没有思路、写不出来,思路不清晰,写着写着跑题了,甚至思维混乱,东拼西凑。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思路问题呢?
我们分两种情况来看,第一种情况,其实你知道自己想写什么主题,只是不知道内容该写什么,从哪里下笔,那我们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构思方式。
因为写作其实就是把你思考的内容表达出来。那么什么是思考,思考其实就是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想办法给出答案。
那么写作是什么?
答:写作就是边问边答。
写作的过程就是:你想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或者困扰你的问题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呢?该怎么办呢?
工作上,比如我们要做工作规划,这么做?
那么可以先问自己,这个月你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比如怎样做才能让我的公众号一个月涨 10000 个粉丝?这是我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该怎么做了。
问:有预算吗?
答:没有。
问:那不需要花钱的方法有哪些?
答:可以做带有分享机制的活动。
问:那这种类型的活动同行做过哪些?
答:自己去找同行做过的,然后研究一下,分析哪种最适合你。
这样就能知道当下你该做什么样的工作规划了。
你看,从上到下、边问边答是不是一个很好用的方法呢?它就像一个钩子,能把你的思路给钩出来。
再举个例子,假设我给你介绍了一个男朋友,觉得他很优秀,很适合你。这时你会问:怎么个优秀法,又为什么适合你?我会告诉你,他一表人才、聪明能干、心地善良还跟你很有缘。你又再追问,这都怎么看出来的呀?我掰掰手指说:说他一表人才吧,因为他长得高,有 1 米八,在学校里是公认的校草;说他聪明能干吧,因为他工作升迁快,工作能力强,他还擅长数学,奥数竞赛拿过奖;说他心地善良吧,因为他经常参加公益活动,有爱心,而且他还养猫;说他跟你有缘,是因为你们来自同一个地方,还同年同月同日生,再有缘不过了。
当然你可能会对我的观点持不同意见,但是你能够清楚地了解我表达这些观点的原因,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我也能一直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听我讲下去。这就是自上而下来构思的好处。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