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从《小舍得》看现实题材创作的“舍与得”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官方 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21-5-4 10: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样,有舍才有得”……近日,现实题材电视剧《小舍得》热播,围绕基础教育、代际关系等问题,在网络上引发多轮探讨。“这部剧着重强化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达成与观众的情感共鸣。”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闫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观众从虚构的镜像中看到了现实的自我,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舍与得”的辩证思考。

现实题材凸显“存在感”

继讨论中考、高考的《小别离》《小欢喜》后,“小”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小舍得》,选取了“小升初”阶段为故事背景,同样聚焦子女教育这条主线索,以三个不同家庭为缩影,探讨着差异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同时,延伸出原生家庭、代际关系、职业发展等社会问题。

在《小舍得》中,探讨的两大话题包括基础教育的方式与意义,以及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产生的影响,使其迅速引起大众关注。“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演出,突然一个观众站起来了,其他观众为了能看到演出,也不得不站起来。”当剧中台词引用“剧场效应”来描述核心探讨的教育现象时,更是引发大众的热烈讨论。

教育作为基本民生话题,是每个家庭都绕不过的问题。近些年来,聚焦教育领域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不断涌现,除了“小”系列三部曲,聚焦“幼升小”的《陪你一起长大》,关注高中生成长的《少年派》等作品都广受关注。

这些作品聚焦升学教育、亲子关系,话题垂直但内容多元,关注点细分至教育的各个层面和阶段,能够将这些社会痛点转换为戏剧冲突,迅速获得高关注度和高讨论度,凭借着话题先行、情感共鸣等优势,在影视市场里“存在感”十足。

映照生活展现“当下感”

因题材的特殊性,现实题材作品总是更容易受到创作者和观众的双重青睐。但仅仅有话题性还不够,能够成类型发展并取得普遍认可,还是在于这些作品作为烛照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所展现的独特“当下感”。

在“小”系列中,《小别离》重点探讨社会因素下出现的教育问题,《小欢喜》把关注点放在了家庭本身带来的成长影响,《小舍得》则是将教育和家庭伦理相结合,于内人物情感更为复杂,于外通过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及不同老师教育理念之间的相互碰撞,对教育本身进行了一个多方比较下的深入探讨。

《小舍得》中,家庭聚餐突然变成孩子才艺比拼大赛,孩子上校外培训班家长进课堂陪读……“这部剧将话题事件放置到与现实生活类似的具体情境中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卢蓉接受采访时表示,剧中人物面临的问题,与目标观众群几乎是同呼吸共命运。

“这类电视剧会对观众具有认知、借鉴、启发和引导等作用,同时,观众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品影响,进而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闫伟说道。

精品创作需要“平衡感”

目前,现实题材剧的市场持续火热,在创作上也更加注重挖掘生活的深度,拓宽现实的广度,展现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有些剧集中的情节还存在着利用夸张化表演、主观化镜头放大矛盾冲突等问题,其实远离了生活本真。”闫伟表示。

对于现实题材创作来说,贩卖情绪和内容失真都不可取。如何在真实与虚拟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戏剧表演带来更本质、更深刻的生活启示,这些都是现实题材作品持续摸索的难点。

“情绪宣泄是容易的,难的是如何产生深刻的社会认知与自我审视。”卢蓉强调道。现实题材作品需要起到的作用是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生活肌理,展现时代温度,提供一个抓手、一个思考的契机,以“小切口”讲述“大道理”。

未来,在追求精品化的艺术创作之路上,同样需要强调有舍有得。“要注意避免用一些偏激的思路去展现。”卢蓉认为,创作者需要更开阔的发现,更坦诚的追问,推动观众从一个更从容的视角进行辩证思考、理性认知,从而更成熟、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人生。人民网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