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历史上,边关上活跃着一支哨探队伍,其职责和功能类似于如今的侦察兵,担负的是特种作战任务,他的名称叫做”夜不收“。
明代的边防,是按照墙-关-堡的布局来布防的,堡即是堡台,相当于如今的边防哨所,而“夜不收”就是驻守在堡台内的侦查哨兵,此名称是专指,指的是“能深入虏营哨探得实”者,也就是相当于如今的特种部队,他们专门被训练成能深入敌境或敌营打探虚实的精锐侦察兵,专事特种作战。
一、夜不收军的主要职责明代夜不收,主要承担的是军事情报活动,包括平时及战时的情报侦查与传递,乃至从事间谍活动、劫营、烧荒、劝降等任务。
敌情侦察与传递。比如:据本墩瞭高夜不收赵秀一报...瞭见境外西北达贼,人马一百余骑,离墩约远一十余里,本墩遂放铁炮一个。又如:夜不收胡百万报称,达贼一千余骑,一半从本墩进入,径奔大路跑走。这些都是发现敌踪后进行情报传递的例子。到了明朝后期,为适应女真的崛起,朝廷又设置了塘报系统,夜不收的军情传递功能就逐渐萎缩了。
出境进行哨探,侦查敌情。出境的夜不收分为两种,一种叫长哨夜不收,另一种称为远哨夜不收。长哨的离境范围大致在五十里至一百里之间,远哨的离境范围可达数百里。而到了明末,夜不收逐渐腐化废弛,变成了“离墙三四十里随即转回”。
除了刺探情报,袭扰敌营或从事斩首行动,也是夜不收的职责,这点在下文会专门讲述。
二、夜不收的风险历代以来,从事侦察和间谍活动都是军中风险最高的部分,夜不收也是如此,由于经常身处与敌人最先发生冲突的环境,风险也是极大,若事不谐,往往是第一批被捉和被杀的对象。而敌对势力对夜不收的捕杀也是第一要务,往往不遗余力。
夜不收军很多任务需要离境执行,比如劝降,探营等,着实是在刀尖上行走:成化九年五月十三日,(夜不收小旗)与同一般夜不收魏克成等九名,前去暖泉山墩爪探,被贼射讫二十七箭...其魏克成等六名,亦被重伤,当即身死。
出动十人,死亡六人,可见其危险性。
嘉靖八年时,仅在庆阳卫、凉州卫等地死于敌手的夜不收就达一百多人。到了明朝后期,夜不收的哨探对象已从蒙古转向了后金,后金为获取军事情报,也有自己的情报体系,其中专门捕捉明军哨探的力量被称为“捉生”。
在万历年间的辽东档案记载中,夜不收被捉被杀的事例比比皆是,如:十五日捕去夜不收二名:董朝莆、刘仲礼。十六日捕去墩夜二名,夜不收一名杨真...,在战事日渐激烈的辽东,夜不收每天都处于生死边缘之中,压力巨大,每次轮到执行任务,必先与家人诀别,如果平安回来,还要烧纸焚香庆祝。
可能大家会认为,作为精锐的特种部队,夜不收为何如此不堪一击,非捉即死。这是因为夜不收执行任务,为保证隐秘性,人数通常不超过十人,而若遭遇敌军,人数一般远超夜不收,在冷兵器为主的当时,以一敌二已是危险,夜不收为保证行动便捷,一般又是无甲短兵,对阵人数占优单兵能力又强悍的游牧民族,确实是凶多吉少。
所以朝廷和边关将领给夜不收的待遇相当优厚,如若被杀或受伤,抚恤丰厚,这也与其从事的高风险作业是成正比的。
《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九》:“沿边夜不收及守墩军士,无分寒暑,昼夜瞭望,比之守备,勤劳特甚。其险苦艰难,比之别军悬殊,若非加厚优给,何以责其用命?”
三、夜不收的人数编制从明代史料中最早出现关于夜不收的记载来看,是在宣德初年,宣德三年的时候“以遵化卫夜不收张大川为本卫百户”,不过从宣德到成化年间,夜不收的编制人数始终未有明确记载,直到弘治七年起,史料中才逐步出现夜不收的员额。
《明孝宗实录》自边至城,每十里或八里,止用大墩筑墙围之...拨夜不收五人戍守。
所以在较大的墩台中配置的夜不收人数应该是五人,墩台实际上就是哨所,根据大小和地理位置,配置的人数不尽相等,隆庆四年规定:每墩哨军五名、夜不收二名。
根据王士翘《西关志》的记载,到嘉靖初年,在守军3750人中,设有夜不收153名,在居庸关所属128处墩台内,设有夜不收312人,最多的一个墩台设有9名夜不收,最少的甚至未设。
夜不收的选拔并非全是汉人,也有从边境少数民族中选拔或是明军中和投降的少数民族中选材,这些人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的优势,更容易潜入敌境进行刺探。
到了嘉靖年间,营兵制逐渐取代了卫所制的功能,成为明军主要编制,夜不收被设置到了各营之中。比如山西参议韩邦奇新选一营官兵时,共有1501人,其中有夜不收52人。而戚继光营中夜不收人数也是类似,每营设夜不收50名(《明神宗实录》卷536)。
这是普遍的设置,但并非绝对,也有一营只设30名夜不收的,也有一营设夜不收400名的,应当是根据防区位置及面积总和考量的结果。总体来说,到了嘉靖年间,夜不收在明军军力中所占的比例,大致在6%-10%之间,可见其地位还是比较高的,是军官较为倚重的一支力量。
四、夜不收的腐化与废弛夜不收是明代边防侦察机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料记载中由于夜不收刺探得到的情报而导致作战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数。
但夜不收的管理与规范缺乏严格的制度,更多依靠的是人治,这也导致了明朝中后期夜不收逐渐走向了没落。
明朝边防大臣对夜不收的重视程度和使用方法,往往决定了夜不收所起的作用,在中前期,尚有于谦、叶盛、杨一清、韩邦奇、戚继光、谭纶等名臣能够重视与使用好夜不收军。
到了末期,更多的是苟且盗名之徒,加上边将的频频更换,战场上的屡屡丧师,以及新的情报体系加以应用,使得夜不收军逐渐被边缘化乃至没落,甚至有夜不收通敌提供假情报导致作战失败的例子。到了明末,夜不收的记载就逐渐从史料中消失了。
五、夜不收的成绩夜不收最初的作战对象是针对蒙古诸部,由于元朝蒙古分裂为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实力往往此消彼长,不过共同点是不管谁当老大,都会屡屡犯边,从几十几百骑的骚扰,到成千上万军队的大规模入侵乃至瓦剌也先入寇这种倾国级别的战争,所以掌握第一手情报是非常重要的,可见夜不收的职责之重要。
在土木堡之变后,也先挟持英宗来到大同城下,要求守将郭登开门迎接,郭登一边虚与委蛇,一边暗中组织营救方案,所考虑使用的正是夜不收力量。英宗来到城下当晚,”夜不收“就成功渗透进了瓦剌营地的核心,并联络上了代英宗传达信息的袁彬,欲当夜就将英宗带回城中,但是英宗怕死,不敢跟着走,只能作罢。
夜不收杨总旗密告袁彬:今夜有五个夜不收来,密请爷爷石佛寺去,待他寻不见时,便乘间入城去。可见夜不收的计划是比较周密的,先把英宗带到城外不远的石佛寺,等到瓦剌寻英宗不见造成混乱时,趁乱带英宗入城。英宗的回答是:此危事,使不得。先在土木时不曾死,我命在天,若万一不虞,如何好?(《北征事迹》卷18)
在敌营千军万马之中,准确找到并救出皇帝,此非寻常之事,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办到的,万一事败连累到英宗,郭登难免不受牵连。到底夜不收部队有多强大的能力,让郭登有如此信心?
史书中多有记载,选取两段内容来看,如“夜选乖觉有胆之人,各藏牛角短弓、猪杆小箭,待虏熟睡,将马拴住,攒簇以药淬箭,临到跟前,或十步,或五步,暗行刺射,战马一中,无不死者,亦古人夜解贼鞍马之类也”,这是破坏敌人的战略资源马匹,削弱其机动能力。
或是“遣夜不收乘夜斫其营,杀七人,贼逐乱,获其马匹、器械”等,这相当于斩首行动并乘乱进行破坏工作。可见,类似的袭扰破坏工作,对于夜不收并不陌生,活脱脱就是如今的特种部队,而夜不收能潜入敌营与袁彬接上头,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所以郭登才能有如此自信。
《明实录》中还记载了一件夜不收的英勇事迹,讲的是遵化卫的夜不收百户张大川,与另一人在出外巡查时,与蒙古四骑突然照面,两人与之交战,敌人被张大川射伤后弃马逃走,边关守将上报张大川功绩后,明宣宗还特地将他召到京师询问细节,并给予了他嘉奖。
起初的夜不收部队主要是针对蒙古诸部落,到了努尔哈赤崛起,女真的威胁逐渐超过了蒙古,夜不收的侦察重心也开始逐渐向女真倾斜,加大了女真地区“夜不收”的派出数量。
在随后的满文档案中,也能查到不少哨探夜不收部队深入后金进行侦察的记载。
不过夜不收并不是明军唯一的情报系统,还有急步、健步、尖哨、缉事、通事等也都负责和参与对敌的侦察刺探工作,这些部门既有合作也有冲突,要从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情报,需要清醒的判断,在明朝后期各系统协调困难,政令不统一的情况下,边防情报体系就很难达到初期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