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睽违廿年,黑胶生产线回来了

[复制链接]
萧盛实名认证 手机认证 官方 发表于 2018-2-8 10: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对原料进行控温实验、测试成品率……这些天,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唱上海”)的老中青三代技术工程师正在加班加点,农历新年过后,中唱上海将正式启动黑胶唱片生产线。这样一条包括从音频刻纹、金属制版到黑胶压片的一整套完整工序的生产线,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不超过十条。这意味着,在暌违20多年后,中国再度拥有完全自主的黑胶唱片生产能力。
MAIN201802080919000075569022147.jpg
不久前,上海音乐学院已和中唱上海达成合作意向,将创立黑胶副牌“上音”。由上海音乐学院最新创作的多媒体交响剧场《丝路追梦》和音乐剧《汤显祖》将列入“上音”的第一批黑胶唱片生产名单。
1996年,自中唱公司将最后一条黑胶生产线出售给日本后,国内再无完整的黑胶生产线。当时受到CD光盘的巨大冲击,黑胶产品黯然退出大众舞台,只剩下一部分“发烧友”支撑着日益小众的市场。中唱上海从两年前开始考虑再造一条生产线,原因无他,中唱上海总经理章利民说,“是嗅到了黑胶回潮的气息。”这条新的黑胶生产线启动后,将带来最高200万张的年产量,它不仅能满足中唱上海的产品开发需求,还能为国内及亚洲市场提供加工服务,提升国内黑胶唱片整体市场水平。
为什么需要一条完整的黑胶生产线
“新引进的黑胶生产线,其产能可以辐射到整个华语地区、东南亚地区,对促进国家与地区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合作发挥重要作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韩斌认为,黑胶生产线的回归,将为中唱上海———这张民族音像老品牌带来新的魅力和光采。
保存着万张上世纪珍贵黑胶模板的中唱上海,从2010年起重涉黑胶产业,推出了新世纪以后的第一张黑胶唱片———1959年由俞丽拿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此后又陆续出版发行了80多个品种。
这番投石问路之举,正赶上了好时机。正是在2000年前后,全球黑胶销量开始复苏,以每年百分比两位数的速度不断增长,在很多“发烧友”的心中,把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标记为“黑胶复兴”。直到2017年,全球黑胶唱片销量达到4000万张,销售总额突破10亿美元,创下了上世纪80年代黑胶产业全盛期之后的又一个巅峰。而这些年,中唱上海推出的几十个黑胶品种,也在市场上达到了预期的销量。
说起来,中唱上海拥有极为丰富的版库资源,涵盖上世纪至今的古典音乐、戏曲、流行歌曲等多个门类,其中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白光、周璇等大师名人的珍贵录音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这些资源光保护起来是没有用的,要让人们能够听到,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中唱上海决心进一步扩大黑胶产品的种类和产量。
一张黑胶唱片的诞生,除了前期灌录声音外,主要包括音频刻纹、金属制版和黑胶压片三大工艺环节。在中唱上海引入完整生产线之前,国内只有承接压片工艺的作坊、工厂,而要完成音频刻纹和金属制版这两个工艺,则必须把母带送到海外加工。事实上,即便放眼全球,具有相应技术的公司也寥寥无几。生产力饱和与沟通成本之高,使得黑胶产品的海外加工,是一个周期长达半年的“拉锯战”。“没有自主的生产线,一切都要听命于人。”章利民说。由此,一个重建全套生产工序的想法在“中唱人”心中诞生。
完整的黑胶生产线在全世界屈指可数,缺少合格的技术人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制作黑胶唱片不是机器流水线式的工程,它其实是一门很考验功夫的“手艺活”,人的经验判断占了很大的比重。1979年,中唱公司从德国引进了一套完整的生产线,当时还派了几名技术骨干专程去瑞典学习,制版工程师裘洲龙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被称为“最后一代刻纹师”的邵善均(刻纹,这项手艺在国内已近失传),以及压片工程师王龙海等“老一代中唱人”,他们重新集合成一支顶尖的技术团队,为新的黑胶生产线的运行把关。这些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工程师,才是这条全新的黑胶生产线最为宝贵的财富。
没有年轻人的参与,就没有产业的未来
黑胶唱片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主宰20世纪音乐产业的声音载体,但CD唱片出现并全面占领市场只用了短短八年时间。再后来,数字音乐的出现,市场竞争再度升级加速。如今,黑胶唱片昔日的不少对手也已经被完全淘汰,但黑胶唱片还活着。很多经典的黑胶唱片仍会被不断复刻,并保持着良好的销售纪录,而流行歌坛也会时不时通过发行黑胶唱片,来认可当红歌手的地位和影响力。
”没有年轻人的参与,就没有产业的未来,”韩斌说。1905年,中国人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张黑胶唱片,在黑胶音乐产业上,中国始终与世界潮流密不可分,“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是时候用一种新的眼光看黑胶的未来了。”据国际权威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35岁以下的年轻人现已成为黑胶唱片的购买主力军,并有愈发年轻化的趋势。事实上,近十年来黑胶唱片的最大买家,竟然是那些出生在“CD时代”和“数字音乐时代”的年轻人。玩黑胶唱片,其实和玩胶片相机、热衷手冲咖啡一样,是年轻人建立起来的新的生活观念,是他们认同并自行发起的一种时尚潮流。难怪在拥有自己的黑胶生产线之后,中唱上海将致力于打造黑胶文化生态圈,带动周边文创产业发展,章立民说:“黑胶唱片是文化保护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部分,期待更多年轻人‘上瘾’。”
必须看到,目前中国黑胶收藏和爱好者的专业水准,与国际藏家相比有一定距离。“很多藏家只是单纯地从物理介质上去保存它的形态,唱片里的声音、艺术和历史不是他们研究的主题。”韩斌教授指出,国际上很多专业的黑胶藏家都是能出学术成果的,并能对黑胶产业的发展提出引领性、前瞻性的建议。由此看来,提高中国藏家的专业水平,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开展有效国际对话,是下一个阶段的重要任务。
记者手记
黑胶不高冷,它很“酷”
不久前传统零售商百思买告诉供货商:CD光盘将全面下架! 随着智能手机与数字音乐的发展,CD淡出了视线。但“老古董”黑胶唱片却以另一种方式回春。就像数字相片唾手可得,但有人却怀念起胶片时代的质感。就像很多人喝的第一杯咖啡是速溶,最后还是愿意花时间,去欣赏一段手冲咖啡的慢过程。
同样地,在听腻了数字声音后,人们发现黑胶唱片中有一种温暖自然、且无可取代的特质。随着塑料工艺的升级,它不再有那种老旧感,声音更为清晰。黑胶唱片,这个承载音乐的介质,不仅能与交响乐、歌剧、戏曲等“完美匹配”,也能够轻松驾驭摇滚乐、hi p-pop、蓝调等流行音乐曲式,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
2015年,全球卖得最好的两张黑胶专辑是英国歌手阿黛尔的《25》和美国创作型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1989》,全球销量分别为11.6万和7.4万张。与不断复刻经典唱片相比,挖掘新人新作,无疑更有市场前景。年轻人将成为最具规模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都是新鲜的,他们向往拥有个性化的私人空间,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美学追求,反感一切人云亦云。
抓住年轻人的心,黑胶唱片不会高冷,它会很“酷”。来源:文汇报 童薇菁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关注

125粉丝

2523帖子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