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每日签到
好友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淘帖
动态
日志
相册
分享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群组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专访贾平凹:我是不主张给别人开书单的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4-24 12:10:13
21220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
摘要
]在世界阅读日前夕,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西安的家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及新作的创作过程,以及对于全民阅读的一些观察与思考。
刚推出长篇新作《山本》的贾平凹显得很轻松,在他摆满各种佛像、石头的家中,他指着书桌上放着的一个扁圆的石头问记者:你看,这个像不像马云?
在世界阅读日前夕,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西安的家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及新作的创作过程,以及对于全民阅读的一些观察与思考。
专访贾平凹:我是不主张给别人开书单的
贾平凹
小说《山本》讲述了发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秦岭的故事,贾平凹通过天、地、人的视角,来梳理那段动荡的岁月。小说创作历时三年,为了完成这部原本名为《秦岭志》的新作,贾平凹一次次走进秦岭的山林中,做田野调查,翻阅史料,收集素材。小说写的虽是上世纪的故事,“但是读者能够从《山本》中看到中国人的思维和价值一步步演进的过程。我们今天的一切都是有根源的,所以我在创作过程中和创作后才会坚持‘走进秦岭’、 ‘告慰秦岭’,通过反复接触秦岭去构思故事的来龙去脉,将历史还原成文学,将自己的思想通过小说展示出来。”
专访贾平凹:我是不主张给别人开书单的
《山本》书封
贾平凹坚持手和笔的亲切感,“第一遍写草稿的时候,一定要用一个豪华的记事本。然后在普通的稿纸背面开始抄改,一边抄一边改,完成第二稿,然后再抄改第三稿。”就这样,45万字的《山本》,经他之手写出来的起码有130余万字。在这三年里,如果没有其他会议和活动,妻子通常一早就开车把贾平凹送到办公室。他会在那里一直写到中午11点,然后处理一些事情,吃午饭,休息到下午3点,再继续写。“正常来说我每天要写15个小时左右。放假没人干扰,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大年三十吃过饺子就会开始写作。然而,长时间习惯了一个人专注于写作,家里的事情几乎不管,所以说,作为一个作家,我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
贾平凹也把写作当作一次修行,在新书的后记中写道:“漫长的写作从来都是一种修行和觉悟的过程。”采访中他则说道:“在外人看来很孤独,很辛苦,其实在自己看来很快乐。这种快乐跟吃好的、穿好的是不一样的,它可以发现一个人是否纯粹,是一个自我排毒的过程,很多说不清的感受都能够在写作中体会到。”
而谈及现代人的阅读,他则说起了开书单这件事。他并不主张给人开书单,除非对方是他熟悉的朋友,可以根据他个人的喜好、经历等有针对性地推荐书。“现在有很多人逼着别人开书单。其实书单,展示的是开书单人的阅读,它仅仅是种参考。”
专访贾平凹:我是不主张给别人开书单的
接受记者采访
澎湃新闻:4月9日
出版
的《收获·长篇专号》上,刊登了一篇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点评《山本》的文章《民间说野史》,对于这篇文章您有什么回应吗?
贾平凹:陈思和是大评论家了。他的文章是从民间性、传统性和现代性来谈的。《收获》上发的只是文章的三分之一,是第一部分,当时他的第二部分已经写好,正在写第三部分,但是《收获》有时效性,时间来不及了,就只发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从民间性来谈的。
澎湃新闻:在这篇文章中,陈思和说,“《山本》里大量描写秦岭博物风情的段落,可以看作是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初心所在”,您觉得是如此吗?
贾平凹:之前总想给秦岭写写东西,秦岭也是国家森林公园,里面的植物有3000多种,秦岭里发生的事情,我也熟悉,我的老家就在秦岭。所以,就想写写秦岭的植物志、动物志。但是在了解的过程中,又知道了很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故事。有些故事我知道,我在《老生》的第一部分里也写过,是红军游击队的故事,因为我的大姨夫就是游击队的领导人之一,而且主要的几位领导人就生活在我们老家。我姨夫就领我去了六七里路外的一个镇子,那些领导人在战争年代都已经去世了,但在民间留下大量的传说。在我了解、采访、考察秦岭的植物志、动物志的时候,就听到了好多民间传说,有关于国民军、政府军的,也有土匪的。就这样,植物志、动物志,变成了人的传说故事。
澎湃新闻:您去秦岭考察那些动物、植物之前,有接受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吗?
贾平凹:是的,在书里我也写了很多植物、动物,主要是认识一下,然后请教当地的专家、山民,他们都非常了解这些东西。其实,好多植物、动物,大家——起码我——是不了解的。问了山民,再请教了专家,会觉得特别有意思。我把自己知道的,基本都渗透到了《山本》里。
专访贾平凹:我是不主张给别人开书单的
贾平凹家中摆放了很多佛像
澎湃新闻:关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您也翻阅了不少历史方面的书籍吧,比如民国史方面的?
贾平凹:其实,书里的每个大型事件都在生活中有原型的,都有根源的。我看过这方面的书和资料也确实多得很,听说谁了解这方面的史实、传说,我就去问他们。民间确实有很多高人,把传说通过家族里的人流传下来,包括收藏的书籍、文件资料。我就看到很多这方面的材料,有些是在陕西发生的,有些还不是发生在陕西;有些材料公开出版过,有一些还没有公开出版过,都是史料性质的,不是文学书籍。
澎湃新闻:在陈思和的文章中也提到了一些《山本》中民间说史的叙事特点,他提到的一个就是:时间的不确定,比如冯玉祥联合蒋介石反共、冯玉祥在中原发动战争,都跟史实有很大的出入。您在写作时是怎么考量的?
贾平凹:小说和史书肯定是不一样的。文学作品不是简单地记录史实,事实上它是一种评论,然后赋予它一种意义。作家是把自己的思想通过历史呈现出来。在我的理解来看,历史一旦演变成传说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文学。比如中国的小说,都是说书演化而来,像三国、水浒的故事,都是传说,历史上发生的事情,通过说书人的演说,再经过我、你、他的传播,慢慢就变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即使是公认的史书《史记》,也加入了作者的很多评论在其中,只不过,慢慢地,经过了很长时间,史实无法查考,它就变成了唯一的信源。所以,小说中写到的事情跟真实发生的,时间节点就不会那么吻合。处处要求吻合,那就不是小说了。
澎湃新闻:除了为写作收集素材,您在平时的阅读中也爱看历史类的书吗?
贾平凹:会看。我看书比较杂。有时候,别人会给你推荐书,但有很多书,只有自己看了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处、有没有好处,就像吃东西,有些人觉得吃这个很有营养,但你可能并不喜欢吃。所以,要在自己阅读过程中选择书。我不主张给别人开书单,开书单是你的需要,不一定是我的需要。
澎湃新闻:但肯定会有很多人找您开书单!
贾平凹:哈哈哈,对,现在有很多人逼着别人开书单。其实书单,展示的是开书单人的阅读,它仅仅是种参考。如果我跟你很熟了,是认识的朋友,那我会根据你的情况来推荐书,这种方式就比较好,对着陌生人开书单,我是不太主张的。
不过,开书单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家觉得是最好的东西漏不了,尤其是公认的经典作品,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读得进去还是读不进去,还是应该读一下。书还是读过一遍才知道,才能给它下个结论。而且书有一个特点,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你对这部书的理解也不一样。我小时候看《红楼梦》,就有很多地方不理解,比如那些诗词就读不懂,但觉得其中白话文部分的叙述很有意思。在年轻谈恋爱的时候,读《红楼梦》是一种感觉,年纪大了再读就是另一种感觉。
专访贾平凹:我是不主张给别人开书单的
他的书房,以及书橱里摆放的宣纸本《废都》
澎湃新闻:世界阅读日又到了,这次也是当当书香节相邀,让您通过他们的平台与读者进行交流沟通。您是怎么看待现代人的知识焦虑的,比如逼别人开书单,这是不是知识焦虑的一种体现?您觉得,阅读在解决这种焦虑中起到什么作用?
贾平凹:这是一个每个人都焦虑的时代。我自己也会好几天心神不安,无名烦恼,就会逼着自己看点东西。胡适说过:打麻将可以忘掉读书,读书可以忘掉打麻将。当你进入阅读的境界之后,你就会忘记好多烦恼。我把《山本》交付以后,这几个月我一直在疯狂读书。只有把阅读变为一种生存需要,我们才会自觉地去读书。如果单纯去倡导,而不是他本人的生存需求的话,我觉得他很难坚持下来。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阅读的选择自然不一样。我个人认为,应该尽量读得多一点、杂一点,很多心灵鸡汤和职场秘籍没必要读太多,因为内容重复,对于更大的进步与突破的作用不大,应该多读一些深刻的东西。这几个月,我读了很多经济的、佛教的、社会的等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书。越读书,越觉得自己太浅薄。如果早早读了这些书,也许我的《山本》就可以加入更多内容。以前没时间,只能希望这些新的感悟可以加入下一部作品。当然,具体一本书好不好,还是要自己亲自读了才知道。
专访贾平凹:我是不主张给别人开书单的
莫言写给贾平凹的一段话
澎湃新闻:现在电子阅读越来越方便,但相信您还是更喜欢读纸书。您觉得未来纸书和电子书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
贾平凹:我身边很多朋友,还有我老婆,每天早晨都在听书,但是我还是不适应。我只有看到文字,才能有感觉,单纯听声不行,所以我确实还是需要看纸质书。我认为纸书和数字阅读会长期共生发展,总有一部分人要看纸质书。
澎湃新闻:为什么不适应听书呢?
贾平凹:我是不习惯。很多人觉得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太好了,一直看书不好,就听书。我是一直围绕着文字工作的,真的不习惯。(文/顾明)
本文
转自
澎湃新闻
http://www.thepaper.cn/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TA的其他文章
为什么《诛仙》等经典小说比不过一部《蜀山传》
麦家:我不是中国的丹·布朗,我只是中国的麦家
AI重塑网文?
七夕来临先看动物圈玩浪漫 又甜又腻真虐狗!
“吆喝卖书”时代,小众内容如何抓读者?
精短小说写作大有可为
国产穿越剧“2.0时代”来了吗?
强化网络文学评论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版权属于本人InWonYik自己的
版权属于本人InWonYik自己的
100-300元/千字 | 「中国青年作家报」征稿函
4
300元/千字 | 「博爱」杂志约稿函
5
七猫女频创新征文2025第2期「古言新作」
6
写手之家站内推广位最新报价(下调后的报价)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