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为什么中国缺乏关于战争的历史书写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官方 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8-4-25 16: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18年3月31日,清华邺架轩书店举办了一场关于中国古代战争的读书沙龙,对话嘉宾一位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侯旭东,另一位是《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2月)的作者李硕。李硕,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目前在新疆大学从事中古军事史、历史地理和边疆民族问题的研究。本文根据沙龙速记稿节选、整理。
63.jpg
为什么研究古代战争?
李硕:《南北战争三百年》是关于中国古代战争的,具体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实,整个古代的冷兵器战争区别不大,火药兵器没有普及之前,步兵、骑兵基本作战都差不多。那么,我为什么研究这个题目呢?因为,我搞不清楚,中国古代打仗是怎么打的。我小时候电影、电视剧不太普及,关于古代打仗的认知是听评书听来的。那会儿觉得古代打仗好像是两边排兵布阵,然后各自出来一员大将,骑着马,大战三百回合,有时候一天打不完,第二天接着打,终于一方把另一方斩于马下,赢得一声号令,蜂拥而上,基本都是这种叙事模式。
侯旭东:不光你这么理解,我应该比你大几岁,我理解的战争也是这么打的。我也是从小听评书长大的,我们也很少问战争怎么打,虽然我们历史研究经常碰到战争问题,包括我自己写论文,还专门统计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多少次,出了多少兵力,但是也没有考虑过战争怎么打。我看除了演义小说,就是《上下五千年》一些故事里会讲的比较详细,但是这可能都是演义版,不一定真是仔细讨论、研究过战争的问题,你这个问题,其实是突破前人的问题。
李硕:关于中国古代战争还有一种叙事是非常神秘的。八卦阵、青龙阵、白虎阵……就像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表演一样,有人指挥,这都是我们传统的叙事模式。我什么时候有点产生怀疑了呢?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影《勇敢的心》,你看影片中的冷兵器战争,骑兵怎么打步兵,跟历史演义小说讲的是完全不一样,视觉冲击力大,而且给人感觉很真实。我看了电影之后,开始想研究这个问题。当时还没有读硕士、博士,没有正式做这个题目,但是看了西方人写的古代战争的历史。西方这方面确实比我们发达。凯撒打北方蛮族写了《高卢战记》。高卢就是现在的法国。大家觉得现在法国发达,但那时候都是野蛮人。后来,罗马内战,凯撒又写了一本《内战记》。不只是凯撒,还有古希腊、古罗马的军事将领和战争亲历者,他们都是史学家,写了很多书。

我看他们的书,感觉他们描述的战争:第一,不像我们想象的神秘、花哨;第二,操作性和视觉再现性非常强,他描述具体战场环境,山在哪,河在哪,敌人有多少、什么方位,我军多少人、什么方位,而且我军分成几个方阵,敌人哪几个方阵,分别谁对着谁,战争开始之后每一步怎么进行,向左挪一下,向右挪一下,骑兵什么时候冲出来攻击步兵,这些写得非常详细。但是中国古代比较缺乏这么详细的战争记载。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如果熟悉历史的同学知道,《左传》对于战车打仗,写得还比较详细,有点像凯撒的《内战记》,画几个图,当时几个军队在什么方位,谁先进攻,谁怎么运动,能够把这个过程记载再现下来。但是《左传》之后再也没有,《史记》对战争的描写也很少,甚至是最经典的,之后开创了西汉王朝的垓下决战,也没有详细记载。所以研究生期间我就想把中国古代的战争作为一个研究,或者努力再现的对象。
这个确实难度很大,因为正史记载很少,民间的演义文学又渲染和变形太多,而且这种变形和渲染一直在继续。明清时期有《水浒传》、历史演义小说,后来变成武侠,展现的都是奇奇怪怪的招数。所以我这个研究一定程度上为了支持这种复原和再现。
中国古代为何缺失战争书写?
侯旭东:其实中国古代战争非常多,为什么我们在传统史书里(除了《左传》),真正记载的又那么少,包括兵书,我们流传下来的也不多。你怎么想?
李硕:我专门思考过,但是这本书里没有专门的篇章去写。为什么西方人能做到这么详细的记载,我们中国做不到?从源头上说,《左传》是有的,那春秋时代为什么有?我的想法是,因为春秋是贵族时代,有点像欧洲中世纪的贵族,他有文化,他也得打仗。贵族很大程度就是武士,欧洲中世纪叫骑士。春秋时代的贵族也有骑士性质,所以能文又能武,但是都干不太好。这些人打仗的时候,也是各国贵族带着自己的战车和属下的百姓参战,他们是打仗的主体。而回来之后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的,也是这些贵族,他们毕竟亲历过,所以知道。可惜的是,我们从战国开始搞变法,人才就专业化了,文臣就专门练习治国安邦,写点文章,武将就专门去打仗。但是那些武将都没有文化了,很多人不识字,你让他自己写,他写不下来。文人有文化,他能写,但是没有上过战场,这是中国比较古老的职业分工、文武分工导致的局面。而西方有战记的传统,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分工。这可能是中国和欧洲西方文化传统上很大的不同。
侯旭东:你讲的当然有道理。特别像罗马,罗马出征的将军是临时任命,实际上他有文化,原来有别的事儿。另外罗马皇帝经常亲征,所以不少皇帝死在战场。中国皇帝能打仗的人,除了开国皇帝,非常少,后面像清朝的皇帝,某种意义上有骑射传统,其他朝代我觉得基本上就不行。除了这个之外,刚才李硕讲的文武分工,这个可能出现的比较晚,其实汉代的时候,将军还是临时性的职务,经常会用郡太守或者九卿出征,所以还是文武兼备,台湾有学者专门写过汉代的官员形象,文武兼备。除了文武分工,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和儒家传统和道家传统有关,他们比较反对战争,不愿意写战争,“兵者,凶器也”,如果太渲染战争,对他这套思想传播可能会不利。我记得有一个学者专门写宋代文章,大概西夏和宋打仗,北宋实际胜利了,但是大臣给皇帝上报时说打败了,就是骗皇帝说,战争很危险,战争是失利的。所以,这些士大夫自己的观念不但对当时政策有影响,甚至对当时历史书写也有影响。比如《左传》那个时代到汉代以后,儒生把持了政权,然后他们掌握了历史书写,恐怕在这个问题上会有一些思考,或者影响当时的书写。但是其实这个问题不太容易说清楚,恐怕很多因素都会起作用,这也是我自己问你时想到的一点可能性。当然这要论证起来可能得再写一本书,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李硕:侯老师说的问题确实也很重要,中国正式的文武分家,可能要到唐代的科举制,因为考科举出身的人,就没有通过战争得到锻炼的可能性。但是科举普及之前,其实还是有一点文和武都搞一点的机会,但是这种背景下也没有产生反映战争特别详尽和具有操作性的作品,所以一方面是职业分工,另外有文化根基的东西。儒家思想肯定也有很大的影响,这还是需要学术界继续把这个问题挖下去。
侯旭东:我补充一下,清华历史系老前辈雷海宗先生专门写过一本书叫《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他认为中国东汉以后就成了无兵的文化,不重视军事、武力这些,这种现象恐怕是有一点。你看到魏晋南北朝以后,其实战争很多,但是武将的地位很低,这个传统恐怕是源远流长,到隋唐、宋代恐怕也是,只有到北方民族建立了政权,地位会高一些,在汉人统治下都不太受重视。

战争≠军事:历史研究的另一视角
李硕: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研究战争的不太多,原来习惯叫军事史。其实军事和战争有重合性,但不完全一样,为什么呢?战争就是要打仗、死人,但是军事是国家维持军队一整套,主要是制度方面的东西,和平时期也有军事,因为得养军队,得训练。而历史学者研究军事史比较多,比较侧重制度方面,尤其和平时期,因为和平时期才讲制度,真正打仗时期有点顾不上,仗越大越顾不上。如果天下大乱,就没有什么制度。什么征兵制度,抓就行了,看到壮年就可以抓,粮食也不用通过后勤,老乡家谁有,为军队做点贡献吧,就拉走了。所以战争和军事不一样,军事主要展现制度层面的东西,战争涉及到和人有关一切方方面面的东西,都在战争中有所体现,都在影响战争。所以,我觉得战争史研究不光是研究打仗本身,也是一个观察角度,就是我们怎么看待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被我们的学科研究划分成条条块块,互不来往,但是通过战争视角会发现它们都在互相影响,都是一体的。
比如研究人类社会或者历史,最简单的,政治、经济、文化,但是研究战争会发现这些因素都在起作用,本来战争就是政治的继续,政治家决定打仗或者不打仗,和政治联系非常紧密。有时候一个王朝本来不想打,但是各种矛盾解决不了,发生内战了,那这是对政治直接的影响。可能出来一个统一战争,出来草莽英雄,把别的草莽英雄消灭掉,又重新建立一个王朝、新政权,这就是战争对政治最直接的影响。其他的经济文化也是,因为战争需要后勤补给,会对经济产生影响。但是战争本身会带来新的科技手段,原子弹、飞机都是战争发明出来的。所以战争、经济都有非常复杂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这是我们原来研究历史学科大家很少关注的一个方面,原来分得太细了,分成不同领域,但是没有想到这些因素都是互相影响,都是可以放在一块研究的。这我倒是觉得是战争带来的新的历史观。

69.jpg
侯旭东:李硕讲到战争应该作为研究历史的一种视角,这个非常重要,在我们传统中国史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是太重视,所以军事史、战争史基本都是军科院的人来做研究,一般都当作背景,像研究政治史就讲结果,对过程不太讲,而且对战争的意义更不太重视。因为受我们经常接受的观念影响,觉得经济和其他方面更有决定意义,不会把战争的作用看得太重。但是实际上我们完全不能轻视战争,当然不一定是一场战争。有时候一场战争也起决定作用,像淝水之战很重要,本来前秦军队整个规模、气势都很强大,如果一旦胜利就又南北统一了,但是时机把握不当,而且战争中有偶然因素,前秦溃败了,等于挽救了东晋,把分裂局面延迟了。
其实长期的战争在历史中作用非常大,韦伯在《儒教与道教》这本书里专门讲到,他认为中国最理性化的时代是战国时代,那几百年的战争逼迫各个国家改变自己,为了生存必须要在制度上做各种各样的变革,等于促进了制度的变化。这个说法非常重要,所以后来开启了西方学者研究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的变化。其中有一派学者非常重视战争的作用,特别是英法、三十年战争等等,长期战争造成的财政压力,迫使他们财政上、制度上改革。银行的发展,君主和金融家关系的调整,还有制度方面的调整,一系列偶然因素加在一起,等于促成了近代西方的形成。这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观察角度,也从侧面帮助你进一步认识战争的作用。
韦伯说:“近代欧洲是历史上不凡的例外,特别缺乏一个和平化统一帝国的人物。”其实大一统在他看来窒息了合理化的发展。然后说:“存在于各战国诸侯相争时代的理性化驱动力,在帝国统一或者不复存在,原因尚不只于此。”其实又强调了战争是你死我活的局面,而且是长期战争,不是一场决定胜负,大家要活下来必须逼着你,就像商场上的竞争一样,职场上的竞争也是你死我活的,其实会促进大家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等。战争也是这样,它的作用其实我们不能小视,但是过去历史研究中常常会忽视这些东西。
李硕的书恐怕会刺激大家,带领大家从新的角度或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战争的研究,包括这本书第三部分讲到战争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其实就是跳出具体战争讨论国家制度,还有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些其实都是很重要。
李硕:侯老师引用的韦伯这段话,我印象中好像有些学者也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进行过归纳。比如他们讨论,为什么欧洲西欧最先走进了近代化、现代化、工业化,然后去殖民全球,把全球带入了现在这个时代。有人总结这个根本原因,可能因为那会儿欧洲是小国竞争,不是大一统,所以都争着胜过对方,所以争着要造船,开发海外的新大陆,抢金子、抢银子,抢各种东西回来,要发展商业赚钱。这可能是欧洲带领世界走向近代的因素。
从这个方面来讲,战争带来的思考很多,包括中国战国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博弈,社会的进步和变迁,是非常明显的。来源:澎湃新闻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