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交流
›
写作交流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从司徒乔与沈从文交往谈起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5-3 15:08:00
文学观点
9586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编者按:2018年4月18日,“司徒乔、司徒杰捐赠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少为人知的是,司徒乔青年时与沈从文曾为挚友。本文即从此一方面入手,
钩沉司徒乔与沈从文青年时的来往旧事。
潘家园书摊得遇《从文自传》,自开明书店1938年初次发行后,此书多次再版,又有中央书店的版本。此为人民文学
出版
社1981年的一印一刷,首印虽高达一万册,但沈先生名气大,书又写得好看,三十多年过去,品相完美的也少见了。网上标价多在八十至一百五十元,摊主开价一百元,收入囊中,回家发现扉页题签“赠司徒双侄 沈从文 八二年八月”。
从司徒乔与沈从文交往谈起
《从文自传》
从司徒乔与沈从文交往谈起
扉页签赠
司徒双是谁?网搜时代毫不费劲,她是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的老教师,拥有巴黎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虽然1995年已退休,近年来仍举办“欧洲美术传世经典赏析”讲座。沈从文不谙外语,不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杨宪益任《中国文学》主编,受“企鹅丛书”启发出版“熊猫丛书”,有沈先生著作的法文版收录。司徒双是不是藉此结缘?那倒不是,她得以拜访沈先生,且被称为“侄”,源于她的父亲司徒乔。
沈从文在1980年写下《我所见到的司徒乔先生》(以下简称沈文),述说了自己和司徒乔一生的交往。沈文写作时全凭记忆,据冯伊湄1978年出版的《司徒乔:未完成的画》以及2011年增订版(以下简称冯著),沈文误记实在太多,试作此文订正。
从司徒乔与沈从文交往谈起
《司徒乔:未完成的画》2011年增订版
初见司徒乔先生,沈文说是“我刚到北京的第二年”,又说是1923年,此处属误记,实为1924年,据冯著,司徒乔1924年才入学。这个时间点,沈从文总是弄错,如1980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题为《二十年代的中国新文学》,开口就是“我是1922年夏天到达北京的”,凌宇先生早已订正,此书也可供一旁证。
当时他和燕京大学的几个学生结交,据“北大老师大穷,清华燕京可通融”的说法,燕大的学生大多家境不错,沈从文眼中的这些“洋大学生”,多半穿洋服,“有的还经常把一只手插在大衣襟缝中作成拜伦诗人神气”;有志于创作的学生,他还观察到一个细节,就是“只预备写诗,已印好了加有边款‘××诗稿’信笺”,这让他觉得非常可笑。
从司徒乔与沈从文交往谈起
燕京大学正门
沈从文的朋友圈以穷学生居多。他提到的几个朋友,焦菊隐出身显赫(曾祖父焦佑瀛),然父辈时家境已趋困顿;董景天(董秋斯)也是农家子弟,虽担任燕大学生会主席,按当时惯例还兼任了校长室秘书,但能给予沈从文的优待,也仅限于让他留宿在校长室的地板上。沈先生晚年回忆,为了帮他买一双新鞋,董景天还当掉了自己的西装。
沈从文卖文为生,时间自由,自己又住得局促,于是常常去盔甲厂的燕大宿舍串门,湖南方言叫“打流”。第一次拜访董景天,两人天上地下谈了三个通宵,把新朋友几乎拖垮,也就是在这儿,他见到了司徒乔。两人共同点不少:司徒乔家境贫寒,其父司徒郁在岭南大学附小管杂务,凭着校工子弟的缘故才免除了学费,当年是以免费生名额就读燕大神学院的;他之前曾就读于岭南大学文学院,算是同好;更重要的是,他“穿件蓝卡机布旧风衣,衣襟上留着些油画色彩染上的斑斑点点”,这种与环境不大协调的素朴,给沈从文的印象极好。至于他的容貌,沈从文的思维敏感而跳跃,觉得和“塞拉西皇帝有些相通处”。
从司徒乔与沈从文交往谈起
司徒乔(左)与塞拉西皇帝对比图
两人相约去司徒乔住处看画,眼见他的人物速写,“所画的正是自己想写的旧社会中所谓极平常的下等人”,沈从文兴奋极了,他一直以为,绘画与文学同样需要这种素朴诚实,不装模作样,不超脱于普通人的生活,才能取得应有的进展,于是两人更加投缘。
沈文说“不久,一九二四年大革命爆发,燕京中熟人不少参加革命去了武汉、广州”,这个年份也属误记。被称作“最早欣赏我的好友之一”的董景天,1926年才毕业,年底南下参加北伐;司徒乔原为岭南大学“白十字架团”的成员,得以入读燕京,是受到岭南大学教会、广州基督教会和青年会层层推荐,自然不能轻易辍学,他同为1926年毕业,后滞留北平,直到次年2月才通过同班同学、共产党员张采真的介绍,前往武汉任鲍罗廷办公室艺术干事,沈先生所指年份应为1926年或1927年。
从司徒乔与沈从文交往谈起
司徒乔与张采真
写信相邀沈从文去武汉的故旧不少,他不为所动,继续“职业作家”生涯,至此与司徒乔失去见面机会。
1927年7月,武汉变色,司徒乔逃亡上海;次年沈从文也南下,两人重聚。虽然还是二十几岁的青年,但彼此已经历过太多的生死。沈从文的另一拨朋友,因表弟黄村生而结识的国立北京农大的学生,都是湖南同乡,当年还有过雪后天晴,和郁达夫在罗道庄吃“苗乡山城的鹌鹑和胡葱酸菜,新化的菌子油,汉寿石门的风鸡风鱼”的经历。这八位朋友毕业时正值北伐成功,其中六个人都成了县农会主席,过了一阵兴奋热闹的日子,“马日事变”倏然而来,都成了刀下亡魂。
燕大毕竟是教会学校,没有毕业后被团灭的惨痛:沈从文的朋友中,董景天当了史沫特莱的翻译;阅历较广的韦丛芜(韦素园之弟),成了翻译家;底子更深的刘廷蔚(其兄刘廷芳为燕大神学院院长),去了康乃尔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不过前后几年牺牲的也有张采真(1905-1930)、顾千里(?-1927)。
从司徒乔与沈从文交往谈起
董秋斯译著
司徒乔仍然素朴,两年的社会历练,创作了不少作品。画家循例是要举办画展的,这个名为“乔小画室春季展览会”的展销,鲁迅写了序言《看司徒乔君的画》,1928年3月14日写就,发表于《语丝》第四卷第十四期(4月2日),后收入《三闲集》。
从司徒乔与沈从文交往谈起
《三闲集》
沈从文当时也有了声望,能用手中的笔为老朋友助威。他为此写了几篇文章,比如《司徒乔君吃的亏》,还有一篇《看了司徒乔的画》,署名“甲辰”,发表在香港
杂志
《伴侣》第七期,后被卢玮銮(小思)、袁良骏发掘。题名与迅翁文章几近相同,估计是早于此文写就,否则以沈氏的傲气,不会用这个题目。
迅翁谈的是交往,而沈从文避开画的艺术性,谈的是自己熟悉的世情。比如当时的中国充斥着假艺术家,“这类人各据了相当地盘,互相呼应,互相叫好,热情装饰在嘴上,俨然作着大得了不得的文化运动”;而司徒君,“他忘了社会对他的压迫,却看到比自己更被不公平待遇的群众;他不用笔写自己的苦闷,他的同情的心却向着被经济变动时代蹂躏着的无产者”。
当年上海的“艺术家”,多流行长发、黑西服、大红领结,以效仿法国派头为时髦,还必须会活动善交际才吃得开,沈从文眼中,司徒君的素朴是与这种风尚格格不入的。派头不用耍,技法还是要学的,司徒乔年底去了法国留学,后又去了纽约,1931年回到广州母校授课。据沈文记载,两人再次晤面已是1933年。
1933年9月9日,沈张夫妇在北平中央公园水榭举行婚礼。请客约六十人,大都是北方几个大学和文艺界的朋友。恭逢盛会的名单未见记载,司徒乔如果客居北京,是很可能参加的,这离他北京的住所——什刹海冰窖胡同很近。地方也不陌生,1926年正是在这儿,他举办了首次个展,也是这次,《五个警察一个〇》和《馒头店门前》两幅,被鲁迅溢价选购。
从司徒乔与沈从文交往谈起
《五个警察一个〇》
不幸的是,此处又有误记。1933年热河抗战爆发,此刻的司徒乔,正随粤东各界慰问团在张家口劳军。他自1932年罹患肺结核后一直体弱,此番舟车劳顿,更加支撑不住,病倒后入住北平西山疗养院。出院后定居什刹海,已是1934年。
上海、武汉、青岛,沈从文浪迹了一圈,又回到了北平,他住在府右街达子营,离司徒乔寓所很近。司徒乔已成婚两年,妻子是法国留学时结识的冯伊湄,毕业于复旦文学系。经过社会大动荡重又相见,彼此格外亲热。
从司徒乔与沈从文交往谈起
司徒乔、冯伊湄结婚照,1931年摄于广州
不久,司徒乔提出为沈从文画像,两人已是知名人物,自然不能将就,约了在北海“仿膳”作画。用的是粉彩,二尺来高的半身肖像,花去了三个半天。沈从文的朋友们见了都说好,不仅画得极像,且十分传神。司徒乔自己也相当满意,且说了一席让沈从文动容的话:“此生为泰戈尔画过像,为周氏兄弟画过像,都感到满意,此像为第四回满意之作。”司徒乔一生所作肖像多矣,此番将沈氏与中外文豪同列,言下之意可知。
1935年12月,司徒乔移居上海;抗战军兴,沈从文去了昆明。按司徒乔与左派文艺的渊源,他是极有可能加入前往延安的浩荡队伍的,实际上,他撤到武汉时曾遇到同乡冼星海,力劝他前往革命圣地,然而他一直的个性就是不群不党,长期以来,那些风起云涌的绘画团体都对他构不成诱惑,而且身体条件也极为有限。倚仗冯伊湄的海外关系,司徒乔远赴南洋,直到新加坡沦陷才归国。
从司徒乔与沈从文交往谈起
前排左一司徒乔、后排左三冼星海、后排右二冯伊湄(1936年沙飞摄于上海)
据沈文,“抗战胜利后,我随北大迁回北京,听说司徒乔先生也回到了北京,在西郊卧佛寺附近买了所小小的画室,我和家中人去拜访他”,此处完全误记。冯著非常详尽,写明了司徒乔前后三次定居北京的时间。且司徒乔1946年1月才离开重庆南下广州,又途经桂湘鄂豫四省,当年6月受南京“善后救济总署”的邀请,为“联合国远东救济会议”布置画展。此后,因肺病加重前往美国治病,再度归来,已是1950年10月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两人的重逢,应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
从司徒乔与沈从文交往谈起
《会馆中的难民》,1946年作
从司徒乔与沈从文交往谈起
《三个老华工》,1950年作
司徒乔参加了革命博物馆的筹备,后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沈从文身居历史博物馆,倾心于服饰研究,无论兴趣或工作,按说两人交集更多,但沈文未再言及。冯著于1964年完成,纵观全书,只字未提沈从文。据冯著194页,“当乔学习再学习,逐渐认识真理之后,他是多么懊悔他在艺术上所走的弯路啊”,这一时期的司徒乔,已不再或不需描绘沈从文称赞的“极平常的下等人”,他主要的工作,是设计和绘制重大题材画作,如《毛主席在农民讲习所》,或者是为“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绘制肖像。
1952年,在首都召开了“亚洲和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司徒乔奉命作画。这是个极为浩大的工程,七十五个国家的一百二十五名和平战士形象都要纳入,而且他们的位置、动作及相互关系,既要讲究艺术特点,也要符合政治的要求,比如黑人与白人在亲密交谈,白发苍苍的美国老妈妈与朝鲜女演员紧紧拥抱,法国代表与越南女游击队员挽手并行,印度与巴基斯坦代表把花环挂到对方胸前。中央也极其重视这幅巨作,司徒乔需要参考图片,新华社立即放大送来;弄不清的政治概念和文艺理论,他可以径直去找周扬和郭沫若释疑。1956年,司徒乔倾注四年心血完成了宣纸稿与颜色设计稿,画面中的人物神采飞扬,一派热烈祥和的景象。
从司徒乔与沈从文交往谈起
《宋庆龄在亚太和平大会上发言》,1950年代作
从司徒乔与沈从文交往谈起
作画中的司徒乔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轻侯《草原牧医》:一曲治愈系的现实主义牧歌
奖金池39W!书旗中文网男频「同人征文」来袭
第5季·海狸故事——短篇小说征文大赛,全国征稿!
4
诚求小红书种草文案
5
行业IP衍生 网络小说折射新阅读习惯
6
诚聘 各科硕博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帖子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