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返回列表
金宇澄:乡土文学在中国已经无根可寻了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12-26 09:22:50
34982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城市是我的故乡。”
在金宇澄的这句话中,这座城市就是上海。
在《繁花》中,金宇澄展现了上海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个体记忆。在《回望》中,金宇澄通过父辈的书信和口述,又为那个已经消失在革命与战争中的上海做了注脚。
在《回望》中,金宇澄的母亲姚云(原名姚志新)用朴实的笔触娓娓道来,童年时光展现了民国年代新移民家庭如何在上海的谋生和生活。1927年,金宇澄母亲出生,外祖父已独自创办了“老宝凤”,做起了银楼老板,家境逐渐殷实。在金宇澄母亲的记忆里,儿时对上海的模糊印象来自“华生”电扇、“无线电收音机”、梅兰芳、戏院门口的冰淇淋、炒米花以及放映的卡通片《米老鼠》。她回忆道:“父亲带着我坐黄包车,一起去四马路吃喜酒、买风琴,去南京路“抛球场”中国国货公司,买深深浅浅的棕色羊毛外套。当时还有“4000祥生”和“云飞”出租汽车,有敞篷式的车,一次跟大人们坐车兜风……”
淞沪会战爆发之后,金宇澄外祖父举家把银楼迁到当时的法租界,此时上海租界成了“孤岛”。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金宇澄母亲常会因为日军封锁而无法到学校上课,“闷在家里看巴金《家》、《春》、《秋》,张天翼的小说、柯灵的《万象》,读鲁迅的书”。1945年秋天,金宇澄母亲考取了私立复旦大学(今复旦大学)中文系,也是在同一年,经自己高中老师朱维基介绍,认识了金宇澄的父亲——程维德。
抗战胜利后,虽几经辗转,但“老宝凤”的生意一直很好。“沪西一带的工厂女工,拿到工资就来我家买黄金保值,买小金条、各式戒指。”而到了1948年,“物价飞涨,蒋经国来沪‘打老虎’,规定黄金、白银、美元必须兑换为金圆券,银楼业经手的就是黄金白银,因此引发全上海银楼关门停业。”金宇澄的外祖父也因时局的动荡患病去世。这一系列的变故里,我们可依稀看到旧日的上海在日月变色中,一去不返。
美国作家梅英东曾在《中国变奏曲》中写道:“有时,要看清一个地方,你首先得离开。”少年时代的金宇澄在没有离开上海之时,从未体会到对于上海的“乡愁”。“当我远离上海,我才真正意识到故乡的意义,才真正体会到城市的伟大。”1977年,当金宇澄从东北农村返回上海开始写作时,大多着眼于他熟悉的东北农村,而不是上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金宇橙先后发表了《风中鸟》《方岛》《譬喻》《欲望》等短篇小说,直到20年后,金宇澄才写出了聚焦于上海市民生活的《繁花》,以及设置了上海坐标的北方记忆——非虚构作品《碗》。“是因为思维的变化,找到自己的出处,或找到了上一辈的人,寻找这些故事,你从哪里来,是最重要的。”金宇澄这句话无疑道出了自己写作生涯的历程。
从金宇澄“城市寻根”的过程中,我们能窥视到城市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边缘地位。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乡土文学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主流,而城市文学一直自甘边缘。对于城市文学的公开批评最早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最为激烈的是沈从文对于上海“鸳鸯蝴蝶派”的大肆批评,甚至上升为一场“京派”和“海派”之间的论战。在金介甫的《沈从文传》中,作者认为沈从文并非作为北京作家,而是上海真正的对立面内地人反对上海。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化,城市的生活与格调不再被阶级话语所绑架,城市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开始成为作家读者探究的对象。
金宇澄眼中的城市,是隐蔽的、暧昧的、甚至不可知的,而农村却是残酷的、贫瘠的、一眼见底的。《繁花》斩获茅盾文学奖后,金宇澄曾说:“写了《繁花》,我越来越不明白上海,它虚无,一直是深不可测的一座原始森林,我一直在雾中,站在有限范围里,只看清一点附近的轮廓。”在《繁花》中,他用1500个“不响”给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了无限的解读空间。
访谈
问=经济观察报
答=金宇澄
问:在你的书写中,多次提及王家卫的电影?在他的电影中,是什么吸引了你?
答:王家卫的电影是另一种面貌,他懂城市的魅力。城市就像他的表现方式,充满暧昧,充满了不可知。从过去开始,我们一直有一种贬低城市的观念存在,一贯认为“乡土”才是中国的根脉。在这种背景下,文学的表达也就大多聚焦在农村,城市只不过作为批判的对象被不断地打压。当年的标语就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鼓动大家去农村,这是城市生活被矮化的最低点,但是我出生在上海,母亲也出生在上海,城市应该就是我的故乡。我眼中的几代上海人从来不会吃闲饭,非常勤劳。文革时代外宾参观上海的工厂都极其惊讶,厂里的那些老机器都是殖民地时代的留存,已将近一百年,仍然擦得雪亮,日夜不停运转。城市的重要性,一直是到中国进入“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才开始苏醒的。
城市最大的魅力是暧昧,有极大的安全元素,因为城市生活是看不透的,农村会一眼见底,会被传统眼光限制,无处可逃。在一般意义上来说,一个有能力、有生命力、有好奇心的年轻人,肯定要到城里来生活,他要融入这私密的大海里,既能保护自己,同时又养活自己。
问:如果从人口的角度来看,中国大部分的人还没有进入到城市,或者说很多身在城市的人还无暇享受城市的魅力,你怎么看这方面的问题?
答:任何地方都有问题,但不能因此否定城市的价值。我们现在还处在一个过渡时代,不能一直拿“中国人口多”来掩饰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事实,而要正面看待城市化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我如今的感觉,是城市在抑制自身发展,这不符合发展规律。比如清末上海就被认定是坏地方,到了民国,苏州需要大量的公务员,居然发现苏州最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去了上海,招不到人了。我们看上海的发展史,1910年上海大概有一百万人,到1920年是二百万人,1930年是三百万人,它大约是以每十年一百万人的速度递增的。这样的扩大,当然有因为战争和各种变故而被动进入城市的人群,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城市就是一块巨大的吸铁石,它如果不好,为什么那么吸引人?我们只注意到它的悲惨,注意到它的无情,却没有注意到它事实上的魅力。
问:刚才你提到1910年、1920年的上海,在历史上这一时期的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在《繁花》里你也表达过,西方人眼中的上海并不是真正的上海。该怎么看待上海的两重性?
答:上海分为两部分。原来的上海小县城,没有马路、路灯和人行道,城里就是抬轿子走独轮车,一下雨满地泥泞。1845年上海开埠,外来殖民者开始圈地,建立租界新区,完全采用西化管理,马路、警察局、工部局、巡捕房都由西人开创。城里人一看,马路原来可以这样平整?马车还有弹簧,这么轻便,房子那么舒适?这是对比产生的魅力,当时的国民对城市没有基本概念,最初的学校、医院都靠西方传教士办起来。不谈国家意义上租界的合法性,要客观审视上海租界的价值,肯定它对城市发展的价值。
问: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是有土地根基的,而如今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与土地的联系已经很弱了,很多人都到大城市来打拼赚钱,所以城市化一方面面临城市内部的问题,一方面也面临农村向城市迁徙的问题,在这样的变化中,我们该怎么去定义“乡土文学”和“城市文学”?
答:文化是靠人转移的。从历史上看,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国。它的灵魂和文化的根脉确实在乡土,但这根基从来就不在贫农的层面,一直是在乡绅的层面,也就是所谓的乡绅阶级。古代皇帝只管到县,县以下由各大家族管辖,我们所说的张家祠堂、李家祠堂,都是乡绅阶级的观念。江南一带还保留着马头墙,乡土建筑各种设计都有传统文化的规制,非常严谨的,但这都是乡绅阶级的遗产。他们面临最大一次崩溃是太平天国,尤其江南这一带,被冲击的传统文化阶层被迫跑到大城市避难。实际上从那时开始,中国的传统文化已在转移,太平天国爆发将近的二三十年间,上海建立了大量的石库门房子,这是结合中国传统的农村文化转移到城市非常明确具体的表现。茅盾先生在小说里也描述过这种迁移的变化。这种乡土文化的变更迁徙,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末,对于今天来说,乡土文化已败落了几辈子,应该是无根可寻了。这是现实。
而从空间上来说,我们还处在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所以很多中国作家的创作主题仍然是农村。农村是他们的出生地,作家不可能改变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身份属性,他一定是以农村为出发去创作。城市的书写一直是被低估的,从沈从文的时代就是这样,他的很多作品中,城市是批评和讽刺的对象。早期的城市书写,像老舍先生,他书写城市是得益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经验。茅盾先生虽然不生在城市,但成长于一个江南小镇,他的《子夜》之所以把城市描写的很出色,是得益于江南小镇与上海历史割不断的联系。
如今我们应该开始在一个城市化的背景下,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城市了。我个人觉得,城市书写在今后会更加引起作者读者的注意,尤其80、90后这些生在城市的年轻人。我们已到了一个重点书写城市生活、“城市寻根”的时代了,只是背景上还有大量农村的路要走。城市文学需要经历几代人的时间和沉淀,这过程大概需要一百年到两百年。到那时候我们才会出现像《追忆似水年华》那种大部头作品。
问:在《繁花》里,你的文学表达融入了上海方言,可以谈谈方言对文学的影响吗?
答:我们几代人接受了统一的普通话教育,地方的声音就越来越弱,我们的表达和听力也非常弱,尤其“小语种”方言。地方语言像小河一样活泼,是水土自然的滋生、不受任何约束。西方很多著名作品都用方言创作,统一后的普通话,等于暖瓶里的植物,没有特殊的生命力量。这方面北方语系与普通话接近,相对好些,东北话一般都能听懂,破坏最大的是南方方言。如今我们城市建筑面貌越来越接近了,口语用统一的普通话,如果我是盲人,到了中国不同的城市,听不出城市的区别,城市的声响,等于没出门,这不是好现象,浓郁的地方性尤其对于文学语言的表达,是生命那么重要,包括电影,演我们的领袖人物,一般都用方言策略,才有魅力。
问:在你的小说《碗》里,描述了50年代和80年代两代年轻人的纽带和境遇,你想通过这种代际间的对比表达什么?
答:试图写出两代人不同的状态。这些年轻人的存在,使得老故事充满生命力。表面上看我是在写往事,但这种过去是由更年轻的一代人来继承。把不同年龄和际遇的人放在同一个舞台,这是我一贯向往的审美方式。只有这样,他们之间才会产生层次和味道,这样的故事才有厚度。来源=2018年12月《经济观察报·书评》
#金宇澄
#已经
#无根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新白金老鹰:我已经做好挨打的准备了
0
17756
写手发布
2021-05-14
写作交流
“矫情”的王家卫,已经过时了吗?
0
10260
james不服
2021-09-19
写作交流
起点签约作家,已经写了十五万字,收藏满打满算只有93个 ...
5
55852
312489671
2021-10-02
写作交流
愤怒的香蕉:息壤已经连续犯下两个连起点都不敢犯下的错误
0
14422
逍遥野
2021-10-19
原创文学
[诗]同床异梦已经习以为常
1
31764
广龙霄云
2021-11-08
原创文学
我已经30了
0
4745
心若朝阳
2022-01-07
文化新闻
悄无声息间,网文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那么你呢?
0
12713
写手发布
2022-03-01
文化新闻
群演爆《青簪行》开始重拍!杨紫已经进组,男主疑似换成林更新…
11
57245
james不服
2022-03-23
文化新闻
仙侠已侠,用“预制菜”思维打造仙侠剧,已经是市场常态
0
11767
fangrongxi
2022-08-10
媒体约稿
已经有项目,长期招募自媒体及网文、种草类写手
16
22399
牛X青年
2022-10-13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评论列表
(3)
贺冬益
是要寻根
2018-12-26 18:56:01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贺冬益
青
2018-12-26 19:04:53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木之水
QQ251855014
2018-12-26 20:28:17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月更10万字才能勉强糊口?90%网文作者月入不过万,头部却靠“反
轻侯《草原牧医》:一曲治愈系的现实主义牧歌
奖金池39W!书旗中文网男频「同人征文」来袭
4
第5季·海狸故事——短篇小说征文大赛,全国征稿!
5
诚求小红书种草文案
6
行业IP衍生 网络小说折射新阅读习惯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