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吕铮:当18年警察,写12部小说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9-3-3 10:20:58
15569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01
开 始
警察和作家,吕铮也说不清到底哪个是他的第一职业。
18年警察生涯,12部类型小说。一边在前线冲锋陷阵,一边写作、获奖,成为了他的生活常态。正在创作又一部长篇的吕铮,微信签名是 “新开始”,今年他38岁。
回忆起自己在23岁时主办的第一个经侦案件,15年前的情景对吕铮来说依旧清晰:“搞了近半年,费了半天劲把人抓进看守所,例行体检时法医匆匆进来跟我说,这个男性犯罪嫌疑人是女的。当时我就天旋地转了。”
他从嫌疑人的电脑查起,女扮男装7年结婚行骗的大案逐渐浮出水面。一时间十余家媒体争相报道,有个记者私下找到他,想以1万元酬劳获取内情写成纪实文学,吕铮断然拒绝。“可是他给我植了一颗种子,他能写,我是不是也能写?”上警校时写作校园文学的热情又回来了,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一天一万字,像吸满水的海绵在释放。历时一个月,吕铮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黑弈》。“那真是一个天赐的小说题材,生活让我第一次觉得它远远高于你的编造能力。”
当经侦警察,钱权、黑白、是非、善恶,接触到的大多是激烈爆发中的人性旋涡,吕铮耳边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这辈子的钱都进去了”。表面上一个普通的经济犯罪,背后隐藏的可能是两个商业集团的搏杀或外逃经济罪犯大案,小到普通百姓的刑事案件,大到牵连出受贿贪腐人员…… “这个警种让你以小见大,对写作灵感的刺激性特别大”。
每天抓差办案,吕铮十二三年来的写作状态都是在临近边缘时的集中释放,写一部作品不超过一个月,最快的15天。“脑子里存储了太多东西,七天闷在家里,一天15000字。”
那段日子,吕铮的休假时间都在海边度过,只为一件事:写作。好的海边吕铮基本都跑遍了,他说大海能让人宁静,安抚心里的躁动。最主要的是,开销问题也逼着他不得不写作:“房费一天300,加上吃饭100,如果一天啥也写不出来,400块钱就白扔了。”
一边是办案中大量的鲜活素材,一边是汹涌的创作热情,吕铮的警察故事一发不可收拾。《迷网》《警校风云》《巴士警探》《混乱之神》《仨警察》《赎罪无门》《夺命医疗》《名提》《猎狐行动》《天网猎狐》《三叉戟》…… 处女作《黑弈》之后,吕铮保持着每年一部的创作频率。
有一天,一位热心读者在微博上给他留言:为什么有一个人物写着写着就没了,是不是想在第二部里呈现?吕铮一拍大腿:坏了,忘了! “前期有一阵全是探索性的写作,有时连结尾都没想明白,边摸索边感觉边写,现在觉得那时的状态对写作来说并不好。”
五年经侦审讯,审了不下200个犯罪嫌疑人,写作时一闭眼,四周就暗了,再一睁眼,就回到了审讯的那间屋子,“审讯人是我,犯罪嫌疑人也是我”。形形色色的案件,吕铮不一定能说出每个人的故事,却能清晰记得审讯时的细节。
一个40多岁的犯罪嫌疑人对吕铮说,在北京呆了10年,从没觉得属于这个城市。创业的寂寞和疼痛,找不到人倾诉,想给母亲打电话,又哭着放下了。获得第一桶金,那么兴奋却没人能分享。自己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必然的,因为打心里边就不正常。吕铮在回家路上,看着落叶一直琢磨这番话,犯罪下隐藏的冰山,是他的警察故事在努力探索并揭露的复杂人性。
和其他作家静水流深的埋头创作不同,警察这一工作使吕铮时刻深处生活现场,并且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如果说写作带给他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那就是在经侦警察这一行当吕铮越来越得心应手。他是审讯者,也是倾听者,是体验者,更是发现者,与这些角色相处得越融洽,吕铮笔下的文学故事就越丰满、顺畅。
吕铮说,我和专业作家不一样,不缺素材,我会挑一些当下最想写的东西,感觉目前还不太能把握的先留着,有些东西会历久弥新,有些东西时间一长自己也就没兴趣了。能走入吕铮小说中的人物,都像是生活中的朋友——“什么时候他能随时跟你交谈了,你就可以动笔了。”
24岁那年,吕铮预审过一位犯罪嫌疑人,60多岁的大学教授,身体不好,糖尿病,腿一按一个坑。吕铮在跟他沟通时常常恍惚,好像面对的只是因为家庭而不小心触犯法律的老者,还是一位经验、学识、涵养远高于自己的老者。的确,从技术角度来讲,如果仅拿对方当犯罪嫌疑人,那一定不是好预审。吕铮说,如同采访作家为什么而写作,得到的答案只是为了成就伟大事业,这样的采访一定是失败的。在尊重中因材施教、重建沟通成为吕铮进行预审工作的宗旨,后来警校教预审的老师也会把吕铮的小说推荐给学生。
从一个毛孩子到成为称职警察,心里的摩擦最是艰苦。遇到案子时每天面对面的审讯,如果脱离了办案环境,更像是一场有预谋的聊天。久而久之,动机淡了,情感多了;技巧少了,真实多了。虽谈不上朝夕相处,几个回合下来,吕铮与犯罪嫌疑人也能从剑拔弩张到心平气和,甚至最后彼此间多了几分坦诚与理解。
“可能是错觉,也可能是真的,有时我感觉他想帮我完成审讯的工作,供述所有事实。” 若嫌犯不开口,已知罪行也许只判五年,而审讯中他“真情流露”的那些足够判无期,“我当时想,把这份笔录照实做完,他就万劫不复了。我心里头挣扎,也痛苦。但是从执法者角度来讲,一定要捍卫警察最基本的职责。”后来那名嫌犯换到检察院指定看守所时,吕铮特意跟领导申请准许自己不出席,因为“觉得心里特难受”。
搞经侦,很多大案资金都涉及上千万,查案时怎么能顶得住诱惑?与嫌犯交流时怎么能顶得住心里的柔软与脆弱?对吕铮而言,写作中这是值得往深处挖的东西,现实中这都是成长的一道道槛儿,哪怕他已不再是当年的愣头小伙子。
02
瓶 颈
2014年7月,公安部开展打击虚假信息诈骗犯罪活动的“猎狐行动”,在当时全国反腐大形势下,中国警察向境外经济逃犯集中亮剑。吕铮作为缉捕组成员之一,多次赴境外直接参与缉捕任务,工作之余他还有更重的担子:记录下这些惊心动魄的一线故事。
之前已经创作出9部警界小说的吕铮,这次写作并不顺利,猎狐行动是一个巨大考验。常说握笔杆子需要灵感,想写点什么东西,得先惯着自己,吃饱了还不太撑的时候,弄杯咖啡,叼根烟,找个舒舒服服的环境,小风这么一吹,表达欲立时就上来了。猎狐行动的创作要求和抓捕行动本身一样,得稳、准、狠,哪有时间慢慢酝酿?彼时各专案小组从世界各地返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吕铮唠嗑儿。领导说,别向我汇报,先给吕铮讲故事。
案子多,流动性大,又得顾上新鲜热乎的时效性,吕铮周一周二听故事,周三周四采访写作,周五在各网站报刊登出。从2014年8月专项行动伊始到2015年底,400次采访,48个故事,一本《猎狐行动》,一本《天网猎狐》。这段创作经历让吕铮到现在都受益,“根本没功夫等你吃饱了吃撑了,更别说找海边抽小烟,坐下来就得吸取,吸取完了就赶紧在笔头上呈现出来,还得尽量规避过于相同的信息,加入小说中需要虚构的元素。” 到现在吕铮对两本小说依然很不满意,“没能好好平衡,歌功颂德的成分太多了”。
有次吕铮采访一个测谎工作者,开口没问几个问题,主动权却被对方抢走了,出于职业习惯,对方开始有条不紊、逻辑缜密地反问起吕铮来,他一看,这哪行?回去立马恶补,读了三本书,大致了解了测谎相关知识,第二次采访,话题就慢慢展开了,从工作谈到理想,谈到人生,本来是报告文学,最后写成了人物特稿。“人家愿意跟你聊,有的可聊,从工作关系变成朋友,让我觉得更舒服,写起来也游刃有余。”
狮子座O型血还属猴的吕铮,常说自己是没吹号就往前冲的主儿,本就不甘于平淡的劲头更时刻处于燃烧状态,每年底他都会写一个工作总结——这一年都干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有没有新作品?比去年有哪些进步?对自己的严格,让吕铮保持了每年一部警界长篇的创作,12本进阶式的小说,连续四届获得金盾文学奖。
一位老师曾对吕铮说,写作尤其写故事,要做到“一切不落惊险奇特落人心”。 公安文学好看,也不好看。好看的是严格缜密的侦查、惊心动魄的抓捕,不好看的是稍不留神,警察和罪犯就会落得脸谱化的形象俗套,市面上多得是这种无人问津的作品。吕铮的公安文学鲜少大众意义上的猎奇与揭秘,他常说自己是跳出警察写警察,跳出警队看社会。
吕铮是北京小伙儿,爱聊,一打开话匣子都是自己经手的有趣案件,喝着啤酒撸着串儿,讲着讲着就眉飞色舞了。自己说得过瘾,朋友听得兴奋,一个故事雏形就有了。结果发现特傻,好几个故事都让饭桌上潜伏的编剧给撬了。后来回家给媳妇讲,摁沙发上,打开手机录音,自己就开始滔滔不绝,媳妇觉着好,就是一个写进小说里的素材。
“案件是种子,不是噱头,你得思考事儿,得琢磨人,挂在嘴边上的深入生活才有意义。” 吕铮笔下,案件如何侦破的并不是重点,有血有肉的现实人物和他们幽微的内心世界才最迷人。因抓捕犯人二度被送进精神病院的经侦好手、初出茅庐就历经一线风云的小警察、在退休之际因为大案重出江湖的预审精英……
在吕铮心里,通过案子写出人在干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做,呈现人在当下的状态,剖析人的行为动因才是作家该干的事情。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说,如果把吕铮放到文坛“80后”青年作家结构中,意义更重大。他的写作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特殊题材辐射更广阔的社会,并不局限于公安文学,而是有更大追求,对时代有所思考。
2011年吕铮在鲁迅文学院上学时,写完了《赎罪无门》,后来被张国立改编成电视剧《赎罪门》。他意识到只要一从鲁院毕业,就没固定时间好好写了。最后半个月只要没课的时候,吕铮就在宿舍窝着,“谁也别找我,我就在屋里写字”。
这部曾发表于《当代》头题,并在作品研讨会上被众多文学评论家称赞的长篇小说,吕铮其实是“够着写的”。一个老警察在查出癌症后,弥留之际的6个月重办一个年轻时自己曾躲闪的案子,内心的进退,人性的挣扎,生死间的精神博弈,吕铮直言,当时自己30岁,写两个60多岁老年人的对话,就是脱离生活经验的,感觉特别无力。 “你没有这个能力,只能完成60分的作品。勉强合格。” 因为对这部小说的不满意,吕铮后来写了《名提》,让一个老警察贯穿在自己的种种预审经历中。
吕铮喜欢“养着”人物和故事,第12本小说《三叉戟》就是在脑子里滚了三年的作品。三个警察“老炮儿”面对日新月异的警队再次披挂上阵。前期的大量练笔让吕铮有了满满的文学自信,12部作品,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儿,也知道短板在哪儿。然而最重要的是,吕铮在《三叉戟》的写作中“感觉不到进步了”,顺畅却没有可拓展的空间,他清楚自己走到了一个节点,他将这部作品看成写作的起点——“到第12部,才算真正入门。”
一直在经侦的圈子里写作,吕铮担心的问题也来了。《猎狐行动》后,吕铮一度感觉写作就是在重复自己,非常沮丧,军旅作家王凯给他发来一段信息:“……你现在掌握的是你对警察细节的熟悉程度,这东西在短时期内是不会变化的,你有很坚定的生活基础,在这上面建构你的故事,我觉得不是什么大问题。”
仔细一想,自己熟悉的也只是经侦领域,如果不改变,是不是就意味着坚定的基础也仅限于这一个警种?吕铮的责编、青年作家石一枫也对他说,你的作品总是一个类型,没有突破。
公安门类很多,经侦、刑侦、禁毒、反恐、特警、网安…… 因为警察这一职业吕铮拿起笔写作,现在写作让他有了深入更多警种的冲动,也由于写作,越来越不满足,吕铮想跳出已经得心应手的舒适区,他做出一个决定:换岗。
03
转 型
与时俱进,对于高速运转的警察行业,并不是空口号。技术的迅猛发展进步逼得吕铮不得不抓紧,“这个时代你只要几天不学,几天不深入,就会落后。作为警察,侦查技术和执法理念也得不断更新。同样写作,为什么不把最精彩的东西呈现给读者?”
吕铮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步入了中年危机,他自己也并不回避职业疲惫期,“你得尽量让疲惫期短点儿,或者想办法给弄没了”。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在事业稳步上升期选择转型,挑战不小,吕铮却乐于踏足新领域,“人得有变化,才有精气神儿”。
没人能预知未来会通向何方,你所走的路是最好的导航仪。有人跟吕铮说,就好好走仕途呗。吕铮对于自己转型的考虑,却是实实在在的:“我想实现价值最大化,有了孩子以后也会透过他来审视自己,怎么在工作、家庭的平衡中建立更充沛的自我。”
于是,北京市公安文联成为吕铮在近不惑之年踏上的新征程。
为了过渡和衔接好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吕铮没闲着。到文联后,他重读了警察学院的最新教材,报名中央戏剧学院编剧班,接触影视创作,还减肥塑形。生活中为人父,工作中重新上学充电。
“转型后收获特大,需要弥补的东西也特多”,吕铮感叹。以前别人给他打的标签就是公安作家里搞经侦的,如数家珍的几乎都是和经济犯罪有关,知识面还是太窄。到了新工作岗位发现,自己干了17年经侦,不过是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岛。
换了地方,吕铮的前方战场从经侦一个领域向更广阔的天地敞开,“可以说,现在从等故事发生变成主动寻找与挖掘”。大部分时间他都深入一线,随同作战。经历,体验,学习,采访,总结,把警察和写作两个理想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吕铮说,有人拿写作当职业,考虑市场销售。有人拿写作当情人,喜欢了写一下,不喜欢丢弃。有人拿写作当梦想,如果梦想破灭,就没了方向。自己拿写作当对手,它难我就强,吕铮乐于制造困难,也喜欢征服困难的成就感。“写作中,所有对手都是最难的,难题就是经验,破绽就是短板,都是你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你要战胜它,就先要战胜自己。”
吕铮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拒绝循规蹈矩,不走寻常路。吕铮说,自己努力让每一部小说都与过去不同,不重复地做“套娃”工程。作品被大家认可,得了不少奖,他对自己的定位是诚恳中不乏自信:我不是知名作家,依然是前行努力的普通作者,所以我觉得自己提升空间很大,需要走的路也很长,这点是我庆幸的。
微信朋友圈是吕铮另外一个生龙活虎的地方,从工作到生活,“奔跑吧,少年”的会议剪影,“三个月,三十二斤。再见,死胖子!”的励志自拍,和宝贝儿子的点滴日常…… 吕铮爱写歌,曾创作过风靡警界的歌曲《警察职责》,那些发在朋友圈的“小作”,看名字也能猜到都是属于他的情真意切:《永远都在出发》《讲故事的人》《不说再见》《孩子》《岁月无恙》……
不久前《三叉戟》获得燧石文学奖最佳悬疑长篇小说奖,吕铮在朋友圈写 “不多说,路上见”,几个月后,一直计划的新作《谜探》和《无所遁形》完成,还有《名提2》、《火线特警》等等不成熟的大纲,都在脑子里慢慢“养”着,成熟一部写一部。
《谜探》是继《三叉戟》后停笔两年的第一部,也是吕铮创作生涯的第十三部小说。10年前他写了一部《混乱之神》(原名《狂探》),一个警察找寻自己的故事,吕铮将《谜探》看成10年后,完成12部作品后,新轮回的第一本,“主人公就是我的影子,我也在找自己”。
警探林楠,是吕铮第一部小说《黑弈》在网上连载时用的署名,后来一直跟随他。吕铮说,吕是两个“口”,我想多看多学,就把“口”变成了两个“目(木)”,吕就成了“林”。楠是“铮”的化身,意思是坚硬的木头,吕铮就等于林楠。“这是我23岁想的,到现在没变”。
小说中的人物,从警校的小学员到人过中年的老警察,他们随着故事成长,从青涩走向成熟,与吕铮一起面对生活与世界。“当我退休的时候,他们也会一起对着国旗和警徽敬礼,说今生无悔”。
刚刚,吕铮又更新了朋友圈:上班路上定出新小说框架,《我要当警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周茉
#吕铮
#警察
#小说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媒体约稿
100-300元/篇《天池小小说》征稿
0
2016
Happy☆小冰☆
2024-07-17
媒体约稿
首奖15000元 | 「书旗小说网」现言征文
0
1836
写手发布
2024-07-18
交易招聘
番茄小说招聘国际化网文编辑
0
2593
rong199607
2024-07-19
文化新闻
网文20年十大都市小说排行榜 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20个...
0
2915
据善于思考
2024-07-21
媒体约稿
10万元/部 | 首届「爱奇艺小说网」文学锦标赛
0
2233
写手发布
2024-07-23
媒体约稿
首奖30万元 | 第5届「七猫小说网」现实题材征文大赛
0
2771
写手发布
2024-07-23
文化新闻
这本小说回答了“什么是网感”——评大山头《低俗!订阅了》
0
4362
写手发布
2024-07-24
文化新闻
霸总小说火了10年,为什么还在闷声发财?
0
4804
写手发布
2024-07-25
原创文学
小说《诉讼》(摘要)
0
2135
Wo~
2024-07-27
媒体约稿
掌心雷双男主收稿
0
706
hy0762133
2025-04-02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约稿
500-800元/千字 | 「香港文学」杂志长期征稿
南京书迷追来上海,这一抹黄席卷五角场,网络文学有了自己的线下
4
高考,真还有一考定终身的奇效?
5
日本网文,给中国作者,带来新启发
6
1200元/篇 | 「鹿鸣」杂志长期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