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交流
›
写作交流
1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衣料、衣饰
[ 复制链接 ]
黑色郁金香
初级作家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21
好友
126
回帖
419
银子
初级作家
初级作家, 积分 5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7 积分
初级作家, 积分 5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7 积分
积分
553
主页
发表于:2016-9-27 12:59:55
武侠
9813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黑色郁金香 于 2016-9-27 18:00 编辑
丝
蚕丝;丝织品。缫丝织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了丝织品。殷商时代发明了提花装置。商代甲骨文出现桑、蚕、丝、帛等字,还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公元前数世纪中国开始向外输出蚕丝和丝织品,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中国丝绸种类多,绣工巧,织造技术高超,图案花纹精美,在世界上一直享有盛誉。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山海经.海外北经》:“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呕)丝。”郭璞注:“言噉桑而吐丝,盖蚕类也。”唐杜甫《白丝行》:“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象庆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宋庄绰《鸡肋编》卷上:“定州织刻丝,不用不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桢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农蚕》:“湖丝惟七里者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分,苏人入手即识。用织帽缎,紫光可鉴。”
锦
用彩色丝线织成图案花纹的织品,常在织造前将纬丝染好颜色,颜色一般在三种以上。特点是色泽鲜艳,质地厚实。常用以缘边。中国织锦业一向发达。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秦汉以来,名目繁多。唐代锦以组织细密、设色精良为特点。宋代三大名锦为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和四川蜀锦。清代壮族的壮锦和瑶、傣等族的棉锦也很著名。《诗.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晋陆翽《邺中记》:“织锦署在中尚方,锦有大登高、小登高、大明光、小明光、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凤皇朱雀锦、韬文锦、桃核文锦、或青绨,或白绨、或黄绨、或绿绨、或紫绨、或蜀绨,工巧百数,不可尽名也。”《唐大诏令集.大历六年四月禁大花绫锦等敕》:“在外所织造大张锦、软瑞锦、透背及大繝锦、竭凿六破以上锦、独窠文绫、四尺幅及独窠吴绫、独窠司马绫等,并宜禁断。其长行高丽白锦、杂色锦及常行小文字绫锦等,任依旧例造。其绫锦花纹,所织盘龙、对凤、麒麟、狮子、天马、辟邪、孔雀、仙鹤、芝草、万字、双胜,及诸织造差样文字等,亦宜禁断。”明范濂《云间据目抄.风俗》:“绫绢花样,初尚宋锦,后尚唐汉锦,晋锦,今皆用千钟粟、倭锦、芙蓉锦、宋锦,后尚唐汉锦,晋锦,皆称厌物矣。”清张澍《续黔书.洞锦》:“黎平之曹洞司出洞锦,以五色绒为之,亦有花木禽兽各样,精者甲他郡,湅之水不败,渍之油不污,是夜郎苗妇之手,可与尧时海人争妙也。”参阅元费著《蜀锦谱》、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锦”条。
素
指白色生绢。除作衣料,中国艺术与它也有不解之缘,历史上许多书画作品、清代顾、湘、苏、粤四大名绣都是以白色生绢为依托创造出来的。《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绣,从子于鹄。”《太平御览》卷八一四引《范子计然》:“白素出三辅,匹八百。”又卷八一九引同书:“白纨素出齐鲁。”《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上,皆得服绫锦、纨素、金银饰镂之物,自是以下,杂彩通于贱人。”清叶梦珠《阅世编.食货六》:“露香园顾氏绣,海内驰名,不特翎毛、花卉、巧若天成,而山水、人物,无不逼肖活现,向来价亦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丈者,不啻数金。”
缬
染花的丝织品;织物上的印染花纹。中国印花技术发明于战国。至西汉即有金银加彩三色套印染缬。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近年新疆于阗也有绞缬织物出土。唐代普遍流行蜡缬、夹缬和绞缬三种方法。长安有采缬铺。缬氆,即蜡染,或起始于西南少数民族,透过镂空的花版,将蜡融化后印于织物之上,经过浸染处理,再将蜡迹洗净,显出轮廓清晰的花纹。夹缬是用两块相同花纹的版模将织物折叠夹紧,然后再行浸染,染出的图案工整对称,能套染多种颜色,是一种直接印花的方法。绞缬则适合于染印散点状的花纹,染时根据需要先将织物依次撮缬起若干组,再用细线扎紧,浸染时将线拆除,织物上便会出现一组组浑厚而有规则的花纹。北宋时曾下令禁止民间使用染缬,并不许印花棋逢对手片流行。十七、十八世纪西藏的氆氇仍用夹缬法刷印花经纬度和缬法撮晕浸染花纹,保留了唐代的印染风格。晋陶潜《搜神记》卷九:“淮南陈氏于田中种豆,忽见二女子,姿色甚美,著紫缬襦青裙,天雨而衣不湿。”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复引诸王按行府库,锦罽珠玑,冰罗雾縠,充积其内。绣、缬、紬、绫、丝、彩、越、葛、线、绢等不可数计,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为元色,余则入染色,谓之彩缬,今民间亦多为之。”
蜀锦
四川成都所产的美锦。以染色熟丝织造,质地坚韧,图案多样,五彩缤纷。三国时,为蜀汉主要手工产品,行销魏、吴。宋时列为贡品,南宋时朝廷赖以购买军马,为此曾严禁私贩。元费著撰有《蜀锦谱》详列宋代蜀锦名目。三国诸葛亮《教》:“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华阳国志.蜀志》:“蜀郡西城,故锦里也。”
《渊鉴类函.布帛.锦》引山谦之《丹阳记》:“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始有之。”唐杜甫《白丝行》:“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元费著《蜀锦谱》:“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以锦官,江史以濯锦。而《蜀都赋》云:‘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游蜀记》云:‘成都有九壁村,出美锦,岁充贡宋朝。’......建炎三年,都大茶马司始织造锦绫被褥,折支黎州等处马价,自是私贩之禁兴。”元戚辅之《佩楚轩客谈》:“客蜀时,制十样锦,名:‘长它竹’、‘雕团’、‘象眼’、‘宜男’、‘宝界地、’、‘天下乐’、‘方胜’、‘狮团’、‘八嗒韵’、‘铁蘘梗荷’。”
罗
质地轻软稀疏的丝织品,其经纬组织显椒眼纹。未练者称生罗,已练者称熟罗。起花纹者称纹罗,无花纹者称素罗。自先秦以来,历代都有生产。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服饰实物有绣、罗、绢、纱等各种衣著十余件。唐代有透额罗,即以一小方马尾罗遮住前额,为妇女装饰之一。宋代公私服多用罗,妇女成婚用以蒙头的盖头,即以五尺见方的皂罗制成。清代苏州生产的罗有花罗、素罗、刀罗、河西罗等名目。罗除主要用作衣料外,历史上还常用作扇面、床帐、屏风等。《战国策.齐策四》:“下宫糅罗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以为缘。”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披罗衣以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隋书.礼仪志七》:“[皇后]鞠衣,黄罗为之”;“青衣,青罗为之”;“朱衣,绯罗为之。”明范濂《云间据目抄.风俗》:“罗,初尚暖罗、水围罗,今皆用湖罗、马尾罗、绮罗,而水围罗又下矣。其他纱紬更易,不可胜计。”《红楼梦》第四十回:“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作了帐子,糊了窗屜,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
绮
在素地织纹起花的丝织物。质地柔软,质理疏朗,多用作夏服材料。用经线、纬线错综地在织物上织出凸出的图案工艺,商代已经发明了,安阳殷墟出土的铜器粘有织成规矩纹样的绮、绢等丝织物残迹。战国楚简上出现了“绮”字。尔后各朝都有织造,规格和花样愈益丰富。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服用对象作了限制。《书.禹贡》:“[兖州],厥贡漆丝,厥篚织文。”孔传:“地宜漆林,又宜蚕桑。织文,锦绮之属,盛之筐篚而贡焉。”《汉书.高帝纪下》:“[八年],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颜师古注:“绮,文缯也,即今之细绫也。”唐白居易《庚顺之以紫霞绮远赠.以诗答之》:“千里故人心郑重,一端香绮紫氛氲。开缄日央晚霞色,满墙风生秋水纹。为褥欲裁怜叶破,制裘将剪惜花分。不如缝作合欢被,寤寐相思如对君。”明张瀚《松窗梦语.风俗记》:“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群相蹈之。如翡翠珠冠,龙凤服饰,惟皇后、王妃始得为服;命妇礼冠四品以上用金事件,五品以下用抹金银事件;衣大袖衫,五品以上用纻丝绫罗,六品以下用绫罗缎绢;皆有限制。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
绫
俗称绫子。一种有彩文的丝织品,光如镜面,像缎子而比缎子薄。汉代即有生产,六朝时绫与锦同样贵重。唐代尤为发达,名目繁多,公私衣服多用绫,其丝织业以蜀中锦彩、吴越异样纹绫纱罗和河南北纱绫为著。宋代罗绫则多以提花。元代有大绫、小绫。明代出土丝绸纹样中有落花流水花绫。《急就扁》卷二:“青绮绫縠靡润鲜。”《西京杂记》卷一:“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四匹。绫出钜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直万钱。又与走珠一琲,绿绫百端,钱百万,黄金百两,为起第宅,奴婢不可胜数。衍犹怨曰:‘吾为尔成何功,而报我若是哉!’”《三国志.魏志.杜夔传》:“其好古存正莫如夔”南朝宋裴松之注:“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明范濂《云间据目抄.风俗》:“绫布乃松郡中土产,昔年绫尚厚重,今皆用轻而薄者,而王江泾绫,始乱真矣。”清姚莹《康輶纪行.赏蕃茶物》:“洽达者,织素绫为之,每方约二尺,中织佛头,六方为一连。凡蕃目及剌麻见贵客,不用名柬,奉哈达为礼。”参阅《新唐书.地理志》和清谷应泰《博物要览》。
縠
汉以后又称“纱縠”。一种有绉文的纱,以轻薄著称,向为贵重衣料。近年湖南长沙一带出土的西汉初年的细绣纹纱罗,薄如烟雾,且有仿泥金银印花彩绘薄质织物。每件纱衣重不到一市两,近乎汉人说的雾縠,南朝人说的天衣。《楚辞.神女赋》:“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后汉书.章帝纪》:“癸巳,诏齐相省冰纨、方空縠、吹纶絮。”李贤注:“《释名》曰:‘縠,纱也。’方空者,纱薄如空也。或曰空,孔也,即今之方目纱也。”《世说新语.轻诋》:“何处闻有蔡充儿”刘孝标注引《晋诸公赞》曰:“高平刘整有隽才,而车服奢丽,谓人曰:‘纱縠,人常服耳。’”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袖软异文绫,裾轻单丝縠。”《宋史.食货志上三》:“其纤丽之物,则在京有绫锦院,西京、真定、青、益、梓州场院主织锦绮、鹿胎、透背,江宁府、润州有织罗务,梓州有绫绮场,毫州市绉纱,大名府织绉縠......以供服用及岁时赐与。”
纱
亦作“沙”。历代织品之一。经纬稀疏而轻薄,多以丝为之。周王后夫人之服,以白沙縠为里,称素沙。六朝以后,以纱为特重,用亦最广,凡朝服公服不论冬夏,无不用纱。唐代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常不著内衣,仅以轻纱蔽体。宋代以后亦指棉纱。《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郑玄注:“素沙者,今之白缚也。六服皆袍制,以白缚为里,使之张显。今世有沙縠者,名出于此。”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南海出鲛绡纱,帛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云自唐以来名家,今三百余年矣。”清叶梦珠《阅世编.冠服》:“花云素缎,向来有之,宜于公服。其便服则惟有路绸、瓯绸、绫地、秋罗、松罗、杭绫、绉纱、软绸以及湖绸、绵绸,夏惟有生纱、硬纱、生罗、杭罗而已。其后有软机纱、番纱、线纱、永纱,皆因一时好尚,群相和从耳。”《古今图书集成.闺媛典》卷三七一引张之象《黄道婆祠记》:“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又各有法。故被褥帨带之类,织以折枝团扇棋局文字,粲然若写。土人竞相仿习,稍稍转售他方以牟利,业颇饶裕。”
绨
粗绸。质地厚实、平滑而有光泽,色彩多样。秦汉以来常作袍料。唐人谓之絁。《管子.轻重戊》:“鲁梁之民俗为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司马贞索引:“绨,厚缯也,音啼,盖今之絁也。”唐元稹《酬乐天得稹所寄纻丝布白轻庸制成衣服以报之》:“湓城万里隔巴庸,纻薄绨轻共一封。”《宋史.赵珣传》:“绨毡居龛谷无所属,珣与书招之,遗以绨绵,绨毡听命。”
罽
指彩色染经剪绒,用以作毡。为我国西间少数民族所产。西汉以来锦罽常并称。汉代一张罽价值几万钱。清代西北地区的氍毹、斜文褐、花罽、细旃等名目,均属高级毡织品。《说文.系部》:“罽,西胡毳布也。”段玉裁注:“毳者,兽细毛也。用作为布,是曰罽。亦段罽为之。”《逸周书.王会解》:伊尹为四方献令,正西昆仑诸国,“请令以丹青、白旄、纰罽、江历、龙角、神龟为献”。《后汉书.西南夷传.冉駹夷》:“其能作旄毡、班罽、青顿、羊羧之属。”晋陆翙《邺中记》:“石虎御府罽有鸡头文罽、鹿子罽、花罽。”《辽史.食货志下》:“雄州、高昌、渤海亦立互市,以通南宋、西北诸郡、高丽之货,故女直以金、帛、布、蜜、蜡诸药材及铁离、靺鞨、于厥等部以蛤珠、青鼠、貂鼠、胶鱼之皮、牛羊驼马、毳罽等物,来易于辽者,道路繦属。”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洋舶》:“其人无事者皆细绒大笠,著红罽长襔,金纽连绵至地。”
绸
亦称茧绸。用家蚕粗丝或野蚕茧丝纺织成的平纹织物。汉代即为人重视。南北朝以白绸作为馈赠礼品。唐宋土贡有花绸、绵绸和平绸。明代以山西潞绸为最。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茧绸缣练者,婚姻之嘉饰也。”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服用门.水绸》:“广西亦有桑蚕,但不多耳。得茧不能为丝,煮之以灰水中,引以成缕,以水织绸,其色虽暗而特宜于衣,在高州所产为佳。”清叶梦珠《阅世编.食货六》:“山东茧绸,集蚕茧为之,出于山东椒树者为最佳,色苍黑而气带椒香,污秽著之,越岁自落,不必浣濯而洁,在前朝价与绒等,用亦如之。”
绢
用生丝织成的平纹织物。其经纬密度基本一致。质地挺爽细腻,既可用来制衣,也可用作书画、装璜等。历代绣工在细薄轻软的绢罗上,绣出各种美不胜收的图案。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有春冬战国时期的绣绢袍、裙、裤和单衣等。敦煌出土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满地锁绣绢。《墨子.辞过》:“治麻丝,梱(稛)布绢,以为民衣。”《初学记》卷二七引《晋令》:“其赵郡、中山、常山国输缣当绢者,及余处常输疏布当绵绢者,缣一匹当绢六丈,疏布一匹当绢一匹,绢一匹当绵三斤。”《新唐书.食货志一》:“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丁随乡所出,岁输绢二匹,绫、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上两,谓之调。用人之力,岁二十日,闰加二十日,不役者日为绢三尺,为之庸。”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文汇阁凡三层,忘廇楹柱之间,俱绘以书卷,最下一层,中供《图书集成》,书面用黄色绢;两畔皆经部,书面用绿色绢;中一层尽史部,书面用红色绢;上一层左子右集,子书面用玉色绢,集用藕合色绢。”
缣
质地细密的丝绢,通常以双丝织成,能染成各种颜色。多作衣料。汉以后或用以赏赐、酬谢和交易。《管子.山国轨》:“春缣衣,夏单衣。”《玉台新咏.汉古诗一》:“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魏书.食货志》:“又河北州镇,既无新造五铢,设有旧者,而复禁断,并不得行,专以单丝之缣,疏缕之布,狭幅促度,不中常式,裂匹为尺,以济有无。”宋庄绰《鸡肋编》卷上:“单州成武县织薄缣,修广合于官度而重才百铢,望之如雾,著故浣之亦不纰疏。”
帛
丝织品的总称。生帛称缟、素、绡、绢,熟帛称练。帛在古代不光用于服饰,还用于书画。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穿袍服的楚国妇女”帛画,是我国现存缣帛画中年代最早的一幅。又,隋唐妇女服饰之一为披帛,又称画帛,以轻薄纱罗制成,上印花纹,长度两米以上,披搭在肩,盘绕两臂之间,后世披红出于此。《周礼天官.染人》:“掌染丝帛。凡染,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郑玄注:“染夏者,染五色谓之夏者,其色以夏为狄为饰。”唐樊绰《蛮书.蛮夷风俗》:“本土不用钱,凡交易缯帛、毡罽、金银、瑟瑟、牛羊之属,以缯帛幂数计之,云某构色,直若干幂。”又:“帛曰幂,汉四尺五寸也。”宋赵汝适《诸蕃志.海南》:“髻露者以绛帛约髻根,或以彩色帛包髻,或戴小花笠,皆簪二银篦,亦有着短织花裙者。”清祁韵士《西陲边略.厄鲁特旧俗纪闻》:“妇人辫发双垂,钓发用红帛,在辫之腰帛间,缀以好珠瑟瑟之属,望若繁星。”
绵
丝绵。中国很早用来絮衣。春秋战国有锦面绵衣、绣绢绵袍。魏晋的裲裆,元明的比甲、背子,都有用丝绵絮的。《书.禹贡》:“[豫州],厥贡漆枲絺纻,厥赋纤纩。”孔传:“纩,细绵。”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至一大冢,木中有好妇人,形体如生人,著白练衫,丹绣裲裆,伤左髀,以裲裆中绵拭血。”《辽史.礼志六》:“五月重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著衣,七事以奉天子,北南臣僚各赐三事。”明钱希言《戏瑕.同功绵》:“古乐府有‘丝用同功绵’。今吴兴养蚕家,以两蚕共作茧者,谓之同功绵,价倍于常。其丝以三茧抽为合罗丝,岁以充御服。”
纨
细致光洁的绢。向为珍贵的衣料,所谓白縠之衣,薄纨之里,即是。汉代宫廷以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以细绢制成的团扇,称纨扇,常为古代女子所持。宋玉《神女赋》:“其盛饰也,则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万方。”《汉书.地理志下》:“[齐地],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明沈德符《野获编.妇女.妇人弓足》:“向闻今禁掖中,凡被选之女一登籍入内,即解去足纨,别作宫样,盖取便御前奔趋无颠蹶之患,全与民间初制服不侔。”清张岱《陶庵梦忆.秦淮河房》:“女客团扇轻纨,缓鬓倾髻,软媚著人。”
缟
细白的生绢。历史上以曲阜所产尤为轻细,称鲁缟。《书.禹贡》:“[徐州],厥篚玄纤缟。”孔传:“玄,黑缯;缟,白缯。”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于是郑女曼姬,被阿锡,揄纻缟,杂纤罗,垂雾縠。”《汉书.韩安国传》:“强驽之末,力不能入鲁缟。”颜师古注:“缟,素也。曲阜之地,俗善作之,尤为轻细。”唐杜甫《忆昔》诗之二:“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絺綌
絺,细葛布;綌,粗葛布。都是将葛经过浸渍煮沦的加工法制成的。絺綌,指葛布衣服。这种由絺綌制成的衣服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诗.葛覃》中说“为絺为綌,服之无释。”古人暑天穿葛布单衣出外,一定要外加套衣,否则被认为不敬。《礼记.玉藻》:“振絺綌不入公门,表裘不入公门。”郑玄注:“振读为禅禅(单)也。表裘,外衣也。二者形且亵,皆当表之乃出。”民国《川沙县志.物产》:“葛,草荡最多,村野亦有之,蔓生二三丈,茎多纤维,可为絺綌。人多识。即有识者,未谙其法,此风气使然也。”
葛布
葛,植物名。多年生蔓草。其茎的纤维所制成的织物叫葛布,俗称“夏布”,质地细薄。除作衣料,魏晋以来多用制巾。葛之产地,一为吴越,一为岭南。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遗址发现三块五六千年前的葛布。自周以来,历代贡赋。尤以广东之葛为有名,其织葛者名细工,织成布弱如蝉翅,重仅数铢,明清以来有用丝纬葛经混织者。《书.禹贡》:“岛夷卉服。”孔传:“南海岛夷,草服葛越。”孔颖达疏:“葛越,南方布名,用葛为之。”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货语.葛布》:“粤之葛,以增城女葛为止,然恒不鬻于市。彼中女子终岁乃成一匹,以衣其夫而已。其重三四两者,未字少女乃能织,已字则不能,故名女儿葛。所谓北有姑绒,南有女葛也。其葛产竹丝溪、百花林二处者良。采必以女,一女之力,日采只得数两。丝缕以针不以手,细入毫芒,视若无有。卷其一端,可以出入笔管。以银条纱衫之,霏微荡漾,有如蜩蝉之翼。”
布
麻、苧、葛、棉等非丝织物的通称。上古布仅指麻、葛。古代贫贱的人穿不起丝,只能穿麻,布衣遂成为庶人的代称。中国织麻较织丝为早。五六千年以前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就用野麻纤维纺成线,织成布,布幅很窄。西安半坡和华县泉护村等地发现的陶器底部麻布印痕,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十根。汉魏六朝著名者为南方葛布,作夏服材料。宋元初开始流行棉布,至明代一般棉布代替了苧麻、粗绢。宋明都有丝棉交织,以明代丝丝棉纬的云布为有名。《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三一四引《唐六典》:“胜、宁等州出女稽布,济州出賨布,海州出楚布,涪州出连头獠布,巴州出阑于布,凉州出毼布,西州出白氎,南州出斑布,汉州出弥牟布,韶州出竹子布。”宋庄绰《鸡肋编》卷上:“苏州以黄草心织布,色白而细,几若罗縠。”
火浣布(犬夜叉……)
石棉布的古称。以能用火燃法除石棉布上的污渍而得名。我国利用石棉作纺织材料由来已久,《山海经》中已有用石棉制成火浣布的记载。直至明清,始终不绝。惟前人对它的性质不明,或认为用某种木皮织成,或认为用火鼠毛织成。《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二月,西域重泽献火浣布。”裴松之注引《傅子》曰:“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以火浣布为单衣,常大会宾客,冀阳争酒,失杯而污之,伪怒,解衣曰:‘烧之。’布得火,炜晔赫然,如烧凡布,垢尽火灭,粲然洁白,若用灰水焉。”《太平广记》卷六二引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录.杜兰香》:“初降时,留玉简、玉唾盂、红火浣布,以为登真之信焉。”清周亮工《闽小记.火浣布》:“予在敢野外,谢茂才尔将出布一缕,以火焚之,色尽赤,闽中多有见之,亦不甚贵,今不可得矣。”参阅《艺文类聚》卷八十引《玄中记》、《海内十洲记.炎洲》。
白叠
亦作“帛叠”。棉布。棉花自鲟度传入我国,经过南北两路:东汉由南路经过南洋诸国传入云南,云南少数民族当时生产出一种名叫“白叠花布”的纺织品,南北朝由北路传入新疆。唐宋白叠被视作珍品。内地棉花的大量种植和棉布的大量生产则始于宋末元初,由海南岛黎族地区经闽、广传至江南。惟唐以前不知有草棉,将棉布误认为木抽所织。《史记.货殖列传》:“榻布皮革千石。”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曰:“榻布,白叠也。”司马贞索隐引《吴录》曰:“有九真郡布,名曰白叠。”张守节正义:“白叠,木绵所织,非中国有也。”《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人》:“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缀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梁书.诸夷传.高昌国》:“多草木,草实章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曰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宋方勺《泊宅编》卷三:“闽广多种木绵,树高七八尺,叶如柞,结实如大菱而色青。秋深即开,露白绵茸然。土人摘取去壳,以铁杖杆尽黑子,徐以小弓弹令纷起,然后纺绩为布,名曰吉贝。今所货十花,此最上品。海南蛮人织为巾,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谓白叠巾。”
氍毹
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古代产于西域。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三辅黄图.未央图》:“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规地以罽宾氍毹。”《梁书.诸夷传.高昌》:“大同中,子坚(高昌王)遣使献鸣盐枕、蒲陶、良马、氍毹等物。”唐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褐毡》:“凡毡绒白黑为本色,其余皆染色。其氍毹、氆氇等名称,皆华夷各方语所命。”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灯节》:“楼设氍毹帘幕,为宴饮地。”旧时,居家演剧用红氍毹铺地,因而又用为歌舞场、舞台的代称。明张岱《陶庵梦忆.刘晖吉女戏》:“十数人手携一灯,忽隐忽现,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见之,亦必目睁口开,谓氍毹场中那得如许光怪耶!”《格致镜原.居处器物.毡毯》引《异物志》:“大秦国野茧织成氍毹,以群兽五色毛杂之,为鸟兽人物草木云气,千奇万怪,上有鹦鹉,远望轩轩若飞,其文赤白黑绿红绛金缥碧黄十种色。”
氆氇
藏语音译,为我国西北少数民族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织品。可以做床毯、衣服等。明汤显祖《邯郸记.大捷》:“氆氇登台,绣帽猩蛮带,与中华斗将材。”又,《紫钗记.河西款檄》:“俺帽结朝霞,袍穿氆氇。”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褐毡》:“其氍毹、氆氇等名称,皆华夷各方语所命。”《西藏记.生育》:“女子则教识戥称,作买卖,纺毛线,织氆氇。”《红楼梦》第一0五回:“氆氇三十卷。”
幄
亦作“楃”。帐幕。由于四面围合起来象屋宇而得名。《左传.哀公十七年》:“卫侯为虎幄于藉圃。”杜预注:“于藉田之圃新造幄幕,皆以虎兽为饰。”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今富有黼绣帷幄,涂屏错跗。中者锦绨高张,采画丹漆。”《说文.木部》:“楃,木帐也。”《释名.释床帐》:“幄,屋也。以帛衣板,施之形如屋也。”王先谦疏证补引王启原曰:“幄之制,必先立板,而后帛有所傅。自有幄已然。”唐康骈《剧谈录.曲江》:“都人游玩,盛于中和上巳之节,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一:“设黄幄于南苑晾鹰台,幄后设圆幄,恭候皇上躬御甲胄。” 被先秦称“衾”,又称“寝衣”,汉以后称“被”。寝时用以覆身。多以布帛为料。其特殊者宋有纸被,唐有神丝被,上绣三千鸳鸯,间以奇花异卉,络以细珠,五色辉映,精巧奇绝。《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实命不犹。”《论语.乡党》:“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楚辞.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南道之酋豪。多选鹅之细毛,夹以布帛,絮而为被,复纵横衲之,其温柔不下于挟纩也。俗之鹅毛柔暖而性冷,偏宜覆婴儿,辟惊间也。”明陶宗仪《辍耕录.鸳衾》:“孟蜀主一锦被,其阔犹今之三幅布,而一梭织成。被头作二穴,若云版样,盖以叩于项下,若盘领状,两假冒余锦则拥覆于肩。此之谓鸳衾也。” 褥亦作“缛”。分坐褥和卧褥两种。先秦以草、毛为垫具,写作“蓐”;汉以来渐以绵为垫具,写作“缛”。其褥面有锦、练等,上绣鸳鸯、凤凰、芙蓉等各种图案。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皮毛草蓐,无茵席之家,旃蒻之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宋赵希鹄《调燮类编.衣服》:“蒲花褥,九月采蒲略蒸,不然生虫。晒燥装入卧褥或座褥内,以杖鞭击,虚软温暖,长久可用。” 幕 1、原指帐篷的顶盖部分,类似今蒙古包的上盖。后泛指帐篷。《周礼.天官.幕人》:“掌帷、幕、幄、绶之事。”郑玄注:“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帷、今之设幕则无帷在下为异也。”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道祭》:“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衢设祭,张施帐幕,有假花假果粉人面粻之属,然不过方丈室,高不逾数尺,议者犹或非之。丧乱以来,此风大扇,祭盘帐幕,高至八九十尺,用床三四百张,雕镌饰画,穷极技巧。”《元史.舆服志一》:“帐幕,除不得用赭黄龙凤文外,一品至三品许用金花刺绣纱罗,四品、五品用刺绣纱罗,六品以下用素纱罗。”2、门窗帘儿。《别国洞冥记》卷二:“帝寝灵庄殿,召东方朔于青绮窗,不隔绨纨重幕。”宋晏殊《蝶恋花》词:“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花撩乱。” 幌指用于遮挡或障隔的幔子。多以细软的绸帛做成,上饰花纹图案。用于门窗、屏风等。《文选取张协<七命>》:“重殿叠起,交绮作幌。”李善注引《文字集略》曰:“幌,以帛明窗也。”唐崔湜《同李员外春闺》诗:“卷帘双燕入,披幌百花惊。”清薛凝工《水龙吟.咏杨花.和苏东坡韵》词:“罗幌黏时,琼楼着处,几人深闭。” 帱床上的单帐。其色彩有翠、丹、绛等,其质料有罗、绡、纱等。宋玉《神女赋》:“褰余帱而请御兮,愿尽心之惓惓。”《文选.潘岳<寡妇赋>》:“易锦茵以苫席兮,代罗帱以素帷。”李善注引《纂要》曰:“单帐曰帱。”唐崔融《嵩山启母庙碑》:“霜罗曳曳,云锦年披披,鸳鸯褥兮翡翠帱,白羽扇兮青丝履。”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你铺排着鸳衾和凤帱,指望效天长共地久。”
服色
指车马、祭牲、服饰等的颜色。古代由于五德思想的流行,每一王朝都有特别崇仰的某一种颜色。以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如谓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汉尚黄之类。秦汉以后,新王朝建立,皆将改正朔、易服色视为关系到国运的大事。后亦泛称各级官员的服饰。
襁緥
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旧说长一尺二雨至二尺,阔八寸左右。《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臣青子在繦緥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张守节《正义》:“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史记.蒙恬列传》:“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汉书.宣帝纪》:“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后汉书.桓荣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玉篇.衣部》:“襁,襁褓,负儿衣也。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二尺,以负儿于背上也。”
衫
魏晋以来流行的一种服装。其特点是袖口宽松,不需施祛,不同于袖端应收敛并装有祛口的袍。衫有单、夹二式,六朝不论婚丧,均用白色细绸制成。隋唐以后,男子公服流行袍衫,大袖右衽,衣体宽博下长过膝,民国年间的长衫其形制犹受其影响。衫亦为女子常服,唐代女装即主要由衫、裙、帔组成,直至清代,汉族女服都以衫裙为主。东晋以来有裲裆衫,中纳丝绵,形似今日棉背心。唐以后有缺胯衫,多为下层人民所服。《释名.释衣服》:“衫,芟也,芟末无袖端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孝武帝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重。”宋周煇《清波
杂志
》卷二:“乾道中,王日严内相申请,谓环一室而围座,色皆浅素,极可憎,乞仍存紫衫。至今四十年不改。前此仕族子弟未受官者皆衣白,今非跨马及吊慰,不敢用。”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清明前后,肩担卖食之辈,类皆俊秀少年,竞尚妆饰。每着蓝藕布衫,反纽钩边,缺其衽,谓之琵琶衿。”
襦
短衣。一般作亵衣(内衣)。自春秋时期直到清代,上襦下裙是中国女装主要形式之一。多为短襦,长及腰间。唐以后,为便于劳作,襦亦可著于外,有袒领,里面不穿内衣。宋代多为下层妇女穿,腰身与袖口较宽松,以质朴清秀为雅,由汉代上襦演变而成唐代套在外面对襟为半臂。《急就篇》卷二:“袍襦表里曲领帬(裙)。”颜师古注:“长衣曰袍,下至足跗;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要(腰)者襦。”《礼记.内则》:“衣不帛,襦袴。”《初学记》卷二六引《古乐府.陌上采桑》:“缃绮为下裳,紫绮为上襦。”宋王溥《唐会要.舆服上》:“(太和)六年六月敕......又袍袄衫等,曳地不得长二寸已上,衣袖不得广一尺三寸已上,妇人制裙,不得阔五幅已上,裙条曳地,不得长三寸已上,襦袖等不得广一尺五已上。”《宋史.乐志十七》:“队舞之制......二曰剑器队,衣五色绣罗襦,裹交脚幞头,红罗绣抹额,带器仗。”《日下旧闻考.风俗》:“清明寒食,宫庭于是节最为富丽,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金绣衣襦,香囊结带,双双对蹴。”
裳
下衣。始指保护下体的几幅布前后联成的大围裙,于腰部折叠,从腰遮到膝部。膝下小腿部分则有胫衣(称袴),套在双腿上,呈双筒状,不连中裆。汉代的满裆裤称裈。历代妇女下裳一般多穿裙,清光绪以后穿裤才渐多。男子除袍服外,隋唐以前下裳多为裙,以后渐多穿裤,直至清代。就色彩而言,古代规定,上衣下裳,衣用正色,裳用间色。《仪礼.丧服》:“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幅三袍。”贾公彦疏:“为裳之法,前三幅,后四幅,幅皆三辟摄之。”《三国志.吴志.妃嫔传.孙休朱夫人》“甘露元年七月,见逼薨,合葬定陵“裴松之注引《搜神记》曰:“见一女子年可三十余,上著青锦束头,紫白夹裳,丹绨丝履。”元宇文懋昭《金志.男女冠服》:“妇人衣曰大袄子,不领,如男子道服。裳曰锦裙,裙去左右各阙二尺许,以铁条为圈,裹以绣帛,上以单裙袭之。”清李心衡《金川琐记.蛮裙》:“近日蛮女下裳多用白布或藏绸制成,边幅镶红布,襞襀细致,如百叠裙。头人家衣裙多用碎锦镶成,临风飘飏,颇似古时舞衣。”
法服
封建礼法规定的标准服。用于祭祀、朝会等仪式。其特点是宽袍大袖,峨冠博带,与日常生活的轻便服装不同。自南北朝后期至明代,法服和常服一直并存,但法服使用的范围始终不大。《孝经.卿大夫章》:“非先至之法服不敢服。”唐玄宗注:“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守礼法,不敢僭上偪下。”《三国志.魏志.杨阜传》:“阜常见明帝著绣帽,被褾绫半裹,阜问帝曰:‘此于礼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见阜。”元杨瑀《山居新话》:“郊祀祭庙,天子御袞冕,百官皆法服。凡披秉须依歌诀次第,则免颠倒之劳。漫识歌诀于左:袜履中单冀带先,裙袍蔽膝绶绅连。方心曲领蓝腰带,玉佩丁当冠笏全。”
单衣
亦作“禅衣”。形制略与袍同,衣袖宽大,以其无里,称禅衣。汉魏以来,除平时在家穿著外,也可用作官员朝服,但只能作为衬衣,穿在袍服里。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的服装中有绣罗单衣、绣绢单衣。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乃用正裁法制成,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右衽,交领,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均呈平直状,无明显弧度。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汉书.江充传》:“充衣纱縠禅衣,曲裾后垂交输。”《魏书.外戚传上.冯诞》:“使彭城王勰诏群臣脱朱衣,服单衣介帻,陪哭司徒。”唐李颀《行路难》诗:“父子兄弟绾银黄,跃马鸣珂朝建章。火浣单衣绣方领,茱萸锦带玉盘囊。”《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王于朝堂变用,著平巾帻,单衣,东向流涕,拜受玺绶。”胡三省注:“单衣,江左诸人所以见尊者之服,所谓巾褠也。”
衮衣
简称“衮”。亦称“衮服”。为古代天子王公的礼服,因上有龙的图案得名。中国传统的衮衣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料、黼、黻十二章纹为饰。周制,前六章绘于衣,后六章绣于裳,皂衣绛裳,衣裳相连,形制似裘。东汉以来,大体相沿。清代废除十二章纹,但皇帝衮服纹饰仍以龙为主。《诗.豳风.九或》:“我觏之子,衮衣绣裳。”朱熹集传:“天子之龙一升一降,上公但有降龙。以龙首卷然,故谓之衮也。”《南齐书.舆服志》:“衮衣,汉世出陈留襄邑所织。宋末用绣及织成。建武中,明帝以织成重,乃采画为之,加金银薄,亦谓之天衣。”《明史.舆服志二》:“洪武十六年定衮冕之制。衮,玄衣黄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于裳。”《清史稿.舆服志二》:“[皇帝]衮服,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其章左日,右月,万象篆文,间以五色云。”
裙
下裳。主要为女服。汉代裙式仅四幅,上窄下宽,不施边缘,裙膘用绢带,两端缝有系带。南朝裙式较广,多著条纹间色裙。唐代初兴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后趋宽松。一般为六幅。通著的石榴红裙一直传到明代。宋代裙幅多在六幅以上,中施细繝,多如眉皱,称百叠、千褶,是明代百褶裙的前身。明代裙腰细褶增至数十,裙上纹样更加讲究,著名者有“月华裙”、“凤尾裙”等。其年轻妇女的襦裙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清代男子穿裙已不多,女裙则以红为贵。南方少数民族妇女多喜著裙,如黎、瑶穿短裙,壮穿长裙,傣穿筒裙等。《庄子.外物》:“未解裙襦,口中有珠。”《初学记》卷二六引《晋东宫旧事》:“皇太子纳妃,有绛纱复裙,绛碧结绫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太平广记》卷三一引前蜀杜光庭《仙传拾遗.许老翁》:“唐天宝中,益州士曹柳某妻李氏......着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清叶梦珠《阅世编.内装》:“裳服,俗谓之裙。旧制,色亦不一,或用浅色,或用素白,或用刺绣,织以羊皮,金缉于下缝,总与衣衫相称而止。崇祯初,专用素白,即绣亦只下边一、二寸,至于体惟六幅,古来已久,古时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是也。明末始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如水纹,不无美秀,而下边用大红一线,上或绣画二、三寸,数年以来,始用浅色画裙。有十幅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色皆淡雅,前后正幅,轻描细绘,风动色如月华,飘飏绚烂,因以为名。然而守礼之家,亦不甚效之。本朝无裙制,惟以长布没履,无论男女皆然。”
深衣
代诸侯、大夫、士晚间所穿之衣。流行于先秦。当时深衣,以白色麻布为之。其用途极广,是朝祭之外的士吉服,庶人的唯一的吉服。其特点为上衣和下裳相连,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因其前后深长,故称深衣。深衣边缘通常镶以彩帛,其形制、规格皆有严格规定,历代解释者甚多,说法有不一致处。及汉代,妇人礼服用衣,裳相连续,与古代深衣同。其样式,对后代的服饰产生极大影响,唐代的袍下加襴,元代的质孙服、腰线袄子,明代的曳散等都采用其上下连衣裳的形式。今之连衣裙,也是古代深衣制的发展。《礼记.深衣》:“[深衣]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郑玄注:“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采者。”又《礼记.王藻》:“朝元端,夕深衣。”
袍
长衣。古代基本服装之一。始为长袄,后成为外衣。袍服源于上下相连的深衣。秦汉以袍服当礼服。其样式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领和袖一般用花边,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形,穿时露出内衣,常见为曲裾。魏晋南北朝男子亦著袍服,但不广。隋唐以后男子兴袍衫。历史上契丹、蒙古、吐蕃、女真等民族盛穿交领或圆领长短袍,一般小袖紧身,与法服的宽博大袖不同。清代礼服以蟒袍为贵。男子盛行长袍马褂,女子盛行源自满装的旗袍。受阴阳五行的影响,长期以黄色为重,象征中央,唐以后黄袍为帝王的专用服饰。龙是权势的象征,龙袍仅限于皇帝、皇后和皇太子所服。《论语.子罕》:“衣敝緼袍。”《礼记.杂记一》“内子以鞠衣、褒衣、素纱”汉郑玄注:“六服皆袍制,不禅,以素纱里之,如今褂袍襈重缯矣。”孔颖达疏:“汉时有褂袍,其袍下之襈以重缯为之。”宋王溥《唐会要.舆服下》:“异文袍,武德四年八月十六日,敕三品已上,服大料绸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已上,服小料绸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已上,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及双紃,其色黄。六品七品饰银,八品九品输石,流外及庶人服绸绢絁布,其色通用黄白,饰用铜铁。”明陶宗仪《辍耕录.贤孝》:“国朝妇人礼服,达靼曰袍,汉人曰团衫,南人曰大衣,无贵贱皆如之,服章但有金素之别耳。惟处子刚不得衣焉。”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散记》:“妇女制服,最隆重者为组绣丽水袍褂。袍则大红色,褂则红青。妇女袍褂皆一律长的,不似男服之长袍、短褂。有时穿袍不套褂,谓之领袖袍,亦得挂朝珠。”
褐
1、兽毛、粗麻之类织成的短褂或织品,后泛指粗劣衣服。为古代贫贱人所穿,因称贫贱者为褐夫。释褐指脱掉粗料衣服去做官,后沿称料举及第授官。《诗.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孟子.滕文公上》:“许子衣褐。”赵岐注:“以毳织之,若今马衣者也;或曰,褐,枲衣也;一曰,粗布衣也。”
2、一种长袍。斜领大袖,四周镶边,前系长带,类似后世道袍。汉代以来为士人家居常服,隋唐为盛。宋人称之直裰。《汉书.张良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颜师古注:“褐制若裘,今道士所服者是。”《后汉书.王望传》:“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给其廪粮,为作褐衣。”李贤注引许慎注《淮南子》曰:“楚人谓袍为短褐。”《太平御览》卷六七五引《仙公请问经》:“太极真人曰:‘夫学道当洁净衣服,备巾褐制度,名曰道之法服。’”《新唐书.儒学传上.颜师古》:“乃阖门谢宾客,巾褐裙帔,放情萧散,为林墟之适。”参阅《旧唐书.舆服制》。
补服
亦称“补褂”。清代官服中主要的一种。其形式比袍短,类似褂而长,袖端平,对襟,前后各缀有用金线、彩丝绣成的“补子”。其纹饰文官为鸟,武官为兽,因称“补服”。由于穿在蟒袍之外,故又称“外褂”、“外套”。“补子”用于表示文武职位品级,起于明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之规定,世宗时一度废止。清代用于外褂,据《大清会典图》规定:皇子,龙褂用石青色,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及前后各一团,间以五彩;亲王,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郡王,绣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贝勒,绣四爪正蟒二团,前后各一,固伦额附同;镇国公,绣五爪正蟒二方,前后各一,辅国公和硕额附、民公、侯、伯补服同;庶官一品文鹤,武麒麟;二品文孔雀,武狮;三品文孔雀,武豹;四品文雁,武虎;五品文白鹇,武熊;六品文鸳,武彪;七品文鸂鶒,武犀;八品文鹌鹑,武犀;九品文练雀,武海马;凡都御史、副都御史、给事中、监察御史、按察使、各道的补服俱绣獬豸。
马褂
旧时男子穿于长衣之外的短褂。其长仅及于脐,较外褂为短。本满族人骑马时所著。故称。初惟营兵服之,康熙以后穿者渐多,乃成为无人不穿的常服。有长袖、短袖、宽袖、窄袖、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袖口平,不作马蹄式。其常见者:一、黄马褂。一种官服。清代凡巡幸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长,皆例准穿黄马褂。有功大臣也特赐穿着。二、对襟马褂。又名得胜褂,对襟方袖。初仅用于行装,后渐为平居之便服。三、大襟马褂。亦为便服,唯非对襟而右衽。俗以右手为大手,因名衣襟为大襟。其四周有以异色为缘者。四、琵琶襟马褂。其右襟短而略如短襟袍,故亦称缺襟马褂。
黄马褂
清代官吏的一种制服,为“行服”中的“行褂”,穿于袍外。因其长仅至腰,便于骑马;袖只到肘,便于射箭,所以叫“马褂”,又因以淡黄色(明黄)的绸缎或纱制成,故得名。“黄马褂”分“职任褂子”和“赏赐共同马褂”两种。“职任褂子”系皇帝的随从和卫护(内大臣和侍卫)所穿。因明黄为清代帝王专用的颜色,“黄马褂”乃皇帝近侍的服装,十分高贵。清代帝王每用此作为赏赐。“赏赐黄马褂”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打猎、校射时所赏,只能在“行围”(打猎)时穿,平时不能穿。比武优胜者所奖得的“黄马褂”也是如此。另一种是奖赏高级武将,或统兵的文官,凡得到者,任何时候皆可穿。侍卫所穿的“职任褂子”和“行围”襟子用黑色纽绊,武功的褂子用黄色纽绊(与马褂同色)。《清会典事例.侍卫处.仪制》:“后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卫升级新补者,岁于十二月行文内务府,支领缘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卫支领蟒袍;恭遇巡幸,支领黄马褂。”
裘
皮衣。古人着裘,毛在外。着裘时,必须外披罩衣,这罩衣称裼衣。不同毛色的裘须与不同色的裼衣相配。平常家居,裘上不加裼衣。庶人穿犬羊之裘,也不加裼衣。汉代以后渐变古俗,著珍裘者将以毛为表变为以毛为里。《论语.乡党》:“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唐王建《花褐裘》诗:“对织芭蕉雪毳新,长缝双袖窄裁身。到头须向边城著,消杀秋风称猎尘。”清金埴《不下带编》卷四:“衣惟称体,何用宽绰为,国朝服式,最超前古。如今之韦裘,全里皆毳,独余膝以下虽(当为垂)地之边减短一二寸或三四寸,用帛代之,使裘之下边不露毛毳,名之曰和罗。始于康熙初间,而今则盛行矣......今裘之全露毛毳者,俗名出锋裘。和罗下不露毳,宜更名曰藏锋裘。”
絝
亦称作“袴”、“裤”。又称“胫衣”、“褰”。古人下衣。其形制与今大异:仅有两个裤筒,而无前后裆,穿时套膝后以带系腰,外罩深衣与裳。古时,絝不被视为重要服装。《说文.衣部》:“絝,齐鲁之间谓之褰。”《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在乾侯,征褰与襦。”《史记.赵世家》:“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作于絝中。”《南史.梁简文帝诸子传》:“[愍怀太子]狎群下,好著微服。尝入朝,公服中著碧丝布絝,抠衣高,元帝见之大怪。”《魏书.乐浪王忠传》:“忠愚而无智,性好衣且,遂著红罗襦,绣作领;碧绸袴,锦为缘。”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十八引《解酲语》:“元成宗宫人,著白氎袴,为鞠弋滚跄之戏。”又引《戊辰杂钞》:“新婚三日后,命工分作二袴,婿、女各穿其一,谓之‘永谐袴’。”
裈
亦写作“裩”,又称“穷裤”,亦写用“穷絝”。古代一种连裆裤。另有一种连裆短裤“犊鼻裈”,因其形似犊鼻而得名,为贫贱劳作者所穿。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有穿裈的百戏艺人多种,可见其形制一斑。《汉书.外戚传》:“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入使人令皆为穷絝,多其带。”颜师古注:“服虔曰:穷絝,有前后当(裆),不得交通也。”《晋书.阮籍传》:“独不见群蝨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兆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卓)文君当鑪,相如身自著犊鼻惲,涤器于市中。”《南齐书》:“永明中,高丽使至,服穷袴,曰,此古之遗像也。”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二:“裈,惚也,亵衣也......犊鼻裈,以三尺布为之,形如牛鼻。盖前后各一幅,中裁两尖裆交辏。即今之牛头子裈,一名梢子,乃为农夫田认衣,而士人无复服之者,矣。”
氅衣
古代罩于衣服外的大衣,用以遮风寒,其形制不一。今称披风。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氅衣,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旧制原不缝袖,故名曰氅也,彩素不拘。”《红楼梦》第五二回:“[贾母曰]:把昨作那一件孔雀毛的氅衣给他罢。”
裲裆
亦作“两裆”。古代的一种背心。多为布帛所制。裲裆有夹有绵,男女皆可服用,妇女穿的常饰采绣。《释名.释衣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太平广记》卷三一七引《幽明集.钟繇》:“棺中一妇人,形体如生。白练衫,丹绣裲裆,伤一髀,以裲裆中绵拭中血。”也有用金属做的,为护身的战甲。《乐府诗集.佚名.企喻歌辞》:“前行看后行,齐著铁裲裆。”《隋书.礼仪志》:“[直阁将军]平巾帻,绛衫,大口袴褶,银装两裆甲。”
冠
始用以束住发髻,并不覆盖整个头顶,为古代贵族男子所服,作为成人的标志。其前身是将玉石、兽骨打磨成统一形状,以绳串联罩在头发上的束发器。冠服制度约形成于夏商,至周逐步完善。秦汉以后冠的名目和形制更加复杂。凡礼服所戴帽都可称冠。梁冠行于汉代,以冠梁多少区别品级,影响及宋明。由梁冠去安全,缩小于顶,便成了晋人的小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主要冠饰,以黑漆细纱制志,罩于冠帻之外,男女兼服。唐帷帽,宋明笼巾与之不无关系。女子专门冠饰则唐宋有花冠,多用绢花,满罩在头上,与发髻密合。元代蒙古族妇女流行形似竹夫人的顾姑冠。凤冠,其冠饰有凤凰,自汉至清末,多为上层妇女所戴。《说文.冖部》:“冠,弮也。所以弮发。”弮,束缚。《礼记.儒行》:“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陆德明释文:“章甫,殷冠也。”《南史.陈伯之传》:“褚緭在魏,魏人欲用之。魏元会,緭戏为诗曰:‘帽上加笼冠,袴上著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魏人怒,出为始平太守。”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四:“旧制,妇人冠以漆纱为之,而加以饰。金银珠翠、采色装花,初无定制。仁宗时,宫中以白角改造冠并梳,冠之长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元邱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妇人冠以桦皮,高二尺许,往往以皂褐笼之,富者以红绡,其末如鹅鸭,名曰故故,大忌人触,出入庐帐须低回。”清叶梦珠《阅世编.冠服》:“至(顺治)六、七年间,始颁命服之制。冠加高顶,一品装以红玉,镶嵌东珠三颗;二品蓝玉,东珠一颗;三品红宝石,四品蓝宝石,五、六品水晶,皆用金镶,高低不等;七品金,八品以下银。下至典吏,则用明角葫芦,以章贵贱。其举、贡、监生、生员则用金银飞雀,以期其尺鸣之意。”
帽
护顶的头衣。最初只是一块搭在或结在头上的皮或布,后渐求美观。商代通作帽箍式。周代则有平型、类型、月牙型等。魏晋以前的帽只是一种便帽,中古以后渐用于正式场合,形制多样。其较著者,有纱帽,流行于南北朝士的阶层,至明代乌纱帽为官帽,圆顶,与晚唐五代幞头略似。唐代妇女著帽檐缀有网状面纱的帷帽和来自西域的类顶浑脱帽,清代瑶家女子仍保戌帷帽的遗制。男子出题元代多戴瓦楞帽,明代的六合一统帽,俗称瓜皮帽,直至清末民初仍有人戴。凉帽和暖帽则构成了清代的礼帽。明清朝帽顶上还饰有不同质料的珠子,以辨等级。《荀子.哀公》:“鲁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对曰:‘古之王者有务而拘领者矣。’”杨倞注:“务读为冒。”意为务就是帽。《汉书.隽不疑传》:“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著黄冒。”颜师古注:“冒所以覆冒其首,即今之下裙冒也。”《隋书.礼仪志七》:“案宋。齐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后周之时,咸著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又文帝项有瘤疾,不欲人见,每常著焉。相魏之时,著而谒帝,故后周一代,将为雅服,小朝公宴,咸许戴之。开皇初,高祖常著乌纱帽,自朝贵已下,至于冗吏,通著入朝。今复制白纱高屋帽,其服,练裙襦,乌皮履。宴接宾客则服之。”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散记》:“穿葛纱,冠用万丝帽,是以细生葛组成者,色深黄;其余纱衣,冠用白罗纬帽。单衣之期,或用纬帽,或用暖帽,以视天气之冷暖。”
弁
古代一种尊贵的冠,为男子穿礼服时所戴。吉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弁主要有爵弁、皮弁。爵弁据说是没有上延的冕,色似雀头赤而微黑,用于祭祀。皮弁用白鹿皮做成,类顶,类似今日瓜皮帽,鹿皮各个缝合处缀有一行行闪光玉石,用于田猎战伐。由汉至明,弁的形制虽有差异,但始终是法服主要内容之一。《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郑玄笺:“会谓弁之缝中,饰之以玉,皪皪而处,状似星也。天子之朝,服皮弁以视朝。”《隋书.何稠传》:“魏、晋以来,皮弁有缨而无笄导。稠曰:‘此古田猎之服也。今服以入朝,宜变其制。’故弁施象牙簪导,自稠始也。”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冠服.弁》:“《大明诸司职掌》云:‘皇帝皮弁,用乌纱帽之,前后各十二缝,每缝各缀五采处十二,以为饰。玉簪导,红组缨。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朝觐用之。’”
冕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黑色,里朱色。冕顶有长方板,称为延,后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冕加在发髻上,要横插一长笄(簪),以别住冕。笄的两端绕颔下系一小丝带,谓之紘;又各用一条名叫枕的丝绳挂下一个绵丸,谓之纩,纩下端饰玉,谓之珎。因两珎正当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纩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后各有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历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诱注:“冕,王者冠也。”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巾
一种通常用于裹头的织物。始用于庶人,东汉流行开来。西汉的巾多约发,东汉的巾多裹头,以一块布帛罩在头上以为风雅,称幅巾。其质料较著者为纶巾,其样式有襙头、帢等。隋唐巾裹俗称幞头,“裁出脚,后幞发”,四角皆成带状。幞头内加进一个固定饰物,覆在发髻上,裹出各种形状,称巾子。宋除幞头外,有笼巾,架在梁冠之上,为高级官员服饰。明保留了笼巾,一般士人则多用四方平定巾,又有系束发髻的网巾。妇女也裹巾。宋明以来,文人仿古,以裹巾为雅,正式的冠帽很少有人过问。《释名.释首饰》:“士冠,庶人巾。”《玉篇.巾部》:“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汉书.贾山传》:“赦罪人,怜其亡(无)发,赐之巾。”《后汉书.冯衍传》:“乃共罢兵,幅巾降于河内。”李贤注:“不加冠帻,但以一幅巾饰首而已。”元字文懋昭《金志.男女冠服》:“妇人辫发盘髻,亦无冠。自灭辽侵宋,渐有文饰。妇人或裹逍遥,或裹头巾,随其所好。”《胡氏杂抄.姚氏记事编》:“明季服色,俱有等级,乡绅、举贡、秀才,俱戴巾,百姓戴帽。寒天绒巾绒帽,夏天鬃巾鬃帽。又有一等士大夫子弟,戴飘飘巾,即前后披一片者;纯阳巾,前后披盘云者。庶民极富,不许戴巾。今概用貂鼠、狐皮缨帽,不分等级,佣工贱役,与现任官员,一体乱戴。”
纶巾
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又称“诸葛巾”。后被视作儒将的装束。《晋书.谢安传》:“[谢]万著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宋陈与义《晚晴野望》诗云:“洞庭微雨后,凉气入纶巾。”明王圻《三才图会.衣服.诸葛巾》:“诸葛巾,此名纶巾,诸葛武侯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
帼
亦写作“簂”。古代妇女覆于发上的饰巾。后以“巾帼”代称妇女。《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妇人至嫁时......饰以金碧,犹中国有簂、步摇。”《后汉书.舆服志下》:“二千石夫人,绀缯簂。”《晋书.宣帝纪》:“诸葛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玉篇.巾部》:“帼,覆发上也。”《隋书.五行志上》:“后主好令宫人以白越布折额,状如髽帼。”
幞头
亦名折上巾。又名软裹。一种包头的软巾。相传始于北周武帝。始名帕头,至唐始称为幞头。初以纱罗为之,后因其软而不挺,乃用桐木片作一山子衫在纱内,使顶高起。裹幞头时除在额前打两结外,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后取消前面的结,又用铜、铁丝为干,将软脚撑起,成为硬脚。唐时皇帝所用幞头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趋平直。至宋,幞头以藤织草巾子作里,用纱作表,再涂以漆,称为“幞头帽子”,可以随意脱戴。其式样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身分不同,式样也不同。皇帝或官僚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也称“乌纱”。后代俗称为“乌纱帽”。
花冠
古代一种用花朵串成冠状的头饰。始见于唐代。初以纸、绢、通草等为材料制成,后乃簪戴真花,至宋代,插戴花冠习俗尤为流行,已不限于妇女,男子亦爱戴饰。传世的麦积山五代壁画、宋人《宫乐图》、《女孝经图》及南燕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等绘画中皆有当时妇女戴花冠情状。唐张说《苏幕遮》:“绣装帕额宝花冠,夷歌骑舞借人看。”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唐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垂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宋杨万里有诗云:“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正月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迎祥池,有对御。至晚还内围子,亲从官皆顶球头大帽,簪花。”
顾姑冠
“顾姑”亦写作“姑姑”、“故故”、“固姑”、“罟罟”、“古库勒”等。金、元贵族妇女所戴的帽子。高二尺许,形圆,以铁丝或桦木为骨,外包红罗,缀以珠翠等。今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元代壁画及传世南熏殿《历代帝后像》图中均有具体描绘。宋孟珙〈蒙鞑备录〉:“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夫人,长三尺许,用红青锦绣,或珠金饰之。其上又有杖一枝,用戏青绒饰。”《长春真人西游记》:“妇人冠以桦皮,高二尺许,往往以皂褐笼之。富者以红绡,其末如鹅鸭,故名‘故故’,大忌人触,出入庐帐须低回。”明叶子奇《草木子.杂制》:“元朝后妃及大臣正室,皆带‘姑姑’、衣大袍,其次即带皮帽。‘姑姑’高圆二尺许,用红色罗盖。”
冠顶
亦称“顶子”。清代官员朝冠和吉服冠上的顶饰。其制度定于满清贵族入关以前,至顺治二年、八年、九年复定,康熙、雍正、乾隆时又加更定。须按品级戴用,不得僭越,一般所称“几品顶戴”,即是指其按品所戴的顶子。官员如被革职或降职,即须革掉或摘去其原来所戴的冠顶。其规定大体为,朝冠顶子:文一品,顶红宝石;武一品同。文二品,顶珊瑚;武二品同。文三品,顶珊瑚;武三品蓝宝石。文四品,顶青金石;武四品同。文五品,顶水晶;武五品同。文六品,顶砗磲;武六品同。文七品,顶素金;武七品同。文八品,阴文镂花金顶;武八品同。文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武九品同。未入流,同文九品,吉服冠顶子:文一品,顶珊瑚;武同。文二品,镂花珊瑚;武同。文三品,蓝宝石;武同。文四品,青金石;武同。文五品,水晶;武同。文六品,砗磲;武同。文七品,素金;武同。文八品,阴文镂花金顶;武八品同。文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武同。未入流,同文九品。皇帝、皇子则特殊,其常服冠与吉服冠皆用红绒结顶。
花翎
清代官服附件。即冠上向后垂拖的一根孔雀尾的翎羽,也称“孔雀翎”。其尾端有像眼睛一般一圈灿烂鲜明者,叫“眼”,不单眼、双眼、三眼花翎之别,无眼者称蓝翎。翎羽插在用玉、珐琅或花瓷制成的翎管之内。清初,花翎极贵重,唯接近皇的近侍、禁卫亦城内外的武职官员、王府护卫人员、立有军功者、皇帝特赐者可戴。亲王、郡王、贝勒向例不戴,唯领兵、随围时戴之。汉人和外任文臣亦极赏戴者。后因亲每兼将军军务,郡王、贝勒时有赏戴,汉人也有因封爵赏戴或文臣而兼提督、巡抚衔者,乃渐普遍戴之。及道光间,开捐官之例,花翎蓝翎可由捐而得,乃变内廷颁赏而成为自置戴用。据《大清会典》,贝子戴三眼孔雀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附戴二眼孔雀翎;内大臣,一等、二等、三等侍卫,前锋、护军统领,前锋、护军参领,诸王府长史,一等护卫戴一眼;贝勒府司仪长,王府、贝勒府二三等护卫戴染蓝翎。各省驻防之辉、副都统并督抚、提镇蒙赐者止戴一眼花翎。清王士禛《分甘余话》:“本朝侍卫皆于冠上戴孔雀翎,以目晕(即所谓眼)之多寡为品之等级。武臣提督及总兵亦有赐者,后文臣督抚亦或蒙赐,得之者为幸。”
带
古代服装无纽扣,一般用丝条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束衣之带有大带和带。
大带,丝织,用于束外衣。打结于前,两头垂下,称绅。仕宦上朝可以插笏。
革带,皮制,在裳下衣内,用以系韠或挂佩。战国时期,革带两端有带钩联结,称钩络带。魏晋南北朝以后渐不用带钩,而用带扣。革带中还有若干小带下垂,以悬挂什物,称蹀躞带。唐开以后还流行于妇女。宋承前制,其公服大带由两条皮带组成,一条围于前,钻有圆孔,藉以穿插扣针,两端以金银为饰,称铊尾。一条缀有一排并列的饰片,称銙。銙的质料和数量视职位高低而异。这个装有銙的一面必须佩在腰的后背。《战国策.赵策》:“[赵武灵王]遂赐周绍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以傅王子也。”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文武品阶腰带》:“盖古革带也。自三代已来,降至秦汉,皆庶人服之。而贵贱通以铜为銙,以革为鞓。六品以上用银为銙,九品以上及庶人以铁为銙。沿至贞观二年,高祖三品已上金为銙,服绿,庶人以铁为銙,服白。向下捶垂头而取顺合,呼挞尾。汉中兴,每以端午赐百僚乌犀腰带。魏武帝赐宫人金隐起师子銙腰带,以助将军之勇也。高祖贞观中,端午赐文官黑玳瑁带,武官黑银腰带,示色不更改故也。”清叶梦珠《阅世编.冠服》:“带则紧束于腰,缀以金玉银角,方圆四斤,一、二品玉,三、四品金,五品花银,六、七品素银,八品银镶乌角,九品而下乌角不镶。”
帔
1、披肩。六朝的帔近似今日披风,男女兼服。唐代帔子近似后世云肩、背心,为女子常服。宋代的帔子可能指盖头,为已婚妇女象征,且作装饰,为出嫁新娘不可少。《南史.任昉传》:“西华冬月著葛帔綀裙。”唐蒋防《霍小玉传》:“容貌妍丽,宛若平生,着石榴裙,紫袪裆,红绿帔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公主出降》:“又有宫嫔数十,皆真珠钗插,吊朵,玲珑簇罗头面,红罗销金袍帔。”
2、命妇的礼服。因文有霞彩,称霞帔。始于唐。宋帔分两种,霞帔非恩赐不得服,直帔通行于民间。明代霞帔形似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挂在用前下垂一根金玉坠子。清代霞帔阔如背心,中间缀以补子,下施彩色流苏。《文献通考.王礼九》:“[宋]孝宗乾道中,中宫常服,有司进真红大袖,红罗生色为领,红罗长裙,红霞帔,药玉为坠,背子用戏罗,衫子用黄红纱,裆袴以白纱,裙以明黄,短衫以粉红为之。”《续文献通考.王礼八》:命妇冠服,洪武四年定,“一品衣金绣文霞帔,”,“二品衣金绣云肩大杂花霞帔”。“三品衣金绣大杂花霞帔”,“四品衣绣小杂花霞帔”,“五品衣销金大杂花霞帔”,“六品、七品衣销金小杂花霞帔”,“八品、九品衣大红素罗霞帔”。
绅
原指古人束衣丝质大带打结下垂部分,后泛指束腰一端下垂的大带。后因朝臣插笏于腰间绅带,故有“缙绅”一词,为高官的代称。缙,亦作搢,插的意思。《礼记.玉藻》:“参(三)分带下,绅居二焉。”又:“凡侍于君,绅垂。”《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张书诸绅。”《说文》“绰,大带也”段注:“古有革带,以系佩韨,而后加之大带,绅则大带之垂者也。”《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宰辅五世,莫非公侯,遂使缙绅道塞,贤能蔽壅。”《陈书.徐孝克传》:“每侍宴,无所食噉,取珍果内(纳)绅带中,以遗母。”
绶
丝织带子。本用于穿联玉器,战国始成为系印之带。汉代形成佩绶制度。绶约三指宽,织有丙丁纹,用不同颜色和绪头多少分别等级,同官印一起由朝廷颁发。退职和死亡,应一同缴还。其长度,帝王有长过二丈的,短的也有一丈七八尺(汉约约当市尺六寸半)。绶的佩带,挂在右腰一侧,打成一大回环,让剩余部分下垂。贮绶有绶囊。宋代宫中妇女又常系于胸前,在腰下正中部分增加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借以贴压裙幅,使其走路和活动时不至于随风飘扬,影响美观,称“玉环绶”。这种结环加玉佩方式,一直影响到明清。《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后汉书.舆服志下》:“乘舆黄赤绶”;“诸侯王赤绶”;“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公、侯、将军紫绶”;“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千石、六百石黑绶”;“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百石青绀绶”。《隋书.何稠传》:“又从省之服,初无佩绶。稠曰:‘此乃晦朔小朝之服。安有人臣谒帝而去印绶,兼无佩玉之节乎?’乃加兽头小绶及佩一只。”《宋史.舆服志四》:“仍乞分官为七等,冠绶亦如之。”“天下乐晕锦绶,为第一等”;“杂花晕锦绶,为第二等”;“方胜宜男锦绶,为第三等”;“翠毛锦绶,为第四等”;“簇四雕锦绶,为第五等”;“黄狮子锦绶,为第六等”;“第七等,方胜练鹊锦绶”。
褵
亦作“缡”。古代女子出嫁时所系的佩巾。佩之于前,可以蔽膝;蒙之于上,可以盖头。女子嫁前,母亲把佩巾结在女儿身上,称结褵。后成为一种装饰。《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毛传:“母戒女,施巾结缡。”一说香缨,参阅《尔雅.释器》“妇人之祎谓之缡”郭璞注《文选<思玄赋>》“缟幽兰之秋华兮,又缀之以江离”李善注。 帢巾的一种,尖顶,形似合手。魏晋以来士人所戴。帢的流行,一方面由于战乱,经济凋敝,戴不起考究的冠帽,一方面礼教废弛,士人以放诞为尚。唐宋以后都有人著帢,以之作为一种风度。《太平御览》卷六八八引《傅子》:“汉末魏太祖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帢,合首简易随时之义,以色别其贵贱,于今施行,可谓军容,非国容也。”《宋书.礼志五》:“史臣案晋成帝咸和九年制,听尚书八座丞郎、门下三省侍郎乘车白帢低帻出入掖门。又二宫直官著乌纱挟。然则士人宴居,皆著帢矣。”
白笔
古代官员的一种冠饰。战国秦汉官吏奏事,必须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笏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发际。至魏晋以后,成为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于帽侧,笔尖不蘸墨汁,纯作装饰。称“簪白笔”。宋代文武官员兼簪。明代官员朝服冠梁顶部一般插有一支弯曲的竹木笔杆,上端闻有丝绒作成的笔毫,名“立笔”,作用与白笔相仿,乃秦汉簪笔之遗制。《太平御览》卷六八八引《魏略》:“明帝时尝大会殿中,御史簪白笔侧阶而坐。上问左右此保官,侍中辛毗对曰:‘此谓御史,旧簪笔以奏不法,今但备官耳。’”《宋书.礼志五》:“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簪之,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官不簪。”明宋濂《和王内翰见怀韵》:“奇才不换金城百,宠名赏簪白笔双。”参阅《史记.滑稽列传》、《宋史.舆服志四》》
幧
头古代男子一种束发裹额的纱巾。后部尖耸,略偏一侧。为一般平民侍从所服。始于东汉,盛于两晋。往后转成尖顶毡帽。《仪礼.士丧礼》“众主人免于房”汉郑玄注:“[免],此用麻布为之,状如今之著幧头矣。自项中而前交于额上,却绕紒(髻)也。”《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少年见罗敷,脱巾著幧头。”《宋书.五行志一》:“太元中,人不复著帩头。”幧少头太元中 鞶囊亦称“旁囊”、“绶囊”。佩在腰带旁的小口袋,类似今日荷包。始用以盛手巾杂物。汉魏以来,官吏用以盛印绶。多画虎头形象,称“虎头鞶囊”。山东沂南汉墓出土有西汉戴漆纱冠、大袖衣、大口袴、佩虎头鞶囊、系绶、佩剑武士石刻画象。六朝以后异其花饰和质地,用以识别官吏品级。汉班固《与窦宪笺》:“固于张掖受赐虎头绣鞶囊一双。”南朝梁萧子显《日出东南隅行》:“鞶囊虎头绶,左珥凫卢貂。”《隋书志七》:“[鞶囊]今采梁、陈、东齐制,品极尊者,以金织成,二品以上服之。次以银织成,三品已上服之。下以綖织成,五品已上服之。分为三等。”
貂蝉
古代官员冠饰之一。貂蝉冠,“附蝉为文,貂尾为饰”,原是战国北方少数民族中武将标志,赵武灵王将它转介至赵国。秦汉时期把它定为皇帝侍中武官的冠帽。至宋明又称笼巾,作为高级官员的专用服饰。惟明代貂蝉笼巾,改插雉尾。参阅《后汉书.舆服志下》。《汉书.燕剌王旦传》:“郎中侍从者著貂羽,黄金附蝉。”颜师古注:“貂羽,以貂尾为冠之羽也。附蝉,为金蝉以附冠前也。”《晋书.赵王伦传》:“至于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宋史.舆服志四》:“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帻,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三公、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
珮
古代的一种佩饰。以玉为主,故写作“珮”。中国玉器出现很早。浙江吴兴良渚遗址最近出土有四千多年前的大小玉器一千多件,其功用之一就是作人体佩饰。商周以后,更为流行,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其中以成套的玉器组成的杂佩最为贵重。魏晋以来,男子佩玉渐少,环珮成了女性的代称。玉一般佩系在衣带上。后世佩饰方式或内容有所变化,但通常仍少不了玉。《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初学记》卷二六引汉刘向《列仙传》:“江滨二女者,不知何许人,步汉江滨,逢郑交甫,挑之,不知神人也。女遂解珮与之。交甫悦,受珮而去。数十步,空怀无珮,女亦不见。”清叶梦珠《阅世编.内装》:“环珮,以金丝结成花珠,间以珠玉、宝石、钟铃,贯串成列,施于当胸。便用则在宫装之下,命服则在露(当为霞)帔之间,俗名坠胸,与耳上金环,向惟礼服用之,于今亦然。”
玦
古代佩身玉器的一种,环形,有缺口。新石器时代、西周晚期和春秋的墓葬中常有发现。后世常用以赠人表示决断、决绝。《荀子.大略》:“聘人以珪,问士以壁,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鸿门宴上范增对项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他下决断。三国魏曹丕《与钟繇书》:“邺骑既到,宝玦初至,捧匣跪发,五内震骇,绳穿匣开,灿然满目。”
刚卯
佩在身上用作避邪的饰物。依等级用玉、犀、象牙、金或桃木制成,长形四方体,有孔可穿绳,四面皆刻有文字,多为驱鬼愕疫等辞,首句常作“正月刚卯既央”,因称刚卯。流行于汉代,自皇帝、诸侯王至士人莫不佩戴。与另一种印“严卯”合称“双卯”。王莽曾一度禁止。至魏晋时废。《汉书.王莽传》“正月刚卯”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刚卯,以正月卯日作佩之,长三寸,广一寸,四方,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著革带佩之。”晋灼曰:“刚卯长一寸,广五分,四方。当中央从穿作孔,以采丝葺其底,如冠缨头蕤。刻其上面,作两行书,文曰‘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元方回《五月初三日雨寒痰嗽》诗:“佩符岂有玉刚卯,挑药久无金错刀。”参阅明陶宗仪《辍耕录.刚卯》。
朝珠
清代朝服的组成部分。形制如念珠,每串一百零八颗。珠用东珠(珍珠)、珊瑚、琥珀、蜜蜡等制作,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悬垂于胸前。朝官凡文五品、武四品以上,京堂、军机处、翰詹、科道、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所属官,以及五品官命妇以上,才得使用。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有限制和区别,逢大典礼时尤为严格。其中以东珠串缀的朝珠和黄色绦,只有皇、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清昭裢《啸亭续录.董太傅》:“闻其有上赐朝珠,价值数万,一旦失去,公毫不介意,但现有司捕治。”《老残游记》第六回:“登时上房里红呢帘子打起,出来了一个人,水晶顶,补褂朝珠,年纪约在五十岁上下。”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朝珠,五品以上始得挂用。六部主事,惟礼部主事虽六品亦挂珠,以其与郎中、员外郎同预各项祀典也。其他若太常寺属官,光禄寺署正,鸿胪寺序班、鸣赞等,亦不论品级,一律挂珠,因其当典礼司事时,所宜肃朝仪、重观瞻也。至翰林院编修、检讨,亦挂珠,穿貂褂,则尊重词林之意,不在此例也。”参阅《清文献通考.王礼十七、十八》、《清会典.礼部四.仪制清吏司》。
假髻
古称“编”、“副”,汉以后称“假髻”、“假紒”,唐人又称“义髻”,明清又称“鬏髻”。先秦以奴隶的发丝,后世多用马尾、金银丝或纱作成髻形,戴在头上,供妇女装饰用。魏晋流行的“蔽髻”,便是一种假髻,髻上半装有各种金翬首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能用。唐天宝以后,胡帽渐废,流行假髻。宋仍以高髻为美,大多掺有假发,其髻上常饰以金银珠翠制成的各种花鸟凤蝶形状的簪钗梳篦。明代假髻有丫髻、云髻等,其中有一种称做“鼓”的,以铁丝织成圆圈,外编以发,做成固定的装饰物,比原来发髻约高出一半,戴时罩在髻上,以簪绾住头发。首饰铺有出售,清初仍流行。《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今送光烈皇后假紒帛巾各一,及衣一箧,可时奉瞻。”《宋书.五行志二》:“晋海西公太和以来,大家妇女,缓髻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恒戴。乃先作假髻,施于木上,呼曰假头。人欲借,名曰借头。”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扬州鬏勒,异于他地,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八面观音诸义髻,及貂覆额渔婆勒子。”
黛
古代妇女用来画眉的青色颜料。多以青石或烧焦的柳枝制成,五代后也用香墨。其珍贵者螺子黛,一颗价十金。画眉时常剃去眉毛,用黛描绘出各种形状。据《海录碎事》,唐明皇命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二曰小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名横烟眉,七曰分稍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汉魏至隋唐,多尚阔眉,唐中叶以后细眉也颇流行。又,古代男子亦有画眉,惟不多见。参阅《北齐书.文宣纪》。《楚辞.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王逸注:“言美女又工妆饰,傅著脂粉,面白如玉,黛画眉髻,黑而光净。”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南都石黛,最发双蛾;北地燕脂,偏开两靥。”唐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的
古代妇女妆饰面部的红点。自魏晋以来,用粉脂作点状傅面,是中国妇女常见的一种花妆样式,不过后来不局限于红色罢了。至唐代犹以黄星点颊,或在嘴角酒窝间加两点小胭脂(所谓“星靥”当即指此),均是。《释名.释首饰》:“以丹注面曰的。的,灼也。此本天子诸侯群妾当次进御,其有月事,止而不御,重以口说,故注此丹于面,灼然为识。女史见之,则不书其名于第录也。”三国魏王粲《神女赋》:“税衣裳兮免簪笄,施华的兮结羽仪。”《太平御览》卷七一九引晋傅玄《镜赋》:“珥明珰之迢迢,照双的以发姿。”
粉
古代化妆品之一。包括铅和米粉。铅粉,又称铅华。傅粉以面为主,也有兼及颈项胸背的。秦汉以前以白粉为主,至六朝黄粉、朱粉、紫粉等渐次流行,尤以共同粉为尚,往往用以涂点额上,称花黄。直至元代,妇女还常用共同粉涂额。宋代宫中妇女以粉点眼角,名泪状。又,古代男子亦傅粉。《三国志.魏志.曹爽传》裴注引《魏略》:“[何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傍。”《南史.王裕之传》:“左右尝使二老妇女,戴五条辫,著青纹袴罗,饰以朱粉。”唐白居易《时世妆》诗:“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宋高承《事物纪原.冠冕首饰部.妆靥》:“远世妇人妆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
额黄
古代妇女脸部妆饰名。南北朝至唐时,妇女爱在额间涂以黄色,作为点缀。因黄颜色厚积额间,状如小山,故亦称“额山”。唐时又有一种专蘸鸦黄色的,称为“鸦黄”。南朝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同安鬟里拔,异作额间黄。”唐李商隐《蝶》诗:“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温庭筠《照影曲》:“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樨俱含频。”唐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诗:“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禅袖太憨生。”
冠梳
宋代妇女的一种头饰。早在南朝妇女就爱在发髻上插饰梳栉。北宋宫中妇女多在饰冠上安插白角长梳,后来传至民间。其冠甚高,以漆纱、金银、珠玉等制成,两侧垂有舌状饰物,用以掩遮鬓、耳,顶部缀的朱雀等形首饰,并在四周环插簪钗,于额发与髻侧插置白角长梳,其数四六不一。传世的宋人《娘子张氏图》中有“冠梳”形象。后因饰冠过高、角梳过长,曾被下令禁止。然直至南宋,民间犹有高髻插梳之饰。《太平广记》卷三二二引《志怪录》:“綵衣白妆,头上有花插及银钗象牙梳。”《旧唐书.文宗纪》:“太和二年,诏诸公主不得广插钗梳。”宋王栐《燕翼贻谋录》卷四:“旧制,妇人冠漆纱为之,而加以饰,金银珠翠,采色装花,初无定制。仁宗时,宫中以白角改造冠并梳,冠之长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议者以为妖,仁宗亦恶其侈,皇祐元年十月,诏禁中外不得以角为冠梳,冠广不得过一尺,长不得过四寸,梳长不得过四寸。终仁宗之世无敢犯者。其后侈靡之风盛行,冠不特白角,又易以鱼枕;梳不特白角,又易以象牙、玳瑁矣。”宋陆游《入蜀记》:“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一四《王礼考》:“皇祐元年......先时宫中尚白角冠梳,人争效之,谓之内样。其冠名曰‘垂肩’,至有长三尺;梳长亦逾尺。议者以为服妖,故禁止焉。”
花子
妇女脸部的装饰品。以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蜒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因所贴部位及饰物质、色状不同,又有“折枝花子”、“花油花子”、“花胜”、“花黄”、“罗胜”、“花靥”、“眉翠”、“翠钿”、“金钿”等名目。起自秦代,至南北朝时,多在宫中及贵族妇女中使用,唐后始成为流行的妇女而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黥》:“今妇人面饰用花子。”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至东晋,有童谣云:织女死,时人帖‘草油花子’‘为织女作孝。’至后周,又诏宫人帖五色云母花子,作碎妆以侍宴。如供奉者,帖胜花子。”宋陶穀《清异录》:“江南晚季,建阳进‘茶油花子’,大小形制各别,极可爱。宫嫔缕金于面,背以淡妆,以此花饼施于额上,时号‘北苑妆’。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蜒,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金线笼贮养之。尔后,上元赏花者取象为之,售于游女。”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契丹鸭渌水牛鱼鳔,制为鱼形,妇人以缀面花。”明陶宗仪《说郛》卷七七引《妆台记》:“宋淳化间,京师妇女竞剪黑光纸围团靥。又装缕鱼腮骨,号‘鱼媚子’,以饰面,皆花子之类。”
#衣料
#衣饰
收藏
・
1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写作交流
闲说清代衣饰裘皮之旧事
1
17984
萧盛
2016-10-04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我,我,我……终于又上来了。
【九年主题征文】很荣幸,很幸运
【诗为媒】断肠人
还有我在你身边
哈哈,终于我也是一个新人了!
荼蘼·犹在
暗器(记不得以前是老大发的还是某位家人贡献的了)
话题
高考,真还有一考定终身的奇效?
日本网文,给中国作者,带来新启发
1200元/篇 | 「鹿鸣」杂志长期征稿
4
网络作家核融炉:短篇悬疑迷雾中的博弈与浪漫
5
1.5-10万元/部 | 「七猫中文网」 短剧剧本征稿
6
纵横女频“错位心跳”主题征文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1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