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唐诺、林俊頴、费滢:小说不仅仅是讲故事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0-1-16 09:40:10
17328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费滢的《东课楼经变》近日在大陆
出版
。这部小说曾获得台湾台积电中篇小说奖首奖、联合文学报短篇小说奖大奖,费滢也因此被台湾作家朱天文、朱天心视为天才。早在这本书在大陆出版前,费滢就与台湾地区作家唐诺、林俊頴一起,以“听故事·讲故事”为题开讲,谈及这部小说,谈及小说的技艺等。以下根据这次讲座中部分内容整理而成。
唐诺:
费滢是完全不一样的典型,她小我很多,我们(编者注:唐诺和朱天心)认识她的时候,她在做《阅读骀荡志》,好像还在网上骂人。我的生涯到现在,从十八岁高中毕业,在所谓的文学圈子里生活,我见过非常多优秀的小说家,也见过一些天才的小说家,费滢是我看过最好的那几个之一,在我所碰到的人里应该不会超过三个——如果朱天心算一个的话。他们有一个才能——这好像是我的切肤之痛——小说这个文体,这个形式对他们来说完全没有障碍、没有门槛,一跨就进去,一写就像。好像一开始就可以用这样的文体表达,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而不是写一篇像小说的作品。这是我为什么后来放弃写小说的原因,我试过很多次,我写的只是看起来像小说而已,而不是能够把自己认为想要说的,心里面真正认知的东西通过这样一个形式表现出来。
可是费滢并不是没有危机。她另外一个很特别的才分,如果各位从网上知道她一些过往的言论,可能你会觉得她是牙尖嘴利,得罪所有人,看什么都不顺眼。可是,刚好相反,我认识的费滢很奇怪,在文学界不容易看到,尤其在这个年纪,她是我看过的,很少数的,对周遭事物有各种奇怪兴趣的人。这一点对写小说是非常有利。但是这样的人通常有一个危机,她经常是太依赖生命的直接经验,而远离文字。费滢是一个好的阅读者,真正她的书写危机,我不知道,从她的作品来看,从我认识她到现在,从她年轻有为到现在看起来不年轻了——尽管比起我来她还是——她的作品相对少,这是她的麻烦,我不确定小说界能不能得到这个人,她也许会有她觉得更有意思更有兴趣的事情去做。冯内古特曾经说过,他家里最有才华的是他的二姐,可是他姐姐说,谁规定有才华一定要用?我目前看到费滢的文章都是在小说奖里看到,很像年轻时候的朱天心,朱天心那时候写稿子是为了要赚稿费零用钱,要买蛋糕或者是要怎么样。费滢高贵一点——我第一次读她小说是在台湾担任《联合报》评审的时候。那一年我为她力争,可是因为评审太糟糕了,所以那一年她没有拿到首奖——当时候她有个名目,在帮《骀荡志》募款,只好“劫贫济富”,那是台湾的稿费相对还比较有意义的时候,所以我看她最积极写作的时候好像是那时候,后来听到说她有什么故事在写,我始终没看到,每一个故事我听到都非常精彩,包括昨天又听到一个,有关贩毒的,做假钞的,非常奇怪的故事。所以我不确定,我想起博尔赫斯讲的一句话——某种程度上还有苏东坡——就是他们的天赋上,我们认为艰难的,对他们来说太容易了,所以他们对这个不在意,我当然很期待有机会留住这个人,但是我不敢保证。因为即使是这个《东课楼经变》算是她中篇的力作,也还是台积电文学奖得奖第一名的作品。费滢大概是我目前认得的人里面,单次稿费酬劳最高的一个人。
费滢:
我也觉得讲自己作品非常紧张,不知道从何讲起。我写东西很少,已经跟编辑们或者朋友讲过,简直是一鱼三吃,吃了六年。从2013年写完《东课楼经变》之后,没有写出新的东西,自己也没有感到任何压力,因为我是一个非职业的写作者。以前我的文章先得奖一遍,繁体版再出一遍,简体版再出一遍,物尽其用。在这里,再次讲自己的作品,只会让我觉得羞愧。我也很不擅长说写作到底会遇到多少困难,写作中总是有困难,总是有写不出来的时候,或者因为可以玩的东西太多然后放弃,也是有可能的。写作它是一个自己选择的结果。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不足为外人道也。
林俊頴:
我记得我看费滢的《东课楼经变》的时候,那个震撼感,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本书好几年前台湾的《印刻》就先帮她出了,序是朱天心写的。我跟天心认识那么久了,四十年,真的第一次这样听到她讲一个作者。有一天我们在走路,她就有感而发说,她真是一个天才!我觉得那不是溢美的词,尤其像天心和谢材俊,他们就是以作品而论作品,不会徇私的人,纯粹是论作品,他们是非常有鉴赏力的读者,她这么说,我会印象非常深刻。
我现在偶尔把《东课楼经变》拿出来看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第一时间还是会想起天心写的《击壤歌》。看起来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击壤歌》是我在十七八岁作为一个文青的我们那一代人非常重要的书。那本书写了什么呢?就是那时候台湾最顶尖的一个女子高中,北一女的一个很叛逆的女生,每天无所事事,喜欢翘课,喜欢出去吃,喜欢跟着朋友到处游荡的长篇散文,充满着阳光、好天气的一个作品。不晓得为什么,我看《东课楼经变》,同样写一个高中生,我从中看到很多跟天心的《击壤歌》异曲同工之处,好像是刺绣的正面和反面。也许我说得不是很准确,但我看到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和感受,会让我想到曹植写《洛神赋》的那种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的感觉。
唐诺:
说起那次参加台积电的中篇小说评奖,其实另外一位得奖者杨君宁也在场,第一名第二名都在场。那一年的评审朱天心被骂惨了。有五个评审,台湾地区三个,朱天心、骆以军跟杨照,许子东来自香港,毕飞宇是大陆代表,构成评审阵容。结果三个台湾评审全部评费滢第一名,杨君宁第二名,当场在台湾就炸窝了。杨照和骆以军非常聪明,颁奖的时候就没有出席,朱天心就代表去颁奖,网上就有人讲……这是一段糟糕的台湾轶事。我想起后来有一次碰到杨照——这事保证是真的——杨照谈起《东课楼经变》说,我看到后来的时候非常紧张,不晓得她该怎么样收尾。杨照自己是一个小说家,虽然他的小说并不好——杨照好的是别的,杨照始终对小说有一颗虔诚的创作之心,但始终没有真正写好,但是他的能耐在别处,他是一个非常好的解说者——作为创作者,杨照说非常紧张,结果没有想到最后是这样收尾,简直是神来之笔。就是最后走的那一段——我以前编过侦探小说,所以有个好习惯,不透露结尾,所以就留给大家自己去看。
今天的题目是“听故事·讲故事”,看到这个题目难免我们三个人都会有点紧张,尤其在大陆,到如今还经常听到一种声音,通常大家看完一部小说之后会撇撇嘴说:就不能好好地把一个故事讲好吗?我们是有点担心,如果是这样的心情来读这两部小说,你会错过最好的东西。
现代小说是从17、18世纪从欧陆开始出现,最早不叫小说,追溯到来源,是人类长远说故事的传统,说不定是有上百万年。在说故事没有办法使用文字,只靠口语的时候,故事不断被传颂,被增添。我们今天知道的中国过去很多传统的东西,像评话,是这样的长时间通过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完成。故事一直停留在言语,语言的层次。我们知道,文字原来是昂贵的,不管是它的直接使用成本还是学习,尤其是学习文字的成本,文字一开始只有上层人在用,而且必须要非常简约。所以我们看到早期的,比方说各位看甲骨文,即使是做占卜的大师,也都是字都用到不能再少为止。所以四字的诗——其实也不是诗才有四字,尚书也是这样的局限,当时四字勉强可能算是最简约能够表达意思的。曾经像这样的东西只能够抓取一个巨大、简单、神圣的东西。而小说的来历刚好相反,那时候没有办法使用文字,只能用口语来传。一直到文字出现,这样的故事才开始稳定下来。
当小说从说故事走到小说书写的时候,这里头有一个新的事情发生,就是欧洲当时所发生的一个散文化过程。过去文字必须要丢弃的东西,现在可以被捡拾回来。诗只能够讲巨大简单神圣的东西,散文可以拿来记账、写信、骂人,可以钻到你生活里每一个细密的缝隙,可以记述每一个细节,这是小说的力量。所以,经过几百年的小说书写,每个创作者写他的小说,同时也意识到书写的发生,他的同侪,他的前辈,他所读过的小说。所以,我们姑且用“进步”来说,为什么有些事情可以进步,费滢是我的前辈,她的作品做到这里,我可以把她当做掌故,巨人的肩膀一样,我不必从头开始,可以接续她的成绩和思维,从那个地方开始,这时思维就有可能往原来抵达不了、穿透不了的地方再前进。不只是学术,小说也发生这样的事。所以,现代小说,简单讲,不只是说故事而已,我们可以要求它更多的东西。因为当它开始被文字记述,经过两三百年的书写,它已经能够完成原来故事所到达不了、所承荷不了的东西。
这两年我会在大陆多谈这些事情,是因为我觉得,大陆隐隐约约,尤其再加上通俗世界、繁华世界的影响,一直把大家留在一个享乐层面,对情节对故事的追逐上。这没什么不好,因为本身小说就有享乐的功能。但我只想告诉大家,小说不仅仅是这样。尤其是各位,为林俊頴这样的小说,或费滢那个还没有出版的小说而前来,我假设各位对小说的理解和期待,都不是在那个层次。所以我特别多心地再多说一句:他们远比那个所谓“因为……所以……结婚了没有……有没有小孩,最后有没有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要认真、精细、长远,我希望大家能够这样来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看到他们在述说一个故事而外,打开一个我们过去碰触不到的广大的世界——这是我完全相信的事。
林俊頴:
听故事,讲故事,我会立即想到马尔克斯写《百年孤寂》。我看过他的自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他跟外祖母生活在一起,是很野很好玩的一个小孩子,到了傍晚的时候,外祖母为了不让他往外跑,把他抱着坐到高椅子上,他的外祖母非常会讲故事,讲了一大堆稀奇古怪的事。真的要牵强附会地说,马尔克斯为什么之后写出那样的小说,恐怕有他外祖母的功劳存在。
我就不得已解释一下我写《我不可告人的乡愁》,从听故事到讲故事吧。很巧合的,十岁之前我跟祖父母一起生活,他们把我养大。我爸爸是长子,他不耐烦窝在台湾中部乡下,要实现他未来的雄心壮志,早就跑到了城市里。我又是他的长子,就被他丢给了祖父祖母,我跟着他们生活了十年。我的祖母是小镇地方没落的大户人家的儿女,她上面有九个哥哥,古时候的家族,就像《诗经》里形容的,瓜瓞绵绵,亲族非常庞大。我从小是一个很宅的人,不爱往外跑,可是我祖母就很爱跟我讲她家族的事情,她的娘家好像是她一辈子永远忘不了的荣耀之所在。她到底出于什么样的心理,不断地跟我讲故事。这些东西在我心里头变成一个种子,等到好几十年以后我想要写这本小说的时候,也不能说是灵光一闪,我就会很想把祖母讲给我的故事落在文字上,实践它。之所以会尝试用闽南语——或者你们叫做泉州话、福建方言,台湾有一派人把台湾话叫做福佬话,有个学者订正说,所谓“福佬”其实是以讹传讹,正确的是“河洛”,因为闽南语最早发源于中原地带,河洛地区。我是因为“河洛”这两个字字面的美感也好,或是别的我就充分地信任它了。我在写我祖父母故事的时候,这当然也是我在写作上的一个试验,也是一个野心吧,基于我听来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故事,为了如实地把这些人,这些古人的声音、样貌以及种种,用文字呈现出来,我就想到了,要把母语、闽南语全面地用文字传达出来。当然,口语跟文字有落差,结果是我写出来的东西在阅读上会形成一个不小的阅读困难,甚至是障碍,那,就坦白从宽吧!
费滢:
其实我是一个丧失讲故事能力的人,但是我是听故事的人。豆瓣上关注我的人知道,我还有一个职业,我是古玩商——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写作者,但是一个专业的古玩商。听故事讲故事这种形式已经式微了,现在可以娱乐的东西太多了,大家可以去看电影、听音乐、看公众号,谁再去听故事讲故事?听故事讲故事的传统是在以前漫漫长夜,为了打发时间,有一个老外婆坐在火堆边讲故事。后来发展到一千零一夜,有咖啡馆、小酒馆,有说书人的时代在讲故事。现在再要求我们回到讲故事的传统,太糟糕了,因为讲了也没有人听。
我这个职业就很有意思。我们有一个古玩店在南京,开门的时间和其他古玩店不一样,因为大家很怕热闹,都是社恐。我们晚上七八点开门,开到凌晨三点。那这段时间做什么呢?我们是南京人,肯定要讲南京的掌故,从太平天国失落的宝藏,一直讲到秦始皇斩断南京龙脉,埋下十二金人的事情。做古玩的人,有些是工地上的人,还有一些是十几岁辍学,一直在外面摆地摊,没有正经的职业的人,他们其实不读书,但是每个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其实他们讲的故事,叙述当中已经体现了所有故事的套路,比如说嵌套,比如说时间顺序的改变,他们会在非常奇怪的地方开头。比如有人讲,知道么,我们这楼里曾经有一个很厉害的人,他家产十亿,我们都叫他“十亿哥”,但是在股市因为玩“杠杆”亏钱,而且把别人的钱也赔了,结果斩断自己一只手……我想天哪,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过了几天,果然有一个斩断一只手的人来我们店喝茶,我就很想问他,你就是那个十亿哥吗?没有人会主动说自己的来历,他只是出现一下,留给我一个巨大的疑问:他是谁?
过了两天,他们又说十亿哥这个人活该被砍掉一只手,因为他是一个人品很差的人。以前他卖了一只盘子,号称是定窑,给一个老板,老板完全不懂,翻开那个盘子后面好像有模糊的字迹,不会是官字款吧,不会是以前写的墨书之后被擦掉了吧,不会是当时做胎的时候就留下的字吧?因为,比如静志寺出土,定窑的盘子后面很多会有“官”字或者“盈”字款。老板八万块买回家如获至宝,请了一个专家做电脑还原,还原到最后,一排字,“微波炉专用”。十亿给人的想象太遥远了,“微波炉专用”又太接近了,大家都会笑。我再次看到这个人的时候,我就会想,他是那个卖“微波炉专用”的人吗?
故事就是从这里发端的。我会去猜测,所有的讲故事或者写小说,因为你的记忆或者认知中间有不完整的部分。你知道一个开头,或者你知道中间一段,知道一个线索,但是不知道其他东西,写小说其实是很好奇的一个找寻的过程。有可能半路上接到一个疑问,你想该怎么解决这个疑问,或者怎么样补全记忆的部分,其他的东西其实没有办法做到。
我还有一个专业,我是一个很不成功的文献学学生。文献学有一句老话,也是一句很骄傲的话,在现代电子资料库这么发达的时代,文献学仍然保持着自己最后一点骄傲,总说,我告诉你们,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可以在Google上搜到的,你搜到的材料其实都不是真正有用的史料,我们需要有功底,在浩瀚的史料大海中找到自己所要的材料。其实写小说一样的,不是所有知识都可以立刻搜索到,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立刻唾手可得,你有可能忘记了,有可能失落了,这是一个找寻过程。
这个找寻过程,已经跳出了说故事的范围。不是我想展现一个精彩故事,我想描摹一个别人的人生,我想展现一群人的特质,好像我要给你们看些什么,而是,它其实回答的是自己的一种追问。那个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我的记忆是准确的吗?我的记忆边界在哪里?那个空间里除了我自己的记忆,还有别人的记忆吗?我和另外一个人生活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如果产生一点联系,对我的人生有影响吗?在这个世界的转动中,它会产生一点动力吗?其实小说回答的是这些问题。从这个角度,我不赞成小说只是局限在讲一个好故事的范畴里。
唐诺:
费滢已经证明了刚才我说的话。非常奇怪,在我们觉得平淡无奇的城市生活中,所谓城市没故事,眼前任何一个人,转过一个街巷,就消失了,线索中断了,为什么城市的小说这么难写。费滢年纪很轻,用歌德的诗歌来讲,她好像有一个“夜间飞翔的世界”,这个朱天心用过,好像在我们酣睡的时候,她鬼鬼祟祟地出动,很像一个做梦的夜晚,甚至带着危险的一个世界。每次我和费滢碰面,总会听到几个莫名其妙的事情。从说故事传统来讲,我们想到本雅明,本雅明认为讲故事的传统丢了。原来讲的说故事,比较接近这个素朴的“说故事”,每个人都讲出他的故事。年纪稍微大的人都知道,那时候只要在庙里、广场、榕树底下,晚上没有电视,大家就是泡个茶天南地北地讲。本雅明把这个提到很高的高度,他比较不是从文学着眼,而是谈到人类的集体救赎,比较像丁尼生讲的,所有的悲伤都可以忍受,如果你把它放到故事里面,或者讲出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因为人总是受苦的,需要得到一个慰藉。所以在说故事的时候,是你把自己的悲伤交出去,进到一般的经验程式里,就会得到抚慰。所以本雅明说,现代小说丧失了这个,现代的小说是最孤独的,没有人给你谏言,你也没有办法给别人谏言,它是写那个独特的发生的事情。
费滢刚才所讲的,我非常赞成,博尔赫斯也是这样讲,他说经常我书写一个东西——他用水手来说——我经常向远处看到一个小岛,我只看到头和尾,可是我不知道岛上有什么,不知道那里是不是住着人,有什么动物,那个人教养怎么样,他们说着什么语言,等等。所有他的创作不是纯然带着我们今天所说的想象,他是受到限定的,是我们想去理解一个东西。当然博尔赫斯讲的比较大而化之,在小说里头他有一个虚构的目标,比如像林俊頴写她的祖母,或者像费滢刚才所讲到的,生命中很多东西遗失了,不见了,或者没有发展下去,没有完成。小说的想象,基本上来讲应该是困难而严格的,某种程度来讲,是想要补满某些时候我们思维或理解的空白。就好像今天你要把一个迅猛龙补起来,它只有三根骨头,所以你要动员的是,包括它的形状,包括它的质量,包括这个生命本身,你要如何通过一个虚构的东西完成一个理解。这是想象力很艰难而受到限定的部分,但是想象力同时是有线索的,它不是胡思乱想。所以我相信林俊頴在写祖母的时候,他听到的口语的东西在化为文字的时候,那个稠密感和细节,其实是分离的,这就是在书写过程中必须要完成的。
一般来讲,我经常觉得文学需要一个自由的心灵,这个话没有错,只是看怎么说。如果有人有志要写小说,我会这样讲,其实你理解的很多文学的规矩和限制,通常是技艺、技术的一部分,是积年累月地告诉你,这样做可能是比较对,当然你可能会翻出一种新的可能。最近我主要负责家里煮晚餐,所以我举个晚餐的例子,做饭的人可能知道,为什么没有人规定一块牛肉不能顺纹切,没有人规定,没有哪一条法律规定不能顺纹切,但是那样的肉做出来就不好吃。你的祖母你的母亲就会告诉你,肉应该这样切才对,所以你究竟把它看成是限制还是技艺?简单讲,阅读小说,因为是林俊頴和费滢的关系,我就大胆地说,不管各位是读者还是跨过读者的边界而尝试书写,我宁愿把这个事情跟各位讲得比较困难一点,而不是说“书翻开,风吹到哪页就看哪页啦,喜欢就好”,或者说“书写就是……”文学没有这么简单,小说没有这么简单,我只想跟大家这么说,他们两位的小说就是这样。
林俊頴:
我很喜欢这样讲,这也是事实,除了在写作那一刻或者出书那一刻,被领导叫到这个地方,我是一个作家身份,生活里头,我跟大家一样都是读者的身份。讲到故事这两件事情,我很喜欢一则笔记小说,魏晋南北朝的《阳羡书生》,很有趣的一个短篇小说。有个人挑着两个笼子的鹅进城去卖,在路边碰到一个书生,太阳很大,书生大概累了,就跟挑鹅的人说,我不想走了,可不可以挑着我走?他答应了。书生跳到鹅笼里,挑鹅的人觉得根本没有增加重量。走着走着,挑鹅的人累了,就在大树下休息。书生说,你刚才载我一程,我就报答你,口中吐出一餐巾的酒、菜来招待挑鹅的人,“请吃吧。”书生说你这样吃太无聊,嘴巴又吐出一个女的,美丽的女子陪着你饮酒吃饭。书生去睡觉了,被吐出来的女人讲,其实我有一个秘密,她从嘴巴里又吐出一个人……故事就是这么稀奇古怪。我就想到刚才费滢说的,现在谁还要听故事,在西方康拉德的小说里,大家经常看到那个情景,因为他有水手丰富的经验,很多故事开始都是一群水手在靠近港边破落的充满气味的酒吧里,开始讲也许关于船难,关于大海上不知道哪个小岛上的恐怖离奇故事,有什么恐怖的遭遇。
到现在为止,小说的讲故事、听故事的功能,我们的选择好像变得很多了吧。讲鬼怪的故事,英剧里有《黑镜》、《阴阳魔界》,有这么多声光效果,把讲故事的东西拿走一点点。王安忆大概二三十年前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城市无故事。我们的故事被眼前的政治人物的或者纸上的新闻又抢走一点。到底故事是什么东西?小说和故事的距离是什么?我不晓得我是不是该讲这种话,我站在读者角度,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对故事的思考和要求是不是也应该换一个角度想想。在小说这么一门古老的记忆里,读者应该有勇气去要求,小说不应该只是很完满地讲一个故事而已。《阳羡书生》那样的故事时代,恐怕,或者说已经一去不回头了。我们对小说这件事情是不是应该跨出一步,去想想它的另外一种形式、表现方法。
举个例子,我看朱天文写的《巫言》,她勇敢讲出来,所有的小说都是盛极而衰,她说我要写一个不盛极而衰的小说,要写一个你们从任何一章开始,都可以独立成立的一部小说。我作为同样一个写小说的人,是非常佩服。同样,我作为一个读者在看这部小说的时候,虽然会充满种种意见,可是基本上,我会觉得这样的小说家确实是充满了勇气,值得我们另眼看待,给予他一个不一样的思考和位置。
费滢:
我读俊頴的小说是在台湾繁体版刚出版的时候就读了,当时我不喜欢读这类小说,娱乐性太弱。你可以看出他的尝试是什么。我认为,小说家在写作时候任务应该同时进行语言和时间的试验,他做了语言和时间的试验。我边看边担心,很害怕现代和古代的部分是交错进去,到最后就会破掉,让大家觉得没有汇合,没有办法再写到一起。后来我看到他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觉得真难啊。我就想,我一定不能按照这样的方法写小说。小说写到这个程度,写到这个时代,它的路好像已经越走越窄。理论上说,它的边界应该越来越模糊,有一种写无可写的感觉。再写一个像《基督山恩仇录》这样的故事,有必要吗?在一个严肃的,想要去尝试很多危险动作的小说作者心中,这个问题也未必重要。
什么是现代作家?我以前跟朋友讨论,为什么说《堂·吉诃德》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现代作品,因为塞万提斯在写的时候思考了当时的文体,当时的所谓骑士小说,等等,他把这些全部都讽刺了一遍,全部都瓦解掉了,他是一个很有作者意识的作者,他已经不再仅仅是道听途说的故事的传递者和整理者。可以说,某种意义上来说,作者意识是现代小说的一个开端。
小说的路越走越窄,我就会想,有什么新路可以走呢?是重新回到一个所谓传统的叙事抒情还是怎么样?现在都在倡导我们要重新回归一个说书的传统里面,总是听到此类宣传出现。
现在再讲个故事。在古玩业有一个这样的时期,你可以到工地买东西——当然肯定是违法的。当时买东西的时候接到一个挖机(开挖土机的人)的线报,我们又挖出来什么,你还不可以打车去,你得叫一个小弟的面包车,不然出租车司机会举报你。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将军山附近出了两个梅瓶,挖机根本不懂。谁告诉你那是梅瓶?他说,你们不是都说这种长长的是梅瓶吗?那你告诉我什么颜色?他说,说不上来,是一种咸菜的颜色。合伙人说,不会是吉州窑的一对梅瓶吧?要赚翻了!几个人叫了一辆面包车(那面包车已经快要散架了)连夜过去,大概凌晨两点,一直开到南京郊区,上山,进工地,穿着能进工地的衣服去看那个梅瓶。结果是出土量极大的韩瓶,所有文物工作者看到这种东西都会流露出嫌弃的表情,怎么又出这么多民用的东西!一百块一个。我们很失落。挖机就说,贼不走空,你们花这么大力气过来,总要买点东西回去。好,给我一堆碎瓷片,什么土层的都有,唐宋元明清,南京本来就是六朝古都,瓷片很丰富。大家很失望,梅瓶没买到,买一堆碎瓷片。碎瓷片怎么处理,一片片要挑出来,卖给博物馆的人,博物馆呢把好看的花磨出来做成挂坠卖给女生。有很多文物爱好者都买过碎瓷片做的耳环,那东西是拿麻袋批发的,但博物馆卖五十一个、一百一个,大约是这样。碎瓷片都是土,我们背回来一片一片清理,想要找到一点值钱的东西,万一碰到一个明过渡时期的青花大片片也很值钱嘛,但是都没有,很失望。后来终于翻到一片,上面有一个没有上句的诗,那句诗几乎在诗歌的集子里都没有找到,叫做“五百年前续此游”。
当时我们的感触是很深的。你说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也是五百年后他再继续怎么样,那什么叫“五百年前续此游”?这个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我马上联想到小说的书写,是一个将来完成时的书写,我会掉头去看五百年前那件断掉的东西,那场断掉的事情。对,我是从一些看似荒谬,看似黑色幽默的真实的事件中去发掘小说的线索。其实我不是想写这些故事,只是这些故事给我一个开头,故事其实是给你一个进入小说的开始,可小说之后是什么样子呢?
唐诺:
非常精彩。提到《堂·吉诃德》,一般来讲我们说现代小说起源是笛福他们那代人,可是书写者通常不愿意这样说,书写者通常会选定两本书,比较嚣张比较暴烈的人像昆德拉那样的人,他会说是《巨人传》,但是一般人来讲会说是《堂·吉诃德》。理由可能接近刚才费滢所说的,堂·吉诃德结束了一个类型。我一个朋友詹宏志曾经讲过,类型其实是读者跟作者的一个约定。现实生活中肯定不可能,比方说他举过一个很无聊的例子,他说黄春明,武侠小说里头侠客碰到危险,忽然一提真气跳高五丈躲过去,这没问题,我们都继续看得下去。他说如果是黄春明翻轻功,火车来了,他刚好过平交道,一提真气五丈高……(众笑)黄春明没被写死我要恭喜他……(众笑)因为没有这个约定。但是那个约定一旦打破以后,就难以复原,就跟镜子一样。比如正面的英雄,被香港人打破了,自从有了洪金宝、成龙,再没有正面的英雄,正面英雄变得很可笑,都是那种不得已的英雄。一个笑话讲,一个女生掉下水,大家不敢跳下水,只有老先生跳下去救,很多人把他拉进来,老先生第一句话说,是谁把我推下去?我们更熟悉是韦小宝。从此之后,侠就瓦解了。我觉得这不奇怪,原来的故事传统被破坏,走到一个地方去。
《堂·吉诃德》有非常有趣的东西,很多了不起的作家指出来过。在通俗的世界我们知道,通常看连续剧,第一部最好看,续集就勉勉强强,第三部就完蛋了,一塌糊涂。但是在文学世界里可能不太一样,《堂·吉诃德》的下卷比上卷要精彩。但是我们所传颂的风车这些桥段都是在上卷。当时没有版权,上卷出来以后就有人接续着写,塞万提斯为了堂·吉诃德不被这个毁掉,就非常认真地写了下卷。下卷里头文学高度出来了,大家一般的说法,这个疯子其实在下卷里开始像堂·吉诃德本人了,这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个简短的小说寓言。
刚才费滢用很轻松地态度把小说推到一个暗藏的结论,我用一句话讲就是,太阳会烧完自己,所有的东西都会被用尽,小说会不会被写完呢?小说的可能性会不会被写完?其实在这一百年来,在了不起的作家里有说过也有没说的,这个始终在大家脑子里。我们对现代小说,尤其欧洲某些小说的某种反感并非是偶然有的,故事的完全消失,完全破碎,人都剩下碎片。各位有没有看过放大的照片,不管是小虫还是什么,只要放大到两百倍、一千倍,都是可怕的。比如我们看《地狱变》那样的小说的时候,当我们把人性某些部分放大的时候,是恐怖的,甚至武断的。我觉得书写者……讲到这个蛮麻烦的,所以,如果要息事宁人的话,我记得朱天心在说费滢的小说的时候,提出一个“配方”的说法,她说费滢的小说配方是她最喜欢的。某种程度来讲,当我们厌倦了,我自己也是,比方说我们看卡夫卡的小说的时候,我会觉得,小说其实不应该完全抛弃叙事。雷蒙·阿隆也说过类似的话,不过他说的是历史,他在法兰西学院的时候曾经提出,历史的真正处理方法应该还是叙事,才能让我们不会丧失了最后对于一个总体本身的理解。如果卡尔维诺可信,他对文学、对小说的最大期待,是说在分隔林立已经无法对话的各个学问领域之间,还有没有东西可以让我们贯穿起来,可以看到一个比较整体的东西。他把赌注押在文学、押在小说身上。我不知道是不是成立。费滢这个问题蛮困难的。
从另外一点来讲,也是一个较奢侈的烦恼,它是真实的。用列维-斯特劳斯的话说,太阳一定会烧光自己,世界一定有末日,可是,不是现在。现在的小说书写,我们仍然在奋力找寻各种可能。也许有一天这个文体都会被我们用完,这个文体的可能性都被我们用光。就像今天,说故事,故事已经一再重复,一再重复的故事只有在哪里成立?只有在通俗的世界成立。因为通俗的世界不怕重复,甚至期待重复,它想一再复制,想看到它觉得幸福和美好的那一个结尾。最彻底的是日本早期一些剧,像古老的武士剧,把坏人斩杀的时候都要说同样的话,同样的动作,每个人等在晚上九点看那一幕,看到最后很爽,坏人被杀了,阳光下有杀人的影子,那些东西……你一再等待,复制你喜欢的,你会得到安慰的那个经验,这是在通俗世界里。在思维再创作的世界里,路会变窄。王安忆有一次引述我的话:好摘的果子都被摘光了。现代小说的书写者无疑是更艰难的,这一点来讲,在大陆是比在台湾要幸福一点。比如费滢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很特别的,她可以抓到。在台湾,即使有她这样乐趣和才能的人,可能都抓不到,找不到任何故事。很多人觉得台湾小说太文学或者看不懂,因为不得已呀,在那个岛屿上,不要说露天煤矿了,它已经是稀薄到极点的矿城,逼得小说书写者必须锻炼出各种奇奇怪怪的技艺,成功不成功的技艺。从享乐角度来讲,台湾的小说的确是非常不享乐。但是,用钟阿城的话讲,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绝境,都是回应着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源:澎湃新闻
#林俊
#费滢
#小说
#不仅
#仅仅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媒体约稿
100-300元/篇《天池小小说》征稿
0
1864
Happy☆小冰☆
2024-07-17
媒体约稿
首奖15000元 | 「书旗小说网」现言征文
0
1690
写手发布
2024-07-18
交易招聘
番茄小说招聘国际化网文编辑
0
2447
rong199607
2024-07-19
文化新闻
网文20年十大都市小说排行榜 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20个...
0
2885
据善于思考
2024-07-21
媒体约稿
10万元/部 | 首届「爱奇艺小说网」文学锦标赛
0
2063
写手发布
2024-07-23
媒体约稿
首奖30万元 | 第5届「七猫小说网」现实题材征文大赛
0
2699
写手发布
2024-07-23
文化新闻
这本小说回答了“什么是网感”——评大山头《低俗!订阅了》
0
4198
写手发布
2024-07-24
文化新闻
霸总小说火了10年,为什么还在闷声发财?
0
4735
写手发布
2024-07-25
原创文学
小说《诉讼》(摘要)
0
2135
Wo~
2024-07-27
媒体约稿
掌心雷双男主收稿
0
569
hy0762133
2025-04-02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乐感文化基因与网络小说“爽”之发生
吕铮和他的《三叉戟》:一位警察作家的二十年积淀
古代有没有近视眼?
4
科幻动画《爱,死亡和机器人》5月15日回归,官方唯一授权原著小
5
当直播带货也在走衰,图书行业能往何处去
6
喜马拉雅“卖身”传闻背后,有声书能否迎来市场终局?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