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文学作品不只陪伴我们度过特殊时刻,而是能陪伴我们一生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0-2-26 12:16:48
17296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谈论阅读、谈论我们读过的书、谈论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安慰,确实是复杂的。”随着“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2020特别网聚活动渐入佳境,昨晚的“悦读时刻”迎来作家、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在线畅谈“个人的日常阅读”,B站、喜马拉雅、今日头条等直播平台上累计有几十万人次在线观看参与。
图为武汉方舱医院病床上看书的“读书哥”。 新华社发
几天前,因为在武汉方舱医院病床上看书,“读书哥”上了微博热搜,“书犹药也,多读之可以愈心”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孙甘露坦言,文学作品不只陪伴我们度过特殊时刻,而是能陪伴我们一生。
那么如何面对这个能陪伴我们一生的朋友?孙甘露说,一些网友热衷“一键收藏”各式书单,但很难列出大家都满意的“万能书单”,“文学阅读最有意思的地方,恰恰在于差异与分歧,摆脱对书单的依赖,方能领略读书美妙丰富的滋味。”
别轻易迷信“名人推荐”或“畅销排行”
阅读和餐饮一样,如今也已进入“大众点评”时代,一方面各种榜单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许多个性化阅读小组也在网络出现。孙甘露发现,相较挑选餐厅、去世界各地旅游,大家更容易对美景美食达成共识;但欣赏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时,往往会在不同的读者群中引发强烈争论,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因此,文学阅读既有公共性的一面,如在课堂或讲座上,由专家学者推荐;但又是极其私人的话题,与每位读者的经历、修养、偏好、习惯密切相关。他抛出问题:当我们说一部小说非常“好读”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比如,有的读者沉溺于精彩的故事,有的着迷于人物塑造和社会背景,有的擅长“考据”作品里的器物、饮食。光是一部战争小说,军事迷们可能津津乐道其中各种兵器装备,花大量时间研究部队力量对比等……
“换句话说,笼统谈论一部文学作品,很难在不同群体中引发共鸣。读一本书,唤起的反应是千差万别的。这是阅读派生出的令人困扰的问题——究竟是仅仅满足于自己读,还是读完后有热情有冲动和别人分享?”孙甘露认为,有关一部艺术作品的评价,一个观点往往马上就能引来无数辩驳、错综纷繁的声音,但恰恰是争论、差异、分歧本身,构成了阅读有意思的部分。
由此,孙甘露提醒,阅读的意义,也在于破除成见,消除对单一声音的依赖。他认为,随着印刷及
出版
的日益便利,加上互联网便捷传播,大量作品在持续生产推广。但很多新书是不是值得花时间读、花钱买下来,这在今天应引起重视,尤其在日常的阅读生活中,对作品的分辨甄别需抱持警惕的心态。“有的时候我们容易被一些花里胡哨的宣传语、名人推荐、畅销排行等因素影响阅读的选择,尤其是对待风行一时的读物,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独立。”
那么究竟应如何看待学者专家等业内人士,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在他看来,职业性批评,往往更多依赖仰仗评论家个人的训练、经验、见识,但到底如何判断作品的美学价值,也不用迷信所谓权威,可以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在不少社交平台上,有些并非专业出身的普通读者,也有着很高的鉴赏力和好品味,在互联网上写下的见解也很精彩。聪明的读者越来越多。”
读外国经典小说,不妨多比较几个译本
经过时间长河的冲刷,真正保存下来的经典作品是稀罕的,大部分的写作只是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在孙甘露看来,无论读小说或散文或诗歌,语言的质地是我们接触文学作品时的“第一印象”。语言既是作家写作风格的折射,也是超越作家的历史力量的反映。
孙甘露谈道,语言的鲜明辨识度,是无数写作者异常敏感、孜孜以求的。比如同样是京味,老舍和王朔风格迥异但都影响深远,还有不少作家在标准的书面语写作之外,吸纳了大量口语、俚语、方言,让文学语言变得生动丰富,传达的意思也愈发微妙。
即便都是用书面语,不同作家的运用也风格迥异。可以说,语言本身成了文学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语言释放了写作者的个人显著特质,也传递出不同译本的美学风格。同样,不同的译本也给外国文学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趣味,孙甘露表示,有的文学作品译本不止一个,往往各有所长。“读外国经典小说时,文学爱好者不妨多看看不同的版本,多读一个译本,也许会带来双倍的收获。”来源:文汇报
#文学作品
#陪伴
#我们
#度过
#特殊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清扬婉兮:写作让我们找到了自己
0
7471
写手发布
2023-04-26
写作交流
我们为什么会被网络文学中的人物吸引
0
2336
写手发布
2023-04-27
文化新闻
我们为什么会被网络文学中的人物吸引
0
7224
写手发布
2023-05-17
文化新闻
Kindle生错了时代?也许是我们辜负了阅读
0
9054
写手发布
2023-06-06
文化新闻
河北涿州:“书在水里,我们只能向前看,向前走”
0
5848
写手发布
2023-08-03
文化新闻
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是文学的机遇
0
6020
写手发布
2023-08-09
文化新闻
天瑞说符《我们生活在南京》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0
5121
写手发布
2023-09-21
原创文学
我们的生命本自具足——《面纱》
0
1448
小蓝
2023-10-07
文化新闻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网文都变成短剧了吗?
0
4157
写手发布
2023-11-18
文化新闻
我们网文圈,有属于自己的年终狂欢节
0
3950
写手发布
2023-12-22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当直播带货也在走衰,图书行业能往何处去
喜马拉雅“卖身”传闻背后,有声书能否迎来市场终局?
复制的写作——迟子建创作局限论
4
番茄短故事三重暴击「千字炼金」激励计划上线
5
《淮水竹亭》热播,中式美学又赢了
6
长期招聘文科-理工类 (大量硕博论文)写作老师vx:yls88991 招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