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麦家:文学是俗世里来的,但要到灵魂中去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0-5-8 15:01:47
16292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2019 年12 月13 日,麦家应邀去北京参加南方周末主办的“N-Talk:文学之夜”活动,做了“文学与夜晚”的主题演讲。他本来这天晚上应该出席浙江省政协会议的预备会议,但他喜欢帮忙的性格,不忍拂了报纸朋友的面子,坐飞机当天下午从杭州到北京,晚上做了第一个开篇演讲后,当晚即匆匆去机场再返杭州,不耽误第二天的政协会议开幕式——那也是答应了杭州朋友的。
在送他从酒店去机场的路上,塞车很严重,时间于是拉长了,将近一个小时。在车里,我跟麦家聊了一些原本就他的新作《人生海海》打算采访他的话题,但是车里谈话不能太正式,因此也不打开录音笔。当时记忆很清晰,以为接下来出差去杭州,再跟他补充聊聊就好了。
无奈回来接着就是年底的年度好书评选,春节前才忙完,麦家的《人生海海》也入选了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的年度好书。可是这时候,新冠病毒已经肆虐,天南地北的朋友都处于各自的隔离之中,人人都是孤岛。麦家还努力设法在海内外筹集防疫物资。漫长的春节假期,每天看朋友圈的新闻,无心读书与做事。所有人也似乎只关注一种新闻,其他的新闻只能引起讨厌。
好事多磨,其实最早约定见面是11 月初的广州,可是麦家临时变更行程,从珠海直接去了广州机场返回杭州了。原以为北京有时间,可是他把友谊看得重于采访这件事情。
到了2 月底,才想到应该做完跟麦家已经开始的对话,也觉得人们的关注焦点可以稍稍地拓宽一点了。但这时候只能借助网络来进行,短时间见面是不可能的了。于是,我跟麦家采取了邮件笔答的方式,因此有些问题可以看出是对已经开始的对话的重新确认。
《人生海海》是一部关于二十世纪国族历史的传奇小说。主人公上校是神医、出生入死的特工和风月高手,但在“革命”的年代却成了受辱者和受难者,到最后,上校已经失忆,传奇英雄寂寞往生。这似乎隐喻着关于二十世纪宏大叙事的终结。
至于“人生海海”这个书名,麦家说,这是闽南话,感叹人生苦乐的时候都可以用,有点“人在做天在看”的意味,总的说是偏沧桑的。
这本小说卖过百万册,麦家暂时不打算卖出影视版权,原因是“我生性孤僻,不爱跟人合作。忍受自己一些毛病已经够苦的了,更不想忍受别人的毛病”。
我要清空身上的垃圾
朱又可:2011 年9 月,你父亲去世之后到2019 年你写出《人生海海》,八年时间你是沉寂的,父亲之死和《人生海海》这部转型之作,有什么关系?
麦家:父亲去世后,有三年时间我几乎处于失语状态。倒不是悲痛压垮了我,是我自己的问题把我压垮了。事实上,父亲去世前已经病了几年,痛苦已被反复稀释,像一张引而不发的弓,发是一种了结,但父亲选择了一个特定的时间走,让我很难堪,一下引爆了我的问题。那天晚上九点多钟我接到电话,说父亲病情严重,可能要走。我当然回去了,却只守了两小时又溜了。为什么?一个是我觉得父亲一时不会走,另一个是我当时正在赶一部书稿,稿子前半部分已在《收获》
杂志
上发表,后半部分在等米下锅,十月一日前必须交稿,只剩一天半时间。我心里默默对父亲说,给我一天时间,等我交了稿再来安心陪你。但父亲只坚持了两个小时,我回到家就接到电话,走了。
我年轻时不懂事,和父亲关系很紧张,等我懂事了他也老了。2008 年,我从成都调回浙江老家,就想陪陪他,尽尽孝心,加倍地还他一些。没想到最后一刻,父亲放空了我,让我很难堪。真的很难堪,一边是没有给父亲送终,一边又必须要给书稿送终。杂志社给我宽限了十天,但那日子哪是写稿的时间?几千字写得我肝肠寸断!我在灵堂上守着父亲的遗体写,在亲人不绝于耳的哭声中写,在荒诞和绝望中写。这不是任何意义的写,这是任何意义的对我写作这件事的嘲弄和惩罚。
这件事极大地羞辱了我,教训了我。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特定的时间会产生特定的作用。然后我就一点写的欲望都没了,并且完全做好了不写的准备。我不要这种生活,因为写作要经受各种诱惑考验。我要清空身上的垃圾,即使清垃圾的同时把“孩子”一起倒掉也在所不惜。我在父亲去世的床上睡了半年,直到母亲把床拆了,赶我走。但我不知道去哪里,我的生活出现了各种问题,像急刹车翻掉的车,许多部件坏了并拒绝去修。我庆幸自己的报废。直到2014 年夏天,我在强烈的冲动下开始写《人生海海》。这是我全新的一次出发,不论是题材还是写作手法还是思想情感,都和过去一刀两断。我回到故乡,回到童年,聆听我最初的心跳,写乡村小世界,写命运大世界,写父子情深,写世道人心,写在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在艰苦中卓绝的道德。事实上,正是那些年我重重挫败的心境,落寞中经常回老家舔伤,慢慢地给我蓄起一种新势能,要从故乡出发写一本书。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父亲在天上的安排。
朱又可:爷爷与父亲对你的人生影响和塑造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麦家:我没见过爷爷。我记忆中只有小爷爷,是爷爷的亲兄弟,跟我家住在一起。他是基督徒,我从小听他做祷告,对我是有很多正面影响的。我几部小说都写到基督徒,好像这是世界少不了的一种人,其实是我心里的底色。相比,父亲对我影响是反面的,他脾气急,喜怒无常,我很早也很长一段时间心里一直恨他,但有一天你突然会觉得羞愧,为恨而去加倍地爱。
朱又可:父亲的强势与暴力,对你童年的伤害影响了你的一生。你和父亲的关系后来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你与他敌对、憎恨的对象变成你怜悯的对象,这是怎么发生的?
麦家:孩子最后都会怜悯父母的,随着他们的老去和自己的长大。你的长大可能就是从你怜悯父母开始的。我父亲最后得了老年痴呆症,吃饭要人喂,经常无端地流着泪叫我的名字。如果这都不唤醒我的亲情孝心,那我就枉为人子、人父。
朱又可:父亲最后变成一个失忆的人,这和《人生海海》里上校的结局很像。
麦家:上校是我理想中的父亲。
朱又可:我记得我们谈过你性格中的硬的一面、韧性的一面。你举的例子是你小时候牙齿向里倾斜,你硬是通过多年的顽强努力,用舌头把它们顶了出来。还有一个例子,一个人寻找到了回水滩里的瓶子?我已经记不清具体细节了,能再说说吗?
麦家:老实说,我不喜欢自己,包括你说的韧性这点,所谓的优点。每个人都有某种天性,我大概是那种特别能咬牙做事的人。小时候我家成分不好,同学们都歧视我,但又怕我,因为都知道我认死理,不认输。身上有股劲,谁欺负我,我一定会跟他一战到底。
牙齿的事情是这样的,我天生多两颗牙,换牙时下颌的四颗老门牙不肯掉,新牙往里边拱出来,至少往里斜了二三十度,老牙掉了后很难看。要现在就需要去整形,戴牙套。但我们那时哪有这讲究,难看就难看,没人管的。我自己管了,每天用舌头往外推,梦里都在推,一天推上千次,推了一年多,硬是把它们推出来了。
另一件事是这样的,大概是我十一岁那年,我哥买了双带铜扣的塑料凉鞋,在当时是很贵很时髦的。穿了没有几天,有一天发洪水,我哥过溪坎时摔了一跤,丢了一只鞋,被湍急的溪流卷走。我妈知道后很心痛,沿着下游去找了几里地,她站在一个湾前,认定这只鞋一定在这湾里。但湾有百十亩地那么大,跟大海捞针一样,怎么找得到?母亲放弃了,我却没有。我连着三天去湾里找,湾里的水很深,洪水期间水又很浑,只能潜水下去用手摸,一片片水域摸。一天下来我浑身起了一层褶子,因为在水里泡的时间太久。没有人认为我能找到那只鞋,但最后我就是把鞋找到了。我身上就有这股死劲,认准的事会一寸寸去接近。包括我后来写《解密》,被人退了十七次稿,折腾了十多年,我就是不放弃。这是优点吗?我不知道。如果让我选择,我可能不要这个优点。
朱又可:可是,我也看到你在一些场合谈到你从小形成的自卑心理情结,这似乎是硬币的另一面。
麦家:不,是同一面,自卑的人才执着。自负的人只有三板斧,受不了委屈的,自卑的人一般都能忍,忍者无敌。
朱又可:“人生海海”,这个词用于书名真好,可是我之前没有听过,说这个方言的范围是哪些地方、什么情况下人们会说?
麦家:这是闽南话,感叹人生苦乐的时候都可以用,有点“人在做天在看”的意味,总的说是偏沧桑的。
写小说要对生活进行改造
朱又可:“上校”的原型,你告诉我,是一个远远目睹过村里国民党退役军人在田里挑粪的形象。
麦家:谈不上原型,只能说是一个起因。我老家有座老庙,一度香火很旺,“破四旧”时庙里的和尚被迫还俗,庙屋一直空置,成了鸟窝兽窠。四十四年前,村里决定变废为宝,拆掉庙屋,用老砖木造新校,大人负责拆和搬运大件,我们小孩子负责搬小件,主要是砖瓦。山高路远,我才十来岁,一次顶多搬五六块砖,中途要不停歇脚。一次歇脚时,看见一大人,四十来岁,挑一担粪桶,在百十米外的田埂上向山脚下走去,阳光下他浑身发亮,腰杆笔挺,步子雄健。我不认识他,多数同学也不认识,因为他是隔壁村的。有个高年级同学似乎很了解他,向我们兜了他不光彩的底:是个光棍。为什么光棍?因为他的“棍子”坏了;为什么“棍子”坏了?因为他当过志愿军、打过仗,“棍子”在战场上受了伤,只剩下半截。
以后我再没有见过这人,但他也再没有走出我记忆,那个浑身发亮、腰杆笔挺的黑影一直盘在我心头,给了我无数猜测和想象。这就是小说的“第一推力”,像鬼推磨,经常推得我晕头转向。他的真实情况我不知道也无需知道,但我想肯定和上校不一样。我也不相信生活中能寻到像上校一样的人,这全然是我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人物:一个无所不能的能人,又是一个一损俱损的无苦不吃的受难者。
朱又可:你说过,《人生海海》里的父亲和上校是你真实父亲的一体两面,此话怎讲?
麦家:我是把我父亲打碎了,然后挑了一些碎片造了两个新人。两个人都不是我父亲,但都有我父亲的一些元素和我的个人情感。写小说就是这样,要对生活进行改造,要依靠记忆,又要摆脱记忆。记忆有时是一种情感,没有形象的,但小说必须要有形象。
朱又可:我问你《解密》的写作跟圣经的关系,因为我从文本读到这种线索,你告诉我,你确实在1991 年那段写作时期,信了基督教,你一段时间不读别的书,只读圣经。你能讲讲读圣经的个人体会,与你重要的开端之作《解密》的关系吧。
麦家:我说过,我小爷爷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我从小天天看他跪在蒲团上做祷告,又哭又笑的。它成了最初的恐惧、好奇,也是教育,是我生命中的东西,虽然我一度极想摆脱它,但当发现摆脱不了后,就想进一步了解它。了解它也是了解自己,毕竟它是我的最初,在我心里和血液里。我现在没事依然会读圣经,包括各种佛经也会读。文学需要了解人,这些经书都在讲人的故事,人如何完善自己,如何面对困境,如何从俗世里超脱出来。《解密》的主人公是个没有入教的基督徒,一定意义上和我有相同的出身、相同的世界观。但他身处的时代是那种时代,所以他内心是撕裂的,所以他只能给我们讲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朱又可:好像那次你说过,“爱”是从圣经中体会最深的一个字,你怎么理解这个字的?你缺乏爱吗?
麦家:我一直在寻找爱,它并不容易找到。
写作这东西有时孤僻反而是好事
朱又可:你写《解密》是1991 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上学时期,那时和之前的文学潮流对你有何影响,或者说怎么从你的作品中看不到具体的影响,没有像其他同时代作家那样明显。如果这个问题成立,那么你讲讲这是为什么。当然,如果有重要的学员朋友,也请讲讲有关人物的故事。
麦家:读军艺时我跟一堆诗人玩得比较多,写小说的只有阎连科跟我玩得好,但他写的那路小说我写不了,那是一种比较写实的乡村小说。那时我读了大量西方小说,但明显读迟了,等我想学时发现身边已经有一拨拨在学,并且出师了,我要赶潮流已经占不了先机。再说我也不是赶潮流的人。我一直是个独行侠,生活中也没什么朋友,身边的人也很难影响我。我跟中国当代文学是断裂的,我这人本身也没什么时代性。我的写作主要靠自我挖掘,找死角挖,往死里挖。我有一些很独到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比如说从小写日记、读圣经,后来在军营中又接触了一些特殊的人。这些经历和感受总的说来使我变得越来越孤独,不,也许说孤僻更准确。我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不合流的,为此也受尽了薄待。好在写作这东西有时孤僻反而是好事,当潮流退下去后它们搁浅在那儿,反而成了景观。
朱又可:我自己来解读解读吧:从《解密》《暗算》《风声》到《人生海海》,我都读出了主人公是受难者的角色,是被钉在无形的十字架上,或者说东方或者说中国特有的十字架上的角色。《解密》里的数学天才容金珍,《暗算》里的瞎子阿炳、黄依依、韦夫等,《风声》里的地下党员李宁玉,《人生海海》里的上校军医,他们都是受难者,都担负着责任和来自敌我各方的伤害。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类人物作为主角呢?和你本身的人生体验有何深刻共振?
麦家:英国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是第一个登上珠峰的,最后他也死在了那儿。有人曾问他,你为什么要去登山,他说:因为山在那儿。我想我也是这样,因为他们在那儿,在我们身边,所以才去写他们。问题是我为什么眼里只有他们?可能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个内心孤僻的人,永远在受别人的难。
朱又可:《解密》花了11 年时间,从写作到发表。上次你说到你每天只能写五百字,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我也跟你说到台湾作家王文兴,他每天比你更少,只写五十个字,但写定后就不再改了,因为已经立稳了。你呢,改得多吗?
麦家:雷蒙德·卡佛说他很享受改作品的过程,我也是。我迷信,好作品都是改出来的。我还喜欢重写自己的作品,《解密》《暗算》《风声》三部作品我都是先写中篇甚至短篇,然后再写长篇。
朱又可:你的每天五百字,是手写还是电脑写,上午写还是下午或晚上写,一般写长篇的时候,你如何作息?
麦家:我一九九四年开始用电脑写作,年轻时主要在晚上写,因为白天要上班。现在我规定自己晚上不写,但写着写着,劲上来了,也就犯规了,经常通宵写。作为专业作家,最好是固定时间写,规律的作息是最轻松而易持久的,但我一直没养成好的习惯。
朱又可:《刀尖》写作期间你父亲去世,这部书也是在编辑催稿下匆匆写就的。突破了你每天五百字的原则。后来,你在中央电视台公开向读者道歉,“对自己扇耳光”。在其他场合也说,“父亲的去世是老天做的主,而我作品的‘去世’是我个人造成的,是我在名利面前失控导致的。”这部书我没有看过。另一部很长的《风语》也不是太好的作品。你自我批评,也允许别人批评。
麦家:任何人都没权力不许别人批评,但你也可以不理人家批评。作品好坏自己心理最有数,《刀尖》和《风语》都是失败的作品,是赶出来的。我这人迟钝,快不来,一快动作就变形了。
朱又可:那么,《人生海海》写作速度呢?从2014 年到2019 年,写了五年吧。
麦家:写《人生海海》时我规定自己,开头至少要尝试5种写法,每天至多写500字;有时感觉好写多了,心里会怕,怕旧病复发,第二天就不往下写,只回头修改;有时忙,写不了,或者感觉不好,写不到500 字,就算了,是“多退少不补”的意思。初稿完成后,我又要求自己至少改5 遍。我似乎跟“5”扛上了,听上去有些傻,但我们做事有时真需要这种傻气。因为人太聪明了,经常爱钻空子,有时连狗洞都会钻,做些硬性规定就是要把自己关到笼子里,苛刻自己。其实最后我至少开了十个头,花了五年时间才磨蹭了二十几万字,平均一天不到200 字。
朱又可:《人生海海》,大家评价为转型之作,我也特别喜欢,因为海海,不仅显示生活的宽阔,也有文学的宽阔,而且乡土、泥土味是另一种文学难度。包括语言,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不是那种冷,而是有热度。你说呢?
麦家:还是你说吧。好话要别人说。
在一个把伦理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里,羞辱是最高的惩罚
朱又可:你说这部书是你与故乡和父亲的和解,也是与童年阴影的某种疗愈。是这样吗?
麦家:故乡不需要我跟它和解,父亲去世了也不需要,是我需要和自己和解。
朱又可:人家说你是“谍战小说之父”,你好像不热衷、不领情,或者是早先领情,现在不以为然了。我的看法也说过,不是类型小说,是小说,只不过写的题材是谍战罢了。《人生海海》虽然和你所有之前的作品不一样,但都离不开英雄主题。什么是英雄呢,在你看来?
麦家:其实是没有英雄。你应该发现,我笔下那些英雄最后没一个善终的,都被尘世损毁。生活有很残忍的一面,你可以顶天立地,但难以独善其身。
朱又可:这部书,写了一个人的生命中所能经受的最黑暗的漫长时期,有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上校就是,但遭遇了另类革命的荒诞。面对一团乱仗,英雄末路如何?最要命的是羞辱。上校的“太监”问题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人扒底裤的。你怎么看待羞辱作为一种普遍和公然的手段?
麦家:中国自古有“刑不上大夫”之说。刑不上大夫不是不治罪,而是以死抵罪,皇上赐死免刑,其实是为了不辱。在一个把伦理看得高于一切个体生死的文化里,羞辱是最高的惩罚,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矣”。所以,当羞辱人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是文化时,人的噩运就降临,草木不如。
朱又可:其实这一段时期,你还小,痛苦、歧视和侮辱是来自父辈的“另册”身份。具体来说,你父亲为了什么而成为那样的对象?地主?
麦家:我父亲本是贫下中农,但外公是地主,加上我大伯当过国民党的保长。在那个时代里,父亲这种“原罪”决定他要低人一等,但我父亲生性争强好胜,不甘向人低头,结果被人打趴在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父亲最后被“以言治罪”,打成“反革命”“右派”,连累到全家人。我因为幼小,心灵受的创伤更大,所有罪苦都生吞下去了。
朱又可:我想到,你父亲对待你的暴力,可能与他在外受到的暴力和羞辱有关,外面吃苦,只有回到家里发泄到最弱小的子女身上。他是另类创伤,虽然外表大不咧咧的。你觉得呢?
麦家:其实我也是这样,外面受了欺负,都怪罪到父亲身上,觉得是他加害了我。在乡下,父母打孩子几乎是合法的,我不会因为他打我几次恨他,恨他是因为他让我生而有罪:他剥夺了我的尊严,包括前途也断送了。
朱又可:你说过,你父亲是满不在乎的人,可是你恰恰敏感脆弱,你遗传了你母亲的部分多些?
麦家:遗传是一回事,经历也许更重要。一个自小被歧视的人必然会敏感脆弱,正如在动物中,弱者都是敏感多疑多苦的。
朱又可:我和你一样,同龄,也是地主出身。你说你父亲经常揍你,跟他在一起你总是沉默。我父亲也是,我和我父亲的关系也是和你一样。你总说自己不快乐,没有常人快乐。这是你的心理表情,其实也是一批人一类人的,是一代人的痛,只是人们习惯用快快乐乐来表面装点起来罢了。你说呢?
麦家:我以前也不敢对外说我不快乐,这给人一种你不行的感觉,要掩饰,要装得快乐,这也正常。后来所谓成功了,写出来了,应该快乐了,但还是不快乐,我就不想掩饰了。一定意义上说,是成功给了我一种勇气,坦然面对自己。其实童年也是一个人的故乡,童年不幸福不快乐,像一根尾巴,一辈子都剪不断的。你能剪断故乡吗?到天之涯它还在你梦里,魂牵梦绕的。来源:《青年作家》2020年第4期 | 麦家 朱又可
#麦家
#文学
#俗世
#里来
#灵魂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媒体约稿
《传记文学》杂志,全国征稿
0
1485
niggalife
2024-06-27
媒体约稿
「十月少年文学」杂志2024年最新约稿函
0
1625
2072
2024-06-30
媒体约稿
500元起/篇 | 「传记文学」杂志主题征稿
0
1540
野爹
2024-07-01
文化新闻
我国网络文学行业广告收入首次超过订阅收入
0
2571
写手发布
2024-07-13
媒体约稿
「传记文学」杂志主题征稿
0
1395
胡小高`
2024-07-14
媒体约稿
《中国校园文学》专刊征稿
0
1924
qq814509843
2024-07-15
文化新闻
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5亿,一半的网民都在“追文”
0
2622
写手发布
2024-07-16
文化新闻
麦家60岁:第一次讲述不堪回首的全部
0
3785
yinhuier
2024-07-22
媒体约稿
50-80元/千字 | 「瞳日文学网」最新约稿
0
1675
李大康
2024-07-24
文化新闻
网络文学的“流量玩法”与“免费逻辑”
0
3908
写手发布
2024-07-29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轻侯《草原牧医》:一曲治愈系的现实主义牧歌
奖金池39W!书旗中文网男频「同人征文」来袭
第5季·海狸故事——短篇小说征文大赛,全国征稿!
4
诚求小红书种草文案
5
行业IP衍生 网络小说折射新阅读习惯
6
诚聘 各科硕博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